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鲁林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魏书生教育思想宣讲会掠影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0-5-2 10:03:17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报告会自始至终笑声不断,掌声不断。魏老师真是“太有才”了,听他的演讲,如同听一个相声专场,与会者不得不为魏书生超强的记忆、广博的知识以及令人捧腹的幽默话语所折服。魏书生讲到了 “松、静、匀、乐”。要做到魏书生提倡的“松静匀乐”并不容易。要身心放松必须工作轻松,要工作轻松必须高效务实。要心静、快乐必须保持好心态。要做到松静匀乐、张弛有道唯有依靠智慧,科学高效的工作才有可能达到魏书生提倡的“松静匀乐”。

    这次报告感受较深另一点则是魏书生老师的那颗平常心。他的格言:“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去做平平凡凡的工作。”是呀,生活是琐碎的、平凡的,工作也如此。如果我们如果不是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生活,去对待工作,那么生活和工作给我们的便是无尽的烦恼。

     还有感于他的一些教学和有关人生的思想,非常实用,也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主要是一个“乐”字。

        有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感觉自己怀才不遇,因而精神萎靡不振。相信当你听了魏书生老师“做人要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的一席话后,你会另有感触。魏老师说,只有热爱,才有奉献,既然有些东西无法改变,那就应该广泛地爱所应该爱的一切。爱人生的每一段时间,爱自己生活的每一个空间。是呀,作为一个教师,真的只有爱他的职业,爱他的事业,才会自觉的去充实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奉献自我,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自己有了成绩,对社会才有贡献,才会生活得快乐,才会生活得有意义……

    在生活和工作中会有许多的不尽人意的事情,一味的抱怨、发牢骚、怨天尤人,又有什么用呢?人生中能有几件事情是自己改变得了的,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心态,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少生气,少抱怨,快快乐乐的去面对,努力去适应环境、适应社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从教师职业的意义来说,这样的地位教师是当之无愧的,但现实生活中,教师是否能有这样的地位,则是另外一回事了。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差异,我们不能没有理想,但也不能用理想的标准来衡量现实生活。我们工作量,工作压力大,当教师的辛苦是别的行业的人所无法体会的,然而,教师的付出与回报却永远不成正比,教师的社会地位还日渐降低。对于这样的实事,过多的抱怨只能伤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应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做到“眼睛向内,敬业乐业,提高素质,超越自我。”

[文/本站‘肖港初中在线’主持人]
12#
发表于 2010-5-2 23:33:43 | 只看该作者
没机会亲听教育家魏书生的讲座,但在一旧书摊淘到他的一本专著,读后受益匪浅。
13#
发表于 2010-5-7 18:36:40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孩子的母亲

多个孩子的母亲

龚文锋

    一个孩子的母亲和多个孩子的母亲,其实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可她们的区别就在于对孩子的管教不同。
    一个孩子的母亲,因时间和精力都只用到一个孩子的身上,所以什么事都替孩子大包大揽,什么事都不让孩子沾边儿,这样必然导致孩子什么事都不会做,久而久之就滋生了依赖思想,所以往往这样的孩子自理能力、自我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差。许多孩子上了大学还不会料理自己的生活,甚至还有的孩子要家长到大学陪“读”(料理他的生活起居)的。近些年许多媒体披露一些大学生因不会自理而退学的不在少数。而多个孩子的母亲,因为时间和精力要用到多个孩子的身上,就不可能什么事都替孩子包做,而是指导孩子们自己去做,这样下去,多个孩子的母亲的孩子都从小就具备了自理生活的能力,遇事不依赖任何人,所以,往往他们不仅自理能力强,判断能力也会强于其他孩子。
    在近些年,每个家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多个孩子的母亲是不可能有的了,可是却在做母亲时有勤快和懒惰之别。勤快母亲就如同一个孩子的母亲一样娇惯孩子,而懒惰母亲就像多个孩子母亲,有意无意间锻炼了孩子。
    我们当老师的,能把这一简单道理悟到教学当中去的,当数魏书生老师。他不断地在教学中探索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大胆地把教学活动中的一切环节交由学生自己去做,包括出试卷互相考核学生。用他的话说,只要学生自己能做的事,都由学生自己去做,老师绝不包办代替。他也不厌其烦地在报告中大讲特讲这一道理,劝所有语文老师变“懒”一点。
    遗憾的是,有几多语文老师敢这样去做?又有多少语文老师愿意这样去做?传统的观念禁固着他们,阵旧的教法制约着他们,谁也不敢、不愿越雷池一步,总以为只有把一切知识原原本本“讲”给学生才算是“教”了书,不然心里就不踏实。更难让语文老师做到把所有的语文学习活动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是现行的教学管理机制。这些机制只管住了一些不起任何作用的形式主义的东西,却制约了老师课堂上的发挥。在这种情况下,谁敢放手让学生去做?
    当然,学习语文各个环节都由学生自主去做,不是毫无目标、放任自流的,而是要靠老师设计、组织、指导、督促和激励。
    众所周知,魏大师这种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方式,是一种极高的教学境界。他能不借助于我们平常所进行的声嘶力竭的讲述,不像我们那样布置大量作业,批改大量作业,就能轻轻松松地把课“授”完,而且效果还特别好,大受学生欢迎,不能不让我们感到高山仰止,自叹难以企及。可是,即使我们的教学达不到魏老师的那种境界,也该学习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动手的机会多些,再多些。
    如果多个孩子的母亲是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原因无意间让她们的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和判断能力高于那些一个孩子的母亲的孩子们的话,那我们语文老师则应主动“懒”下来,让学生自己多动手,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能让学生做的,老师莫要替代,尽量让他们去做。
    写于2005年2月25日
14#
发表于 2010-5-9 08:17:18 | 只看该作者
       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魏书生的许多做法是大胆超前,高瞻远瞩的,但他的教育教学方

法一点也不算“创新”。他的做法是按照教育本来的规律去做——他对教育教学规律的

理解是如此的透彻!他坚持不动摇的精神让人叹服。如其说魏书生是一个教育家,不如

说是一个思想家。是他让我们领悟到:一切教育的改革,都不过是在还教育的本来面

目,回归教育的本质而已!其实我们没有必要把教育搞得太复杂,平时应该多想想这几

个问题: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是什么?我们要培养怎样的学生?社会需要学生具备什么

素质?想透了就坚定不移的去做,教育哪需要轰轰烈烈的神话,需要的是返璞归真式的

“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罢了!

[文/‘孝南实小’]
15#
发表于 2010-5-11 06:59:52 | 只看该作者
    在网络里,我们也可学习魏书生的教育思想
——在孝南区教育局“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座谈会”上的发言



        51,在云梦举行的“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宣讲会”活动,我没有机会参加此次活动。今天下午,我有幸参加区教育局组织的“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座谈会”活动。  
       虽然那天没有机会参加现场学习报告,但是,我能够利用网络,搜集网络上的资源进行学习。在网上有他的学术报告、教学艺术展示和各类型的民主科学的教育管理讲座等视频,还有观者的心得体会、践行者的经验理论和有关魏书生专题研究等著作,这些网络上的资源,不仅能让我们一些老师们“大饱眼福”,而且从他的教育思想上认识到了当前我们教师所缺乏的教育精神。
       在会议上,我是最后一个发言者(是作为一名槐荫学苑网友角度发言的),结合我所处的学校进行了不到10几分钟的简单的发言(当时,时间的限制,我特别紧张,也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发言,只是想说说我个人的想法)。现就我当时的做法或体会跟大家汇报下:


各位领导、同行们:  
    下午好!
  
