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钱玄同的转折与近代文化的发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2-7 01:1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钱玄同的转折与近代文化的发展——访《钱玄同日记》整理本主编杨天石陈菁霞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2月04日   07 版)
钱玄同日记手稿
钱玄同日记手稿
《钱玄同日记》(整理本),杨天石主编,全三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280.00元

    整理《钱玄同日记》是我这辈子做的最傻的事
    在学术界,杨天石以蒋介石日记研究知名。几十年来,他在这一领域用功最深,用力也最勤。因而,当最近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由其主编的的三卷整理本《钱玄同日记》时,确实令人颇感意外。“从参加这个工作到最终出版,前后持续了20多年,这可能是我这辈子做的最傻的一件事情。如果我用这些时间做钱玄同的研究或写别的什么书,估计三四本书都写出来了。”最近,本报记者访问杨天石先生时,他首先这么说。
    钱玄同日记始于1905年12月9日,这一天,钱玄同赴日留学,自上海启行。终于1939年1月14日,距离其在北京逝世仅3天。长达35年。全部为手稿。分装97册。原由钱玄同本人编号自存,钱玄同逝世后,由其子钱秉雄保存。杨天石介绍说,钱秉雄将这批日记,钱玄同与师友的往来书札、藏书等一起租屋珍藏。“文革”期间,鲁迅博物馆挑走了71册日记和部分章太炎、鲁迅的书信,其他则全部被红卫兵抄走。“文革”结束后,鲁博作价几千块钱,给钱秉雄先生作为补偿。抄走部分陆续发还,计24册,另第15册(1916.10.26-1916.12.31)、第46册(1926.2.12-1926.6.22)则不知去向,始终没有找到。
    杨天石用“机缘”来描述他当年接手投入钱氏日记的整理工作。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哲学史界一批学者组成《中国哲学》编委会,用以书代刊的形式连续出版系列著作《中国哲学》。已故著名学者方立天、庞朴,现尚健在的楼宇烈等都是该刊编委。该刊主要发表中国哲学史的学术论文,同时还设置“资料与回忆”栏目。这个栏目最早由该刊主编主持,发表近代重要哲学家的回忆录和相关资料,颇得学界好评,后来主编忙,就委托杨天石负责。杨天石了解到钱玄同的日记还没有发表过,就计划将日记放在这个栏目中连载。
    最初动员钱秉雄提供日记,钱和长子钱端伟都积极支持,鲁博方面最初遇到点困难。后来周谷城出面协调,问题得以解决。鲁博当时的馆长王士菁和继任的陈漱渝都大力支持,协议由鲁博资料室的工作人员整理,抄家后发还的部分也就顺理成章地交该室工作人员继续整理。工作流程是,先由鲁博资料室的工作人员整理出初稿,再由杨天石审核、校订,负责解决所有疑难问题,最终定稿。杨天石当时的博士研究生刘贵福协助做了不少工作。刘贵福后来即以《钱玄同思想研究》为题写了博士论文,出版了专著。
    整理工作难度极大。第一,钱玄同书写匆忙、潦草,难以辨认。钱玄同记日记,完全为自用,没有考虑过别人阅读的问题。第二,钱玄同的学问太大,牵涉到经学、历史学、文献学、文字学、书法学、碑帖学等多个门类。第三,引用的古代文献太多,经史子集无所不引,而且大都随手写来,并不严格按学术规范,注明书名、篇名、卷册、页码,查对这些引文,宛如大海捞针。第四,文字复杂。日记牵涉到多种文字:如中文、日文、英文、世界语等;中文部分又包括甲骨文、篆书、行书、草书、历史上出现过的简体字、俗体字等多种字体,近代以来设计过程中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汉语拼音方案,还有钱玄同本人创造的简写字、合并字以及各种符号。第五,更重要的是,没有第二个本子可以参考、校对。大多数日记开始读的时候根本不知所云,自然无法断句,更无法施加标点。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读,反复读,读了多遍以后,对钱玄同的书写规律逐渐熟悉之后,才能慢慢读懂。尽管如此,还是有些字不认得。杨天石就请钱秉雄帮忙,但是,钱也表示不认得。做研究,写论文,写传记,有些字不认得,可以跳过去,不管它,但是,标点、整理,任何一个不认识的字,甚至一个符号,都无法跳过,必须认真对待,反复揣摩,只有完全读懂了,能正确释读了,才敢断句、标点。有时,一段文字,因为其中有几个字不认得,经年不得其解,突然认识了,全段就豁然贯通了。这时候,杨天石说,“真像发现一个小恒星那样高兴。”
    钱玄同的转折和近代文化发展的进程大体一致
    读书报:听您这么说,整理工作可谓“艰苦异常”了。出版过程呢?也很困难吗?
