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66|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四单元--转自www.ht88.com(有删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29 20:21: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春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引用古诗名句展现春的意境,并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
      “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
                  “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二简介朱自清
                  朱自清,我国著名散文家,其散文富于诗意,善于通过细致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本文大概写于1928-1937年间
     三、学生朗读全文,注意正音:
                  四、分析结构                                                         
                  第一段(1节)盼望春天。第二段(2至7节)描绘春天。第三段(8至10节)歌颂春天。
                  五、分析第一段:迎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反复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要求轻声朗读)         
                  3作用:紧扣题旨,点明春至,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六、分析第二段:绘春。
                  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 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
            (2)朗读第2节。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山、水、太阳的脸。朗润:明朗,润泽。“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分别写出春草出土、树叶翠绿,春山光泽;冰雪融化,春雨落地,春水涣涣;太阳升射,气温上升,春日暖人      
                  (3)朗读第3节春草图,春草有什么特征,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用了什么修辞?
                  钻,写出顽强的挤劲与生命力。嫩,写出质地柔软鲜嫩。绿,写出颜色浅绿。满是的,写出长势旺盛。软绵绵,写出姿态。还写了人的活动,突出小草给人带来的欢乐和吸引力,人的心情舒服惬意,从侧面写小草。运用了拟人和排比。(引导比较夏草的旺盛,秋草的枯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4)分析第4节春花图,
                  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描写顺序?写出一派怎样的景象?春花特点?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哪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写蝴蝶,蜜蜂的作用?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顺序?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从高到低从静到动,一派热闹景象。写花的争春,花朵多,花色鲜艳,花味甜,有实写,有虚写(由春花想到秋实“仿佛”不能去掉,表明是想象之景)有动景,有静景。“闹”(“红杏枝头春意闹”)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叫”则感情色彩不浓。蝴蝶,蜜蜂都是从侧面写出花的特点。写野花,“散”含漫山遍野之意,写出花多,又写出在阳光照耀下,春风吹拂中野花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绚丽色彩。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也自然引出春风图。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如何写出春草春花的特点                                               
                  二分析第5节春风图,春风有什么特点?作者怎么样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富有感染力?  
                  (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基扶我过桥东。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从触觉写风的温暖柔和(不寒,母亲的手),从嗅觉写风的清新芬芳浓郁(发酵),从视觉写风的色彩绚丽(繁花嫩叶),从听觉写风的和谐悦耳。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喷亮的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三分析第6节春雨图。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春雨的特点是什么?找出文中的词把雨的形态、情态讲出来。春雨的作用是什么?写景顺序?
          第一层正面写雨,“多”“细”和“密”。(三个比喻分别写出雨的形态紧密,闪光,细长)
      “斜织”,“薄烟”写出雨的情态轻盈和迷蒙,“笼”写出高度与范围。
                  第二层写雨中的景物,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写出春雨的滋润万物,雨中的景物气氛安静和平人们都在享受着春雨的滋润,“慢慢”“撑起伞”“披蓑戴笠”,“春雨贵如油”。顺序从近到远,从动到静到动。
         “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逼”什么意思呢?可以在全安石的《书湖明先生壁》诗中找一句话来形容。“两山排阈送青来”,两座山好像把门推开,把青送到眼前。灯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四分析第7节迎春图。写出了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与前4幅自然春景图有何联系?                        
                  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工夫:时间。点睛之笔:一年之计在于春(“计”,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颂扬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告诉人们要莫负春光,抓紧时间,创造美好生活。
     朗读第7节,体会: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五小结: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动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六、分析第三段:颂春。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作用?如何设喻?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按照春天的生长过程,赞颂了春天的“新”“美”“力”的特点,而且各段独立成段,强调了春的不同成长过程,表达了作者赞美奏的真挚感情。作用:点题,呼应开头,点明中心。
          七总结作者感情:赞美春天,赞美大自然,号召人们抓紧时间创造美的生活。                             
                  板书设计
                  春          (写景抒情散文)
                  朱自清
                  一盼春(点题,总领全篇,引起下文) (盼  来  近—— 心情喜悦而迫切)二绘春
                  先总括轮廓{一切  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再具体描绘{
       春草图:(正面)长势旺、质地鲜嫩柔软软、色泽绿(侧面)带给人欢乐
            春花图: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正面与侧面,实写与虚写)
                     春风图:(触觉)温暖柔和,(嗅觉)清新芬芳浓郁,(视觉)色彩绚丽,(听觉)和谐悦耳。
                  春雨图:多而细密,滋润万物(正面与侧面)
                 迎春图:颂扬奋发向上的精神,憧憬未来美好的生活(深化)
                  “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
                  “美”(百花争艳,千姿百态)
                  “力”(充满了青春活力)
                  修辞:反复,引用,排比,比喻,拟人

