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堂导语设计五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30 11:00: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堂导语设计五法袁向东
课堂导语是教学的前奏,恰当的课堂导语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一般来说,课堂导语的设计宜短而精,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学生的兴趣与教学的切合点,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到良好的学习气氛中。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设计课堂导语呢?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主题,没有多余的旁白,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让人一下子进入角色。常见的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XX课,请大家翻开第X页……”这样直接的导入有利也有弊,有利于迅速进入教学正题,但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缓冲空间,学生容易感到“措手不及”,有经验的教师一般不采用这种方法。
故事引入。以故事的形式导入,适用于寓言、故事、童话的教学。通过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容易激活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学习。如七年级(上)的《犟龟》,笔者曾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导入,并让学生讲龟兔第二次赛跑的故事。一听要讲故事,全班哗啦一片,课堂的气氛顿时活起来了。故事引入法关键在于找准与课文有关的故事。
直接讨论。以一个问题引起学生讨论,直接切入主题。笔者曾听过一节思品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教师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从前,在小河边上,小鹿和小猴比赛谁先摘到河对岸的梨树上的梨子。它们怎样才能得到梨子呢?”学生开始叽叽喳喳,老师见势,就让学生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小鹿和小猴必须合作,因为,小鹿的长处在于会游泳而不会爬树,而猴子呢,正好相反。要想吃到梨子,必须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也就归结到本课的主题:相互协作,与课文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与能力相吻合。这样的导语设计让学生在“不设防”的情况下突破教学难点,收到很好的效果。
提问启发。首先提出适合学生回答的问题,让学生在回答的同时紧随老师的思维。如小学二年级《我的爸爸》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谁能说一说爸爸平时怎样关心爱护我们?”爸爸是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孩子们引以为豪,听到要说一说爸爸,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学生发言后,老师顺势引导学生:“大家都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我的爸爸》,看一看作者是如何写爸爸的。”导语结合了课文的主题内容,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了状态,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看图联想。图画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能让思维不受约束地发散,具有直观性。将看图纳入导语设计,有助于开启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小学三年级语文《黄山奇石》,老师出示黄山奇石的彩图,让学生观其状,取其名,给这些石头取一个好听的名字。通过对奇石取名,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对课文的学习,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无定法。每个教师都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导语设计同样可以丰富多彩,我们应该把它当作一门艺术来对待,而不能生搬硬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0 05:59 , Processed in 0.07750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