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汉川市实验中学校志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23:12:5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教学实验班的开办

一、多媒体教学实验班的开办。
2001年秋季,为了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将现代多媒体手段融入教学,改变以往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学的现状,学校决定在初中一年级开设多媒体教学实验班。
1、2001—2002学年的多媒体教学实验。
开办多媒体教学实验班,首先要解决购置设备的经费问题。在当时,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是极其有限的,学校根本没有能力负担多媒体设备的费用。所以,多媒体教学实验班的学生必须向学校缴纳一定的装备费。因此,要启动这一项工作,只能是由学生和学生家长自愿报名,自愿缴费。然而,学生的报名却相当踊跃,学校最后根据学生的报名情况开设了7个多媒体教学班。
2001年8月30日,学校对新生进行了编班考试,然后随机编班,将初一年级1—7班定为实验班,8—14班定为对比班,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入班成绩基本持平。实验班配备教师18人,教师年龄35岁以下,专科学历10人,本科学历8人。
2001年9月,学校结合多媒体教学,设计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题实验,开展了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实验工作。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务处和教科处不间断地组织教师多媒体教学的培训与提高,定期进行一些技术性的交流与探讨,保证了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2002年4月,为解决实验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副校长张连发的带领下,多媒体教学班的全体教师赴云梦实验中学进行考察,与云梦实验中学的领导和老师就多媒体教学实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2002年5月,在学校阶梯教室进行了一次公开教学展示,400多位学生和家长应邀观摩了实验班的多媒体教学展示课,这些家长给予了学校多媒体教学较多的肯定与支持。

通过一年的实验对比,实验班各科的整体成绩明显高出对比班,其中地理和英语的教学效果尤为明显。其原因在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直观性、动态性、趣味性和高效率的优势。其次,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也促进了教师对教法、学法的研究。教师备课时不仅要深钻教材,还要设计随机训练以及相关课件,以求找到人机交互的最佳结合点。这些工作对教师研究教材教法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2、多媒体教学的普及推广。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学校认识到了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但受教学人员计算机操作技术水平的限制,多媒体教学功能还难以有效发挥,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情景创设,轻情感功能;重问题展示,轻交互功能;重使用频率,轻实际效果”的现象。故此,教务处和教科处加强了对教师多媒体应用策略的进一步研究。

2001年10月,学校装备了教师电子备课室,随即进行“几何画板”的应用开发、“flash”动画的应用研究、“Authorware”课件的制作,开展了教学软件的应用开发和课件制作攻关。参加这些工作研究的牵头人员有陈中秋、吴平姣、方军等教师,后来教务处副主任张永祥也参加了研究并成为教师多媒体培训的辅导骨干。
2002年春,学校教务处、教科处联合组织了教师的“四优”评比,即“优秀论文、优秀教案、优秀CAI课件脚本、优质课”评比,为期三个月,83人次参加评比活动。
在这一次的评比活动中,共评出优秀论文36篇,优秀教案28篇,优秀课件制作脚本7篇,优质课12节。李红斌、曾敏、李汉姣三位教师获综合评比一等奖,李继光、王家文、陈晨、李相宇四位教师获综合评比二等奖。体卫组、初三化学备课组获团体一等奖,初三数学备课组、初一英语备课组、初二英语备课组获团体二等奖。
2002年秋,学校在新招收的初一年级又开设了四个多媒体实验班。2002—2003学年度,学校在巩固原来成果的基础上,又加大了教师培训的力度。至2003年7月,全校有130人拿到了计算机等级证书。
随着实验工作的进展,教育信息化又提到了议事日程,学校决定着手规划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2002年秋,学校投资36万元,在全市率先建起了校园网,并实现互联网宽带接入。校园网的建成,不仅行政办公和多媒体特色班可以与互联网沟通,而且为学校进一发展多媒体教学奠定了硬件基础。
为推动多媒体教学的普及,2003年春,教务处、教科处又联合组织了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体的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评选优秀论文54篇,优秀教案、课例61个,优质课28节。
其中,获优质课一等奖8人:
周华荣 别利荣 徐 俊
戚红伟 罗文华 艾文涛 陈文慧 张胜凯

获优质课二等奖20人:
何健华 侯崇燕 向莲红 王涛
谢志华 陈珍祥 段卉
张志伟

黄友兰 许连祥 曾敏
胡凤兰 高安明 湛丙祥 付海兵 王必刚

黄敬
邹丽霞 吴平姣 王家文

2003年4月,学校与北京大学附中达成联办“远程教育”协议,顺利实现了与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的开通,成为汉川市首家“远程教育示范学校”。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参考的资源不断丰富起来。
2003年暑假,教务处组织教师集中进行了计算机操作培训、课件制作培训。教务副主任张永祥主讲了《几何画板》,陈中秋老师主讲了《课件制作》,并请汉川市教育技术装备站丁全江老师作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的辅导讲座。
2002年—2003年,学校先后被授予“湖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孝感市“教科研20强学校”、“湖北省中小学综合实力50强学校”。