    先自我介绍下:我是槐荫论坛学苑里的一名网友,网名是恍然若梦,今天来到这里很荣幸,听了几位校长的学习体会报告,受益匪浅。我说的不好,请多多谅解、指导。
  
    在427,我在学区QQ群里看见一则消息:云梦教育局要主办魏书生教育思想宣讲会活动。我当时想,如果能够临场聆听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魏书生的现场讲座,一生莫大的荣幸!

    那天特殊情况,我没有机会去。为次,我提前(29日)在槐荫学苑里发了一个主题帖子:“云梦教育局主办魏书生教育思想宣讲会,期待网上资源共享”,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846885.html(现在更改为:魏书生教育思想——搜集网上资源,与大家一起分享! )。不到几分钟,有好几位网友也有这么个想法,都渴望知道他的教育真理和相关资源。紧接着斑竹为此贴加亮了,也希望能够在槐荫论坛学苑里得到分享。(在此,感谢斑竹的支持
   

    在我的第一楼层里,我转载了四个有代表的视频,值得我们“抽空”学习。  
    转载视频一:辽宁省盘锦市——大课间《操之韵》专题片,讲述盘锦市素质教育侧记——大课间《操之韵》的特色教育,当然贯穿了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管理模式,其中,有7个亮点:加强一个“管”字;落在一个“育”字;体系一个“大”字;重在一个“恒”字;贵在一“练”字;突出一个“创”字;做到一个“实”字。在视频里,我们不难看出,盘锦市大课间搞得有声有色、有板有眼、有模有样,的确赞叹不已!
  
    那么,我们的大课间里,又如何开展的呢?结合肖港镇小的实际,我谈了几个观点,一是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要体现创新和探究。大课间既要灵活多变,又要乐学有趣;二是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发扬民主,尊重科学,这也是我们搞好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的重要法宝。(这是我为什么发这个视频的目的:共同学习交流,探究我们区域性特色的大课间)

   “民主、科学在魏书生的教育思想里是怎么样的呢?魏书生说民主管理与科学管理是教育体系或是班集体这只鸟的两翼,缺少任何一方,班集体就无法腾飞。管理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与习惯。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学校管理不仅仅是只让学生遵守纪律,不出现问题就可以了,而是提到一个更高的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与品质。这才是管理的真谛。

    那么什么是民主?是不是就像前段时间网络电视报道那样,决定一名学生是否留在班上与否,需要在班上进行民主投票决定吗?我想这不能用学生民主来决定的事情,这位老师而是在推卸责任,做出不正确的选择。在教育工作中,对于教师来讲,就是千方百计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千方百计的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就是不仅要有做学生公仆之心,而且要有更多的做学生公仆之行。在他做班主任工作时,他提出的民主管理的口号是同学能管的事,班委不要管;班委能管的事,班长不要管;班长能管的事,老师不要管。在魏老师日记中民主的含义(即民主四段):①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②建立互助的人际关系。③发展学生的人性和个性,不伤害他人的品质和特长。④决策过程要和服务对象商量。从魏书生提倡的民主中,我们可以看到人际的融洽,工作的和谐,权力的下放,人格的尊重。

    什么是科学呢?所谓科学,就是按规律制定规矩,人人遵守。一切事情都应有规可循,有据可守,这就是魏书生眼里的科学的理念。
  

    转载视频二:辽宁卫视专访《少花钱多办事的教育局长——魏书生》。他不仅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先行者,而且是一名少花钱多办事的好局长!这个值得我们教育行政管理层领导看。如何利用科学发展观,利用现有资源,挖掘资源,发挥各层次力量,最大限度体现出来。   

    转载视频三:骨干教师成长。骨干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的核心力量,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也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带头人。成为骨干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是教师生涯的终极目标,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加强自我培训和管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站得住站得高,寸能由骨干到“名师”,继而向“教育家”的目标迈进。当前中小学骨干教师青黄不接,后继乏人。那么,骨干教师该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呢? 所以,这视频也是我们每一学校必须看的,也值得一看。  

    转载视频四:魏书生之教学艺术展示课。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属于学生,也属于教师。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要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求知欲和表现欲。但这个主体地位不是教师给的,而是教师应该尊重的。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但这个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以学生得到发展为中心。教师应根据课堂情景和学生的突发思维去引导学生进入一种良性的思考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境界。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更不能用语言,动作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去找方法。合几十个学生的力量往往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教会学生的记忆规律和科学的辨证的看待问题的方法。至于具体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想。

   魏书生的教学中,总是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他总把问题交给学生,甚至问题都是由学生提出,然后由学生来解决。不断地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因而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敢问、善问,往往学生的回答让老师受益非浅。
  
   有人说,魏书生是一本大书。虔敬地翻开,发现他的管理思想中蕴涵着朴素的哲学;掩卷琢磨,悟出他正是凭着这种人生哲学把各种关系——和学生的、和老师的、和校长的乃至和社会的……处理得有序、有律、和谐。
  
   所以这个视频更值得我们一线老师们观看和学习。
  
  
   “松、静、匀、乐”让我豁然开朗,对于我现在的工作,还是今后开展班主任工作道路,无疑是一盏明灯! 最后,我用魏书生在自传中的话来告诫自己:“宇宙茫茫,在年轻时代,看人生,更为短暂。惟其渺小,惟其短暂,个人才更应该将自己这一滴水溶进为实现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滚滚洪流中,多做实事,快做实事,去寻找生存的幸福。”   
   

   



恍然若梦
2010年5月10日
16#
发表于 2010-5-16 06:47:2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魏书生,做一个意志顽强任何挫折也摧不垮

教学研究专业人员

——在云梦听魏书生先生学术报告后的几点体会

●孝南区教研室小语教研员
管季超


    聆听魏书生先生的报告,谈一点体会:
一、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必须完善自身素质与修养
    作为一个教育人,魏书生先生无疑是个成功者。成功是结果,为了成功而付出的努力和所使用的方法是过程,而个人修养则是成功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个人修养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荣辱和事业的成败。

1、热爱与执着是事业成功的前提
   魏书生个人修养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把崇高的追求与对自己的认识紧密地结合起来,找准目标,准确定位。
   魏书生对教师职业的热爱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工厂工作期间,为了能去教学,他向有关部门口头申请了170多次,正式书面请求报告也交了几十份。
    对事业的热爱是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而能将这种热爱转化为实际行动,就必须要有执着的追求精神。

2、不受外部压力干扰,集中精力干正事
    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之一就是极强的心理承受力和包容量。用魏书生的话来说“能承受委屈的人,才是强者!”
    能准确地定位,适时调整心理状态,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以积极的状态去面对现实,这是成功者必不可缺的心理素质。
    当年魏书生的教学改革初步取得成果之后,陆续有人前来听课。尽管表面上一片赞扬之声,可是私下里却不断有人吹“冷风”。
    魏书生对这一切有独到的分析,他把意见分成两类:一类是善意的不理解,担心,这是富贵的,要珍惜。另一类是出于嫉妒等仇视心理。魏书生认为对恶意的谣言加以反驳甚至反击实在是“浪费脑细胞”。

二、为了事业的成功,为了干正事作贡献,必须更深刻地去洞察人性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除了个人修养,对事业超人的投入与热爱,执着的追求精神和顽强毅力外,个人的实力对一个人的成功是不可少的。魏书生的成功不但是他自身功力的结果,更是他对人的深刻认识的结果。

