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年中国教育年度影响力榜单”隆重揭晓=田强获评‘十大影响力人物’之一!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4:07:22 | 只看该作者
云南:网络“微公益”推广让人人公益快乐公益    




2011年09月13日  作者:张文凌 辛亚洁 黄丽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日前,记者与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团委副书记周鑫来到归朝镇龙门小学,将一箱鸡蛋送到学校。这些鸡蛋是云南青基会通过淘宝网络公益商店,以虚拟公益产品义卖的形式(5元购买一周的鸡蛋),为龙门小学山瑶孩子募集的善款购买的。
  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淘宝网络公益商店自今年5月开张以来,迄今已通过销售虚拟产品为龙门小学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独龙江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孩子们募集到600多个鸡蛋、20个爱心书包,价值共计3000多元。虽然金额微薄,但云南青基会通过网络推出的网络微公益正在被众多网民围观、接纳并参与,网络助推云南青基会所倡导的“人人公益,快乐公益”。
  青基会公益产品上线淘宝
  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推进,从2002年至今,云南全省的小学已从20595所减少到14059所,教学点从20531减少到7238个。其中,一师一校点从14291个减少到3063个。中小学区域布局的调整,使农村寄宿制学生剧增。由于云南省寄宿制学校学生补助平均覆盖面只有40%多一点,寄宿生生活补助覆盖面不足、资助标准低,不仅使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加重,更让学校举步维艰。许多学校每天只能为学生提供两顿饭,每顿饭只能吃一个菜一个汤,一周只能吃两三次肉,牛奶、豆浆更是没见过,学生们大多营养不良。
  记者随团富宁县委前往的归朝镇龙门小学,全校学生都是山瑶。山瑶是富宁县瑶族的一个支系,又称“过山瑶”。由于受恶劣自然条件限制,山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山瑶这一群体至今仍处于整体绝对贫困状态。
  龙门小学教导主任张玉龙告诉记者,学校239名学生来自周围23个自然村,其中住校生160人。每个学生每月有75元的生活补助费(2010年前为每月50元)。龙门是个缺水的村,学校每周要出去拉3次水,一车15吨水要150元;此外,食堂的柴火也要买,一车600元至700元,只能用1个月。学校只能为学生提供午餐和晚餐,早餐则由学生自己承担。
  张玉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要给学生煮早餐,4个学生吃一把面,160个住校生就要40把面,以每把3元计算,每天仅早餐就要120元,这是学校无论如何都负担不起的。因为在捉襟见肘的经费里,学校还要为一些特别困难的学生买被子。
  2010年,云南青基会将龙门小学作为试点,推出了“希望工程山瑶学生鸡蛋营养计划”,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用从网络上筹集的善款104700元购买新鲜鸡蛋,让全校239名学生每天都吃一个鸡蛋。目前,新的一期筹款活动正在通过包括淘宝公益网店在内的方式进行。
  “山瑶学生鸡蛋营养计划” 由团富宁县委负责监督实施,设立了专账,确定专人管账,确保资金专款专用,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向学生收取费用。定点供蛋商由团县委、质检局、卫生局等部门联合考察后确定。同时,还将由富宁县卫生局组织专业人员,全面检查该校学生进行营养计划实施前后的身体素质情况,为试点学校学生建立身体素质档案。并在试点工作结束后撰写出学生身体素质变化情况对比分析报告。
  2011年5月,“山瑶学生鸡蛋营养计划”作为青基会淘宝网络公益店的公益产品正式上线售卖,一起上线的还有“贡山县独龙江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华字典爱心捐赠”“贡山县独龙江九年一贯制学校爱心书包捐赠”3个主打产品。上海一捐方一次就拍了20个爱心书包。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4:08:02 | 只看该作者