2003
年秋季,由于地方教育收费政策的限制,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得不到更新,因此,多媒体教学实验受到影响。

2004年7月,在社会和学生及其家长的强烈要求下,学校向孝感市教育局呈报了《汉川市实验中学关于申请开办多媒体教学班的请示》。8月15日,孝感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汉川市实验中学申办多媒体教学班的批复》,同意我校开办多媒体教学班22个。其中一年级7个,二年级6个,三年级9个。后因要求进入多媒体教学班的学生增多,以致于将一、二年级的多媒体教学班扩大到22个。全校共有31个多媒体教学班。多媒体教学又开展起来。
但是,在2005年秋,为落实国家新的教育收费政策,学校不能向学生以任何名义收取费用。由于学校缺乏维持多媒体设备更新的经费,多媒体教学的规模不得不压缩,最后只剩下初三年级的设备勉强维持多媒体教学。
二、英语教学特色班的开办。
2001年,在多媒体教学实验工作顺利展开以后,学校又计划开设英语教学特色班,以体现学校特色办学宗旨。于是,紧锣密鼓办理聘任外国语教师资格的相关手续。
从2001年10月到2002年4月,在湖北省教育厅外事处的支持下,学校获取了聘任外籍教师的资格证书。2002年8月,学校聘请了湖北经济学院的美籍教授丹尼斯·黑根夫妇到学校担任英语课的兼职教师。同时,为提升学校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黑根夫妇在实验中学兼职期间,对学校英语教师进行培训辅导。
2002年9月,学校在新招收的初中一年级开设了5个英语教学特色班(同时还有4个多媒体教学实验班),学校对英语特色班的学生与多媒体实验班的学生实行一样的收费标准。在英语教学特色班中,每周开设一节英语外教课。黑根夫妇除了每周在特色班上课以外,还对全校英语教师进行一个小时的英语教学业务培训。
2003年2月,黑根夫妇的合同期满,学校又聘请纳米比亚留学生穆哈比担任学校英语外籍教师。
一年的英语特色班的开办,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来自美国本土和其他国家的英语教学,还使学校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教学境界。融教学任务于课堂活动之中,开展双向互动,进行课堂交流,完全改变了以往那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提要求,学生做题目”的那种重复训练的教学模式。

2003
年秋,同样由于教育收费政策的限制,英语教学特色班没有持续开办下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23:13:2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课程改革实验

一、课程改革前的准备。
2001年上半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拉开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陆续展开。汉川市作为湖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从2004年秋季开始,将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 2003年5月16日,汉川市教育局下发了《汉川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
为了确保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有序展开,2003年6月,学校制定了《汉川市实验中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比较细致地部署了新课改实验的相关工作。
2003年7月—2004年8月是课程改革前的准备阶段。
首先,学校成立了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领导小组,同时,对课程改革实验的相关工作进行了具体分工。确定由学校教科处负责课改的师资培训工作,教务处负责课改的资料准备以及课改的指导和管理工作。
其次,明确新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并分期分批安排教师参加省、市级的新课程改革培训学习。
2003年7月,学校派出10位学科骨干教师参加省级新课改培训。
英语学科蔡新兰、历史学科刘阳、化学学科叶天才3位教师赴江汉大学参加培训;
体育学科艾文涛,赴武汉体育学院参加培训;
语文学科汪洪,赴华中师范大学参加培训;
生物学科成秋新、音乐学科严松涛、地理学科朱凤姣三位教师赴湖北教育学院参加培训;
物理学科胡向阳,赴湖北大学参加培训;
思品学科张胜凯,赴湖北师范学院参加培训。
这些参加省级课改培训的骨干教师,除了有对全市教师进行课改“通识性培训”的任务外,还必须承担学校内部学科教师的课改培训任务。
2004年7月到11月份,学校又先后派出42名教师参加省、市组织的不同学科的课改培训,未派出学习教师的新课标学习培训在校内也同时展开。
“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这是在课改准备阶段坚持的重要原则。至2004年8月底,学校基本完成了课改实验前的相关准备工作。