2#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0:23:19 | 只看该作者

济南的冬天

                        济南的冬天

  ①导人新课
   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萧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可能我们都没有在冬天去过济南,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感知济南冬天的温馨,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让学生了解这些,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为什么那么浓。)
        ③感知内容:在听读前,检查预习,教师正音,学生掌握字词: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
     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出示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互相补充。
                      [明确]
                  a,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暖的宝地。
                  b,写对济南的总体感:“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写阳光朗照下的山   
                                                  }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写薄雪覆盖下的山
                       再写城外的远山,
                       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研读与赏析  
                  ①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自由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
                      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b,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学生速读第1、2自然段,自主解决后,讨论明确。
                  a.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一—向晴} 宝地
                      与热带相比——温晴
                  b.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
                  此处学生可再体会:①为什么称“小山”?——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与之比较)。②“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读一遍,比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并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②自由探究
                  a.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b.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明确]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d.“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f.“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总特点:无风,响晴,温晴——贯串全文
                    对济南的总感受:“温暖安适”的“理想境界”
                                  阳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城外远处的山如诗似画
                      冬天的水色——水藻之绿,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3#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0:27:24 | 只看该作者

《夏感》教学设计

        《夏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积累词语。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句,掌握生动的词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读品味,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文中所表达的对夏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诵读、品评优美语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作者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研讨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教程
一、导入新课
由古诗《山亭夏日》[]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点?
2文中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给文章分段,并概括各段段意。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概述夏季总体特点。
第二部分(2-4)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
第三部分(5)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
2、这几部分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总-分-总:首段总领全文,末段总结上文。
四、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文中哪些段落是写夏天的热烈的?(第23段)
哪些语段写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4段)

第二段中哪一个词语紧扣住了第一节中的热烈一词?
沸腾一词)  
②、默读课文第3段,找出中心句,并思考夏天的色彩为什么是金黄色的。(用文中原句回答)。
中心句:夏天的色彩是是金黄的。
原因: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花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自由诵读第4段,找出中心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A、中心句: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B“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此句隐含着作者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和同情之情。
2、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旋律的夏天呢?
  ——采用对比手法,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动的农民。
五、品味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从本文中找出例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2、小组讨论交流。
3、检测交流结果。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比喻句
①“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这句话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突出了夏天“热烈”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了,更加生动形象。
“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这里用人们常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的表现了林带的颜色由浅变深的过程及其生长的繁茂。
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说明春天的灵秀之气在夏天已酿成了磅礴之气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草生长的繁茂。
拟人句
⑤“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
“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⑥“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⑦“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六、教师总结
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七、通过上一课学习,你有哪一些收获?
1
.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
2.学习到抓住特征写景的写作方法。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三的仿句练习。
2、根据自己的感受抓住特征写一段夏景。
3、课下搜集写夏的诗词,整理到摘抄本上。