“微公益”催生“公益100”   淘宝网络公益店开张同时,网店还开展了5元、10元、20元、50元的零钱募捐活动。“这种形式其实是实体募捐箱的变种,零钱募捐是我们从2000年以来就一直在推广的,在各大超市里都有我们的募捐箱。”云南青基会副主任社工魏巍说,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身为信息网络项目主管的他越来越觉得这种方式的落后。“网络已经成为年轻人非常喜欢的离不开而且成熟度越来越高的一种形式。我们要把零钱募捐搬到网络上,慢慢地形成一个除了实体以外还以网络为主的一种微型公益的模式。”他说。
  今年4月初,云南青基会名为@云南希望行动的新浪和腾讯官方实名认证微博开通。迄今,其新浪微博已拥有569名粉丝,已发微博617条。“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短、平、快的方式把这些活动给宣传推广出去。”魏巍说。
  他认为,微公益主要体现在三个点上:参与的形式是个体;参与的金额很小;针对的点是独立的。做公益的目的不单单是帮助贫困的孩子和学校,更多的其实是在推进社会的文明发展进步,这种文明发展和进步必须要让更多的人能够有能力有机会而且是很方便的参与到公益当中来。
  正是基于这种深刻的理解,云南青基会在“微公益”的基础上提出了“公益100”的理念:每个人,每一个月拿出100分钟的时间来为希望工程做一些事,或者捐助100块钱,100角,100分,甚至出一百个主意,用能够参与的任何可能的形式来推动社会公益和社会文明的发展。
  为此,云南青基会2005年申请了支付宝账户,一直都进行小额交易。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交易量得到了爆发式的增长,大量的捐款通过支付宝汇入青基会的账户,云南青基会开通支付宝、网络银行、拉卡拉等在线交易账户,甚至是PayPal跨境收付方式,尽一切可能为捐资者提供便利,近两年来,支付宝的用户、使用的活跃度越来越多,云南青基会接收的捐款也越来越多。对这些捐款,云南青基会一直坚持开具发票,哪怕支付宝上只有姓名或者就只有一个ID号,没有任何地址,也仍然将发票保留起来。
  “我们的微公益就是给人们提供一个平台,哪怕是一时的冲动,我们也希望他能把这个冲动付诸实践。”云南青基会副主任社工诸珏俭说,公益网店的性质就是透明。网站可以公布善款的数目、去向和用途,也可以展示一些图片以及孩子和家长受到帮助后的感受。一个人捐了多少钱,是能够在淘宝上查到的。这样可以让广大的捐款人看到这个社会的希望所在和信赖所在。让人们看到自己捐的5块钱能发挥什么的作用。
  今年4月以来,一个通过网络筹集资金让贫困地区学生吃上免费午餐的计划,激起了公众的极大热情,并在互联网上引发了持续的“围观潮”,募集资金很快突破了1000万,中国福基会免费午餐基金正式成立以来,贵州、云南等13所学校近千名山区的贫困孩子吃上了免费午餐。
  但是“免费午餐”计划迅速走红,又迅速冷淡下来,有人质疑云南青基会的“鸡蛋营养计划”是否也会就此悄无声息。对此,云南青基会秘书长杜华杰表示,青基会倡导的是“人人公益、快乐公益、实时公益”,是将微公益作为长久的事业来推进,并不会因为网民的关注点进入低潮就停止不做。
  “公益机构就是要起倡导和引领作用,虽然要达到‘人人公益’的目标还有很长时间要走,但只要我们一直坚持做下去,这样的目标总有一天是会实现的。”杜华杰说。(本报记者 张文凌 实习生 辛亚洁 黄丽)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4:08:45 | 只看该作者
滇港公益机构携手“徒步助学”已援建学校74所  





2011年09月07日  作者:李怀岩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昆明9月7日电(记者 李怀岩)6日,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启动新一轮“徒步助学”志愿者招募活动。据介绍,滇港公益机构合作以来,已通过徒步筹款3100万元,参与者超过1万人,穿越县区数80余个,建校74所。
  据了解,“徒步助学”模式最早从香港民间公益组织引进,现已在云南生根发芽。近几年的徒步活动,志愿者都是由滇港两家公益组织分别在内地和香港招募志愿者。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疆,风景秀丽,但一些偏远地区十分贫困。“徒步助学”项目通过组织徒步穿越活动募集助学基金,同时满足志愿者“徒步”和“助学”的需求,已经吸引了大量志愿者参与。