二、课程改革的实践。

2004年9月,学校七年级(即初中一年级)开始使用新教材,正式进入课改实验。初中二年级和三年级还没有课改新教材,使用的是过渡教材。
在课改工作中,教务处和教科处直接管理和指导日常教学和课改实验。主要做法是依据课标、依托教材,通过教学实践,推进课改。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培训与管理,不断增强教师的课改意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1、落实备课组的课改活动,充分发挥备课组在教学中的组织作用。
教学活动中,如何改变“教师本位”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现实,如何把向学生灌输知识转变为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是学校在课改实践中研究的主要课题和难题。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是课改的重点。学校力求把这一工作落实到备课组的具体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课改实验的第一学期,要求各个备课组依托新课标,组织教师上好一节有质量的研讨课,写一篇研究论文,进行一次教学交流。同时,规范集体备课,推行“多人参议,一人主笔,统一步调,资源共享”的集体备课模式。
教务处、教科处的实验管理人员对课堂教学跟踪听课,参与备课组的研究活动,做到边实验、边研究,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新问题。2004年秋的一学期中,七年级上示范课、展示课、研讨课的任课教师达31人次。学校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全体教师在实践中开展课改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观念,加快了教师适应新课改的步伐。
2、组织力量,开发校本教材。
为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边研究、边开发校本教材,以求不断完善实验课程。
2004年秋,教务处主任邹生木主持了《荆楚文化与汉川》校本教材的开发,参与编写的人员有范三周、彭华仿、李相宇、娄秋生、向莲红等七年级语文教师。2005年春,副校长汪洪又编撰了十课时的《楹联赏析与运用》。
教材以传承荆楚文化为依托,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教学模式,以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研究汉川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200411月市教育局在实验中学召开了“汉川市校本课程开发现场会”,语文教师彭华仿主讲了“汉川习俗与风土人情”展示课,受到汉川市教研室领导和与会代表较高的评价。
三、校本培训的开展。
新课改理念下,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而把这一新的教学思想落实到具体教学活动中,必须通过集体的探讨和个人的感悟,仅依靠上级业务部门进行教师培训已经不能满足学校实际教学的需要。因此,从2004年暑期起,学校按以校为本的“校本培训”模式开展了教师的培训与提高工作。
2004年7月10日—7月16日,为进一步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在教科处负责人范三周的主持下,组织部分教师进行了信息化培训。由邓文辉老师主讲了“幻灯片制作 ”,张永祥老师主讲了“文档处理”。并对培训签到情况进行统计,据实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
2005年上半年,学校将教师培训工作融入到平时的教学间隙中。开展了师德培训、课改培训和电教培训等一系列的培训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校本培训不断走向日常化、多样化和广泛化。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总结中提高,形成了实验中学“校本培训”的基本作法。
2005年7月,学校一方面开展师德师风整训,一方面进行课改培训,166位教师和后勤人员分为七个学科组,由参加了省级课改培训的骨干教师担任培训辅导教师,解读课程标准,尝试新课教法,讨论课改问题。通过培训学习和讨论,使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尽快适应新课改,走进新课改。
四、历年“中考”成绩。
2002年-2004年,实验中学上重点高中人数:

2002
年毕业生901人,升入重点高中61人,重点高中升学率6.8%。

2003年毕业生941人,升入重点高中84人,重点高中升学率8.9%。
2004年毕业生968人,升入重点高中64人,重点高中升学率6.6%。


资 料
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
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第八次课改)的总体框架由以下六项具体目标构成: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重视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过于强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和评价内容、方式单一的现状。建立评价内容、方式多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能有效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引自《汉川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23:13:50 | 只看该作者
第四节
学校德育的拓展