    杨天石:是的。最初,辽宁一家出版社想出,合同都签了,但出版社拿到稿件之后,发现排版难度太大,于是决定毁约,宁可赔钱也毁约。2001年,北大出版社和清华大学出版社都表示愿意出。最后我选择了北大出版社,因为钱玄同当年就是北大教授,《新青年》就是北大的陈独秀、胡适、钱玄同他们编辑的,因此,给北大出版社比较合适。不过,该书从签订合同到出版,还经历了好多年,其原因,就一言难尽了。
    读书报:和12年前福建教育出版社影印出版的12卷本《钱玄同日记》相比,三卷本的整理本有何价值和意义?它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哪些新的东西?
    杨天石:12卷本《钱玄同日记》是鲁博影印的。它和整理本的区别在于:影印本保存原貌,但难读,读起来很吃力,有人戏称为“天书”,整理本则基本按简体字排印,为研究人员的阅读扫除障碍,提供方便,好读、易读。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将两个版本对照着读一读。
    读书报:钱玄同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在政治立场和文化寻求上却经历了数度转折,而且这种转折常常是一百八十度的。如,政治上最初崇拜康有为、梁启超,是保皇党,后来迅速转变为共和主义者、民主主义者、自由主义者。又如文化上,从“师古”“复古”“存古”到“五四”时期激烈批判传统文化,推崇“欧化”。您如何评价钱氏的这些转折?这种转折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群体中是否具有代表性?
    杨天石:钱玄同的转折和近代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大体一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人有个很大的毛病(我称之为“文化自大主义”),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诗书礼义之邦”,文化世界第一。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进来了,中国人发觉自己落后了,于是,就想改革旧文化,创造新文化。这样,中国文化的发展就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如何处理发扬中国文化优良传统和“向西方寻找真理”之间的关系,另一是如何处理继承和批判、改革、创新之间的关系。与之相应,也就产生了两大文化思潮:一是学习西方文化的思潮。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曾说:“自从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一是保存国粹思潮,要求维护、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其代表人物是章太炎,其代表性刊物是上海的《国粹学报》。两大思潮对如何发展中国文化的主张有一致的、互相渗透的方面,但是,又有很不一致的相互对立的方面。
    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从戊戌维新运动开始。那时候,文化领域里出现了许多新事物,如报纸、学堂,白话文运动、天足运动,也出现了许多新口号,例如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后来又逐渐发展出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史学革命、宗教革命、戏曲革命等许多方面。应该承认,这些口号的提出,代表了当时文化界破旧立新的革命要求,或者说,代表了当时文化领域的转型要求——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在一段时期内,文化领域是向前发展的、生气勃勃的、充满创造性的。但是,自从国粹主义思潮兴起以后,情况就有了复杂的变化。
    以“白话文运动”为例,原来康有为等人觉得,要向人民大众普及维新知识,传统的文言文不行,必须用白话。有个无锡人裘廷梁办了份白话报纸,发表了一篇论文,叫《论白话为维新之本》,后来有个自称“白话道人”的福建人林獬,办《中国白话报》,提倡“种田的、当兵的、做工的”都能看得懂的白话文。一时之间,白话报纸在全国风起云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几百种,这当然很正确,代表了中国书面语言、文学语言的正确方向。但是,自从“保存国粹”的口号提出以后,“革命”的口号不喊了,或者喊得少了,有气无力了。在康有为,包括章太炎等人看来,此类文字都是为了宣传需要的一时权宜之计,它们不是“国粹”,代表中国“国粹”的还是文言文,是三代、周、秦、两汉、魏晋的传统文言文,或者叫古文,那才是应该保存、继承、扬光大的。
    钱玄同是章太炎的学生。辛亥革命前,章太炎在日本东京办国学讲习会,钱玄同、周树人、周作人等都曾到国学讲习会听课,成为受业弟子,自然,受到国粹主义思潮的影响。那时,钱玄同主张保存“复古”“师古”,文化上走的是倒退的路子,原来走对的路子,也没有重视,没有坚持、发扬。
    例如,钱玄同遵章太炎之命,辛亥革命前办《教育近语杂志》,所谓“今语”,意思就是“今天的语言”,就是白话文,这份杂志用白话讲中国历史,讲中国古代文献,甚至讲“经学”,但是,章太炎自己写书、写文章,却一律用古色古香的文言文,而且,似乎越古越好。他有本代表性的著作,叫《訄书》。“訄”这个字,今天很少人能够认识,《说文解字》说:“訄,迫也。”著名的古文字学家段玉裁注称:“今俗谓逼迫人有所为曰訄。”另一位文字学家承培元注称:“訄,以言相迫也。”这是《说文》的专用字,古籍一般多用“求”字,“訄”字已经极少使用。那么章太炎为什么要用,而且以之作为书名呢?无他,为“保存国粹”也。这部《訄书》,今天的读者大概很少有人能读懂。
    章太炎本人如此,受业于章的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和钱玄同等也如此。那一段时期鲁迅的文章,如《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篇,思想很深刻,至于语言,则只能用古奥晦涩、佶屈聱牙八个字来形容。辛亥革命后,鲁迅兄弟在绍兴《越铎日报》上发表的文字也大体如此。其原因,也在于认为古文是“国粹”,要保存、要发扬。这种情况,只能认为这是对清末白话文运动的倒退,而不是进步。
    在章太炎影响下,钱玄同有段时期主张“复古”“师古”,主张写篆字,读古音,穿古装。西方传入的“礼帽”当时很流行,钱玄同反对,主张戴象征“六合一统”的“瓜皮帽”。辛亥革命后,钱玄同在浙江军政府教育司当科员,他广查古书,精密考证,设计了一套服装,头戴“玄冠”,身穿连衣裙式样的“深衣”,腰系“大带”,昂昂然上班,惹得同事们一阵哄笑。
    读书报:那么,钱玄同是如何转折的呢?