4#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0:29:47 | 只看该作者

秋 天

                             秋 天
      
教学目标:
                      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1、 初读课文,把握全诗韵律。
                  2、 听读课文,感受诗歌图画美。
                  3、 细读课文,品味诗歌词句,体会诗人情感。
                  总结:
                  农家丰收图——绚丽多彩
                  渔夫晨归图——淡雅朦胧
                  牧女思恋图——寥阔空远
                  4、 再读课文,总结鉴赏现代诗歌方法。
                  1.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3.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5、 迁移训练。
                  一、导入      
           播放动画,同学们,你们刚刚看到的动画让你们想到了什么季节?我们看到的动画只是表现了秋天一小部分魅力,而何其芳先生却通过他生动形象的诗句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秋天,让我们一起走他带来我们的秋天的世界。
                  二、初读课文,掌握朗读节奏与重音
                  这首诗写得很美,需要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我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小声的读一下全诗。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全诗。这位同学音读得很准,但一首好的诗歌就像一首优美的乐曲,而乐曲有了快慢相间的节奏,才会富有情感,而刚才这位同学并没有读出节奏感来,我把这首诗的节奏划了出来,再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一首优美的乐曲往往通过高低起伏的音调来表现它的内容,同样诗歌要读得好,也需要突出一些重音,你们认为这首诗中哪些词语需要重读?(不说理由)老师也找到了一些需要重读的词语,我已经把它们标出来了。现在大家看着投影再齐读一遍。
                  现在大家的朗读已经大有进步了,但似乎还不能表现出诗人的感情。可能有些同学觉得重读只是单纯地加强语调,但事实上重读只是在朗读中把相关的词突出出来,既可以加强语调,也可以使语调变轻,关键是要和其它的读音有对比。如何判断读法呢?关键是在读的时候投入你们的情感。这就需要大家在朗读时把把诗人带给我们的画面展现在你的头脑中。下面我来给大家读一读,请大家闭上眼睛,就好像你已经走进了一个美丽的秋天的世界,正在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用心灵感受每一个美好的事物。
                  三、细读课文,品味字句
                  我想刚才同学们的脑海中已经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我再给你们一分钟时间,请你们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先给它起一个名字,再想一想这幅画面上有些什么,那些诗句能表现这些画面,把这些诗句轻声地读出来。学生首先读出相应的句子,再说说这些诗句让他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第一节,
                  “稻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稻花香里说丰年”说的是对丰收的猜测,而这里则是对丰收场景的直接描绘。“栖息”一词使整节诗充满了一种丰收后的喜悦与满足感。秋天“栖息”在农家,它给农家带来了什么?(丰收)
                  第二节,渔人到底收起了什么呢?(是鱼,是树叶,还是别的)无论他收起了什么,他的心情都是快乐的,他肯定有所收获,或者是鱼,或者是喜悦的情感。这只是秋天的一场游戏。
                  第三节,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牧羊女会梦见什么?这里到底是她的梦寐,还是诗人的梦想。也许一个更加灿烂,更加富饶的秋天就在前面,就在牧羊女的憧憬中,就在诗人的希望里。
                  聆听一首优美的乐曲,要用心灵去感受它,走进乐曲的世界。在这些画面中,诗人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那个农夫,那个渔民,那个牧羊女,秋天就在你的身边,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在朗读中你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试着读一读,其它同学可以小声跟着他读。
                 总结:三幅画面我可以给它们起个名字:农家丰收图,渔夫晨归图,牧女思恋图,每幅画面给我们的印象都是不同的,农家丰收图(绚丽多彩),渔夫晨归图(淡雅朦胧),牧女思恋图(辽阔空远),而诗人用什么贯穿起了三幅画面?(喜悦的情感)
                  四、再读课文,归纳方法
                  如何才能朗读好诗歌:一、情感投入;(在朗读中通过语调的仰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对比展现诗歌情感的起伏)二、视觉再现。(在朗读时要在眼前出现一幅幅相关的画面)。
                  下面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读读这首诗歌,再请另一个同学进行点评。最后全班在一个学生的领读下朗读全诗。
                  鉴赏诗歌的方法:
                  1.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3.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朗读全诗
                  五、迁移训练
                  现在我们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再来欣赏一下其它的诗歌。现在就请同学们先读读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晨》,说说这首诗展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和课文相比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
                  秋天什么令你最感动?模仿两首诗的写法,写一两句现代诗,写一写你心目中秋天最美的东西。