学校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育的目标。在拓展德育工作阵地、优化德育方法、改进学生评价等方面,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学校德育逐步由教育管理型向教育培养型转变。
一、“辩论赛”风采
2001年11月底,汉川市实验中学由青年教师组成的代表队,在副校长汪洪的带领下,参加了湖北省教研室组织的“湖北省中青年教师教育观念辩论赛”。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汉川市实验中学获“团体二等奖”。参加这一次辩论赛的胡兵来、何建华、严松涛三位教师获“教师风采奖”,邓文辉获“最佳辩论员”称号,汪洪获“优秀教练员”称号。
本着扩展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的指导思想,2002年5月9-10日,学校举行了初三“做文明礼貌的中学生”辩论赛,祁璐、黄琛、伍丹、丁聪、吴雅、周愿、黄菱子等同学被评为最佳辩手,政教处组织部分优秀辩手在学校阶梯教室为全体教师举行了表演赛。
2002年5月中旬,学校在白云大酒店举行了汉川市实验中学“中学生风采”辩论赛。比赛的第一场:辩题是“成才的第一要素是聪明(勤奋)”。正方:彩虹代表队;反方:阳光代表队。第二场:辩题是“中学生上网利(弊)大于弊(利)”。正方:海燕代表队;反方:风帆代表队。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最佳辩手”、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余磊等嘉宾应邀担任评委,湖北省教研室综合组组长刘合荣老师和本市三十余所中小学领导应邀观摩了此次辩论赛。汉川市电视台对实验中学更新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报道,汉川有线电视台对学校举行的“中学生风采”辩论赛进行了录像转播。
二、有特色的德育活动。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不断丰富的。除了注重一些连续性、持久性的德育活动外,如3月份的学雷锋,4月份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每学年一次的“学守则、守规范”知识竞赛、一些重大的纪念日活动等,还适时地开展了一些具有特色的德育活动。
2002年10月至11月,学校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六个一”活动:读一本好书、讲一个故事、看一部电影、写一份征文、画一幅图画、办一份手抄报。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在活动中增强民族自豪感。
2003年3月,为了隆重纪念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40周年,学校召开了“学雷锋,创文明”动员大会,3月4日,学校政教处、团委会、学生会组织200多名学生干部代表,带着全校学生捐赠的1000余件慰问品,前往汉川市光荣院和福利院,慰问伤残军人、孤寡老人,所到之处,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汉川电视台对此次活动也作了相关报道。
2003年4月,学校组织了第五届“新风赞”书画手抄报比赛,近1000名学生参加,100多幅获奖作品在汉川市总工会和学校展出。
2004年11月,为了迎接“第一届全国少年儿童书信写作比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广大青少年的民族精神,感受书信文化的独特魅力,学校组织全校学生开展了“致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封信”的活动。
2005年3月,学校开展了“加强环保做实事”活动。在这一次活动中,学生志愿者搜集易拉罐3160个,饮料瓶5679个,电池12691个,塑料袋18534个,废纸1560公斤。同时还收集环保建议243条,绿色征文186篇,摄影稿116幅。学校将这次活动的内容制作展牌6块,分12期进行了板报宣传。
2005年4月,学校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全校师生爱心助学捐款6000余元,帮助近20名学生解决学习经费困难的问题。
每逢寒暑假,在散学典礼上,学校都要请城关派出所指导员作专题法制报告,以教育广大学生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三、困难生的转化工作。
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向上的基石。针对部分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的实际,学校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学生心理成长的问题上。
2002年10月,学校政教处建立学生谈心室,开展了学生的心理咨询辅导。由陈长华、汤隽、陈伏姣等几位教师为心理辅导员,从事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心理严重、独立能力弱、以自我为中心、自卑、逆反、学习障碍等问题进行心理指导。教学楼设有心理咨询信箱和热线电话,学生可以采取写信、打电话的方式与心理辅导员进行沟通交流,也可以直接到谈心室找心理辅导员谈心,解决心理存在的问题,消除心中的苦恼和困惑。心理辅导员对学生咨询的问题采取保密、真诚的态度,耐心细致的帮助学生走出心灵的困境。
政教处还建立了部分学生的心理档案,对一些学生个案进行认真记载和剖析,以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和引导。2002年秋,谈心室一学期接待心理咨询的学生达80人次,其中毕业班学生占50%,女生占70%,收集心理个案60个。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效地帮助一些学生解决了自身的心理问题,对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003年10月,为了进一步促进困难生的转化,经学校研究决定,在教师中实行对困难生的对口帮教活动。即由教师自主选定1—2名帮教对象,进行跟踪培养和对口帮教。在对口帮教期内,教师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思想、学习、生活情况,要针对学生实际,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向上的情感。教师要认真填写《对口帮教记载簿》,每学期至少家访一次,做好谈心、家访、心理辅导、问题处理等方面的工作。2003年秋季,对口帮教的学生初一年级有23人,初二年级有42人,初三年级有38人;参与对口帮教的教师共96人。
四、尝试操行评语的改革。
操行评语是对学生一学期学习、生活、为人等方面的表现所作出的终结性评价。操行评语的撰写是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之一。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以学生的文化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忽视了学生的特长发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评语效应更是不容忽视。
2003年秋,学校开始尝试评语改革。提倡评语的针对性、教育性、情感性、可读性,提出以“亲切、准确、鼓励”为宗旨的一些建设性的要求:
第一、用鲜活的语言,指出学生的优点。要发自内心,言之有情,教师要以“爱”的情感,实事求是地全面看待学生。
第二、抓住学生“不一般”的优点,给予充分肯定。对于后进生,更要发现他们微小的进步,唤起他们的自尊心。
第三、不要居高临下,不以教训、指责的口气来写学生的缺点,而要采用对话方式与学生平等相待,对缺点委婉道出,寓善意的批评于真诚的激励之中,使学生摸着“伤疤”不觉痛。

