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特别推荐】'中国的教师主流是愚昧的'引发的讨论文集

  [复制链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4 22:15:58 | 只看该作者
海之韵:教师为什么要读理论书  



实践本身对于真理的检验来讲并不是自足的,对实践的把握是建基于对实践的反思之上的,而反思,恰好需要距离,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实践的距离感,正是理论的特性。缺失理论素养,就是成天呆在现场成天忙乎也是白搭问题的关键是“怎样的实践”。这里面需要的是对检验“标准”本身的“检验”。这个标准恰好是实践本身难以提供的。它既不能从实践结果的成功上得到证明,也不能从实践的过程中得到证明,而是需要我们前提的批判和审视,需要理论对实践的反驳。
2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4 00:41:30 | 只看该作者



2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4 00:40:10 | 只看该作者
教师不读书,误人又误己
文/枫林仙



大学教师读书吗?
当然读。就我个人所见,教师读书的还不少。但要说读出个什么名堂,那可就难说了。理科工科一般阅读的是专业文献,跟进研究而已。至于其他方面,我很少见到他们有什么阅读兴趣。人文与社会科学方面的阅读情况则相对活泛一些。基本上文学、历史、哲学都有人涉及,剩下便是所谓专业阅读。但这只是表面。
因为阅读是要看质量的。质量来自阅读的动机和追求。就此而言,我最熟悉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师一般来说阅读情况是两类:第一种是纯然功利性阅读。即为了完成所谓的学术任务,发表论文而阅读。其阅读品质一般是“急学先用”。再加上大家都“懂”的原因,所谓学术研究往往只是为了发文章,所以未见得真正做到了“深读”。第二种则是私人兴趣型的阅读。这一类散漫而无涯,且阅读品质差异极大。就我所见,多数教师在此类阅读中往往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结果是读后便自行“消化”竟至湮没了当时的感受与理解。
不管是哪一种阅读,并非没有富有品质的“深读”。比如搞文献考据的,往往要字抠句磨。但这一类阅读对于启迪心智和理解人类生存问题意义殊小,只对极度专业和狭窄的问题有用。对于教育的功能,小之又小。阅读的肤浅化和散漫化是目前高校教师阅读的普遍症结。换言之,不是不读书,而是没有读出什么名堂来。
原因何在?许多人都说,这是因为目前存在的读书无用论。此话有理。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去年曾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现在公立高校教师有“三奔一荒”:奔钱、奔官、奔项目,荒学术。一位受访的老教授说,“我在学校兢兢业业干了20多年,成果按说不少,但是到现在没有评上教授。新来的党委书记没有专业,没有教过课,却理所当然地变成了教授。”
再看收入。以北京地区为例,高等学校内行政人员的工资水平明显高于教学人员。同样具有教授职称,担任或兼任行政职务者2010年的年工资收入平均为13.6万元,比不担任行政职务者多2.4万元。同样具有副教授职称,担任或兼任行政职务者平均为10.1万元,比不担任行政职务者多2.5万元。而普通教师的收入水平不如同层级的公务员。
由于上述尴尬处境,读书无用论真真切切地泛滥开来。
但物质福利上的差距不是根本的原因,拿这些说事不过是找借口。要说物质生活方面,真的困顿得不能活下去吗?肯定说不上。比之五六十年代,今人的生活条件已经好了很多,哪怕是受到教育系统分配制度的影响,分化和差别很大,但也绝不至于吃穿不足,住不了房开不了车。
真正的问题出在我们的教师其实缺少真正的文化价值追求,换言之,没有信仰!根本不相信精神有其独立的价值。我从来不相信仅靠兴趣阅读的人能从中学到什么东西。因为兴趣是最不可靠的东西,它不过是心血来潮的感性冲动,可激动于一时,却不能持久于一生,更不可能与他人形成沟通和对话。而真正的阅读必然需要与他们发生严肃认真的对话与碰撞。真正的阅读就是严肃认真的对话,只不过是与作者的对话,因此它同时也必须与身边的活人形成对话互动。有意义的精神成长来源于这样的严肃对话。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严肃?无非就是古代哲人追求的,人生只需要知道一件大事即可。这件大事就是对真理的深刻理解。而这种理解自然是建立在系统的知识基础上的。因此严肃地阅读乃是一种在价值追求引导下的求知求真的活动,而不是个人小情调的满足与渲泄。大学教师更有义务和责任进行“深读”,即系统、全面和深入,并在读后展开反思,以丰富和形成自己对真理的理解。而且这个理解还要在与他人持续的对话中得到修正与充实提高。
因此,教师的阅读范围必须比他的私人兴趣和专业要求所规定的要广阔得多。比如,在急剧变革的年代里,人文社科领域的教师起码应该了解必不可少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但是读过茅海建、沈志华、杨奎松著作的人聊聊无几。政治科学也应该是必备的常识,但是如果你问这些老师权力是什么。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回答上来。经济学也当然不可或缺的常识。可惜的是,当他们谈论富士康现象时,一开口便是剥削和异化等大词,完全不知道什么叫市场交易,更不知道劳动力市场上的自由选择权问题。曾经有大学生愤怒地向我抱怨,“为什么我们的老师像出土文物?!他们居然连哈耶克都不知道!”
教师们的借口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大致不出两途:其一,专业的阅读都来不及;其二,阅读是私人事务。这就把最根本的百年树人的通识启蒙教育给阉割掉了。只有基础宽阔的通识性阅读,才能启动教师本人和学生共同的问题意识,以及思考的热情与冲动。教师们的这两个理由就是自我阉割,其结果就是连带把大学生都阉割成了玩世不恭的韦小宝。
当教师不能自觉地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展开求知时,他们就不可能用求真的精神感召力打动受教育者。我曾在任教的系里提出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的计划。主旨无非就是将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加以硬性化和制度化。得到的回应是,“真是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啊!”所以学生的无知也就情有可缘。海之韵老师曾经说过一个例子,在大学文科的试卷上有一道试题:“奥威尔以动物为寓言的著名小说是(    )。”答案千奇百怪,但全班学生只聊聊数人回答是《动物庄园》。要知道那可只是一本厚不足百页的小册子!
如今在大学里,师生见面时一般就是打个招呼,寒暄时也罕闻如下的对话——
“最近在读什么书?”
“老师,我最近读的那本书有几个地方不理解……”
“那我们讨论一下……”
教师之间见面也同样罕闻此类对话。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几乎没有人主动关心阅读。大学里有师生共同参加的读书俱乐部或读书会更是少之又少。师生共同阅读和讨论一本著作成了一桩奢侈。而大学里本来应该有教师、书本和学生咸与其中的共鸣和精神饮宴。
因此,不止一次我听到学生私下里表达对教师们的不满。每次当我有机会给学生指点如何读书时,总有学生反问,“为什么以前没有老师这样指导过?”这并不是说从来没老师这么做,而是这样做的老师太少。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教育者自己都不把求真当作自己的志业。
不以求真为志业的教师不可能有饱满的、有说服力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所谓三观不正。当教师自己都不能有独立完整的三观时,他们如何能回应学生对人生、社会、政治等复杂问题的种种困惑?一个不能在心灵上回应学生的教师当然是不合格的,因为他是精神残废。
更可怕的是,恰恰因为缺少这样的通识基础,一些教师往往私心自是,向学生传授偏见。比如,向学生推荐阅读郎咸平、张鸣、秦晖、吴思、龙应台等人的劣质作品。结果是,有求知兴趣的学生往往读了一大堆垃圾著作,对极端复杂的当代中国问题形成了种种不言自明的深重偏见,并彻底丧失了理性思考的兴趣。这些学生养成了新式的红卫兵式的专横思维,自以为正确。如此戕害,甚于不读。
当教师的内心是蛮荒的,学生的心灵怎么可能丰盈?当教师的眼界是偏狭的,学生的世界怎么可能开阔?当教师的思想嗒焉如死,学生的头脑怎么可能活力四射?
中国当代正面临着虚无主义的深重纠缠,当知识分子不严肃地进行阅读和对话,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能通过阅读来共同面临这一价值挑战,这个社会就没有文明可言。