    ——他在作老师时,深刻地体察学生心理,采用“科学与民主”的管理方法,他给学生学习的自决权,于是学生有了学习的自觉性;他让犯了错误的学生不写“检讨”而是写“说明书”,让学生从小事中发掘人性中的真与善,于是学生会更守纪律;他努力发现差生的性格优点,于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他在走上云梦会场讲台上的第一句说“五一节休息时间来作报告,是不得人心的。”于是赢得了台下一片会心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他深知老师们(听讲者)对他身兼多职仍能胜任愉快最有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于是在貌似自谦实则有些自得的叙述中满足听者的期待;他深知在新课改推进过程中,在解决了一些老问题的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一线老师对新课改有许多的不适应,不认同,迷惑之处,于是揪住新课改推进中明显的误区直言其弊,博得掌声和共鸣。
     我大胆的推想,当魏书生当老师时,“名气”比校长大;当“校长”时,名气比局长大;当了“局长”之后,影响力比辽宁省教育厅长大,他又一年四季跑到外地讲学。以我对中国人“国民劣根性”的体察,他也一定有超越常人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把他生存的那个“小环境”“摆平”得很好。否则出不出来,提拔不上去,走不到今天。



    作为一个“人”,魏书生的生命质量很高!他有充沛的生命本能,健康的体魄,以惊人的毅力坚持数十年每天跑步,磨炼意志;他有高远的精神追求。

    作为一名“教师”,他的教学改革是走在最前列的一位。我国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创建,发端于吕叔湘等先生发生的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状况的呼吁,以效率为改革的抓手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增强语文教学的吸引力,是最近二十多年语文教革的主流,而魏书生的语文教学举措,多数是以提高“效率”为直接动力、为现实目的的:“画”语文知识树、设计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十三法乃至六步教学模式,是为了“想方设法提高讲读课的效率”,他树立了“教学民主”的思想,这样,就获得了许许多多的助手,得到意想不到的帮助,花费较小的力气取得比较大的效果。在他的课堂上,“读课文、写课文、背课文,全要讲速度。”追求效率,是魏书生语文教学改革的突出特征,甚至可以说是灵魂。

    作为一个“教育管理者(校长、局长)”,他迁移和放大了他在语文课堂上获得的成功体验。他善于分解责任,充分信任下属,善励属下。他将课堂教学的“六步法”求效率,成功迁移为一个学校,一个地区教育管理的求规律、讲实效。他将当年自己作老师是如何协调与学生、同事、领导的人际关系、经验放大为有效地、协调地处理好如今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身的管理艺术。

    任何一个人,名人也好,伟人也好,都会有一些“局限性”。“有局限性”应该说是常态。(例如他对“新课改”的微词;他“不家访”等等)我们要辨认局限性到底何在,着眼于学习他的先进性,发现其宝贵的意义

     魏书生的成功经验,有规律可寻,值得我们作“教研员”的同志认真学习。作为我个人来说,可以学到一部分。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全学得到。
    能学到的,咱就学习。学不到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样的一种学习,关键是学习他的崇高精神、顽强意志和对本职工作的痴爱.
17#
发表于 2010-5-16 17:53:10 |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0-5-18 06:44:16 | 只看该作者
                   [转贴]魏书生丹阳报告实录

2003年8月23日,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到丹阳市作教育教学管理学术报告,以下是整理的魏书生所作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教师的职业:让自己和学生同时享受快乐

  人要高高兴兴地活着,育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改变人的苦乐观。 有些无法选择的事情就要放得下。我们的出生是无法选择的。你就不能老是想,要是我出生在省长家那多好啊!这是自寻烦恼。我们无法在空间上、时间上选择,但我们能选择一个乐观进取的自我。我们活在哪段,就要看到哪段的明亮处,而不是阴暗处。这样你一辈子都活在好时光。
  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谁信谁上当。首先,这是不可能的。其次,真的可能了,咱也不好意思。搞宣传的人,连你自己也不相信的话就不要讲。宣传的生命在于真实。不然的话,人家天天盼“哪天最光辉”啊?盼的结果,只能领回一份失望。但是,面对自己的职业,应当把它看成这是自己一个宏大的事业。
  人与岗位,好比是娘与孩子。娘为孩子付出得太多了,因此,孩子总是自己的好。人家的孩子再好,你再爱,又有什么用?爱也白爱。从利益上来说,活在哪,爱在哪。一定要爱自己脚下这一片生存的土地。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你得眼睛向内,提高素质,等待机遇。有人说我练了十年内功了,可机遇还不来,不是白练了?我说,你没有吃亏,你好比是一头大马拉着一辆小车,你这一生不是挺轻松吗,悠哉游哉的,多逍遥自在啊。
  有人看什么都是“没意思”。那是因为他总是用没意思的心态,用否定一切的心理,来看这个世界。我们应该用有意思的心态去看待平凡的工作。我有个养猪的朋友,提起自己的猪场,那个自豪啊。他去年一年赚了300多万。我带学生每天早上跑步,跑了20多年。有人说,魏老师你何必自己跑,多累啊。我说,不累啊,我这是用公家的时间在锻炼自己的身体啊。
  身体是本钱。千万不要带病工作。经常看到媒体在宣传某个先进人物,说人家如何如何带病工作,号召大家向他学习。我说,这不说是错误,起码也是个误导。当老师,可不是战争年代黄继光堵枪眼、董存瑞炸碉堡,没那么紧急,可千万不能在讲台上扑通扑通昏倒来。你那样号召,不是号召大家朝昏倒的方向去努力吗?
  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我不会改变后进学生,是后进学生帮我教会了怎样教后进学生。
  我总是与学生商量着怎么学,怎么教。有两个全校最差的学生进了我的班。我说,你们先做一件事,每人找到自己的优点。他们说自己没有优点。我说,不可能。我都已替你找出两条了……后进生对批评往往能非常镇静地对付,你给他说优点,他反倒脸红了。有个学生说,老师,我学不好的,只考了8分。我说,你一上课不听讲,二不写作业,三又不看书,还能得8分,这是天赋哪!他就来劲了。我就这么点本事,把人家积极的、向上的、乐观的脑神经激发起来。我总是说,坚信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
人要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的内心思想要管理好。要用宽容当宰相,用勇敢当将军,用勤劳当大臣,用明智当君王,那你的内心世界就能国泰民安。反之,让狭隘当宰相,让懦弱当将军,让懒惰当大臣,让昏庸当君王,那就完蛋。我总说,更多的人才不是被社会摧残的,而是被自我埋没的。
我们班的教室很特别,后面有一百张空椅子,欢迎随时听课。我们班每天都唱歌。唱歌的时候大家站直了唱。听课的老师课后说,你们的学生没有一个回头看我们的,也太不把我们放在眼里了。我说,对不起,当初我没有设计回头的程序。因为我要求学生在唱歌时必须双眼看黑板中间的那个点。要求把这个点看作是彩电,边唱,边想像歌曲的内容。唱“大海啊!故乡”,这个点就是大海;唱“跨过高山,走过平原”这个点就是高山平原;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个点就是五星红旗……这是在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啊。要知道,很多后进生就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才成为后进生的。还有,这个唱歌呀,德、智、体都在里面了。
  有的老师告诉我,他们班的素质教育可红火了,书法、画画、篮球、体操等等。我说,不对啊。这些爱好并非是必要的,可叫选修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文化课的课堂上。高中还得抓升学率。不抓,你对得起家长?对得起学生?我这么多年能教下来,不就是升学率高吗。语文挺好学的。也就是高高兴兴写一篇文章,高高兴兴说一段话,高高兴兴读点课外书。要让学生说。大家发现没有,学生说的能力,在*****时往往比较强,到了中学反而不会说话了。这语文课的“语”是怎么搞的?
  以前叫学堂,后来改叫教室了,这不对呀,出毛病了。叫学堂多好呀。又说教材,也不对,应该是学材。学生学生以学为主,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我跟学生说,你来到学堂,走进学堂,拿起学材,开始学习。就这么简单。
  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事,你老师就不要去替代。你这是剥夺人家的权力,压抑人家的才能,助长人家的依赖思想。我们班的学习委员负责收书费。他要一个一个收。我说我没叫你这样收。你可以用手表啊。学习委员往往都聪明的,马上拿着手表说,同学们注意了,现在各组开始收书费竞赛。请各组组长站到自己小组前面来,我喊开始就开始……书费很快收起来了。学习委员要清点。我说,还用你亲自动手?你让四个组长捧着钱跟你去总务处不就得了。谁少谁赔。当官要有当官的样。当官的,是出点子,想办法。五个人一起去了,我就不用去了。放心啊。要是碰到打劫的也不敢动手啊。嘿,你说这是干活呀还是玩呀?
  我总说,学生要“学中求乐,苦中求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让他们写日记,写《谈学习是享受》之一、之二、之三……直到之一百。为什么?这是第一要紧的事。一旦学习成了享受,还怕他不学习吗?
  我问学生,吸毒是不是享受?学生说,不是。我说不对,肯定是种享受。赌博是不是享受?学生说,不是。我说不对,肯定是种享受。不然的话,怎么这么禁也禁不掉呢!你看,不同的享受观,决定着不同的人生观。因此,咱要谈学习的一百种享受。
  教育是什么?就是帮助人培养良好的习惯。