学期末,教务处和政教处两个处室分工,认真审查了班主任写的学生评语,并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评语的改革,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扬长避短,见贤思齐;另一方面对于密切学校与学生家庭的关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23:14:24 | 只看该作者
第五节
体育、卫生、艺术工作的发展

经过前三年的工作积累,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逐步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学校艺术工作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形成了制度健全、目标明确、活动逐步丰富的发展态势。
一、逐步提升的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发展的初级阶段,以上好体育课,抓好“两操”、“一活动”(即早操、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为目标。2001年秋,体卫艺处在成秋新同志的主持下,对学校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撰写了《实验中学学生健康状况分析报告》,对学校体育教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并在体育学科开展了体育愉快教学的尝试。2001年10月,湖北省体卫艺工作督导评估组来学校检查,对学校体卫艺工作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
2002年秋,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健康体育”思想开始融入体育教学。学校注重落实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是使学生的身体机能得到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育和健康水平;二是使学生逐步掌握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是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四是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团结、守纪的体育道德教育。
2002—2004学年,体育组开展了《实施快乐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不同反响的调查及对策研究》的课题实验。对学校体育工作从理论到实践作了一些新的研究与尝试。
在体育活动上,以竞技性活动带动群体性活动。每年一次七年级(即初一年级)的广播操比赛和学生田径运动会已经形成常规。七年级的乒乓球比赛,八年级的足球赛,九年级的篮球赛,从2001年到2005年,这三个年级的体育特色活动,已经作为“七乒、八足、九篮”的传统体育比赛活动一直保持下来。
在加强学生体育活动的基础上,教工的体育活动也陆续开展起来。
2002年10月,学校教工篮球队参加了汉川市第八届“仙女杯”篮球赛;11月学校又成功的承办了汉川市第二届教职工“园丁杯”篮球赛,荣获团体第三名和“优秀组织奖”。 2003年3月,为了丰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推动学校教职工的健身活动,体卫艺处与工会联合开展了实验中学“教职工活动月”活动,举行了乒乓球、篮球、围棋、象棋等比赛。
二、卫生工作的开展。
学校卫生工作是在政教处、总务处和体卫艺处三个处室的分工合作下进行的。政教处负责学校的日常清洁卫生工作,总务处负责食品卫生安全、环境的绿化与建设,体卫艺处则负责健康卫生的宣传与教育工作。
学校从新生七年级起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每年组织学生进行健康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将学生体验结果以《告家长书》的形式反馈给家长。
2002年4月起,体卫艺处每学期办一期卫生宣传墙报或卫生营养知识专刊。2001年10月,还聘请卫生防疫站的专家为学生作了食品卫生安全的报告。2004年3月,举办了卫生营养知识专题讲座。
2002年11月,“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在我国内地出现病例并开始大范围流行,2003年3月以后,疫情向全国扩散。在这一次抗击“非典”的工作中,学校做了较为细致的工作。
2003年5月,学校利用黑板报、橱窗进行流行病、传染病的预防宣传,在全校开展了“预防非典,从我做起”的健康教育活动,向学生下发了湖北省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编印的《非典型肺炎常见问题解答》,成立了预防、晨检、宣传、督查的工作专班,对办公室、教室进行定期消毒。到2004年5月,学校没有出现一例发热疑似病例。2004年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解除对北京的旅游禁令,表明中国内地抗击“非典”取得胜利。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这个时期体育健康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体卫艺处除了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检以外,还加强了对学生健康心理的辅导与引导工作。在每年一次初二年级的“青春期健康的生理与心理知识讲座”的基础上,2005年3月,邀请了汉川市“疾控中心”专家来学校作“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讲座。2005年6月,学校还对初三年级学生进行了考前心理辅导。
三、学校的艺术活动。
学校艺术工作的一直以来由于教师队伍缺员,艺术活动的开展往往限于兴趣活动小组的范围。2002年以前,除了每年一届的学生书画作品比赛以外,少有大型的主题活动。
2001年9月7日,实验中学迎教师节教职工卡拉OK比赛在白云酒店多功能厅举行,钟少红、徐丹、邓文辉获优秀奖。
2001年11月,学校开展了“生物·环保”书画展评活动,这是学校的第一次艺术类的主题活动。

