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亟需破解母语漠然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7 15:25: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亟需破解母语漠然症


          王 军




母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习得应该不复杂。一个人只要置身于常态的母语环境中,即使没有受过专门的语文教育,也不一定妨碍基本的交流与表达。然而,语文并不简单地表现为母语的表达与交流,她还有着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意义。历年高考语文平均分总是让人有话要说,原因之一就是“现代人读不懂现代文”,学生因为文化或生活累积的欠缺,常常把握不住一些特殊表达下面更为丰富的深层信息和意义。

因此,专业的语文学习是从基本的母语习得之后启程的。

可是一些顽固的工具论者常常忽略这一点。他们始终认为所谓语文就是由字、词、句的简单“砖石”和语法、修辞、逻辑等“混凝土”砌成的冰冷大厦,工具是其主要功能,而“使用”又是工具属性的第一表征:解放初期,一个人如果能够识字读书,就算是有文化的了;现代社会人能够顺利接受别人用语言或文字表达的主要意思,且能用母语这个工具发出同样的讯息,也算是语文学习过关了。这是对语文丰富性、多样性的一种漠视。

“课标”早已明确指出,语文不仅是个工具,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的仓颉文字每一条迷人的雨线下面,都洋溢着意义和温暖,其不仅对人类文化的绵延传承有价值,就每一个平凡的个体而言,也是对生命丰润妩媚的有益滋养与人生诗意忧伤的美丽慰籍,这正如已故诗人海子说:“到我的花园里漫步吧。这里有最朴实的文字,一如散落在草原上的星星般的小小篮花;这里有最温柔的文字,一如娇艳的玫瑰,即便在最寒冷的冬天里也让人觉得温暖;这里有深刻反省自己、解剖自己的文字,一如铁骨铮铮的长满了尖锐长刺的灌木;这里还有最严谨的、表达深沉的爱与恨的文字,一如沉稳的梧桐,播撒一地的绿荫,让人感到彻骨的清凉、彻骨的清醒……”。

世上万类万物生机勃勃,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各自都以母语的节律在歌唱;人种与人种、文明与文明之间各具情态,缘于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传承层层累积蔚为大观。有人说,学语文其实是触摸内心真实的心跳,诚哉斯言!可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仍然习惯于带着学生游走于“字、词、句、篇”老宫殿和“起、承、转、合”黑森林,语言本身的文化承载涉及无多,审美趣味难以彰显。更可怕的,为功利性分数所绑架,母语教学和流变的社会生活之间缺乏必要的置换与交流,学生在学校所习得的专业语文素养一旦进入社会现实情境下的人际关系、权力结构、礼仪规范和价值观念,极易显得酸迂有余而变通不够。

当前,随着后工业文明和大商业消费形势逐渐支配人心,关心文化发展建立、关心人类和自身精神荒原灌溉的大气候日渐式微。时代的湍流涤荡了许多我们曾经十分熟悉的古典精神,母语正日益变得无足轻重,面对信息洪水带来的多元价值冲击,语文教学要进一步强化对人的精神和文化的持续关注与支持。当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因为肤浅而对母语轻佻,总是伴随着思维停止、思路堵塞、思想风干,即使科学的杂草一时疯长,空洞的生命也感知不了内心深处的快乐、幸福与痛苦。

当然,我们对语文的漠然,还缘于长期以来对语文工具属性认识的偏颇。语文是个工具,可语文到底是个怎样的工具?权威解读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①。将语文的工具属性圈定在“交际”范畴,不全面。苏州中学黄厚江老师就曾质疑道:不参与交际的人是否就不需要语文?人在不交际的时候是否就不需要语文这个工具?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即使在当前文化重心偏移的背景下,于滚滚红尘的外围边厢,用“朝雨锄瓜夜读书”的境界来守卫时间深处孤灯的读书人也不少见,②他们矢志不移涵泳语言之美,根本原因在于语文还是个思想和审美的工具。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即使不参与交际,也要进行自身思维的整理,并且从内心的自我完善和表达中,完成情感的升华,享受思维的乐趣。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③,凡语言破碎处思维不存。没有语文这个工具,常人无法找到自己,思想家无法思想,世界也无法将个体零碎的断想形成鲜明的价值、汇成完整的体系、形成文化的长河。如果仅将母语理解为一种外在的交际的工具,而且是一个人在上学之前,就已经基本能够操持的工具,语文的价值和魅力大打折扣。

对语文漠然的人,千差万别,但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不喜表达或者不善表达。众所周知阅读是愉快的,“闲来觅伴书为上”,读书不独变气质,且能养精神。然而,人之富有精神,犹如山之草木蔚然,水之汪洋恣肆,摇曳是其本性。如果我们将读书喻为“吸收”,是一种享受,那么表达作为内心深处蓄积快乐的一种释放,更是一种无上的享受。善于表达的人尤其能够体会母语别样的美丽和丰饶。古往今来的诗人学者们即使在金钱漫天的花雨下,也孜孜矻矻从未停止笔耕的冲动,正是因为人生需要表达,生命需要歌唱。表达给生命带来的满足和充实,远比闲读更为酽厚。君不见,夜深人静,一豆灯下,奋笔疾书日记的少女,忘记了钟摆的移动。作家冯骥才说“人为了看见自己的内心才画画”④,表达亦然!

倡导表达、鼓励表达,让表达的幸福之花为每一个所开放,是破解母语漠然症的治本之策。人们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表达,获得环境的认可,得到精神的张扬,倾听心灵的呼唤,激活思维的火花,促成思想的生长,谁还说,语文毫无意义,学了语文等于什么也没学?一个人将思绪付诸文字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思路慢慢提炼和整理的过程,在这样过程中,人的情感总能得到最能动的调动,积累的经验会被最充分地唤醒,思想也会逐步清晰、凸现、生成。《文心雕龙》云“人禀七情,应物斯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易经》说“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强调的莫不是表达对一个人情感丰富及思维扩张的意义。在表达中,我们才真正踏进语文的堂奥,深入语文的内核,感受到母语的魅力。

我表达,我存在!





注: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②伍立扬,《时间深处的孤灯》

③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广西师大出版社,2012.10.13

④冯骥才,《沉淀的人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1:57 , Processed in 0.06069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