  二、教师要学会科学的看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教育的要求将会更高,教育的高标准,首先要教师的高素质。教师的素质提高,有一条不可忽略的要素就是如何看待人生、看待世界、看待生活、看待工作。
  世界是个整体,是由若干个国家来组成;国家是个整体,是由若干个市县来组成;市县是个整体,是由若干个村寨来组成;村寨是个整体,是由若干个家庭来组成;家庭是个整体,是由若干个人来组成……。这样看来, 一个人在整个世界——地球中又占据着什么位置?更何况整个地球才是太阳系中的 一个小小的成员,而太阳系在银河系中又占据着什么位置?而银河系在茫茫的宇宙中又算得了什么?由此看来,一个人在宇宙中何其渺小!人,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才不会忘乎所似,才容易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因此,要想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是自然的产物,要热爱自然。人类只有爱护自然,保护生态平衡,自然才会赐福于人类。人要经常到大自然中去,感悟人与自然的亲密,关心自然,美化自然,这样,你才会理解人生和幸福,才会生活得快乐。
  (二)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是构成社会的因素,不能脱离社会。 于是,必须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服务社会。
  第一,政治宽松。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了,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抓辫子。 “大跃进”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行吗?你的孩子,喜欢起什么名字都可以,起个外国人的名字也行,和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叫一个名字也可以,不会有人说你“崇洋媚外’或“篡党夺权”的。
  第二,生活幸福。没有战争的蹂躏,没有饥荒的熬煎,没有瘟疫的威胁,没有运动的摧残。我们比起我们的长辈要幸运得多。我们有施展才华的机遇,“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我们要把生活的摄影机,对准社会的光明面。人要经常看到大明,才容易上进,有奔头、有希望、有成绩; 人一旦做出成绩,他才容易理解与其成绩经切相关的环境,才容易抓住机遇,提高情绪,努力进取。“要多改变自 己,少埋怨环境”。
 (三)人与职业的关系 。
  要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把职业当成事业。把平平凡凡的工作看成是宏大事业,去钻研去努力去探索。不要见异思迁,不要得过且过。要经常想到自己工作的重要,自身责任的重大。只有这样,才能静下心来,排除杂念,认真探索本职工作的途径与方法,寻找规律,取得成绩。“潜心育人,校校可成净土;忘我科研,时时能在天堂”。
  (四)人与人的关系。
  人要想做好本职工作,必须处理好人际关系。
  1、不神化人。 无论任何人,都没有神化的必要。无论职位多高,无论贡献多大,从人的角度来讲,他都是人,而不是神,决不能把人神化。神化人的人,被人神化的人,都不会有好的下场。
  2、不丑化人。无论任何人,都没有丑化的必要。无论他身份多低,无论他多么贫穷,无论他犯过多么严重的错误,他都是人。从人的角度来讲,和我们都是平等的。我们要尊重他们。
  3、与他人建立互助的关系。我们要做一个好人,不做坏人。“好人以助人为享受,坏人以整人为快乐。”在社会上也好,在单位里也好,在家庭中也是一样,必须以诚待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互相尊 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谅解。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只有经常想着帮助他人的人,他才能随时得到他人的帮助;只有常常谅解他人的人,他才能容易得到他人的谅解。也只有营造一个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互相帮助的大氛围,才能有精力办好大家的事情,办好自己的事情。说穿了,帮助他人做事,实际上正是为自己做事。
  (五)人与自己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己的关系,往往被人所忽略。或者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如果一个人能够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那么,他的一生将是幸福的,是有造诣的。人,怎样才能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呢?
  1、解放自我。很多人,往往一生也没有做出什么大事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做到自我解放,一生始终处于自我“封闭”状 态。做什么事,都前怕狼后怕虎,认为自己做不成。这样一来,就什么事情也不敢做, 也不去做,于是,就不可能做出成绩来。我们来解放自我。就是高度地相信自己,即使有一线希望,我们也要锲而不舍地去追求这一微小的希望,只要自己有信心,经常强化自己能够成功这一意念,就容易取得成功。爱迪生的发明,居里夫人的科研,哪一位成功者的奠基,不是靠自我解放呢?
  2、珍爱自我。人能做到自我的解放之后,还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珍爱自我。
  (1)珍爱自己的人格。人要珍爱自己的人格,不要随波逐流。要时刻用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尤其是教师,要时刻为人师表。讲究仪表,讲究言行。社会流行的服装,多么新潮,我们也不一定穿,社会流行的歌曲,多么优美,我们也不一定唱,因为,我们要经常用教师职业道德这把尺子来衡量自己,且不可马虎越格。
  (2)珍爱自己的成果。我们要珍爱自己的成果、因为一切成果的取得,都是要有一些代价的付出。只有珍爱自己的成果,才能证实你付出的代价是必要的。另外,你只有珍爱今天的成果。才能为明天成果的取得付出更大的代价。也只有经常看到自己的成果。才能不断强化自己的付出,这样经常用成果来激励自己,能够使自己产生不断战胜困难的勇气,以便取得更大成功。但自己必须明白,珍爱自己的成果,并不是珍爱自己付出的报酬,而是用自己的成果来证实自己付出的必要。
  3、超越自我。这是处理好人和自我关系的最重要一环。解放自我,珍爱自我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超越自我。超越自我,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事,要经常提醒自己,是否已胜过昨天,是否已为明天的成功奠定基础 。
  (1)正确地评价昨天。正确地评价昨天,是指正确地认识“旧我”。要恰当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经常尽可能创造条件,抓住机遇,发扬长处;承认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不足。
  (2)客观地认识今天。已经清晰地认识 到昨天的长处与不足,还必须清楚地看到今天的优越条件,无论是主观上自我的条件, 还是客观上的一些有利因素,都为自己发扬长处,改正不足奠定了基础。今天是最好的机遇,不可忽视,一定抓住。
  (3)科学地规划明天。科学地规划明天,是超越自我最重要的环节。自己的明天怎样,是自己设计的,不是其他任何人安排的。要根据自己今天所具备的主观素质和客观条件科学具体地规划明天。所谓规划明天,是指自身素质要提高到什么水平,通过什么办法,采取什么措施,利用什么条件,在什么时间,达到什么程度。这个规划,越具体,越微观越好。超越自我,是人生进取的基石,任何人要想成功,都必须牢牢垒砌这块逐步升级基石。