  云南青基会该项目负责人蒋磊说,今年的徒步由云南青基会和香港公益组织苗圃行动共同发起,将穿越著名的茶马古道路段,分为10月下旬和11月上旬的腾冲和瑞丽两段路程。其中内地将招募60名志愿者,苗圃行动(香港)在中国内地以外的地区招募200名左右志愿者。
  蒋磊说,此次“徒步助学”活动将展示滇西南傣族、景颇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促进云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事业的发展。活动所筹基金将全部用于援建希望小学、资助中小学生、职校生、教师培训等公益项目。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4:09:45 | 只看该作者
杨佳 走向世界的光明使者  2011年10月25日  作者:赵亚辉  来源:人民日报
杨佳在给学生上课。侯艳华摄
  【阅读提示】 
  在生命中的前29年,她拥有光明,15岁考上大学,24岁成为中科院最年轻的讲师。病魔让她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但她从未放弃理想和信念,不仅重返讲台,还成为哈佛大学建校300年来第一位获MPA学位的外国盲人学生,两度当选为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她就是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杨佳。 
  【镜头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语音教室,杨佳用她优美的语调、优美的手势、优美的笑容,向新入学的博士研究生讲授英语口语。同学们并不知道,眼前这位活跃、亲切、耐心、博学的教授,是一个什么也看不见的人。 
  杨佳说:“失明将我的人生一分为二,29岁之前,我是在超越别人;29岁之后,超越自我。” 
  在生命中的前29年,杨佳一路走来,全是鲜花和掌声。15岁,她在高一就考上大学;19岁,她成为郑州大学英语系最年轻的教师;22岁,她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4岁,她成为中科院最年轻的讲师…… 
  1992年,命运之手突然将她的光明全部夺走,视神经病变让她眼前的世界陷入黑暗,随之而来的还有婚姻的破裂…… 
  再也看不见父母、女儿的笑脸,再也看不见家乡满山的杜鹃花,再也看不见最爱的书本和学生的作业,杨佳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恐慌。多少次,她在心里想啊、盼哪……天,怎么老不亮啊! 
  杨佳像变了个人,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在与黑暗博弈的日日夜夜,她苦苦思索:“人这一辈子,路该怎么走,是在孤寂中沉沦?还是在困境中重生?” 
  杨佳选择了坚强,重新出发。她不肯告别阅读,不能看书,就听书,录音机用坏了一台又一台;不能写字,就学盲文,从最简单的ABC学起…… 
  她有一个梦,她还想教书。可是,重返讲台谈何容易。要过的第一关就是出行。一个熟悉的声音对她说:“爸爸给你当拐杖!”就这样,失明19年,6000多个日日夜夜,冬去春来,她紧紧握着父亲的手臂,坐公交、挤地铁,辗转到教学楼,风雨无阻。在教学评估中,博士生们给她打了98分。他们在留言簿上写道:我们无法用恰当的言辞来形容您的风采。您的内涵如此丰富,您的授课如此生动,在获取知识外,我们获得了乐趣和做人的道理…… 
  杨佳找回了自信,“看”到了光明。她坚信:可以看不见道路,但绝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100次摔倒,可以101次站起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4:10:14 | 只看该作者
【镜头二】   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毕业典礼上,院长约瑟夫·奈给杨佳颁发毕业证书: “祝贺你!佳,你是中国的软实力!”顿时,全场几千名师生自发起立,为哈佛大学建校300多年来第一位获得MPA学位的外国盲人学生鼓掌欢呼。 
  新世纪刚刚开始,杨佳继续选择了挑战。2000年,她考入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攻读世界排名第一的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师从院长、《软实力》一书的作者约瑟夫·奈。 