24#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4 00:37:27 | 只看该作者
有些教师就是拿来羞辱的
文/枫林仙

这个年代还要我对教师们无条件保持尊重,那就是羞辱我自己。对于我这样不愿受各种鸟气的人来说,在羞辱自己与羞辱他人之间,当然、必然、定然要选择后者——羞辱他人,也就是羞辱教师!

是的,羞辱教师!毛主席说过,教育部就是死人部。照此道理,教育圈(猪圈的圈)也是个死人圈。他们把我们的孩子折磨成了白痴,见到任何权威都畏葸如兔,还猥琐如鼠,只能对电子游戏和日本A片感兴趣,却从来不懂话剧,没听过柴可夫斯基,品不来莎士比亚。

你们都他妈把我们的孩子弄成了白痴,还厚着脸皮吹嘘升学率多少多少。你们还有半根毛的人性吗?伙同校长和教育局里剔牙的官僚,一起吃人!你们这是拿我们的孩子熬油,漂红顶戴,膨胀钱包,吃人血馒头!

你们知道孩子们回家后怎么点评你们吗?——人渣、蠢货、太监、白痴!确实如此,你们不学无术,只会教学生把鲁迅当尸体剖,从来教不会学生获得完整的阅读体验。你们趣味低下,竟然只允许学生有一种审美标准,达不到标准就骂,就收拾。你们是一伙狱卒!你们不是在教书育人,你们是在劳教施虐!