  三、教师要学会艺术的处

  人生是立体的,时间、空何、事件等诸多方面都与人发生关系,都由人来选择处理,最后,走向终点。因此,要想使自己的一生过得充实,对社会有贡献,就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 人与时间的关系。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必须珍惜时间、人常常是这样,当自己是儿童的时候,总盼自己快快长大。一旦进入小学读书,她就会想到,读书太不自由了。不如不上学的时候,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玩什么就玩什么,这还要天天上课。写作业,读小学真不好;当他进入中学的时候,他就会想到,中学不好,不如小学好,中学学的科目太多,课程太紧,作业量太大,一点自由的时间都没有; 当他步入大学以后,他就又会认为大学不好,生活太单调,还不如中学好,中学时代是人生的花季,有那么多美好的向住,天真烂漫的生活;当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他又会想,上班太没意思了,还要听从领导的支配,受上班时间的约束,哪比得上在大学读书啊!人就是这样:青年认为少年好, 中年认为青年好,老年认为中年好,结果他一生都没有在好的时候过过。那么,人的一生究竟什么时候最好呢?实际上就是你现在最好,因为你不可能再回到咋天。“人生这列车,以提速的趋势,载着人们向生命的终点迅跑,你只有珍爱现在,有效地利用现在,才能使你有所做为,不虚度年华。”
  (二)人与空间的关系。
有些人,不能愉快地度过人生,或者一生也做不成几件事情,还与他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与空间的关系有关。 候鸟之所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南北迁徒,是因为它要选择适合于自身生存的空间。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当他在步入社会之前,就首先选择了自己的职业;当他还没有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他就尽量选择自己即将工作的单位;当他还没有居住的场所之前, 他就没法选择他将居住的处所,这都是人们早已知道生活的空间将对人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然而,却有些人一味地追求空间的选择,忽视了自我素质的提高,也使他经常处于埋怨环境,怀才不遇等萎靡不振的低谷。你既然已经付出努力,但没有能实现自己的愿望,那么你就应该静下心来,赶紧抓住现在,真心地爱你们生活的空间,尽快适应你所生活的空间,这样,才会对你有好处。“只有热爱,才有奉献”。要爱家乡、爱岗位、爱家庭、爱一切自己生活的空间。然后尽量利用空间的有利条件,充实自我,发展自我,奉献自我,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出了成绩,对社会才有贡献,才会生活得快乐,才会生活得有意义。
  (三)人与事件的关系。
人要想做出成绩。对社会有贡献,很重要一个环节,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事件的关系。我社会兼职几十个,我是怎么处理好这些事情的呢?我从来不被事情牵着走,我当校长,没有办公室,办公桌。我从前没有BP机,现在没有手机。我所要做的事情都在我的掌握之中, 规划之中,计划之中。假如在同一时间,不同处所,或同一处所,不同时间有几件事需要做,那么。我首选考虑的是事件的主从与缓急,而不是考虑事件与自己的得弊或办事人与自己情感的亲疏。必做的事情分早晚, 可早做的早做,可晚做的晚做,可让他人代做的,他人代做。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不做。 我常说,一件事情,有一百种做法,要讲求效率,要讲求质量。我非常重视办事的方法, “条条大路通罗马,并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我的办事原则是:“多干活,少得利,勤服务,无亲疏”。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我在班级管理或学校管理上要求:“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总之,要想处理好人与事件的关系,必须从时间、空间和方法上做好选择。

  三、全面看自我。

  人要全面地看待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人很重要的是要发现自己的长处。要尽快发展自己的长处,宣传自己的长处,扩大自己的影响,这样对自己的发展有好处。人还要了解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的短处,但不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补短上,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扬长上,这样,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要使自己顶天立地,有所发展,有所作为,必须建立自己强壮的生命的支柱。
  (一)学习是生命的支柱。我不断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古今中外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学习与教书、育人、教育管理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学习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掌握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等等。是学习使我丰富了自我成长的知识宝库,丰满了自我发展的羽翼。
  (二)热爱是生命的支柱。 我能够广泛地爱我所应该爱的一切。爱我人生的每一段时间,爱我生活的每一个空间, 爱我的职业,爱我的事业。正因为我热爱教育事业,我放弃了能够到大学读书的机会, 放弃了自己能够在工作岗位上提干的机会, 写了150次申请,要求当教师。正因为我对教育事业真挚的爱,我才肯于把自己的 一切都奉献给教育事业。也正因为他肯于奉献,我才在短短的教育历程中,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也正因为我取得了成果, 我才更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奉献是必要的,自己的付出是正确的,自己才更有信心、有胆量向更高远的目标奋进,这些不能不归功于对自己的职业,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上。
  (三)研究是生命的支柱。我现在取得的一点点成绩都是我研究探索的结果。我研究教书,创立了语文课堂教学‘六步教学法”,教给学生若干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 力。我研究育人,构建了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我研究管理、创立了科学民主的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经验。我研究人生,构建了一整套享受人生快乐的学说。
  (四)享受是生命的支柱。 我认为人生是享受,要享受人生中所有的快乐。我常说,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两重性, 有阴有阳,有光明,有黑暗,有成功,有失败。 人要把生活的摄像机对准光明面,这样你经常面对光明,看到成绩,就会产生无穷的生活动力,会有无尽的生活乐趣。我认为教书是享受,育人是享受,学校管理是享受,工作是享受,生活是享受。只要你能经常强化 享受这根神经,你就能经常站在享受这个点 上,来寻找享受的理由,体会享受的快乐。

