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时安:徐中玉访谈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3 11:07: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毛时安:徐中玉访谈录
【来源:小说界 1994/04 】 【作者: 毛时安】
    1994年5月3日下午1时。我准时来到徐中玉先生在华东师大二村的寓所。先生没有午睡的习惯,一直保持着高强度的读书工作节奏,今年八十岁了,依然精神健旺,还在许多团体中担任负责工作。先生是上海作协主席,国家教委高教自学考试中文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1978年复出任华东师大中文系主任和文学研究所所长等工作时,力主倡导开明学风,大力奖掖后进,一时人才辈出,为华师大中文系日后的繁盛奠定了基石。像平日一样,叩门以后,先生亲自开门微笑地将客人迎进屋去。

    毛:《小说界》的朋友委托我采访先生,搞个访谈录。我不是记者,心里真有点忐忑不安,不知能不能写好。
    徐:反正我的情况你也熟悉。你写就是,也用不着给我看,我们还是随便谈。
    毛:前几年我曾在《收获》上看到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是回忆青岛“山大”门口摆水果摊的老人。很受感动。我想先生的人生和文学道路,一定有许多感慨罢!
    徐:我的一生其实是很单纯的。没有动人的故事和传奇的经历。我想,大多数人的一生也都是用平凡的小事和一天天的生活连起来的。我家在江阴,母亲来自农家,不识字。父亲以中医为业,过的清贫生活。两个姐姐读完初级小学,就去袜厂摇洋袜。我后来考进省立无锡高中的师范科。读师范免学费还可供饭。我毕业后按规定去小学教了两年书,凭这个经历才考入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七七事变”随校内迁,转到国立中央大学,毕业后又在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当研究生,后留校任教,从此辗转教书。一生未出校门,以教学研究为业。所有社会工作,全是无酬兼职。
    毛:先生的文学道路又是怎样开始的呢?
    徐:我不喜欢读理工科,读书时数理化成绩一直平平。高中读书时已爱好写作,在江阴县报上发表。最早写的是小说,都是关于教书生活的题材。进大学后,开始在《东方杂志》、《国闻周报》、《益世报》等许多全国性报刊发表文章。也在《论语》、《人间世》、《宇宙风》、《逸经》、《大风》一类小品文杂志写文章。因性格关系,我的小品文字并不闲适。
    选择文学,没有谁勉强我,也没有特地请教过别人,完全是凭自己的爱好走上这条路的。如果从进入大学算起,至今正六十年了。还要在这一条路走下去。当时没有想到一辈子生活在学校大门里,可也从没想到先去干别的什么事,至于曹丕所说文章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后来知道的。他说干别的“荣乐止乎其身”,干这行可能“声名自传于后”。干久了,就知道极难有成就。而且传名于后世的人生前大都穷愁,很少得以善终。就看成一种应有的职业算了。回想数十年前就把它看成一种职业,认认真真去做,不比别的高,也不比别的低,较合实际。兴邦也好丧邦也好,正负两方面,文学都只能起一点、也仅仅一点积极或消极的作用。负一部分责任,要求过多,责之过苛,都不是能够胜任和公平的。一窝风地搞,或怕得都不敢搞,其实都没有必要。
    毛:那么,先生为什么在文学中最后选择了研究中国古今文论而不是创作呢?记得当年《读书》杂志曾经发表过您关于老舍先生讲授《小说作法》的文章。
    徐:1936年,清华大学心理系的叶石荪教授,乘暑假之便来山大讲学。他是朱光潜先生的好朋友,在美国、法国专攻心理学,还写得非常优美的旧体诗词。当时朱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极受欢迎。叶先生到来,学校就提出请他也开这门课。事实证明,我们能听他的课,真是很大的幸运,一生受用。就如这以前听老舍先生讲《小说作法》一样,这两个课程,内容、观点、讲法几乎是全新的。
    大学时代开始爱好文学写作是受老舍先生的指点和鼓励,从习作小说转向文学研究而且重在古代文论,则是因为叶先生给我的指点鼓励。叶先生的讲授给了我四点启发:首先是有适合自己兴趣,有意义而且力所能及的研究目标;第二,要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他给我看了他的大量卡片和笔记,并且告诉我怎样做,怎样用;第三,对不同学派要培养提高分析辨别能力;第四,不能为研究而研究。
    回想半个多世纪的人生行迹,我总会想起两位先生对我的厚爱。他们逝世前的近二十年间,我们不仅未曾谋面,甚至连信都没有通过。原因很多。如此的淡漠难道可以用“不得已”来宽恕自己?无疑也是由于自己的软弱和胆怯。这两位老师都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叶先生先到四川大学任教务长,1957年被“扩大化”进去,贬到重庆西南师院资料室,郁郁一生。十年生死两茫茫,遑论几个十年。
    毛:先生你自己也吃了不少苦。你是以怎样一种心境度过人生危难长夜的呢?