你们无知,还害怕别人戳穿你们的无知。有几个教师认真思考过生死,关注过时代?有几个教师拷问过自己的灵魂?关注过人类的困境?质疑过向来的权威?有谁曾提醒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做到最好?你们,哪一个不是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你们固步自封,自恋自义。就像热爱手淫的贾宝玉,在自己身上寻找快感。从来不知道这样做有多丑陋!比如那个李镇西,就是这种手淫大师,还厚颜无耻地要学生来围观,来捧场,来吹嘘,来赞美。美其名曰,情感教育。放屁,这是在诲淫诲色,让学生小小年纪就学会精神纵欲,在自恋自艾中自我满足。你们封闭了年轻人的心智,还有比杀魂劫魄更残暴的吗?

你们人格猥琐,自己就是些没种的货色。在校长面前哈巴狗一般,在学生面前阎王爷一样。天天在背后阴暗地骂教育部、教育局、学区主管、校长、同事、家长、学生和社会,但领导羞辱你两句,再表扬你两句,吐出半根骨头,你们就雅蠛蝶、雅蠛蝶雅蠛蝶个没完没了。表情忘我,喜形于色,胜过重生为人!


呸!你们这种货色也敢声称为人师表。教育我们的孩子,你们也配?!

当然,那些热爱真理,谦虚坦率,敢说敢言,关爱学生,既有严肃的人生态度,又有幽默的处世智慧的老师,不在此列。

但,达不到这个标准的,或者从未向这个标准努力过的教育杀手们,请你们对号入座!



2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4 00:36:32 | 只看该作者
回想起我在学校受教育的经历文/海之韵



       今天早上
在茅卫东老师的《生气,才有生机》一文下看到一个评论: 看了你说的这个话题,我也很觉得很生气,生气的原因是什么呢?并非他们在批评一线老师,而是我一直觉得一线老师,你先作为人:你要生活,你就要在这个体制里“混”下去,这个是其一,现实的生活需要一个老师有自己的特立独行吗?如果连自己的生活都过不下去,怎么来拯救教育呢?

      下面是我的回答:1. 活命可以啊,谁也没让那些不够格的教师去死,但是凭什么通过害孩子的方式来维持你的活命? 如果素质低下,你是活命了,但是孩子们呢? 你别忘了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书育人的,不是为了给那些没水平、心智闭锁志趣低下的人混饭的。水平差可以理解,但是水平差还不进取而为停留于低差水平辩护就是无耻,不敢正视自己听到批评就生气是懦夫,都认识到了愚昧但却为别人批评愚昧而恼怒是无赖。如果差,就应该去学去成长自己,否则就是害人,屠魂戮魄,十足的犯罪。   就因为教育是计划经济最后一块堡垒,这些人便从来不立足于时代,用前瞻的眼光看问题,以为在教育岗位了,一辈子这个位置就该是他的,现在让我要说:这不是正常的。  

      你可以翻翻我写教师屌丝心态那个文下枫林仙的评论:“现在哪一行都有竞争,就是教育等事业单位和公务员行当没有竞争。那帮从来没有经受过自由竞争的怂货,也配谈他热爱教育?他们没干出强奸幼女,鸡奸幼童的事来,充其量就是个免而无耻。纯属侥幸!他们有什么资格跟真正的教育者相提并论?说白了,这帮怂货要是搁在自由竞争的教育市场上,早就被赶出大门了,不是滚蛋他们还能怎么滴?被淘汰就是滚蛋! ”


    王小波说:“愚蠢是一种极大的痛苦;降低人类的职能,乃是一种极大的罪孽,所以,以愚蠢教人,那是善良人所不能犯下的最严重的罪孽。” 愚昧者从教,就是犯罪,谁也别装无辜。

       我时常回想起我在学校受教育的经历,回首一看,我什么也没有学到。我的地理总答90多分,我的历史也是90几分,都是全班第一,可是工作后讲课时涉及到地理知识,我发现对世界地理我的头脑中几乎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画面,我只好自己重新开始。历史领域亦如是,知识层面尚且支离破碎,更别说史论层面了,更别说把历史和地理相融汇了,要知道,这两个学科是多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啊。我语文从小到大都是第一,但是在07年之前,我竟然没有写作的习惯,不知道有意识地去表达,直到07年9月我才在QQ空间里写下第一篇文章。阅读也是一路率性,摸爬滚打,在人生最关键的时期,没有得到任何一个老师的引领和指导,走了很多弯路。我思考过死亡,被这个问题所纠结,但是我无处倾诉。我对社会问题困惑,但是课堂上没有老师引领我们把目光放远,投向窗外的世界……在学校教育里,我是好学生,但是,我真的只靠了记忆力好拿的好成绩,学校教育亏欠我太多了。我一点也不买学校教育的帐,学校教育现在没把我教傻,是我个人的造化,完全归功于从小父母培养下的阅读的习惯、我个人爱智的天性和大学以后遇到的重要他人。老师们的确对我很好,对我关心爱护,甚至宠爱,但是,在心智的打开上,精神的发育上,学校老师给予我的,乏善可陈。