  哈佛老师采用案例教学,喜欢借助图像讲解。这对看不见的杨佳来说是一片茫然,只好课后加班。每堂课老师布置的阅读量很大,总是不下500页。她首先得把资料一页一页扫进电脑,再通过特殊的语音软件把内容读出来。这样一来,她比其他同学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为了提高阅读速度,她由原来每分钟听200多个英文单词,提速到400个,几乎就是录音机快进时变了调的语速。 
  在哈佛一年,读不完的书、做不完的作业、写不完的论文,还要参加许多学术活动,杨佳深知机会来之不易,学习到凌晨两三点是常事,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就这样,她不仅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还超出学校规定,多学了3门课,成为哈佛大学建校300年来第一位获得MPA学位的外国盲人学生。 
  哈佛学成归来,杨佳在中国首创了《经济全球化》、《沟通艺术》课程,成功将哈佛MPA课程本土化,受到了同事和学生的欢迎。 
  【镜头三】 
  在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的首次会议上,杨佳在世界各国代表面前据理力争:“世界哪个国家残疾人最多?中国!哪个洲残疾人最多?亚洲!……”她的演讲赢得了满堂喝彩,得到委员会两次提名,她当选为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 
  回顾自己的经历,杨佳说:“感谢命运让我知难而进,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走进光明、走向世界。” 
  2008年10月下旬,杨佳赴纽约竞选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委员会委员。这是联合国新设的一个人权机构,其使命就是履行残疾人权利公约。这是一次激烈的竞选,杨佳深知自己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还代表着中国。她活跃在会场内外,用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热情地同各缔约国代表问候交流。投票中,她在第一轮就高票胜出,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委员。 
  联合国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人权领域斗争尤为激烈。当得知联合国秘书处以经费紧张为由,要求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在工作语言中取消中文时,杨佳据理力争,最终捍卫了中文的地位,为我国在国际上赢得了更多话语权。 
  “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我取得的成绩,应该归功于亲爱的祖国。”杨佳说,“一滴水也能映出太阳的光辉。通过我可以让世人看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看到一个大国的崛起,一个和谐社会的构建,因为只有国家好了,残疾人才会好,残疾人好了,国家会更好。”(本报记者 赵亚辉)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4:11:25 | 只看该作者
刘思宇:校园“90后”乐为公益狂 2011年07月14日  作者:姜乃强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刘思宇(资料图片)  
  没有踢足球的时间,没有逛街的时间,有时感觉自己除了公益什么都没有。
  “五四”之际的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一个关于公益的人物与话题在学生中引起了反响。连日来,作为“2011康师傅、早稻田大学创新挑战赛”青年公益大使,刘思宇在天津、上海、广州等地高校,通过公益巡讲与众多大学生分享了他的公益历程。“带动更多人参与公益,把个人的坚持变成群体的坚守”,这是刘思宇的心愿。
  2009年,刘思宇被坐落于烟台的山东工商学院录取。入学一年多,他的公益足迹遍及烟台。在高校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调研烟台市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策划校园无偿献血宣传,发起以捐赠旧衣物为主题的“暖冬计划”……这位来自云南西双版纳的“90后”,成为烟台首位被评为“十佳烟台好人”的在校大学生。