5#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0:37:03 | 只看该作者

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
第一课时
                    一、《观沧海》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题解: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四)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重点落实以下问题:
             1.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
                    2.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
                    3.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归纳: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河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4.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
                   (五)小结全诗的写作特色,并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六)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二、《次北固山下》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朗读这首诗
                   (三)指导学生评析诗句,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3.“江春入旧年”一句中“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4.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5.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6.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请你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当堂背诵。 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应当比较易于成诵。
                     三、 《 钱塘湖春行》
                 ( 一)、导入。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问: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按:这是总问,以下再逐句问。   
           问:“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为什么说“云脚低”?(“亏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讲: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问:“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为什么“争暖树”。(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问:第五、六句写了什么?(花草)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字)浅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问:最后两句是怎么结住全诗的?(用抒情方式)这两句颇有韵味,能品味出来吗?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可是开头只指出方位,“湖东”,面积太大了,为什么诗人“最爱”呢?到最后才点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这就耐人寻味了。)
                     ( 三)、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四、学生自学《天净沙    秋思》

              1.作者简介及解题(学生小组交流即可)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2.  
多媒体播放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3.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活动设计】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4.  
 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课后完成)
          5.背诵这首小令。


[ 本帖最后由 马建军 于 2008-6-29 20:46 编辑 ]
6#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0:49:51 | 只看该作者

16 《化石吟》

   《化石吟》
   一、导入新课:
       本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我们来探讨一下,到底介绍了哪些知识?
   二、检查预习:
       a)   检查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读音和含义。
       b)   检查朗读情况。
   三、老师朗诵,要求学生注意音节的停顿,语调的变化。
   四、学生朗读诗歌,探讨问题:
        a)   诗歌主要写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b)   诗歌的主体部分是哪几节?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诗的主体部分的主要内容?
        c)    人们认识自然界的演变过程中,化石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d)    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五、抽学生朗读,教师作适当指导。
   六、组织学生探讨问题,明确答案。
          a)  这首诗主要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b)  诗歌的主体部分是3—6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化石重现了一个逝去万载的令人神往而奇幻的生物进化世界。
          c)  化石起到了保存物种生命信息的作用。
七、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诗的第一节连用了四个反问句,有什么作用?诗行中提到的几个“最早的生物”依次是指什么?(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
                  2、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3、请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一下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八、再读诗歌,品味语言:
                  1、诗歌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各举一例,并说明作用。
                  2、诗歌的语言讲究含蓄,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分析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
                    a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化石引起人们想象出生物进化的历程)
                     b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化石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的)
                     c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化石能够记录生命演化的历程)
                  九、三读诗歌,总结诗歌的内容、特点。
                  十、拓展阅读:艾青的《鱼化石》
                      布置作业:
7#
 楼主| 发表于 2008-6-30 12:41:52 | 只看该作者

《看云识天气》

  《看云识天气》
       一、第一个教学板块:导入,检查预习(3分钟)
                  1、导入:同学们,昨天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那么,谁能告诉我今天的天气情况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天气预报我们能够准确知道某天的天气情况。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现在正值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旅游季节,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为了避免被雨水淋湿的尴尬,你该怎么办呢?今天,让我教给大家一招识别天气的方法:看云识天气(板书课题),我们将会受益无穷。
2、点出常用雅词和谚语:
                  二字雅词:  峰峦  招牌  点缀  预兆  轻盈  绫纱  鳞波  崩塌  弥漫  征兆   
                  四字雅词: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  白云朵朵  阳光灿烂    乌云密布  大雨倾盆  丝丝缕缕  朦胧不清  密密层层  
                  连绵不断  群峰争奇  耸入天顶
                  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二、第二个教学板块:朗读,整体感知(15分钟)
                  1、导读:将课文分成五块,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不同的方式齐读、杂读)。
                  2、自读: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 (粗略板书)
                  三、第三个教学板块:演读,理清层次(10分钟)
                  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2、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
                  3、学生发言,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边演边完善板书)
                  4、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第四个教学板块:说读,品味语言(15分钟)
      1、读第一段,(分两种读法导读)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美)
                  2、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接句谋篇的形式。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怎么说呢?像这么说:如:
                  本文的语言美在“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五、第五个教学板块:寻读,课外延升(2分钟)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3、学生收寻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   
8#
 楼主| 发表于 2008-6-30 12:51:36 | 只看该作者

