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临摹”成为时尚
——农村小学教师跟上课改步伐的捷径
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实在太快。在短短几年中,就让课堂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农村小学教师由于观摩、实践的机会少,又缺乏名优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因此要想紧跟课改潮流,而不被潮水所淹没,教师们似乎有些力不从心,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失落和迷惘。亟待在“此事还未成追忆”之前,寻求一个突破口,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跟上课改潮流,改善生存状态。
笔者是一个喜爱书画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也一直在苦苦思索这个问题。想到在书画艺术的领域里,要学书法、绘画,第一步就是“临摹”。书法从临帖、临碑开始,像《多宝塔碑》、《张迁碑》和《三希珍帖》等都是书法爱好者的入门宝典。国画也一样,从临摹《芥子园画谱》、历代大家的画作起步。那怕是中国画大师张大千,之所以成为一代大家,与他临摹历代名迹和敦煌壁画,也是分不开的。鉴于此,针对农村青年教师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和困惑,我们是不是可以走一条“临摹”名优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道路呢?笔者以为从以下几点中,应该可以找到答案。
柳暗花明又一村
农村小学教师由于受种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新课程改革对于他们来说,感觉就像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想要理解这些新教学理念难,想要把这些理念运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去更难。希望有一双“慧眼”,把课改看个明明白白;希望有一盏明灯,为我指明通向课改的方向。而“临摹”名优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正是这双“慧眼”,正是这盏“明灯”。
清代画家秦祖永在他的《绘事津梁》中曾提出:“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书画是艺术,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与艺术之间总是相通的。而“临摹”名优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毋庸置疑,是农村小学教师改变课堂教学现状的一盏明灯。新生代特级教师薛法根就是从这条路中走出了自己的特色,打响的自己的品牌。他在《人生三堂课——我的成长故事》中提到:“我努力学习‘素描作文教学理论’,认真琢磨‘素描作文教学的代言人’——贾志敏老师的每一堂录像课,从中提炼出作文教学的技巧和要领。我还在自己的班级里模仿贾老师的课,一节一节地上,细心体会每一个教学细节的精妙之处,揣摩贾老师点拨、评价、激励的语言艺术。渐渐地,我上课觉得有了底气,学生也有了灵气。毫不夸张地说,我的作文教学功底就是在这一堂堂模仿课中练就的。” 由此可见,有了“临摹”这盏明灯,至少不会在课改的森林中迷失方向。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太快。”课改的速度是如此之快,农村小学教师想要从零开始,自己摸索着前进,从而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跟上课改节奏,这似乎很难。而“临摹” 名优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却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把全国各地的名优教师请到家,观看他们的教学录像和课堂实录,模仿其中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段,或是整个教学过程,甚至模仿名师的一个赏识的眼神、一个优雅的手势、一句激励的言语……
通过“临摹”,既增强了驾驭课堂的能力,又夯实了教学基本功。以名师的教学经验和成果为基石,在上面建造起自己的“教学”大厦来。正像科学巨匠牛顿所说的:“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现在有了“临摹”这块基石,让我们站到了名师们的肩膀上,使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站得更高,望得更远。
由此可见,以“临摹”名优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为切入口,从而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改变课堂教学,不失为一条跟上课改步伐的捷径。如果,放着名优教师的教学录像和教学实录而不去看,不去“临摹”,是不是有悖那些名师出版课堂教学精品录的初衷呢?是不是辜负了网上那些有心人整理名师课堂实录的好意呢?因此,笔者认为“临摹”,特别是对于我们农村小学教师来说,是可行的,是有现实意义的。
老师们,一起来“临摹”吧,让“临摹”成为时尚吧!
【来源:小学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