         一想起这些, 我的心情,怎一个憾字了得。有一种时光无法倒流的深深的惋惜。


          而我这样的经历,今天还在大量的重复着。多么让人痛心。


         勤奋、兢兢业业这些都不是评价的主要标准,智识的标准要放在首位,和道德标准并列,道德也不能凌驾于它。这个需要反复重申。有德无才,没有用。更别说有的老师是无德无才。而且,别忘了,无智者,很难有大德,有小善,而难有大善。别忘了苏格拉底的教诲,美德即知识。心智不开者,能有什么真正的善?


        思想无能、志趣低下、心智闭锁、理解力稀缺的教师,不愿意对自身无情的反思从而努力摆脱愚昧的教师,从不敢面对真实的自我别人揭穿了愚昧而跳脚把面子当做尊严的懦夫,在教育局领导和校长面前唯命是从、心里不满也能连连点头而面对真诚负责的思想批判却大加鞭挞的奴才,那些成天只知道题海训练,大量布置重复性的低级作业的教师,那些喋喋不休把操作操作挂在嘴上,毫无一点理论修养的教师,就应该被自由对教育市场淘汰掉,而且这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只有严重缺乏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的眼光,更没有国际化的视野,才说出如此愚蠢又无耻的话。


       教育市场化是阻碍不住的潮流,一个连危机感都没有,一个千方百计想维持现状为自身的愚昧辩解的人,到时候就等着被后来者吞噬,被大浪淘沙。


      教育市场化真的到来的那天,他们会哭天抢地,连北都找不到吧。也许他们会侥幸混到死,那要继续涂毒多少心灵啊,也许他们自我感觉兢兢业业,但是他们杀人不见血。










2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4 00:35:11 | 只看该作者
海之韵:教师要无功利心地做教育吗?——让教育市场化的制度大浪淘沙


谈教师的信仰之二
   
一说到教师的信仰,人们可能会条件反射地在头脑中浮现如下情形:山村教师留守深山几十年,甚至把工资都拿出来改善办学条件、青年教师边远地区义务支教、患癌教师坚持给学生上课、双休日给学困生义务补课……在很多人眼里,有教育信仰就不能有功利之心,要求人无私奉献、要做出个人的牺牲。在教育官员的某些讲话里,教师要无私奉献仍然是主旋律,是一个不能公开质疑的说法。
每一个正常人,都要维持基本生存需要。在生存需要得以满足后,又有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人对感官享乐和精神愉悦的需求,是合乎人性的需求。教师也不例外。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一定要诚实面对自己的内心。这很必要,也不难做到,但是常常被很多人给忘了。如果我们自己都做不到,为什么要拿来要求别人呢?要求教师毫无功利心地做教育,无异于说教师不食人间烟火,不该享受世俗的福乐。把教师推向神坛,亦是放置于祭坛,这不仅是不现实的,也是不人道的。
   
主张教师要无功利地做教育的人,是担心功利的追逐会使教师丢弃信仰。实际上这个担心有想当然的味道。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惯于否定功利,压抑人合理的诉求,有着浓重的义利对立的倾向。现在我们严肃地审视对此进行审视会发现,功利需要如果不能坦然地予以满足,就会以畸形的方式来实现,而且是膨胀着的,是作为人生唯一一件事来对待的,于是必要的信念也就丧失了。而不一定先是信念丧失,然后才极端功利,至少是互相影响的。基本的需要越是得到不到满足,越会在头脑中萦绕,使人无法专注于其他。比如长期的饥饿状态会使人的心神、思想常常只围着吃这一件事。如果欲望长期遭到打击,人的心智发展就会受阻,变得麻木呆滞,丧失对外界敏锐的感知。在一些清末的老照片上,或者时间久远的影像资料中,我们看到的中国人,从表情到眼神,常常就是这个状态,病态人格从外貌就可见一斑,于他们积贫积弱生存之需得不到满足有直接关系。我们的传统文化对钱、对性,都是持有否定态度的,顶多是遮遮掩掩地肯定。结果这两个事情上,反倒都爱出问题。自古以来轻利的后果,加剧了中国人以逐利为终极目标的倾向,除了钱和权,不知道生活还有别的了。
只有正常的需求得到满足时,生命才会呈现出一种敞开的状态,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情感的丰沛、体验的深刻、想象的灵动、思维的敏锐,生命由此方显生生不息的活力,这些都是通向创造的条件。由此可见,对私欲公平的对待,乃是对生命的肯定。这些论说当然也适合教师。
        