    徐:读大学的时候,正值国难临头。同学好友生活道路不同,但互相勉励:总该做个正直的坦率的、对国家社会多少有点奉献的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灰心丧气。这是我的价值观的基础。抗战胜利后,我支持青岛学生反内战反饥饿,朱家弊(朱家骅?)密令将我解聘。上海解放前夕,我与姚雪垠合办《报告》,写了《彻底破产的教育》,几遭不测。解放初,为一派清明的开国气象感动,完全信任、紧跟,批过俞平伯、胡适和胡风。整风时,应领导和报刊热情“邀约”写了几篇文章,与许杰、施蛰存先生一起被划为“右派”,罪状是“教授治校”、“学术至上”。至1961年才得以回系。
    在困难日子里我常想到青岛一起参加救亡工作的朋友,他们的意志、精神、人格,增多了我面对艰难时世的准备。二十余年监督改造,除草扫地之余,新读七百多种书,手录四五万张卡片,计一千多万字。手段原始,办法也笨,只是读着写着想着,竟未把这当作苦事。“抄家”多次,卡片因为是“废物”而没有抄去。我私心窃喜,得了“无用之用”。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物美、价廉、耐磨。骂也骂不走,打也打不走,挨着无奈,挨过就算,诚然儒弱无能,但确确实实是太挚爱脚下这块土地了。
    国家民族几经危难,居安必须思危,忧患才能兴邦。怎能居危还可粉饰?几十年弹指一挥如梦中,真是一梦也罢,却全是真事。生在这个世纪的中国,有幸有不幸,幸与不幸复杂交叉。个人苦难构成了国家民族苦难,但个人苦难与国家民族苦难相比毕竟是渺小的。
    毛:先生一生从事文学教学,这些年又不遗余力参与文学组织工作,此中甘苦一定不少罢?
    徐:文学团体的活跃是近几十年从来没有过的,是改革开放的结果。献出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参与文学活动,不应该说成牺牲,文学团体为同行的接触交友,交流提供了机会。大型学术会议也为发动大家写作论文提供了契机,繁荣了文学批评。大学语文教学工作,是匡亚明同志和我一起搞的,解放以后大学基础语文不知为何被取消了。其实欧美各国大学都有本国的文学课,也是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种手段。国家教委委托我重编大学语文课本,并且作为必考课,势头是好的。问题是现在各校师资力量不平衡,有的太弱。
    毛:根据我学习先生文章的心得,先生的文学观念是不是很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要求文学须有益于世道人心的?
    徐:可以这样认为。不用之用,也还是要有用。叶石荪先生就非常重视人生、重视国家社会的需要。他对当时日本侵略华北忧心如焚的心情,深深地影响了我,使我懂得研究工作者不能只是生活在书房里一味啃书本。一个人的观念是和时代维系在一起的。读小学时印象最深的就是五月。五月要参加好几次国耻纪念游行。1919年的“五·四”,1928年的“五·三济南惨案”,还有“五·九”“五·卅”。家乡华士镇不大,周游却也要一二小时。日后不论在什么环境、困难下,总怀着忧患意识以及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这是同这种国耻教育分不开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是说个人有多少了不起的力量,而是说每个人于国家民族兴亡,都要负起自己应该并可能承担的责任。文学既是人学,更是人心民心之学。应该关心广大民众最关心的事。也就是巴金老人倡导的讲真话。但现在这样的作品太少。这里既有客观条件不够,主观修养还不很成熟等原因。
    毛:也有主观上缺少自觉意识的缘故。
    徐:是这样。作家们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能够讲能够表现的民间疾苦工作失误,还未能充分地在作品中表现出来反映出来。
    毛:从你的观念看文学,你怎样评价近几年文学创作,特别是上海作家的作品?
    徐:我觉得今天总体的文学水准要比“五·四”甚至三十年代要高。最近我喜欢张炜、朱苏进的小说,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表现力。上海的作家在一片下海声中,坚持创作,特别是女作家,创作热情很高,没有把文坛变成商场。但是上海作家中现在颇多是上山下乡一茬,他们对正在变革的生活,特别是这种转型时期大众的内心和生活,可能存在差距,似乎不是太熟悉,作品当中反映得不充分。很有才华的作家如把大部分精力放到写小文章上,毕竟可惜。青年作家很努力,需要形成气候,产生群体效应。现在社会生活在发展,有许多新的生活现象待我们认识,深刻挖掘,作家要扩大生活的圈子,打实生活的基础,才能增强作品的力度和深度。现在上海作家中精益求精的耐读的作品少了些。希望坚持努力,耐得一时寂寞,充分发挥潜力,是大有可为的。
    再过六年便是二十一世纪了。回顾八十年,忧患深深,去日匆匆。但求国家民族有光明的前途,社会不断进步。文学即使目前繁荣不了,未来总能做到,我们这个历经苦难的民族再也折腾不起了。

    两个小时在不知不觉中过去,先生依然精神攫烁,我起身告辞。先生依然像平日一样,将我送到门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3:31 , Processed in 0.06467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