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允漷老师,我来为你作解注 ——教材开发的一滴做法 也许是读《红楼梦》读成了个木瓜,当我一看到崔允漷老师的“即使有教材,也需要课程开发意识”这句话时,闪入我眼前的竟是《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的景象。 却说,那跛足道人满口“好了”之后,极具宿慧的甄士隐,更是彻悟,他立将这《好了歌》解注出来,这便是那首千古闻名的《好了歌注》。 崔老师的话也触动着我,让我心有戚戚,技痒不已。 崔老师,下面我将你的话也解注一下,您且看当否。 崔老师说了“即使有教材,也需要课程开发意识”,那么一册在手,该如何开发,向何处开发,开发到哪里为止呢,这可不是大话一说的问题,须得下点真功夫、细功夫了。 对于崔老师那极具理论性、导向性的号召,我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思来想去,归纳总结,于是就有了关于课程开发的如下想法: ①开发教材某一知识点——②发散联系到其他课文——③拓展延伸到课外文章。 一.研讨教材,开发教材,深刨猛掘,将教材开发进行到底。 如,古人所言之“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景与情的关系,乃是中国文学最原始、最经久不息,被最广泛应用的传统手法,从《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就已经开始了这种手法的使用。因此,对于这一知识点的深刻把握,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教学点。 白居易《琵琶行》之“诗前小序”,先讲述了诗人写作此诗的原因,又讲述了自己两年来仕途坎坷、流落江湖、漂沦憔悴的人生经历,遂为诗歌开篇营造了一种哀哀情结。 诗一开始,就使用了景物描写“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此二句也,情景交融,以惨淡哀伤的黯然景色,为诗人江边送客营造出“多情自古伤别离”的情感,达到了景与情的高度融合。 二.将景与情的知识点,发散到其他课文,以巩固之。 学习了《琵琶行》后,刻将这景与情的关系,发散到课本的其他篇章,如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进行教学巩固。 时苏轼被贬黄州,幽独寂寞,惊魂未定,遂借月夜孤鸿托物寓怀。 词开篇就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写景,营造了幽独孤凄的环境,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这寒冷、萧疏、凄清的寒秋景象,为幽人、孤鸿的出场而写景铺垫,渲染气氛,这冷调色的景物描写,映衬了词人内心孤独寂寞。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萧瑟寒秋的惨淡夜色,使得诗人哀哀欲绝,凉入骨髓,这景与情互为辅佐,使得景更冷,人更哀。 三.依据课文知识点,将教学拓展延伸到课外,选择优秀篇章,进行教学的再巩固。 许浑是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后人拟与杜甫齐名,且有“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之语,足见二人诗歌手法之近似。其《谢亭送别》,堪称情景关系的典范之作,可将“景与情”的教学辐射此篇。 《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是许浑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 首句写友人乘舟离去,二句即写红叶青山,以艳丽无比的景色反衬别离之情。 友人行舟去远,诗人也日暮酒醒,顿感一种逼人的、令人窒息的忧伤扑面而来,是哀伤也,难描难画,难诉难说,于是诗人只得宕开笔墨,转而写景,用景物描写帮忙抒情,这就是那令人愁哀欲死的“满天风雨下西楼“了。 是啊,时值薄暮,天色阴郁,漫天风雨,四望迷蒙。那青山红叶、碧绿江水早已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了,朋友业已去远,唯有苍茫黯淡、风雨凄迷和酒醒后的怅惘空虚,此时的凄黯迷茫的色彩与诗人黯然神伤的心境十分契合。 这种以景写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更使得景暗人愁,不堪之至啊。 四.学习一篇课文,可供挖掘学习的知识点很多,除此情景交融外,还有其它手法,如正侧面描写结合法、细节描写、白描手法、欲扬先抑法、对比描写、虚实相结合手法等;还有各种修辞手法,可比喻,可拟人,可夸张,可用典;还有各种写作结构。 这均是我们的学习点,均可深深发掘,发散辐射。 另外,不仅如此,除此开发学习课文外,还可将学习延伸到我们的写作,以课文指导写作,以写作巩固知识点。当然了,这是开发教材之外的内容,当在以后章节再加阐述。 话说完了,再回《红楼梦》吧。 且说那道人听完甄士隐的此注,拍掌赞道:“解得切,解得切!”士隐便说一声“走罢!”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 崔老师,我对你的话,解得还算切否?如果还切,就请你把褡裢给我,我给你背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