教育不必讳言名利,不必谈钱色变。要反对的是,实际在逐利但表面又打着公益的、教育理想的旗号,这就是不义。做教育不需要标榜,不需要去除私心私利的高调,需要的是内心的诚实。具体地说,就是,为自己的生活,同时,做到敬业,如果再具体说的话,就是以理想之光烛照现实,努力把教育做成教育,或者说,一点点去靠近那好的教育。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相信对无功利的宣传,不如相信我们老祖宗的谚语,“无利不起早”。盲目地批判这句话是不对的,至少是不严谨的,因为你要看,他起早干的是什么,干得怎么样。如果按照正当的质量标准衡量,他干得很漂亮,那么这个“无利不起早”,不但不应该批判,而且显而易见,是他的美德,说明他勤奋而又负责。教育真正的进步,实实在在地,也仰仗这样的美德。
   
对功利性的肯定在今天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这教育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有关。
我国教育是政府主办的,学校具有国有公立的性质。这种办学体制积弊深重:供给短缺、效率低下、便利于意识形态灌输、教育行政化、教育腐败、分数至上(在教育垄断之下,教育是被当做政绩来做的。不仅家长要求升学率,教育官员更要求升学率)。这一切的最终结果,都是教育不复为教育,其野蛮和残酷,只要稍微关注都可体会一二。教育改善绕不过体制的改革,这个改革的核心就是通过公立学校产权的改制,实现权、责、利的明晰,同时尊重教育的私人举办权,让大量民间资本涌入教育领域,这就是教育市场化的过程。

在一个健康的教育市场中,教师以独立自主的个体身份,凭借他在知识授受、能力培养,品德影响、性情化育这些教书育人方面的专业本领,参与到教育市场的交换中,谋求自我利益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这一点在具有义利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人那里,可能难以接受,但他忘记了,公立学校产生之前,私学就有漫长的历史,讲一次课收一次钱的做法大有人在。当然我不是说,一定采取这样的缴费方式,缴费方式可以灵活多样。而是强调这样的观点:教育具有商品属性,教育也可以是一种交易。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能实现对教育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让能者上,庸者下。这也是世界范围内宏观教育体制变革的基本动向。教师的薪水由市场形成。教育的大门向那些性情和才能适合当老师的人随时敞开,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进来。而能力低下者、品德不合格者,最终将被淘汰出局。
教育秩序不由市场来塑造,就要由权力来塑造,而权力意味着强制。市场化关涉的不仅是效率,它根本上关涉的是自由:家长对学校的选择自由,教师和学校之间选择自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自由选择,教材供给的多样化和选择自由、高校考试内容的多样化和招录的选择自由……市场化成就的是自由教育,其关键词是,自由、效率、特色、人性化。
不触动教育体制层面,一味地从教师个人精神层面来谈教育变革,将教育变革的动力化约为个人心理要素,这样的变革是走不远的,因为它缺乏大环境的支持。由此亦可更深一步考量教师信仰这一话题:没有制度层面的起色,没有市场化的开启,以教育信仰来论说教育的改善,也是有失单薄和浪漫化的。其中的浅白者,即沦为心灵鸡汤的煲制者,很多不乏教育情怀但思考力欠缺的老师,正饮得不亦乐乎,但最终的结果,将是自身的被矮化、被毒化。
肯定人对功利价值的追求是市场经济的第一原则,如果没有包括私欲在内的个人生活理想的存在,就没有市场经济,教育市场的发育亦是如此。教育市场化是教育变革的必由之路,对教师功利价值追求的肯定,不仅合乎人性,而且,也是在为教育市场化的开启,做以必要的思想观念上的准备。
我们亦可以自信地想象,有健全教育市场体制做后盾,一个教师若有能力,他就有体面甚至优越的物质生活,其精神价值追求不但不会受到遏止,相反,会有更坚实的保障。同时,在充分的教育市场里,产权的明晰意味着,家长、学校行政人员、教师、教育官员等教育各个场域中所有相关群体的权责利分明,各司其职,既不卸责,也不越位。教师原来不得不承受的多重压力会大大减少,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喜爱的教育教学,这时候,教师信仰才有望不再是漂浮的理念,而可能被落实为教育生活的实践。
——————————————————————

这篇文出发点是反思功利观念的,但是和市场化的话题直接相关。我今天贴出的用意是强调教育市场化。要指出一点,市场化的,不是必然就牟利的。教育市场化指的是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的是市场,至于办学者是否把盈利作为目标,这个要取决于它自己,是个体的选择。像国外那些顶尖的私立大学,就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但也有盈利,作为资金筹措的来源之一,只是不以其为目标。但市场化一定不反对盈利,义和利不是对立的,市场的逻辑是企业通过提供消费者满意的服务来生存发展谋取利润,市场是一整套以产权为核心的制度安排,保证个体对他的行为负责。正常情况下,利润本身就是企业创造价值、承担社会责任的指标。市场化之下的基础教育,学校和私企在细处还不一样,但是这里道理大致是一样的。更多时候人们对市场的诟病,所说的那些缺陷,都不是市场本身有的,而是人们的义利对立思维之下的想当然,或者市场不充分之下政府干预的带来的。教育市场化形成是一个自由选择的教育制度,在其中,那些靠着权力保护伞生存的素质低下的教师,如果不抓紧时间改变自己,就只有滚蛋了。这个是趋势,也是诸多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那些有想法,有独立精神、真正有教育情怀的老师,教育市场化对他们是有利的,当然,就目前而言,他们也需要从精神风貌到思想观念的锤炼,需要进一步的成长。机会永远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2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3 13:02:29 | 只看该作者
2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3 13:01:00 | 只看该作者
浅谈教师的启蒙