  四、管理:魏书生的三头六臂
  特级教师魏书生教书的经历令人惊讶:他曾经担任实验中学校长与书记兼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承担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一年平均外出开会达4个月之久,却从不请人代上一节语文课,他学期之初即进行期未考试,一学期教材他用30多课时就讲完了;他不批作业,不改作文,但他的学生的升学成绩却能比重点中学平均分还高。在人们惊讶与赞叹之余,魏书生轻松地说,民主管理,科学管理是他的三头六臂。
  我担任校长之后,行政事务繁忙,各方面的交往应酬也多了起来。曾经有学生问我:“您还能做我们的班主任吗?”我说:“为什么不能?”学生说:“我们看您太累了!”“那我就请副班主任来管嘛!”学生问:“副班主任在哪?”魏书生说:“就在每位同学的脑子里!”谈话中,我除巧妙地向学生传达了对学生的信任外,还向学生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这就是: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来说是必要的,但管理不是老师来约束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通过引导学生对管理的认识,使学生自觉意识到管理的必要性,特别是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在客观效果上,减少了学生对管理的抵触以至对抗的情绪,大大减少了由人际关系不谐产生的内耗,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管理的实效。
  让学生自己学会管理自己,要有一点办法。我创设了多种自我教育形式,如:写“说明文”,写“心理病历”等,大力倡导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帮助他们在心里筑起第一道防线,以尽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最主要的办法是强化学生决策过程中的民主参与,通过引导学生制订班规班法,既使学生的意志与愿望通过合理渠道得到了满足,又密切了师生关系,同时由于学生有为自己的目标负责的倾向,所以它容易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自我约束。我的具体做法是:
  1、全员参与,相互制衡。在我的班中,学生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管理因时而动,权力彼此制约,而教师则处在一个驾驭、服务的位置上。如此管理,教师如何不轻松?
  2、照章办事,责任明确。“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且凡事皆有章可循。“班规班法”中,涉及的范围很广,有思想教育、有学习检查、有纪律监督、有多种体育锻炼、卫生保健,内容涵盖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及学生在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建议,班级讨论,民主“立法”,推举专门的执法学生,依法办事。这样一来,增强了学生的自制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了班集体的班风建设
  3、管理教学,相互结合。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教学中,我的班级管理中就包含有大量的教学因素,比如让学生写“说明”,目的是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但他同时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办《班级日报》沟通了同学间的联系,但不也是一个让学生全面受教育的过程吗?除课堂教学,我还把大量的课外教学活动包括德、智、体等科纳入了班级管理的轨道,如定期定人检查作业批改作文,课前一支歌等,加强了教学与管理间的联系,推动了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的整体连贯。
  4、善始善终,持之以恒。凡事不做则已,一做必做到底,既显示了制度执行的一贯性,又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
  发动学生管学生,调动学生管学生。我在班级设立了值周班长。值周班长自报,轮值两周,值日班长按学号轮值,这些同学与常务班长,团支书,班委会成员一起,各有不同的职责,共同的负责班级各种事务的处理。对班级一些具体的用品及各项专门事务,我还发动每一个学生进行承包。比如有人管卫生、有人管做操,有人管字词默写。有多少事情就有多少学生来管,各管一项,负责到底。这样形成了由班主任、班级干部、学生组成的***管理网络,人人参与管理,同时便于人人接受管理。
  虽然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学生,然而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被动的受管理者,而应该把他们当作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成功管理的前提是尊重他们的意愿,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当作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驯服物。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从一定程度上说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管理工作的灵魂、但班主任不能只做学生活动的监护人与严厉的执法者。从表面上看,教师与学生,一方是管理者,一方是被管理者,双方地位是对立的。然而另一方面,共同的教育目标决定了师生在管理过程中合作的可能性大大超过了他们之间的排斥与对立,学生完全可以成为管理活动的主人,前提是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并采取高明的教学策略。

  五、教师职业给带来三重收获

  我是属于心甘情愿地当教师的这一类人。有时我们这些愿意教书的便常常聚在一起,谈我们这项又穷又苦的事业中的乐趣,以激励自己更踏实、更认真、更有效地做好本职工作。
  我们觉得教师的工作尽管又苦又累,但又确实是一项很吸引人的工作,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劳动有三重收获。
  一、收获各类人才 教师的直接劳动对象是人。一个开始知识面很窄,各方面能力很低的娃娃,经过幼儿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的精心培育,就成了知识较丰富,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才了。看到自己培养的人才在工、农、商、学、兵各条战线上为党为人民做着实实在在的贡献,哪一位教师能不感觉到幸福、自豪呢?当然,人才的培养周期不像粮食、机器的生产周期那样短,那样很快就能看到效益,那样容易引起领导者的重视。唯其如此,才更使教师产生一种为祖国未来而鞠躬尽瘁的历史责任感,产生一种更加神圣的自豪感与幸福感。唯其如此,才使教师不那么急功近利,而是培养了较为宽阔的胸怀,较为远大的目光和较为坚强的韧性,并且强化了教师们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未来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观念。
  许多教师之所以爱自己的事业,就是因为他们爱自己的劳动收获——各类人才,他们爱看着自己培养的学生们正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他们爱想象自己正在培养的学生们将来去实现自己的梦。
  二、收获真挚的感情
  教师除了收获各类人才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收获就是真挚的感情。人是有感情的,特别是学生时代培养的感情尤为真挚。师生的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回声一样,教师对着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学生便在心灵的深处回应:“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
  年复一年,教师就像从一条河的岸边接一届新生上船,用满腔热情与真挚的爱,把他们送到理想的彼岸,让他们奔向远大的前程。学生们不仅在船上时不断表达着对老师的满腔热情和真挚的爱,就在他们奔向远大前程以后,三年五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还不断表达着这种满腔的热情和真挚的爱。公式可能淡漠,定理可能忘记,而师生之间培养起来的真挚感情,却常常经年累月不仅不淡忘,甚至会越积越深。有许多毕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同学不是相约重到母校聚会,去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吗?
  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的提高,人类对衣食住行等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对感情的需要,对人际关系和谐,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尊重、帮助、信任、谅解的需要会越来越强烈。而教师的工作恰恰最容易使人的感情得到满足。有时候老师也批评学生,当学生咬着死理、脾气执拗起来时,也会使老师生气。然而一旦风波过去,学生明白了道理、明白了老师的一片善心之后,师生之间的情谊会愈加深重。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他们甚至把读书时受到老师的批评也当成了感激老师的理由。
  我曾和一些原来教书,后来改行从政的同志多次谈心,发现大家有一个共同的遗憾:失去了来自学生的那些激动人心的、纯真的感情。
  我也曾见过不少这样的老师,有关单位请他改行做行政领导工作,房子好,待遇高,可他们不为所动,偏偏眷恋着这又穷又苦的教师工作,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人活一生不单是为了名利地位,我们教书惯了,把一片真情捧给学生,也感觉到学生一片真情对自己,这才是人世间最美好的。这里应该补上一笔的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是一种崇高的美。老师在对事业、对学生的奉献过程中也从未希冀学生的报答;受到美好感情陶冶的学生,热爱的也不仅是自己的教师,他们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事业,热爱生活。
  三、收获创造性劳动成果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人是千差万别的,要做好教育工作,就得充分发挥创造性。正是这种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学识渊博,并且每时每刻都要开动脑筋,针对当时的情况和学生的差异,创造性地处理各种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随时都有科学研究的机会。
  不要说学校、社会这样的大范围内有科研题目,单讲学校教育,单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就各有数不尽的科研题目。以学生的注意力为例,就能写出上百篇科研文章,诸如《男女同学注意力的差异》、《一节课各类学生注意力的变化》、《练习题设计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增强学生注意力的若于种办法》……这用武之地该有多么广阔!
  我之所以爱教书,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觉得教师从事的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每一段时间,每一处空间都有科研题目,都能有新发现,能看到学生中新的、积极上进的因素;也能看到教师自己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潜能;还能看到环境中的各种有利因素。教书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我总想,同一课书,能有上百种甚至上千种讲法。我们应该努力研究更科学的讲法,即使今天这种讲法比昨天科学,那也仅仅是向后看得出的结论,向前看呢?一定还有更科学的方法等着我们去探索研究。这些年来,我边工作,边探索研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先后在报刊上发表了66篇文章,出版社先后出版了《魏书生教育方法100例》、《魏书生语文教育改革探索》、《魏书生文选》等书籍。今年又出版了我主编的《中学生用功术》和我写的16万字的《语文教改漫谈》。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劳动确实有利于收获科研成果。
  从研究的角度看教育,常看常新,常干常新,不仅能增强工作兴趣,更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我在一个相当的时间里除了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并兼两班140名学生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外,还有一些社会兼职。许多同志问我,这么多工作怎么做,我觉得主要靠科学研究,从科研的角度去进行工作就能调动教师及学生们的积极性,使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大家以主人翁的姿态去研究教与学,自然就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每个人都有不同层次的多种需要,衣食住行的需要,劳动、学习、研究、创造的需要,人际关系和谐、亲情、友情、爱情的需要,为他人、集体、社会尽责任、尽义务的需要,追求理想社会的需要,……。不同层次的人对不同层次需要的强烈程度也不同。有的强烈地需要物质,有的强烈地需要感情,更有的强烈需要追求理想。尽管教师不是非常富有,不能满足人们物质的需要,但由于教师的劳动能有三重收获:收获各类人才,能满足人们为社会尽责任、尽义务的需要;收获真挚的感情,能满足人们感情和谐、融洽的需要;收获科研成果,能满足人们研究、创造的需要,所以,大部分教师还在穷苦的条件下,呕心沥血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年华。
  有人说,教师像蜡烛,燃尽自己,照亮别人。其实各行各业的人,谁又能不像蜡烛呢?一个人来到世间,便像一支蜡烛点燃,燃尽自己是必然的,大家都相同的。不同点在于有人只燃自己却不肯照亮别人,甚至去伤害别人,有人却想方设法去照亮别人。同样是燃尽自己,为什么不去照亮别人呢?照亮别人不是一种幸福吗?教师的职业恰恰是最有利于照亮别人的职业。从文化积累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上说,我们的理想社会,也是在人们的心灵不断地被照亮的过程中,通过无数心明眼亮的人去拼搏,去奋斗,去牺牲,才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思考,教师工作的深远意义又远不止上述的三重收获。
19#
发表于 2010-8-31 18:54:09 | 只看该作者
魏书生班级管理方法