    杨天石:这和辛亥革命后复古思潮的泛滥有关,和袁世凯复辟帝制有关。研究辛亥革命史和近代文化史的学者都会发现,从戊戌维新至同盟会成立,是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期,而在同盟会成立以后,这种发展的势头就减弱了。其原因,不能不说,和革命党人中流播的这种国粹主义思潮有关。一直到袁世凯鼓吹复古思潮,复辟帝制,这才引起李大钊、陈独秀、鲁迅、钱玄同、胡适等人的反思,于是,奋起批判复古思潮。他们批“孔二先生一家之学说”,批作为大小“民贼”的“家谱”和“账本”的历史,批作为文学典范的“《选》学妖孽,桐城谬种”,批“关帝显灵”“黎山老母”之类的迷信。在这场批判中,钱玄同堪称一员闯将、猛将。他和刘半农“演双簧”,批判复古主义的例子大家都熟知。
    新文化运动的巨大功绩在于白话文运动的强化和扩展。胡适认为,白话文不只可以写启蒙作品,供“引车卖浆”者阅读,而且可以写高雅的、伟大的、足以不朽的正宗文学作品。这样,白话文学的地位就空前提高了,成了中国文学的主流了。钱玄同则进一步提出“应用文改革大纲十三条”,将白话文地应用范围推广到无限广阔的天地。今天,白话文已经在文学领域、书面用语中树立了牢不可破的正宗地位。在这一方面,我们仍然应该感谢胡适,感谢钱玄同。
    偏激,说过头话,是钱玄同那代人的普遍现象
    读书报: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批判,西方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全面反传统”的运动,甚至认为是“文化大革命”的先声。您怎么看?
    杨天石:五四新文化运动确实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批判,但是,“五四”人物并不全盘否定,全盘打倒传统文化。以钱玄同为例,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部分,仍然是充分肯定的。例如,对周秦诸子,特别是墨子的学说,就评价很高;对司马迁、刘知几的史学,对王充、鲍敬言、邓牧、李贽等人的思想,对宋代的永嘉学派、清代的颜李学派,以及对《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儒林外史》都是肯定的,有的还评价很高。即以对孔子而论,钱玄同承认其为“过去时代极有价值之人”“有文明开化的功劳”,《论语》“确是古代底大学者的言论”,甚至说:“孔丘确是圣人,因为他是创新的,不是传统的。”将钱玄同等“五四”人物视为全面反传统是错误的,与历史事实不符。
    读书报:您如何评价钱玄同的“欧化”思想?
    杨天石:这是钱玄同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当钱玄同走出“国粹主义”思潮之后,他就转到了另一个方面,主张“学人家”“学外国”,主张“欧化”。他说:“我的思想,认定中华民国的一切政治、教育、文艺、科学,都应该完全学人家的样子,断不可回顾十年前的死帝国。”这里的“人家”,指的是欧洲各国,“死帝国”,指的是已经被推翻的清王朝。他要求中国国民做“二十世纪时代的文明人”“不做那清朝、唐朝、汉朝、周朝、五帝、三皇、无怀、葛天时代的野蛮人”。当时的世界只有欧洲发达国家成功地建设成了现代化国家,因此,钱玄同口中的“欧化”实际上是“现代化”的同义语。他说:“我坚决地相信所谓欧化,便是全世界之现代文化,非欧洲人所私有,不过欧洲人闻道较早,比我们先走了几步。”也还应该指出的是,钱玄同所主张的“学人家”,主要指西方的自然科学和当时对中国具有进步意义的社会科学。例如“天演论”,例如卢梭的“主权在民”说,林肯的“民治、民有、民享”说等等,他并不主张什么都学。1923年,他致函周作人说:“我们纵然发现了外国人的铁床上有了臭虫而不扑灭,但我们绝不应该效尤,说我们木床上的臭虫也应该培养,甚至说应将铁床上的臭虫捉来放在木床上也。”1925年,他又在致周作人函中说:“我常说‘欧化’似乎颇有‘媚外’之嫌,其实我但指‘少数合理之欧’而言之耳。‘多数之欧’不合理者甚多,此实无‘化’之必要。”指出“合理”之“欧”是少数,“不合理”之“欧”甚多,特别指出不能将西方的“臭虫”捉到中国来培养,这样,钱玄同就将自己和那些主张“全盘西化”的提倡者严格区别了开来。
    读书报:钱玄同好说过头话,好走极端。章太炎曾规劝他“立论不可太过”,鲁迅也认为他喜欢将十分说到十二分。您如何看待钱氏思想中的偏激、偏颇?