文/青花依旧


     苏格拉底说:“人啊,认识你自己。”拥有认识自己的智慧并不容易,首先意味着有眼睛看到自己的无知,因自觉无知和不足而虔心向学,使自己最终成为这样的人,“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识,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

在我们生生不息的世界,教师作为启蒙者而存在。所谓启蒙就是开启心智,使人脱离蒙昧。《圣经》故事里,亚当和夏娃因为偷食了智慧果,他们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做裙子。本来视如无睹的,这才看得见了。本来不曾明晰的荣辱,这才明晰了,人类从此成为了有意识的万物之灵。



一、启蒙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小时候的启蒙老师是安娜·萨莫伊洛英娜。在山花烂漫的季节,有一天下午,安娜老师带学生们来到了森林。这对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他平时就到这里来玩。但女教师的解说,让他接触了许多过去没有注意到的新事物和很多使他感到惊奇的东西;看这颗盛开的椴树在帮助蜜蜂酿蜜;瞧那个蚁穴——过去是苏霍姆林斯基出自恶作剧曾用棍子去桶它,而老师说这个蚁穴有回廊和广场,有幼儿园和粮仓……原来是一个童话般的城市。他感到不和老师一起来,就不会发现世界上这么多美好的东西。当孩子们准备回家的时候,安娜老师又说:“孩子们,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采集些鲜花吧。当孩子们关心长辈的时候,长辈会感到高兴,而鲜花——这是关怀和敬爱的标志。”

未受教育和受到教育之间有这么大的差异,这就是教师的神奇作用,使他从视如无睹,到悉心领略。教育带有明显的启蒙作用,使年少的苏霍姆林斯基“睁开”了眼睛,他的心智因为受到了启迪所以有了对自然的感应和对他人的感应。毋庸质疑,这是他走向教师职业并作出很多教育贡献的源头。

二、启蒙者需清醒

教师在职业情感上首先有一种启蒙他人的共识,这使教师职业成为一种带着神圣的被召唤感和使命感。引领着幼稚小童读文识字,从无知野蛮走向智识文明。

苏格拉底有一个很妙的对教育的比喻,“产婆术”——教师好比产婆,即便已经年过半百失去了生育的能力,却仍能够帮助年轻的妇女产下婴儿。这里有一个隐喻,教师并不是那个真正诞下婴儿的人。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强调伟大心灵导师的引领,然而他更倾向于问询:“我”身上有什么样的特质,使这种伟大的心灵引导得以实现呢?

我辈小时候,还没有盛行素质教育,课堂基本是教师“满堂灌”的上法。然而,在我的心灵里,却未尝感受到过被人诟病的那种批判声音“压抑了人的天性”。天性象崖缝里的芽,有努力生长的劲势,老师每说到我心里去,我必大声应和,表达内心的欢唱。在我看来,其他同学也大多如此,未被拘束。这并不意味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好的,也不意味着教师有多么高超的教学技艺和多么迷人的教学魅力,而是自然规律中儿童神奇的求知天性在起作用。从教的时间越长,我们遇到的好的学生越多,不直接等于我们自己就真的成为了好的教师。当我们教养出好的儿童,首先要意识到这儿童天然是好的,天命也好的,不能掠天功为己用。

“教育学是一门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每一位教师都感受过学生的生命拔节带来的欣喜。但是,教师若沉迷在这陶醉中,沉迷在“好老师”的夸赞舆论中,就会丧失清醒的自我认识,使自己的生长停滞不前。

三、启蒙者眼前的蒙蔽

应该意识到,惟有教师“心清眼亮”才能更好地助力学生的启蒙。教师应该经常追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在启蒙他人的过程中,教师是否完成了对自我生命的启蒙呢?是否因为教学相长而成为了更好的人呢?

