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给科学家一点发愣的时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17 22:08: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给科学家一点发愣的时间

改革科研人事体制,解放人才

2010年10月22日  







  中国的科学家不是不用功,中国的科学家不是不想出成绩,中国花在科学研究上的钱也不是不多。可为什么中国的科技实力在世界上还不能“执牛耳”呢?对此,众多科研工作者都指出,要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光有经费和设备不行,其中关键一环在于“能够让科学家踏实坐下来干”。

科研管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2009年,空缺多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颁给了扎根昆明的一批植物学家,四代科学家冷板凳一坐就是50年,捧出一本《植物志》,令无数人为之动容。有老科学家回忆说,当年不少科学家都有着类似的经历,一项研究持续一二十年都很正常。 
  然而现在,国家级项目经费扶持的课题一般周期确定为5年,有人算了一下大致的时间安排:前两年论证、申请和开题,后两年总结、验收、发表文章、推广,中间只剩下一年,其间,还要疲于应付各个阶段的检查和评审。
  “我们的科研管理太急于求成,总想立竿见影。”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教授指出,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多数科研人员跟着指挥棒转,造成学术界的浮躁现象,让科研人员没有静下心来搞科研的时间。结果是原创性的成果少,能达到国家一等奖水平的成果少,学术水平跻身国际前沿的顶尖人物少,使中国成为发表文章的大国,而不是学术、科技强国。

给科学家一点发愣的时间

  现在,不少科学家反映,每天的活动都是排得满满的,而且很多事不是学生或秘书可以代替处理和参加的,以至于在国内的时间都是零碎的,被杂事和会议切割成无数块,“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做东西,思路经常被打断,心里也惶惶的,坐立不安。” 
  “科研需要‘发愣’。”最近几年,中科院科学家田静不断推广的一个论点让人耳目一新。
  田静回忆,自己的老师、中国声学界泰斗马大猷院士就喜欢“发愣”。他经常见到老师在办公室独自发愣,“别看面无表情,其实脑子在飞速运转”。 
  一个不能不面对的现实是,对于国内科学家,“发愣”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思考是科学研究的生命,是发明创造的源泉。一个没有时间思考的科学家,其科研能力必然会一点一点地枯萎。因此,全国政协委员高抒教授呼吁,人才培养一定要注意年龄特征,要符合科学研究的规律。

呼唤“科研秘书制”

  在国外,几乎所有的科研人员都配有事务秘书,而科研人员就能省出很多时间专心从事研究工作。而在国内,目前只有达到一定的行政级别的官员才能配备秘书,而教学科研人员除了院士之外,不论成就有多大,具体事务都只能自己去办理,没有秘书协助,甚至还出现了科研秘书管科研人员的体制。
  “科学研究成为科研人员的‘独角戏’,严重影响科研效率。”中国农业科学院兼职教授蒋建科认为,科研辅助人员是科研的重要环节。
  华中科技大学高教研究院副院长别敦荣教授呼吁,科研人事体制必须有所改革,应当为科研人员配备助手或秘书,设置专门岗位,让科学家回到科研创新的一线中去。 
  来源:《中国青年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6 14:35 , Processed in 0.09841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