  8年前,刘思宇还是一个12岁的小男孩。看到志愿者佩戴的漂亮红丝带,他开始寻找“红丝带组织”。此后,他加入了与红丝带有关的志愿者组织,那里的志愿者大多是艾滋病患者。“我走了,我爱这个世界……”,一位志愿者“前辈”的消失,使刘思宇受到了冲击——做志愿者应该为他人付出,而不仅仅是佩戴漂亮的红丝带。
  刘思宇加入了“恐友”QQ群。有的“恐友”因为被患有艾滋病的人碰了一下,担心自己受到感染,每日生活在恐惧之中。在刘思宇看来,只有自己和“恐友”一起抽血检测,“恐友”才能从心理上接受科学的检测结果。几年下来,刘思宇做这样的志愿行动多达几十次,他的胳膊上也留下了片片针眼。
  美丽的西双版纳,自然环境不断被破坏。很多次,刘思宇亲眼看见原始森林里的大树一棵棵被运走,大片的原始森林被焚烧,改种茶树和橡胶树,而一些珍稀动物,则倒在了盗猎者的枪下。刘思宇开始发表文章,呼吁保护美丽的西双版纳。他的作品屡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稿费和奖金被用来购买环保用品送给村民。
  刘思宇在傣族、哈尼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进行环境保护、禁毒防艾宣传,给那些没有衣服穿的小孩送去衣服和书籍,推广使用节能灯……他成为第一个获得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地球绿色少年服务奖银奖及300美元奖励的中国青年。
  来到山东工商学院,刘思宇的公益事业有了新的平台。为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他在团委老师的帮助下,组建了“思宇责任社会”社团,并筹建了烟台高校大学生公益联盟。而他的两个公益项目也在首届北京公益计划创意大赛中获得入围奖,并在青海卫视“一百万梦想”节目中成功申请到4万元公益基金。
  从12岁时得到一条红丝带、发表第一篇有关环保的文章,到成为一名大学生公益明星,刘思宇走过了一段特别的青春岁月。对于自己的青春,刘思宇充满了感慨:“没有踢足球的时间,没有逛街的时间,有时感觉自己除了公益什么都没有。”也正因为如此,他深感课堂和图书馆的重要,平时他很少缺课。
  关心留守儿童、关怀孤寡老人、关注社会环保……2011年,刘思宇和他的同学们在快乐地忙碌着。成长道路上,刘思宇始终与公益相伴,公益已经成为这个“90后”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他以自己的行动感染和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公益。
  作为青年志愿者,刘思宇登记的志愿服务时间早已超过4000小时。刘思宇说,他已经很久不去登记志愿服务时间了,但他仍然在以各种形式参与公益事业。坚持了8年的禁毒、防艾、环保公益事业,如今,为公益痴狂的刘思宇,看起来比同龄人更加持重。他走过了一段和大多数同龄人不同的青春时光。
  2008年、2009年,刘思宇两次荣登“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提名榜。2009年、2010年,他又两次荣获“烟台市年度优秀防艾志愿者”称号。如今,“思宇责任社会”社团、烟台高校大学生公益联盟……这些“90后”青年公益志愿者团队,如同星火燎原,在照亮学子美丽青春的同时,也为公益事业带来新的曙光。(记者 姜乃强)
  《中国教育报》2011年7月14日第3版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4:12:37 | 只看该作者
从保安到北大学子 甘相伟:追梦,在未名湖畔  




2011年10月11日  作者:魏薇  来源:人民日报

  【阅读提示】
  他2007年首次走进北京大学,2008年通过成人高考考入北大中文系,几年里看了400多本书,写下近10万字的文集。出身农村的他曾在高考中失利,却一直向往最高的学术殿堂。他打心眼儿里觉得,“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一个地方,她的名字就叫大学。”他是北大保安甘相伟。
  常人很难将保安与哲学联系起来,在北大,却有这样一个故事广为流传:“我今天忘了带学生证,保安一开口便是三个哲学命题,‘你是谁?你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答对才能进入。”故事虽有调侃的味道,却能看出北大保安的不凡。