    杨天石:偏激,说过头话,是五四那一代文化人的普遍现象。例如,陈独秀认为,从传统文化中找精粹,就像是从牛粪里找香水,吴稚晖主张,将线装书都扔到厕所里,钱玄同主张废汉字,甚至主张废汉语,改用世界语,等等。这些,毛泽东曾批评为“形而上学”。“绝对化”,是应该引以为教训的。我曾经说过,有两种拉车子的方法,一种是拉着车往前走,一种是拉着车屁股往后退,我认为鲁迅、陈独秀、钱玄同他们的这种偏激、过头,是在拉着车向前进的过程里发生的偏差,这和拉着车屁股往后走不一样。这两者是应该加以区别的。
    读书报:将钱玄同放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这个大群体里的坐标系上,您如何定位钱氏的历史地位?就钱氏一生而言,您认为其最大的成就是什么?缺陷又是什么?
    杨天石:钱玄同是爱国主义者、国学大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重要思想家、改革家。他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提倡白话文;2、提倡汉字简化。一直到现在,海峡两岸都还有一些人反对汉字简化,认为简化破坏了汉字的美,我一向不赞成这种看法。文字由繁到简是发展规律。如果不简化,我们今天还要写甲骨文,写篆文,那怎么可能?3、提倡国语统一,以北京话为标准的语音。4、提倡汉字注音,设计拼音方案。5、提倡标点符号。6、提倡汉字书写从左到右横行。7、提倡世界通行的公历纪元。他的那些废汉字、汉语的过头话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也不可能发生作用,倒是他的站在中国文化的现实土壤上所提出的改革要求,对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良好作用,在1949年以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所接受,为广大的社会公众所接受。
    在历史学、在古典文献学方面,钱玄同、顾颉刚、胡适都是疑古学派的开创者和主要成员。这个学派有疑古过甚的状况,但是,这个学派于破除对古史和古代文献的迷信,恢复若干古史、古代文献的本来面目,这是要肯定的。
    还有一点,应该特别提出的是,钱玄同对鲁迅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用。辛亥革命之后,在那个空前沉闷的年代,鲁迅在宣武门外的绍兴会馆里抄古碑,生命在“暗暗的消去”。这时候,来了一位老朋友“金心异”,鼓励鲁迅“做点文章”,打破那“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于是,鲁迅答应这位“老朋友”的要求,写了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这位被鲁迅称之为“金心异”的“老朋友”,就是钱玄同。
    日记呈现真实的钱玄同
    读书报:您怎么评价《钱玄同日记》?
    杨天石:我曾经说过,日记有两种,一种是生前就准备给别人看的,一种是生前不准备给别人看的。我认为《钱玄同日记》属于生前不准备给人看的那种,它的可贵就在于有什么说什么,没有任何虚假成分,表现出一个活脱脱的真实的钱玄同的自我。
    钱玄同日记内容丰富,相信研究近代史、文化史、文学史、社会生活史的学者都会从中得到收获。但是,钱玄同自称是一个“无恒的人”,这部日记时详时略,有时记,有时不记,有些关键年代、关键事件,例如五四运动就缺少记载,这是极大的缺陷。
    应该说明的是,尽管我们整理这部日记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难度实在太大,出版以来,已经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订或进一步研究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指正。
   读书报:今天,研究钱玄同,接受钱玄同思想的经验教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杨天石:我们今天强调继承传统,这当然是对的,但是还要科学分析,区分其精华和糟粕,不能全盘肯定和美化。还在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就曾经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绝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关于吸收外国进步文化问题,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也早就指出过:“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毛泽东特别指出:“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取。”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又进一步将参考、借鉴范围,从外国古代文化、启蒙时代的文化,扩展到更广阔的方面。他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当然,他也同时指出,“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我以为,毛泽东提出的这些方针至今还是正确的,是应该遵循,不可忘记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1:17 , Processed in 0.07977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