2003年10月—12月,学校参加了“湖北省第六届黄鹤美育节”,由音乐教师严松涛、王红心创作辅导的音乐剧《班团会——说出心中的烦恼》获孝感赛区特等奖,获省级优秀文艺节目二等奖。王红心老师被评为“美育工作先进个人”。
2004年11月,学校举办了首届“中学生艺术技能比赛”。这是自学校创办以来艺术类的首次综合比赛。
教师队伍的增加为学校的艺术活动奠定了基础,各级竞赛活动的参与,使学校的艺术工作初露锋芒。提升学校品位,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成为学校美育工作的发展目标。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23:15:23 | 只看该作者
第六节
教育科研的兴起

2001年秋,学校大力倡导开展群众性的教育科研,并创办了《实中教育科研》杂志,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一时进入一个热情高涨的时期。
一、《实中教育科研》的创刊。
为了促进学校教育科研的开展,2001年9月,在副校长汪洪的主持下,创办了《实中教育科研》杂志(校刊)。《实中教育科研》以“探讨管理策略、拓展教育思路、研究教法学法、交流科研信息”为宗旨,其内容包括:《学校管理》、《教坛纵横》、《科研网络》、《学生天地》、《德育园地》等栏目。学校以《实中教育科研》为窗口,展示学校的管理以及教改科研的点、线、面方面的工作。刊物的创办,为学校教育科研的开展搭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同时,对研究管理,转变思想,促进教学也起到了一定地推动作用。
2002年5月,在《实中教育科研》专题座谈会上,汉川市教委、市教研室、市教科所的领导,对我校的办刊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实中教育科研》是“主题鲜明,导向性强;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名副其实,研究性强;立足教学,服务性强”的“四强”刊物。
二、课题研究的兴起。
在学校的大力倡导和鼓励下,2001年11月开始,教育科研的课题研究纷纷申报立项,形成了一股课题研究的热潮。
2001年9月,由教科处负责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汉川市级课题正式立项,作为学校启动的现代教育工程的主要课题,子课题《CAI课件攻关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由陈中秋、陈伏姣两位教师设计制作的劳技课件获得了湖北省CAI课件评比二等奖。
2001年11月,由物理教师徐革政牵头,申报了湖北省级课题《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2001年12月批准立项,并组织物理组的全体教师开展了一些相关的研究。
2002年10月,由体卫艺处副主任成秋新负责,承担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全国重点课题《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研究》的子课题《实施快乐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产生不同反响的调查及其对策研究》,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授予实验中学为“全国重点科研课题(简称218课题)实验学校”,是当时孝感市唯一的一所参与研究的初级中学。课题研究历经两年,于2004年6月结题。其结题报告由中国体育科学会、21世纪中国体育发展研究中心评为科研成果二等奖。
2002年11月,为促进学校多媒体教学实验的开展,由教科处负责,向中央电教馆申报了《初中数学教学中现代媒体应用策略研究》的课题,2002年12月批准立项。学校10余人参与了课题研究工作。
2002年6月,由学校校长陈国安负责,向湖北省教科所申报了《初中生环保意识的培养》的省级课题并批准立项。
2004年9月,学校还参与了孝感市教科所的“读、写、说”课题的协作研究, 2004年底,课题组编印了《“读、写、说”课题研究教案论文集》。
《初中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研究》课题,于2004年10月被湖北省教科所批准立项。
在这三年间,还有《初中化学“导—探”式教学法研究》、《初中数学思想与方法教学研究》等孝感市级课题也陆续立项,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
为促进教育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2002年3月,学校制订了《汉川市实验中学教育科研管理暂行办法》以及《教育科研考核制度》、《教育科研奖励制度》,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
教育科研的兴起,为促进学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锻炼教师的科研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学校多媒体教学实验,在多媒体课题研究的带动下,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师应用多媒体的技术不断提高。在全市范围内,实验中学教师的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和实际效率一直居于领先地位。
学校理科的教学在教学策略上有了一个新的飞跃,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快乐教育”已经渗透到体育教学、体育活动的各个环节。
但几年的课题研究,其结果没有预料中的顺利。一方面,课题研究人员的研究水平不高,课题的研究难以达到预设的目标;另一方面,忽视了课题的中期管理,课题研究的专门经费得不到保障。除了《中学英语听力课堂训练模式研究》(1999—2000)和《实施快乐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产生不同反响的调查及其对策研究》按期结题以外,其它已经立项的课题,都没能按期结题。有的课题还处于继续研究状态,甚至有的课题还处于游离状态。省级课题《初中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到目前为止只有立项批复,还一直没有开题进行研究。2004年7月,由于学校经费等方面的原因,《实中教育科研》被迫停刊。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走入低潮。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23:16:03 | 只看该作者
第七节
学校建设与学校经费