  17年来,从北京大学保安大队走出了300多名大学生,28岁的甘相伟(上图,记者魏薇摄)是其中一个。他腼腆害羞,甚至有些拘谨。但略微熟识后,就从口袋中掏出了名片。名片抬头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一排红字非常醒目,名字后面“教育顾问”的标注耐人寻味,背面更是写满了他可以提供的法律援助、人生设计、心理咨询等服务。“之所以自称为教育顾问是因为我懂得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愿意与别人分享我在北大学习到的很多东西。”慢条斯理的语调,却带出了自信与骄傲。
  【镜头一】
  他瘦瘦小小,看起来十八九岁,朴素的衣裳和求知若渴的目光与周围的北大学子无异,但脸上似乎缺少了些自信与微笑,身边也没有兴奋的父母帮着提行囊。那一年,他初到北大当保安。
  4年前的9月,初秋的燕园还留有盛夏时节生机勃勃的样子,甘相伟和3000多名学子一起走进了北大,却没有他们脸上的意气风发。“心中一直有着自卑感,学生们能够在明亮的教室读书,享受着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我却只能当保安。”说到这儿,他眼中闪过一丝失落。
  同样生活在燕园,同样行走在未名湖畔,同样呼吸着自由的学术空气,这些与学子同龄的年轻人同样想读书想学习。2006年开办的北京大学平民学校应运而生,这是个由北大工会组织、北大教师授课、北大学子担任志愿者的特殊学校,沿袭了蔡元培时期大力倡导的 “校役夜班”,旨在“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为校工提供进修机会。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年轻人的需求,有英语、计算机、人际交往、理财等各方面的培训。每个学期都有近百名年轻人走进课堂,甘相伟是其中之一,并且还成为了2008年的优秀学员。
  像甘相伟一样爱学习的保安有很多,这源于北大保安大队一以贯之的管理理念,“在高校,不爱学习的保安队伍是一支愚蠢的队伍”。刚刚拿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队长王桂明对甘相伟影响很大,“队长特别提倡在实践中学习,经常鼓励我要多写文章。”副队长张国强在取得两个本科学位后还拿下了司法考试,成为保安们心中的榜样。
  站过北大的各个门岗后,甘相伟现在的岗位在未名湖畔的北大档案馆。清闲之时,甘相伟在看史铁生的《病隙碎笔》。“这种能在工作中学习的生活很幸福。”身边18岁的小伙子王深刚当保安一周,在甘相伟影响下,手中也拿着一本厚厚的《运动训练学》苦读。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4:13:29 | 只看该作者
  【镜头二】
  八九岁的年纪,泥猴般的样子,甘相伟和一群小伙伴打闹着冲上山顶,喘着气眯着眼享受着大风吹过面颊的畅快,看着铁路延伸向远方,想象着山那边的世界……
  在湖北广水农村,甘相伟度过了顽皮、快乐的童年。他家里不富裕,却重视读书,“我小姨尤其支持,她虽然只是小学毕业,但在广东打过工,见多识广。”在村里读完小学之后甘相伟又到镇里读了初中,经常拿第一,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但因高考成绩不佳只读了大专。“高中阶段我读了很多关于北大的书,里面对未名湖的描写和学者的描述,让我埋下了一个北大梦。”大专毕业后的甘相伟在广州工作一年后,毅然辞职来到北大,即使只能做一名普普通通的保安。
  这份最基层的工作得到了朴实的父母的支持。他们没有过多的要求,只希望儿子不用再承受种地的劳累。“农村孩子很多是靠读书或者当兵出人头地,我总感觉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为了能让父母过得轻松些,今年甘相伟给家里汇去了积攒下来的两万块钱。他的月薪将近2000块,除了生活费,最大的花销就是买书。“平时吃穿花不了多少钱,最多六七百,但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书店花几十块钱买书。”他笑笑,“每月花两三百块钱买书不多吧?这样我还能省下1000块呢。”
  甘相伟坚定地认为小人物也应有精英意识。凭着勤奋与坚持,在北大他圆了很多梦,考上中文系、担任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结识了众多有学识的教授和优秀学子。他觉得自己很幸运,为了回报社会,他还曾到打工子弟小学支教。这几年的经历和感悟还促使他开始写一本关于自己、关于励志的书,书名就叫《行走在未名湖畔》。
  【镜头三】
  忙了一天,夕阳西下,一个孤单的身影定格在空无一人的阅览室里。手握一本心爱的书,金色的阳光斜照在他专注的面庞上,外面的喧嚣与他无关。
  波光粼粼的未名湖,书香满满的图书馆,静谧幽长的林荫小路,都曾留下甘相伟流连的身影。“我享受一种孤独的状态,有时下了班后档案馆的阅览室里空无一人,我会静静在里面读几个小时书。”说到这儿的时候,甘相伟停顿了一下,似乎在回味那种安静的美好。
