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余蕾语文教育“口号”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7 16:2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余蕾语文教育“口号”集



余蕾

●语文教育的“三新”:

育人要有新观念,教学要有新格局,考试要有新思路。

●语文教学必须走出“误区”:

要打破八个“同一规定”:
在同一规定的时间,在同一规定的地点,
用同一规定的方法,学同一规定的课文,
听同一规定的分析,记同一规定的结论,
做同一规定的练习,得同一规定的答案。

●语文教学的四个“最大限度”:

最大限度地开辟语文学习空间,
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时间,
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
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必须做到“课内外衔接”:

立足课内,放眼课外;课内举一,课外反三;
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课内学精,课外学活;
课内得法,课外得道。

●语文教学必须打通渠道:

“八小时以内”学不好语文。
语文教学必须走出封闭,走向生活。

●语文教学的正途:

让学生带着生活的体验走入语文课堂,
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

●语文教学中的课文处理:

用好课文,用活课文,用足课文。

●语文教学的风格要丰富多彩:

或明快而清新,或从容而舒展,
或凝练而严谨,或激情而浪漫,
或含蓄而深刻,或平实而自然。

●语文教学中师生要实行“五同”:

同读、同写、同讲、同议、同评。

●语文古文教学十六字诀:

吟诵为本,声情并茂,摇头晃脑,拿腔拿调。

●语文考试命题十六字方针:

突出素养,注重运用,联系生活,取材课外。

●语文考试命题中的“三个淡化”:

淡化课文,淡化语法,淡化文体。

●语文考试命题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死记和灵活的关系,突出灵活;
知识和能力的关系,突出能力;
概念和运用的关系,突出运用;
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二者并重。

●语文开卷考试命题的几个变化:

限制机械刻板的标准化试题;
减少答案唯一的客观性试题;
增加各抒己见的探究性试题;
突出有答案标准而无“标准答案”的开放性试题。

2#
 楼主| 发表于 2014-3-27 16:30:33 | 只看该作者
语文老师要“文”起来



余蕾

在珠海容闳学校听了几节语文课,突然想到了语文老师的文气,于是将我以前写的一篇文章作了些修改,在容闳给我的临时平台上发出。我索性“一稿两投”,发回我的“根据地”——金东方。

老师是文化人,文化人就要有文气,尤其是文科老师,更尤其是语文老师,一定要“文”起来。容闳园的每一面粉墙,每一扇雕窗,每一块顽石,都是用“文”武装起来的,自然更需要“文”人的和谐。

以前,人们都喜欢称语文老师为夫子,“夫子”在这里似乎成了个不褒不贬的中性词。说褒,他好像与孔夫子有关,自然是有学问的称谓;说贬,他好像又与迂腐有染,不是有迂夫子一说吗?不过,我总认为“夫子”这个称谓不错。夫子者,学者、老师之谓也。我多把“夫子”与儒雅等同起来,我觉得语文老师就应该儒雅一些。当然,时过境迁,语文老师也在与时俱进,不能一味地“夫”下去,但语文老师应该“文”起来。

人们常说,语文老师要具备“一笔字、一口话、三百篇”的看家本事,这实际上是“文”的本事。教文而不“文”,这语文课就失去了几分魅力。语文课中美文越来越多,要引导学生鉴赏美文,语文老师的“文”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自然,文绉绉,慢悠悠,酸溜溜,满口之乎者也,如私塾先生般,这既缺少时代气息,也实在让人受不了。但语文毕竟是教文,就必须显露出文气。三百篇要读进去,一笔字要见功夫,至于一口话,那简直就是有声的招牌。引导学生欣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应有诗一般的评点,如果用“两个黄鹂柳树上叫,一行白鹭飞上了天”这样的大白话去解释,虽然也过得去,也说得准确,但全无诗情画意。《苏州园林》是一篇如诗如画的美文,如果没有诗一样的语言品析那亭台楼榭、花草石山、雕窗粉墙,只是说这里写得美,那里写得好,那作品的文气便被缺文气的品析冲淡了几分。

老师往往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老师的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语文老师有文气,学生会佩服:“我们的老师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妙笔生辉,那才叫学问。”当然,说话不是写文章,不可能也不必要句句珠玑,俗中也能见雅。鲁迅讲课就常常雅俗兼备。“文”起来了,俗也便带上几分雅气。

使自己“文”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点书,书读得多,才有“文”的气质。苏轼说:“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无根”可以不去“游谈”,伤不了大雅,语文老师不然,他天天与“文”为伍,还要引导学生入“文”,岂能“无根”?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电视节目主持人来。按理说“文”主持比“武”主持应该文气得多,其实不然。你看球赛节目的“武”主持,常常会抛出一连串的妙语来,诸如“穿过人墙”、“先下一城”、“梅开二度”、“自摆乌龙”等,以“文”言评赛事,让人看到主持人的“文”功。而那些主持综艺节目的“文”主持,女的一张婆婆嘴,男的一股娘娘腔,开口“好棒噢”,闭口“好开心”,不是“耶耶”就是“哇哇”,节目姓“文”,主持却无“文”。看人家,想自己,语文老师还是“文”起来好。

(写于珠海容闳园)

3#
 楼主| 发表于 2014-3-27 17:07:12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8 13:31 , Processed in 0.14245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