《绿色蝈蝈》

                          《绿色蝈蝈》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动物世界《园丁鸟》片断,学生发言:你对园丁鸟有了那些了解?你喜欢他吗?你了解哪一动物?它有什么特点?
                  师述:在我们生活的蓝色星球上,生活着大量的动物,走进它们,你会发现,它们也像人一样有不同的长相、习惯、性格,它们也劳动、婚恋、繁衍及死亡。与他们共处,你会发觉生活原来如此多姿多彩,富有情趣。法国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就是这样一个热爱动物、尊重生命的人,他耗费毕生精力观察研究昆虫,用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将纷繁复杂的昆虫世界真实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昆虫记》。今天我们学习的《绿色蝈蝈》就是其中一篇。
                  二、自主学习,独立探究:
                  1、  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看完举起右手。
            2、  速度最快的前五位同学谈看后知道了那些,看得快的经验。
                  3、  媒体展示快速阅读的技巧:请看专家归纳的快速阅读法(一生朗读)
                  快速阅读法:是从文字当中迅速汲取有效信息的阅读方法。
                  它要求:(1)去粗取精、 (2)扫描跳跃阅读
                  (3)思维集中、 (4)眼脑直映
                  教师介绍:快速阅读可以一目十行,但不等于走马观花,它要求快速抓住主要信息,最起码要知道文章写了哪些内容。像《绿色蝈蝈》这类介绍昆虫或动物活动的文章,常写哪些内容呢?
                  展示:内容: (1)形态特征     (2)习性-----吃、住、行、鸣叫、劳动、婚恋、繁衍、死亡等
                  (3)种类及分布等
                    特点:一般一段有一个中心,常常以中心句的形式出现。没有中心句的段落,往往有中心词。
                  4、  再快速阅读这篇文章,看介绍了绿色蝈蝈的那些方面?个具有怎样的特征?
                  三、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1、介绍拟人手法:作者将绿色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蝈蝈的喜爱之情,是由于善于描写,并运用拟人化的手法。
         展示:拟人------修辞方式,把事物人格化。使它们具有人的语言、行为、个性、思想、情感等。它使文章生动、亲切,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2、分组讨论,品味语言:用----------画出文中的拟人句,说一说它抓住了蝈蝈的什么特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还喜欢那些语句?为什么?
                  3、  一组推举一人介绍。
                  4、  练习仿写:师出示课文范例和师的仿写句,要求学生任选一例仿写。
                  例1: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仿句:长颈鹿非常优美,它传着一件带白色斑点的黄色皮大衣,身材高挑,举止端庄优雅,长长的脖颈高高抬起,微微前伸,就像以为贵妇人。
                  例2: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死周的绿叶从中,蝈蝈在窃窃私语。哪象滑轮的相声,很不引人注意……
                  仿句:每当下业余后,无论周围多么喧闹,你总能听到空旷的田野里青蛙在哇哇聚会。你听,有一只青蛙在发言,那是头领在宣布聚会的主题;俄而又有两三只青蛙在讲话,那是在讨论,在商议;继而哇声大噪,群哇齐鸣,那是在表决,在宣誓。
                  四、拓展延伸,巩固效果:
                      独立快速阅读法布尔《昆虫记》中《蝉》片断,概括其内容,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喜欢的理由。(多媒体展示内容)
                  五、联系生活,自主表达:
                      同学间相互交流,讲解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看谁抓住特点讲得又具体又生动。并回答,怎样才能让你的讲述生动又吸引力。
                  结余:知识来源于生活,文学也来源于生活,只有那些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勤于观察、吃之一恨他所的人,才能找到知识的宝藏、人生的乐趣,、愿同学们成为这样的人。
                  六、布置作业:
                  1、  摘录课文中优美的词语、句子。
                  2、  找法布尔的《昆虫记》进行课外阅读,并作读书笔记。
9#
 楼主| 发表于 2008-6-30 12:53:25 | 只看该作者