 来源/作者:中国教育文摘 
特级教师魏书生教书经历令人惊讶:他担任实验中学校长与书记兼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承担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一年平均外出开会达4个月之久,却从不请人代上一节语文课,他学期之初即进行期未考试,一学期教材他用30多课时就讲完了;他不批作业,不改作文,但他的学生在升学成绩却能比重点中学平均高7. 8分……面对这一切,人们不禁要问:魏书生究意依靠什么获得教学的成功?
  在我们认真研究了魏书生一系列教学经验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高效率的班级管理,是魏书生教学成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魏书生的教学离不开管理,没有他成功的班级管理就没有他今天的教学奇迹,那么魏书生是怎样进行管理并以此服务于教学的呢?我们又能从中得到一些什么有益的启示呢?
  一.竞赛机制
  竞赛机制是魏书生班级管理工作的明显特点之一.有一次,学习委员收书费,他要一个一个收,魏书生说,我没有让你这样收,你可以用手表啊.学习委员很聪明,马上拿着手表说,同学们注意了,各小组组长请站在你们小组的左侧,下面我们要开展收书费比赛,各就各位,预备开始.书费很快收起来了.可以想见,在魏书生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小组分得很细,工作讲求竞赛.这样,既活跃了教室的气氛,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代谢机制
  魏书生直接参与指导管理活动,但魏书生班级管理的主体是学生.他设立了值周班长(自报,轮值两周),值日班长(按学号轮值),这些同学与常务班长,团支书,班委会成员一起,各有不同的职责,共同地负责班级各种事务的处理。同时他要求学生照章办事,责任明确。“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凡事皆有章可循。这里的临时常务班长制,就是所谓的代谢机制, 班长象人体内的血液一样,不断的循环,常换常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协调机制
  魏书生首先注意到了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的协调,通过完善两条渠道,提高了管理的实效在管理的方式方法上,魏书生除注意直接参与管理外,他始终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启发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引导学生相互管理上。另外,他让学生办《班级日报》,沟通了同学间的联系.促进了班集体的班风建设,并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强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些为学生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他管理注意整体规划,分层管理.内外协调,有序运转.由此可以想到,魏书生的"协调小组"在班委的"执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催化剂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班委的活力。
  四.督导机制
  魏书生大大强化了规划、决策过程中的学生民主参与。魏书生的管理目标系统地反映在他们师生共同制定的“班规班法”中,涉及的范围很广,有思想教育、有学习检查、有纪律监督、有多种体育锻炼、卫生保健,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内容涵盖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及学生在校生活的各个方面。他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制订班规班法,既使学生的意志与愿望以及管理潜能通过合理渠道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与发挥,又大大密切拉近了师生关系;同时由于学生有为自己的目标负责的倾向,所以它容易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巨大的自我约束能量,真可谓一举多得。
  在魏书生的班级中,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管理因时而动,权力彼此制约,而教师则处在一个驾驭、服务的位置上。如此管理,教师如何不轻松?可以想象,一个"督导组"在对班委起着规范,监督,制约的作用。
  五.引导机制魏书生非常注意提高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魏书生在报告会上强调学生能干的事班委不干,班委能干的事班长不干,班长能干的事我不干……曾经有学生问他:“您还能做我们的班主任吗?”魏书生说:“为什么不能?”学生说:“我们看您太累了!”“那我就请副班主任来管嘛!”学生问:“副班主任在哪?”魏书生说:“就在每位同学的脑子里!”谈话中,魏书生除巧妙地向学生传达了对学生的信任外,还向学生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这就是: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来说是必要的,但管理不是老师来约束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在客观效果上,减少了学生对管理的抵触以至对抗的情绪,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管理的实效。其次,魏书生创造性地创设了多种自我教育形式,如:写“说明文”,写“心理病历”等,大力倡导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帮助他们在心里筑起第一道防线,以尽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再次,他大大强化了规划、决策过程中的民主参与,通过引导学生制订班规班法,既使学生的意志与愿望通过合理渠道得到了满足,又密切了师生关系,同时由于学生有为自己的目标负责的倾向,所以它容易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自我约束,真可谓“一举数得”。
  六.监控机制
  魏书生提出"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口号,他还擅长赏识教育,这样就很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他找学生谈话,不管是普通学生,还是"班官们",总能得到学生的真话.这为他能够有效地对班级实施遥控埋下了重重的伏笔.从而实现高度自治。

20#
发表于 2010-9-6 10:22:10 | 只看该作者
对习惯的追问 ——评魏书生先生的习惯
   把教育理解成一种习惯是一种极端实用主义加庸俗主义的做法,真正的教育恰恰是要引导个体从习惯中摆脱出来,形成自己的自由意志与人格精神,这种人格的发展恰恰是与习惯斗争的产物,是理性自主的结晶。———刘铁芳评语
时代在发展,一个社会中不能够总是一些老面孔。中国教育发展缓慢,问题多多,与这种典型的塑造是有密切关系的。魏书生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缺乏国际视野,也没有思想理论深度,其实是一种专制文化,特殊是“计划”经济与革命年代的产物,在剥夺了自由思考的权力及丧失了思想的能力之后,魏书生貌似知识的东西就轻易被选中作为知识思想的替代品,人们在饥渴与无意识中狂热接受这样替代品。还国民一个自由的人格与思考的权利,这必须越过“魏书生”这个被神化了的符号障碍。一个社会需要有人来说点异样的声音,虽然这是另类,不合潮流,也要让人来说一说。魏先生的声音实在是太大了,使得人们在听他的话的时候根本难以客观理性,当大家听得如痴如醉的时候,异样的声音才是客观理性的。我所有的批评不是针对魏先生本人,而是针对一个可怕的社会现象。一种可怕的教育。现在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宽容的是一点点另类的声音。这样的声音目前连正式刊物与报纸都难以出现,只能在民间草根里的个人博客里发表而已。真理并不因为人多嘈杂热闹而在握,也不因边缘孤单零落而不再。客观理性的社会需要容忍一点异样的声音。 ___许锡良自评
                对习惯的追问