一、学校建设。


2001
年9月,每生3000元建校集资费政策终止。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后,一方面与政府协商将原来的政策放宽期限,另一方面,对学校建设进行了新的规划,决定利用学校自身优势,广辟学校创收渠道,以求在建设中创收,在创收中建设,在建设中发展。

第一是文化路东的建设。文化路南接欢乐街,北通山后一路、二路、三路,东临西正街,西靠市政府大院,乃汉川城区的中心,是投资经商的黄金地段。实验中学路段的文化路建设,不仅有利于市政建设,也有利于拓宽学校经费创收渠道。当时市政局对实验中学文化路的建设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早在1998—1999年,学校已经将文化路的西区辟为教工生活小区,路西小区临街建有出租门店36间,成为文化路实验中学路段的“半边街”态势。2001年秋季,学校决定完善文化路的建设,改变“半边街”的局面。因此,文化路东的建设势在必行。
第二是学校新校门的建造。学校原校门面向西正街街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正街整天车水马龙,加之街道狭窄,人流拥挤,师生出入极不安全。因此,将学校校门改到文化路也是当务之急。学校决定在文化路建造新校门,原校门将作为学校的消防安全通道。
文化路东的建设工程于2001年11月破土动工,2002年12月竣工。建设总投资160万元,新建门店27间。文化路的临街门店得以完善。
2003年6月,投资30万元,由湖北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设计的新校门建设正式开始施工,工程历时70天,2003年8月竣工。2003年8月下旬,新校门正式开通使用。至此,实验中学学生出入通道由西正街改变到文化路。
完成了两大工程建设以后,于2003年秋,又投入20余万元进行了学校园区、教工生活园区的花坛景点建设以及绿化建设。

进行文化路的两大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多媒体教学实验已经有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为了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有效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学校领导决定建设校园局域网,计划投入经费100万元完善校园网络建设。2002年秋季,学校投资30余万元启动校园网第一期工程,实现了学校网络的联通。与此同时,学校与北大附中签订了合作协议,按照协议,学校每年向北大附中缴纳一定的合作费用,有偿使用其丰富的教育网络资源,并通过卫星接收设备接收视频课程1000余节。2003年4月18日,校园局域网正式开通。至此,汉川市实验中学成为汉川市同级同类学校中的第一个电子网络校园。

二、学校经费的困境。
2002年6月,正当学校建设热火朝天的时候,汉川市物价局下发了《关于取消中小学校多媒体实验班(特色班)收费的通知》,学校原来和政府协商可以向学生收取的集资费、多媒体装备费全部归入违规收费的范围。从2003年秋季起,由于失去了地方政府的收费政策保护,学校的基本建设失去了经费的保障与支撑。原来已经开办了一年的英语(外教)特色班也被迫终止。
从2001年文化路的建设开始,学校用于建设方面的各项经费达300万元。在这期间,还支付一中50万元(原建校时期应付给一中的财产补偿费);市教育局调走30万元作为局机关办公经费;教育局修建的“教育综合大楼”又从实验中学调走80万元,以12套教师住房予以补偿。至2003年底,学校累计负债高达400余万元。
2004年秋,孝感市教育局批准了汉川市实验中学开办多媒体教学班的请示,尽管收取了一定的多媒体装备费,但由于装备费用高昂,结余的经费所剩无几,依然不能填补学校庞大的经费亏空。以致于学校正常教学经费得不到保证,教师应得的津补贴不能发放。
2005年秋,为了切实落实国家的教育收费政策,学校又将已经收取的多媒体装备费全部退还给了学生,使本已债台高筑的学校雪上加霜。至此,学校负债累累,只能靠借债和贷款维持运转。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23:16:34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发展之路
2006年1月-2011年8月

绪言:
领导班子的调整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新的领导班子制定了学校五年建设发展规划,提出了“为每一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的办学理念,以大胆的开拓精神摆脱了学校沉重的债务,力排万难,迈开了学校建设发展的坚实步伐。
西街的开发、运动场的升级、教学楼的新建、教学环境和办公环境的改善以及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无不显示学校建设发展的高速度。
在这一时期,管理思路不断创新,学校各项工作进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和谐德育的构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文化艺术氛围的提升,民主管理的形成,正不断充实着学校自身内涵。教师乐教敬业、学生文明向上的教风、学风初步形成。
课程改革练兵活动和务实的教科研工作,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一批又一批教坛新秀脱颖而出,教师参加省、市级优质课竞赛连连获奖,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捷报频传,中考升学率年年居于全市初中学校榜首。