月亮上的足迹

                           月亮上的足迹
[教学过程]
      1.(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导语激趣,引入课题。
                  2.疏通了解。
                  (1) 学习“自读提示”,了解学习该课的基本要求:“平实的语言”和“概括各部分的要点”。
                  (2) 快速阅读课文一遍,了解文章写了哪些主要内容。
                  (3) 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阅字典,弄清读音和意义。
                  3. 再次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点拨:
                  (1) 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升空前的准备(3、4段)升空前的气氛、登机。
                  ○2飞向月球(5——9段)检查、点火、升空、飞行。(播放火箭升空一、二级火箭脱落的录象)
           ○3登月成功(10——15段)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4返回地球(16——20段)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2)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
                  ○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播放宇航员登陆月球后的录象、图片)
                  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时间)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喜悦、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4. 精读课文,依时间顺序列一事件进程表。
                  时间 事件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 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 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 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 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 飞船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 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午7点32分 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 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21日上午11点39分 登月舱打开舱门
                  11点51分20秒 阿姆斯特郎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 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 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 飞船进入大气层
                  5. 小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6. 布置作业。
       根据第二部分第1、2阶段的内容,画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图。
                   [课堂练习]
                  1. 课后习题。  2、画图。
                  [板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
                  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
                                       起飞
                  评说登月全过程。     进军
                                       登月
                                       返航
                  再次强调登月事件的伟大意义。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6-30 12:55:56 | 只看该作者

《山市》

                         《山市》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世上有鬼吗?有鬼?你见过吗?无鬼?怎么世上这麽多人谈鬼?甚至还出现了《聊斋志异》这样的鬼怪小说?今天我们暂时不谈论有无鬼,我们来学习一篇与鬼有关的文章,《鬼市》,即《山市》。
                  检查预习情况:
                  1、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请同学回答。
                  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把他读错的字词打上记号,在班上读一读。
                  研究、自主性学习:
                  1、全班齐读一遍课文,把不懂的地方先问同学,还不懂的,再问老师。
                  2、大家讨论理解下列词的意思:
                  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    相顾惊疑    碧瓦飞甍    高垣睥睨    历历在目    尘气莽莽然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危楼一座
                  直接霄汉    窗扉洞开      层层指数     黯然缥渺    往来屑屑
                  或凭或立    与世无别
                  3、读一读,讨论:
                          山市是作者看到的还是听别人说的?
                         ——孙公子看见的。
                          山市最开始出现的是什么?作者用怎样的语言描述他?你能否想象到当时的情景?(塔有多高?塔下有什么?)
                            ——孤塔耸起。高插青冥,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
              “当时的情景”自由回答;高插青冥。宫殿数十所。
              接着又出现什么?作者怎样描述的?(高垣睥睨是什么情况?楼、堂、坊里有无人活动?他们在干什么?)
                     —— 高垣睥睨,城郭。  若……若……若……
                           最后出现危楼,作者有怎样的描述?(楼有多高?楼上的人在干什么?)
                          ——直接霄汉……不可计其层次矣。
                           山市究竟是怎么回事?你能从科学的角谈一谈吗?当时的人们知道这个道理吗?
                  4、先读一读,再动手:
                           把文中描写山市的三个内容划出来,认真读一读。
                           把连接山市变化的表示时间的词划出来。
                  5、作业:
                  ⑴  读一读,结合句子的意思理解词语:孤塔耸起  高插清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⑵  查词典:  海市蜃楼
                         ⑶  学习下列词语:
                            忽   无何   未几   既而   逾时   倏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9:27 , Processed in 0.07099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