在教师群体中,身为启蒙者却在蒙昧之中的情况屡见不鲜。

1 忙碌

我所接触到的中小教师大多如同蜜蜂一样辛勤忙碌,甚至比蜜蜂还要辛勤忙碌。很多老师都背着成绩的重苛,班级各种事务的处理,还要忙着各种材料、检查的应对,还要写论文、赛课。人到中年之后,上有老、下有小,分身不暇。

我们知道司机不能疲劳驾驶,但是却不知道教师不能疲劳上课。近些年介由网络与报纸,经常听闻老师年纪轻轻的就累死了,或者不堪压力轻生。对于那些死者,固然有一千个责备的声音,然而他们的宝贵的生命毕竟逝去了,就算站在坟头上骂也不能骂得他们活转过来。因为我们不在场,因为我们不能感同身受,多一点柔软的体恤,尊重那些生命的离去——活着的时候他们不能安然,那么死的时候让他们安然吧。

教师这个职业固然更适合那些能够承担高负荷的人,生命高度自洽的人,以精神世界战胜现实世界的人,正如孔子有云:“君子所在,何陋之有?”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生命个体的差异,必须意识到即便同一生命在不同时期不同状态下的应受性也不同。在教育教学日常的琐细忙碌里,有些教师的工作量是跑在能动性前面的,过着未经反思的生活。有一些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新教师、能力比较薄弱的教师,还有一些因为具体的家庭事务比如怀孕生子受到影响的教师,在疲于奔命之间,慢慢坠入“只顾埋头赶路,无暇抬头看路”的生命状态。以其昏昏如何能使人昭昭呢?这其中也有一些教师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却一时之间难以跳脱出藩篱。



2 低智化

教师多是一门心思教学,教师的朋友圈子也一般都是教师。比起社会上其他的行业的复杂人际,教师们过着洁净化、简化的“儿童般”的生活。终日与心智单纯的儿童在一起,总是不需要动用心计,所以越发的底色显露,天真无邪,呈现人际智能的普遍“低智化”。

很少有教师善于社会常见的交际语言和交往模式,往往显得生分,甚至不顾礼节。有的教师处理家庭关系处理的并不好,因为专注纠正儿童的错误,对他人的缺点和错误会格外放大,对他人好的一面则缺乏必要的敏感。有的教师在学习其他技能,比如开车,明显比其他行业的人显得更加的笨拙、不善变通。

不仅在人际方面,在学识能力上也能窥见一些低智化的端倪。在某教育网,我发现很多教育文章写得好的人往往不是语文老师,而是其他学科的老师。而语文老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慢慢地把自己收缩到与所教学生一致的水平上去。小学语文老师的文章写得普遍象小学生作文,中学语文老师的文章写得往往象中学作文,高中语文老师的文章往往才好一些。有时看到那些小学作文一样的文章,我会想,如果那个作者没有做小学语文老师,没有这日复一日的磨砺,应该会比现在写的好。

如果教师的启蒙做的好,教师职业是宽阔的大地;如果教师的启蒙做的不好,教师职业本身就成了生命的局限。



3  阅读视野的狭窄

不是说教师不读书,而是以读休闲小品居多。那些艰深的经典书卷很难挤进教师的阅读视野,也很少有教师读哲学。“哲学”这个词源自于希腊语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philein指爱和追求,sophia指智慧。当教师远离“爱智”之学,也就远离了自我启蒙。

前人的智慧写在书页上,我们不去看。

前人修建的彩虹桥我们不去走,我们坚持摸着石头过河。

前人的星辰布满夜空,我们坐井观天。

远离的思辩,就容易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阻碍事物的发展、陷入机械的静止认识或者唯心的牢骚抱怨。当我们发现教育中的问题时,很多人把责任一股脑地推到教育体制上。其实更加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师本身学养不足,也就无法准确地判断,自己迷失了。



4 低层次的纠结思考

很多老师不愿意通过阅读教育学经典和独立思考来解决遇到的教学困惑,却汲汲于向他人请教具体的教学场景下的问题,只满足于讨得一点具体小技巧。其实哪里有什么具体技巧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呢?真理和谬误之间那一步之遥往往就是这样无意识地迈出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当教师反求诸己,知识的储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考的方向与内容。思考的境界与阅读是关联的,“思而不学则怠”。当缺乏经典阅读的骨骼作为支撑,思考就会缺乏宏观的把握,也会缺乏思考应有的深度和质感。在教育教学实践当中,教师或多或少都会有思考。有的思考会使人找到一条幽僻的小径;有的思考会使人抓住刹那的光亮,有的思考会给人打开一扇大门,也有的思考会使人跌落到更大的迷乱。

有时能看到这样一些教师,每一天都在思考,思考了很多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思考来思考去,越思考越纠结。而这些思考又很难真正提升这位教师的格局——因为这些思考都是在一些很低浅的层次上来回打转,有些还是次要问题的次要方面,浪费了宝贵的精力。



5  深缚于心的奴役

   有一些教师,有着很重的官本位思想。克拉玛依大火时,“让领导先走”带来了惨痛的代价。还有一些教师象是被看不见的绳子捆绑着,奴在心者。他们一边抱怨体制不公、教育不均衡,一边主动地做了“应试教育”的打手和帮闲,却浑然不觉。

   世间的坏事多数源于好人的不作为。如果教师作为启蒙者,自己的心智尚未启蒙,对教育能起到何等引领作用呢?若教师们集体无意识,行平庸之恶,却数量众多,那么教育的希望何在?