  谈及喜欢的书籍,甘相伟变得兴奋,“我最喜欢中国现当代文学和诗词,但也会读其他领域的书籍,尝试新事物,避免思维固化。”在他口中,时常跳出“人学”、“脑图像”等新鲜名词。对于很多领域著名教授的资料他也顺手拈来,“我认识的很多教授都在国外读过书,他们都推荐我多读一些有思想深度的书,鼓励我去探索思维盲区。”教育学院的鲍威教授还让甘相伟参与了研究生课程的课堂讨论,并且叮嘱助教要多复印一份讲义给他。
  一直在鼓励他的还有很多人。经常来北大档案馆查阅资料的很多老教授、老校友,很多院系的学生都曾和他探讨过他感兴趣的话题,“我们在一起研究燕京大学时期出大师,但现在的大学却无法做到的原因,聊过五四时期北大的风云人物,我还准备和同学一起去看《辛亥革命》这部电影,顺便写个影评。”
  在甘相伟心中,尊敬的师长和可爱的同学是他快乐的源泉。和他们在一起,他能找到归属感。记者采访临走时他谈到自己的梦想,“想就这样一直平淡地过下去,不考虑名利,专注于现当代文学研究。”话语恳切而又坚定,“你来监督,我一定能够在10年后写出更好的文章。”(记者魏薇)


  【阅读提示】
  他2007年首次走进北京大学,2008年通过成人高考考入北大中文系,几年里看了400多本书,写下近10万字的文集。出身农村的他曾在高考中失利,却一直向往最高的学术殿堂。他打心眼儿里觉得,“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一个地方,她的名字就叫大学。”他是北大保安甘相伟。
  常人很难将保安与哲学联系起来,在北大,却有这样一个故事广为流传:“我今天忘了带学生证,保安一开口便是三个哲学命题,‘你是谁?你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答对才能进入。”故事虽有调侃的味道,却能看出北大保安的不凡。
  17年来,从北京大学保安大队走出了300多名大学生,28岁的甘相伟(上图,记者魏薇摄)是其中一个。他腼腆害羞,甚至有些拘谨。但略微熟识后,就从口袋中掏出了名片。名片抬头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一排红字非常醒目,名字后面“教育顾问”的标注耐人寻味,背面更是写满了他可以提供的法律援助、人生设计、心理咨询等服务。“之所以自称为教育顾问是因为我懂得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愿意与别人分享我在北大学习到的很多东西。”慢条斯理的语调,却带出了自信与骄傲。
  【镜头一】
  他瘦瘦小小,看起来十八九岁,朴素的衣裳和求知若渴的目光与周围的北大学子无异,但脸上似乎缺少了些自信与微笑,身边也没有兴奋的父母帮着提行囊。那一年,他初到北大当保安。
  4年前的9月,初秋的燕园还留有盛夏时节生机勃勃的样子,甘相伟和3000多名学子一起走进了北大,却没有他们脸上的意气风发。“心中一直有着自卑感,学生们能够在明亮的教室读书,享受着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我却只能当保安。”说到这儿,他眼中闪过一丝失落。
  同样生活在燕园,同样行走在未名湖畔,同样呼吸着自由的学术空气,这些与学子同龄的年轻人同样想读书想学习。2006年开办的北京大学平民学校应运而生,这是个由北大工会组织、北大教师授课、北大学子担任志愿者的特殊学校,沿袭了蔡元培时期大力倡导的 “校役夜班”,旨在“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为校工提供进修机会。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年轻人的需求,有英语、计算机、人际交往、理财等各方面的培训。每个学期都有近百名年轻人走进课堂,甘相伟是其中之一,并且还成为了2008年的优秀学员。
  像甘相伟一样爱学习的保安有很多,这源于北大保安大队一以贯之的管理理念,“在高校,不爱学习的保安队伍是一支愚蠢的队伍”。刚刚拿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队长王桂明对甘相伟影响很大,“队长特别提倡在实践中学习,经常鼓励我要多写文章。”副队长张国强在取得两个本科学位后还拿下了司法考试,成为保安们心中的榜样。
  站过北大的各个门岗后,甘相伟现在的岗位在未名湖畔的北大档案馆。清闲之时,甘相伟在看史铁生的《病隙碎笔》。“这种能在工作中学习的生活很幸福。”身边18岁的小伙子王深刚当保安一周,在甘相伟影响下,手中也拿着一本厚厚的《运动训练学》苦读。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4:14:10 | 只看该作者
