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式“官话”流行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1 16:49: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式“官话”流行病[zt]

    “官话”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由于官员是公共社会的管理者和服务者,他们的话语直接影响着我们社会的风向,所以,“官话”不是某个官员的个人事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社会问题。 中国式“重要讲话”
         坊间流传的一段顺口溜,直指中国官场的套话作风,其中一段是:“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接见没有不亲自的,进展没有不顺利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工作没有不扎实的,效率没有不显著的;班子没有不团结的,群众没有不满意的……”
         熟悉机关公文或经常聆听领导讲话的人都知道,这段针砭时弊的民谣所言非虚。
         套话是怎样讲的呢?2005年央视春晚上演过一个名叫《汇报咏叹调》的小品,剧中的解决饲料质量会议、消灭蟑螂电话会议等,内容都无一例外地概括为提高认识、强化意识等5条精神,居然与企业办公室秘书临时瞎掰的完全一致。其实,翻开近几年的大多数机关公文,除了上述几点精神以外,跃入眼帘的就只剩下“突出一个‘早’字,强调一个‘好’字,贯彻一个‘实’字”等同样空洞的套话了。
         “东风吹,战鼓擂,当今世界谁怕谁”是老一辈官员们年轻时最爱讲的套话,而今的官员们则动辄搬出“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发动群众做好宣传、持之以恒环环相扣、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等套话,让听者不禁睡思昏沉。
         有老百姓总结说,“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重要讲话、严肃处理、有效措施、不尽如人意、基本上、力度、负增长、工作需要”已经成为当今官场上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词语,其中,“重要讲话”专指上级官员在正式场合所讲的任何话,因为他们在非正式场合的讲话全都称为“重要指示”。
         有好事者炮制了一篇《官场万用发言稿》,堪称中国式“重要讲话”,的模本:“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的××会议,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刚才××同志的重要讲话,我认为讲得非常好、非常深刻,希望在座的同志认真领会、深刻理解,回去后要认真传达××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并认真落实、真抓实干,推动x×上作的顺利开展,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对于××工作,我提几点补充意见一、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充分领会××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对于××工作要加强落实,要把工作落到实处;三、要加强协调工作;四、要在实践中探索××工作与××有机结合的新路子……以上几点,供各位同志参考。总之大家要振奋精神、多干实事、少说空话、开拓进取,努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广东省政府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共用了36个“进一步”,引起了部分人大代表的反感,但一些领导的讲话内容、布局结构和语汇都陷入严重程式化怪圈的现象,至今仍在各地成风成潮,这种“新党八股”的说话风格,甚至还被一些官员带到了国外。
         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在其发表的文章中披露,有的出国招商代表团在向祛国人介绍自己的省份时,一开口便是“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来到美丽的巴黎,巴黎人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抑或一上台就是“尊敬的××尊敬的××”,好不容易讲到正题,又是一大堆让人云里雾里的话语,如此国际交流怎能收到实效呢?
秘书在“推波助澜”
         不少官员都认为,我国官场中之所以“官话流行”,过半原因在于秘书,行政公文中的套话、废话也多半是秘书拟写的,这话不假。问题是,如若官员们的思维并未惰化、僵化,如若会议不是太多太滥而让官员们没有调研和思考的余地,如若官场并未流行照传照搬、人云亦云的讲话风气,秘书拟写的套话、空话,又如何会被官员们照本宣科地念出来呢?
         一位机关秘书自白称:“我是靠套话吃饭的!”套话之所以能养活专门写公文的秘书,是因为芝麻绿豆大的工作成绩,都会出现在本机关的工作报告、工作总结、领导讲话、经验材料、工作计划、调查报告和各类文件中,而这些必不可少的公文中,又不能只囊括几个小问题,于是,套话就大规模地出现了——先锋的词、时髦的词、响亮的词、上口的词、精致的词被悉数纳入文中,使之在内容上给人以气势恢宏的感觉;正确的词、熟悉的词、空泛的词、老生常谈的词也被集合在一起,于是,说上一千遍也不会有人挑出毛病来。
         问题是,本来几百字就能讲清楚的事情,硬是被拉长到了“洋洋洒洒上万言”,其中没有一句真正掏心窝了的话。         机关秘书经常使用一些“经典语
段”,甚至一字不改地拿来为文章“戴帽穿鞋”。至于文章的内容,则一般将往年的公文搬出来作些小修小补、改头换面就行了。正是在这样的行业“潜规则”中,巴中市政府办的一位秘书才会把中秋节的放假通知写成了端午节,贵阳市两个县的安全生产工作总结也才会一模一样。

         很多秘书笔下的文章都难以用“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来考量,而是通篇都充满了“党八股”的陈腐之气。
         一则故事讲的是当了一辈子秘书的老爸如何教初入门的儿子写公文:写单位的理论学习汇报时分3个部分,分别是“抓认识”、“抓组织”和“抓领导”,结果文章令上级领导无不满意;写单位行风建设简报时也分3个部分,分别是“提高认识”、“健全组织”和“加强领导”,结果文章很快被刊登出来;接着又写“三下乡”的经验交流材料,儿子就不再用老爸教了,直接分成3个部分,分别是“认识到位”、“组织到位”和“领导到位”,结果在交流时也语惊四座。老爸忙问儿子是怎么想到的,儿子反诘说:“如今的公文不都是围绕认识、组织和领导这3个方面吗?”
         撰文秘书是中国官场的特有现象,不少与说话有关的官场流弊无疑都是秘书造成的,但有些官员一旦离开秘书,就不知道该如何“说话”了,这不能不算是中国社会的一大悲哀。
“套话潮”浸染社会
         青年学生们在出国留学前很难过签证面试关,是近年来最令家长们头疼的一件事情。事实上,各国签证官在面试时都只是随口问一问理想、抱负方面的问题,咋就那么难以通过呢?一位美国驻华使馆的签证官坦言,大部分在面试时遭到拒签的中国青年人,在回答赴美理由时所说的都是“为了学习知识回来报效祖国”、“为了多挣钱回来建设国家”,这样的中国官场套话,如何能让外国签证官信服呢?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中学毕业生们的作文呈现出一个很普遍的特点,那就是“套话作文”比比皆是,例如,题材总是选用历史文化名人及其文章中的名言名句;文章结构一般都用3段左右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或诗文为主体,再加上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主题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而不作深入开拓。
         在各种所有制的企业中,从企业高层到一般员工都会讲“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机遇。与挑战同行”;在各地的电视新闻中,不论上没上过学的小老百姓在镜头前说出话来时都充满了不低的“理论水平”,张口闭口都是“GDP”、“金融风暴”和“股市大跌”;躺在医院中的患者没有一个不表示要“积极配合医生,向命运发起挑战”;就连小学生们在畅谈未来时,也几乎都表示要“好好学习,将来当国家建设的接班人”……
         这种大家都振振有词,但每一句话都共性十足的现象,说穿了,都是在“官场文化”的感染下日渐形成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00:47 , Processed in 0.07214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