四、教师的自我启蒙

不见泰山,不是因为泰山遮眼,往往只是一叶障目。只要摘去那片叶子,世界就在眼前。教师们并不是缺乏启蒙的能力,然而却缺乏自我启蒙的意识。只要凝心静气,向内观照,很容易就看到那自我启蒙的路径。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以经典阅读打开自己的视野,

以教学实践反哺自己的思考,

以思考连接知行。启蒙之道,



一通百通,自然随顺。

在实体的小我中,升腾起一个理性的大我,如同圣光,引领小我前行。

19#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2 21:48:46 | 只看该作者
1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2 21:44:06 | 只看该作者
贾 玲: 多给老师自我发现的眼睛  

读海之韵老师的文章“中国的教师主流是愚昧的”心情无比的沉痛,我赞同海之韵老师的观点,我也是教师,直接和间接几乎天天和学生、老师们在一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内心学处一直认为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乡村教师,所以,我觉得每一句话都直击到要害,是在批评我自己。文中所谈情况诸如“真正的问题是,极度缺乏严肃思考的兴趣,缺失智识的好奇心,对自我和外部世界缺乏探索的热情……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共融和对话,躲在一个狭小的自我内找寻存在感,充斥着个人的自恋或自怜。”等等,真实的概括了我身边包括我自己在内的老师现实问题。

很感谢海之韵用这么精辟的语言这么准确的表达出大多数老师的现状,但反省自己,我更多的却觉出了老师们的无助和悲哀。如果海之韵的发现能为改善老师们已有的现状起些许的作用,哪怕让老师们背负起诸如此类让人伤痛的大实话,那又有何妨?

  做了多年的乡村教育,耳濡目染的以上种种问题,我也常常陷入自责与迷茫之中。回顾课改之初,十多年前,我县曾经搞过大规模的课改活动。印象最深的是当时观摩课上推行的课始出示学习目标,把本节课所到达到的三维目标全列出来,并让小学生齐读,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读书水平和理解能力都有限,所以老师读完,学生读,下面老师都有异议,觉得对小学生(最其码低年级学生)来说,没有意义。但是,当十年之后,我听课时,发现有的老师仍旧在低年级不折不扣的效用此法。课后我和老师们交流了很多,谈他们的生活、心态。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关键是老师们缺乏思考的兴趣,缺乏自主探索教改的热情,更懒于去质疑,不愿意发出自我声音!因为老师们觉得这些没有用!

  那么,什么才最有用?想想老师们的话,在功利化思想为主流的今天,指导老师们工作努力方向的是学校的制度、考核的目标,这些最有用!而在我接触到的乡村教育,对于课改的量化,是个盲区。家长、社会信奉的是分数,而诸如师爱、教研这些无法量化的却对于教育来说非常重要的因素,无法量化,无法给出定性的激励措施,而正是这些非常重要的“软”目标,会更容易给人以走关系、走捷径之嫌,所以,在乡村学校内,学校层面没有制定硬性的此类规定似乎情有可原。反而教师认真搞科研是容易贴上“奇葩”的标贴的,比如有极个别的老师写写反思,读读教研类的书,也被很多老师同行们认为是不务正业,甚至是匪夷所思的事情:“教学教学,就是教学,写那么多文章,读那么多书干啥!”如此,最实用的方法是提高教学成绩,在评优、晋级方面走在前列,而和此无关的其它有弹性的目标,老师们不愿意关注,觉得不务实,不实际。

所以,我们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评价老师时,都要想一想,是什么造成了老师们的这种现状?是什么蒙住了老师发现自我的眼睛?是什么促使老师心甘情愿的不去做真实的思考?而愿意人云亦云的走下去?

形成被人逅病的现状,教师有责,却负不了全责!

让优秀老师发挥带动、影响的作用,给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平台,让他们别在自己狭隘沉旧的小圈子里闭门造车,让他们在拓展视野在思想受到震憾之余,能够主动的反思自我,不断的更新自已的教育观念,使教育走出等同于教学的简单的技术层面,使教育从关注每一个生命做起!

  而所有这些,都需要从关爱教师成长的角度出发,激活老师的自我成长意识。让均衡教育从均衡师资做起,从均衡薄弱地区教师的现状做起。在无力改变大环境的之时,则更需要我们学校领导等有关部门从点滴实事做起,多给老师自我发现的眼睛,让他们能够经常睁开蒙昧的双眼,不断的发现自身不足,从而能够站在时代教育的前沿,最终使我们的孩子能够享受最理想的教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5 21:04 , Processed in 0.08802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