                ——评魏书生先生的习惯

                            许锡良

  魏书生先生有一次在谈班主任工作的演讲时,对“教育”的概念解释时,在列举了许多名人与辞书的说法之后,以一种不屑的口吻说:这些都是理论工作者关于教育的解释,以我一个作为教育实践工作者的体会来说,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一种习惯。结果这个答案得到了在座的听众雷鸣般的掌声。但是我听后觉得很是有点悲哀。
  把教育还原来为培养一种习惯,是不是简单了一些?因为训练也很容易培养出一种习惯的。军队里经常训练士兵走正步,数年如一日地走,步子的大小严格精确到厘米,步子频率也严格规定了一分钟内必须走多少步。这个东西对军队来说是十分需要的习惯,因为任何军队都有“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纪律。但是,对于一个普通公民来说却未必,因为公民的习惯是独立思考、学会选择,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而且这个无条件服从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也未必有用,社会的多元性、复杂性,常常是需要公民的教养而不是一种简单的习惯所能够应付得了的。可见把教育还原为习惯存在着严重的漏洞,是非常浅薄而庸俗的见解。这种见解一个人说说也就罢了,但是得到那么多的教育工作者的热烈拥护却是说明了我们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的。
    任何训练都可以形成一些习惯,但是究竟什么习惯才是好的,才是一个合格公民所需要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一个好的国民素质常常表现在一个人有良好的教养上。而教养远非简单的习惯所能够概括与包涵。一条狗反复训练,也会形成一些条件反射,从而表现出一些习惯来,但是,这条狗却不能说是有教养的。人的尊严就表现在他有教养,而不仅仅是习惯,虽然习惯也很重要,但是,一个人拥有什么习惯应该更为重要。一个有良好教养的人,他的行为习惯是有思想、有良好的品质为基础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自然品质的流露,而不是表演给人看的。而训练下的习惯却未必。
   谈到习惯,我想一个人要成为奴才之前,大概也是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奴才的。不信,古代的皇宫里对新入职的太监也是有专门的训练的,并且常常用老太监师傅带小太监徒弟的办法来教会新来的小太监养成各种应对习惯。比如下跪的方式,比如口口声声“喳”字不停,比如在主子面前站立的姿式,等等。这些都是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够形成的习惯。当然,这样的训练里也会有名师,别人需要十年才能够训练好一个奴才,他只需要一年就能够训练大功告成。但是,把这些当成“教育”的经典,在那个时代是相宜的,但是在现在就不合时宜了。爱因斯坦说,教育是全部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这是经典之句。因为他说出了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了人的素养,及人的高度的创造力。素养与创造力都是人的素质最高境界,他可以让人感受到这些高贵的品质,却难以象操正步一样一、二、三地反复训练。说到底人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制度的产物,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耳闻目染,品性天成,反之只有把人当成可以随意训练的狗来对待。
  刘铁芳先生、蔡朝阳先生曾经对魏书生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都有非常到位的批评,就是技术主义加权威人格。而这正是强调习惯,而不去追问习惯的内涵的内在逻辑。比如你去问一个老太监怎样训练小太监的习惯,他会一五一十给你讲得头头是道,并且风趣幽默,妙趣横生,但是如果你去追问要培养怎样的习惯才是正当的,为什么不能够培养那样独立思考与自主性的人格的习惯?他会骂你混蛋。因为他的潜意识里已经认定了做好一个奴才就必须要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不需要怀疑的,也是不容许继续追问下去的。这也有点像孔子说的要尽孝行仁,只管去做就是了。如果你追问为什么要尽孝行仁,而且尽孝为什么就要守三年,怎样为“孝”,怎样行“仁”,为什么这样才是“孝”,这样才是“仁”,他也会骂你禽兽不如。因为,这根本就是不用怀疑的。而这不用怀疑的地方恰恰是我们强调“习惯”时最要命的。
    现在回到习惯这里,再谈谈魏书生先生的所强调的“习惯”。他讲了许多要培养学生的习惯及怎样来训练。比如,要求他的学生每天跑五千米,不论学生的身体素质如何,并且嘉奖那些穿着厚厚的衣服来跑,故意弄得苦一些的学生,并且认为会把这种吃苦的精神带到学习上来。他天天坚持做操,并且每个人固定位置。不仅是对学生如此,他要求他领导的教育局全体职工如此。他领导下的地方完全变成了一台机器。而他就是机器的操作手与控制者,而其他人都是他机器下的一个零件。这自然使人想起当年那个带领所有的大寨农民在虎头山上穷折腾的村长兼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永贵先生。当班主任,培养学生的习惯是互相打小报告告密,自己处于第五道防线,前四道防线都是让学生整学生,群众斗群众,实在不行了才自己亲自出面处理,而且越是他们告得凶狠,就越能够体现自己的权威性。保持自己的神秘性,有了神秘性也就容易有权威性。这使我想起了“文革”时伟人走上神坛的做法。从来不露面,偶尔露面,接见红卫兵,因此获得神圣的力量和地位。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对这一套有着天然的感情,因为对此有着深入骨髓的体会。无论做什么都容易把这一套带进来。对于什么是教育这样涉及到怎样理解人及怎样理解社会的工作,在这里被简单地还原为训练习惯,在我们这种文化中,特别是经过“文革”洗礼后人们看来是特别容易接受的。他们不会深入理解人的内涵,不会保持对人的生命成长的某种敬畏。也不会反思一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变革,人与社会需要怎样的互相适应。他们只是要学生遵守某种指示,要学生去一味崇拜某个领袖或者某个名人名言。心目中,学生的成长目标是天然定好了的,是不用怀疑,也不允许怀疑的。
  所以,我看了魏书生先生所提的许多习惯中,唯独缺少怀疑与批判的独立思考的习惯。他在学习上要学生按照他的常规去做,要学生画知识树,学生所学的一切都早已定在这知识树上了。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几乎等于零。学生在自习时轻声讨论问题也会被记名字,并且被处罚。我不怀疑这样的训练能够培养合格的标准件,但是,我怀疑在这样的训练下能够培养出合格公民。我们的教育近几十年来,出现的问题不少。几十年时间里,我们的基础教育都有魏书生先生的影子。我们按照他的方法确实培养了不少高考尖子,甚至奥数金牌,但是,几十年来我们仍然缺乏创造型人才,仍然缺乏自主性人格,仍然是一个贪腐后继有人的社会。奴才与愤青式的学生仍然在魏书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作用下层出不穷。他们不会思考,缺乏追问与批判的精神和习惯,而这正是魏书生先生训练有术后的学生的习惯。这种习惯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再质疑,不再思考,不再批判。听话的是奴才,不听话的是愤青。几十年了,这种习惯下已经培养了二代人了。
  现在再来看广大教育工作者那么热衷于把复杂的人与复杂的教育简化成为魏书生先生的简单的习惯的训练,以便于在实践中操作。并且做出显著的教育业绩来。这个现象是不是再次印证了习惯所带来的后果这个问题呢?因为在某种专制体制下人们不再习惯于独立思考,不再喜欢追问人的内涵,不再想变革我们的社会,这正是魏先生习惯教育的后果。不知道这个“习惯”还要习惯到猴年马月。
2007年5月28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6:36 , Processed in 0.10895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