【镜头二】
  八九岁的年纪,泥猴般的样子,甘相伟和一群小伙伴打闹着冲上山顶,喘着气眯着眼享受着大风吹过面颊的畅快,看着铁路延伸向远方,想象着山那边的世界……
  在湖北广水农村,甘相伟度过了顽皮、快乐的童年。他家里不富裕,却重视读书,“我小姨尤其支持,她虽然只是小学毕业,但在广东打过工,见多识广。”在村里读完小学之后甘相伟又到镇里读了初中,经常拿第一,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但因高考成绩不佳只读了大专。“高中阶段我读了很多关于北大的书,里面对未名湖的描写和学者的描述,让我埋下了一个北大梦。”大专毕业后的甘相伟在广州工作一年后,毅然辞职来到北大,即使只能做一名普普通通的保安。
  这份最基层的工作得到了朴实的父母的支持。他们没有过多的要求,只希望儿子不用再承受种地的劳累。“农村孩子很多是靠读书或者当兵出人头地,我总感觉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为了能让父母过得轻松些,今年甘相伟给家里汇去了积攒下来的两万块钱。他的月薪将近2000块,除了生活费,最大的花销就是买书。“平时吃穿花不了多少钱,最多六七百,但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书店花几十块钱买书。”他笑笑,“每月花两三百块钱买书不多吧?这样我还能省下1000块呢。”
  甘相伟坚定地认为小人物也应有精英意识。凭着勤奋与坚持,在北大他圆了很多梦,考上中文系、担任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结识了众多有学识的教授和优秀学子。他觉得自己很幸运,为了回报社会,他还曾到打工子弟小学支教。这几年的经历和感悟还促使他开始写一本关于自己、关于励志的书,书名就叫《行走在未名湖畔》。
  【镜头三】
  忙了一天,夕阳西下,一个孤单的身影定格在空无一人的阅览室里。手握一本心爱的书,金色的阳光斜照在他专注的面庞上,外面的喧嚣与他无关。
  波光粼粼的未名湖,书香满满的图书馆,静谧幽长的林荫小路,都曾留下甘相伟流连的身影。“我享受一种孤独的状态,有时下了班后档案馆的阅览室里空无一人,我会静静在里面读几个小时书。”说到这儿的时候,甘相伟停顿了一下,似乎在回味那种安静的美好。
  谈及喜欢的书籍,甘相伟变得兴奋,“我最喜欢中国现当代文学和诗词,但也会读其他领域的书籍,尝试新事物,避免思维固化。”在他口中,时常跳出“人学”、“脑图像”等新鲜名词。对于很多领域著名教授的资料他也顺手拈来,“我认识的很多教授都在国外读过书,他们都推荐我多读一些有思想深度的书,鼓励我去探索思维盲区。”教育学院的鲍威教授还让甘相伟参与了研究生课程的课堂讨论,并且叮嘱助教要多复印一份讲义给他。
  一直在鼓励他的还有很多人。经常来北大档案馆查阅资料的很多老教授、老校友,很多院系的学生都曾和他探讨过他感兴趣的话题,“我们在一起研究燕京大学时期出大师,但现在的大学却无法做到的原因,聊过五四时期北大的风云人物,我还准备和同学一起去看《辛亥革命》这部电影,顺便写个影评。”
  在甘相伟心中,尊敬的师长和可爱的同学是他快乐的源泉。和他们在一起,他能找到归属感。记者采访临走时他谈到自己的梦想,“想就这样一直平淡地过下去,不考虑名利,专注于现当代文学研究。”话语恳切而又坚定,“你来监督,我一定能够在10年后写出更好的文章。”(记者魏薇)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4:15:05 | 只看该作者
湖北孝感学院学生田强捐髓救人:小身体大勇气  2011年08月19日  作者:程墨 徐世兵 


在北京捐完骨髓返校的田强走下火车,在站台上受到热烈欢迎。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
  ■本报记者 程墨 实习生 徐世兵
  为了拯救12岁男孩东东的生命,大学生田强毅然选择“弃考捐髓”;为了不让家乡的外婆担心,他选择隐姓埋名,直到捐髓成功;为了最后0.5个单位的造血干细胞,他毫不犹豫地再次走进采集室。在他小小的身体里,充满了大大的勇气。
  弃考捐髓,湖北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学生田强的义举,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近日,这个21岁的土家族男孩成为中国文明网8月份“中国好人榜”的候选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19:50 , Processed in 0.10190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