五年辛苦,五年奋斗,一所全新的学校面貌展示在社会面前。


学校大事记
2006年1月,原教师进修学校常务副校长骆华郧调任实验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原实验中学校长陈国安调任汉川市教研室主任。
2006年8月,汉川市实验中学网站平台正式开通。
2006年11月,学校顺利通过了孝感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对汉川市实验中学进行的“孝感市普通中学示范学校”复评。
实验中学第三届教代会换届选举于2007年12月开幕。2008年1月14日,召开第三届教代会的第一次会议,2008年3月17日圆满结束。
2008年7月,学校启动西街综合楼的开发工程,12月开发工程完工。
2009年11月,学校运动场建设开始施工。2010年1月,新运动场交付使用。运动场建设总投资240万元,是汉川市第一个全塑料、全封闭运动场。
2009年10月,学校承办了汉川市第八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
2010年5月和2011年4月,学校工会举办了实验中学第一届和第二届教职工趣味运动会。
2010年9月,王健龙被评为湖北省第八批特级教师。
实验中学首届体育艺术节于2010年12月拉开帷幕。12月30日在学校运动场举办了《在阳光下成长》大型元旦联欢会。这是实验中学开办以来的第二次师生同台演出。
由汉川实验中学牵头承担的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专项资助重点课题《百科知识阅读与初中生道德认知水平关系研究》,2011年3月2日通过了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顺利结题。
2011年4月16日至22日,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布里奇顿中学校长蒂姆·卡布尔斯基来汉川市实验中学进行友好访问。布里奇顿中学与实验中学结为姊妹学校。
2011年7月,第五届全国青少年对联夏令营活动在汉川市实验中学举行。实验中学是这一次活动的协办单位。
2011年6月至8月,由政府投资建成实验中学第三幢教学楼,原南教学楼作为D级危房停止使用。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23:17:04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发展之路
2006年1月-2011年8月

绪言:
领导班子的调整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新的领导班子制定了学校五年建设发展规划,提出了“为每一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的办学理念,以大胆的开拓精神摆脱了学校沉重的债务,力排万难,迈开了学校建设发展的坚实步伐。
西街的开发、运动场的升级、教学楼的新建、教学环境和办公环境的改善以及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无不显示学校建设发展的高速度。
在这一时期,管理思路不断创新,学校各项工作进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和谐德育的构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文化艺术氛围的提升,民主管理的形成,正不断充实着学校自身内涵。教师乐教敬业、学生文明向上的教风、学风初步形成。
课程改革练兵活动和务实的教科研工作,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一批又一批教坛新秀脱颖而出,教师参加省、市级优质课竞赛连连获奖,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捷报频传,中考升学率年年居于全市初中学校榜首。

五年辛苦,五年奋斗,一所全新的学校面貌展示在社会面前。


学校大事记
2006年1月,原教师进修学校常务副校长骆华郧调任实验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原实验中学校长陈国安调任汉川市教研室主任。
2006年8月,汉川市实验中学网站平台正式开通。
2006年11月,学校顺利通过了孝感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对汉川市实验中学进行的“孝感市普通中学示范学校”复评。
实验中学第三届教代会换届选举于2007年12月开幕。2008年1月14日,召开第三届教代会的第一次会议,2008年3月17日圆满结束。
2008年7月,学校启动西街综合楼的开发工程,12月开发工程完工。
2009年11月,学校运动场建设开始施工。2010年1月,新运动场交付使用。运动场建设总投资240万元,是汉川市第一个全塑料、全封闭运动场。
2009年10月,学校承办了汉川市第八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
2010年5月和2011年4月,学校工会举办了实验中学第一届和第二届教职工趣味运动会。
2010年9月,王健龙被评为湖北省第八批特级教师。
实验中学首届体育艺术节于2010年12月拉开帷幕。12月30日在学校运动场举办了《在阳光下成长》大型元旦联欢会。这是实验中学开办以来的第二次师生同台演出。
由汉川实验中学牵头承担的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专项资助重点课题《百科知识阅读与初中生道德认知水平关系研究》,2011年3月2日通过了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顺利结题。
2011年4月16日至22日,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布里奇顿中学校长蒂姆·卡布尔斯基来汉川市实验中学进行友好访问。布里奇顿中学与实验中学结为姊妹学校。
2011年7月,第五届全国青少年对联夏令营活动在汉川市实验中学举行。实验中学是这一次活动的协办单位。
2011年6月至8月,由政府投资建成实验中学第三幢教学楼,原南教学楼作为D级危房停止使用。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23:17:4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发展之路 第一节 学校管理新变化


一、学校领导的调整。
2006年1月26日,汉川市教育局党组成员陈银成代表党组到学校召开校级领导会,宣布党组任命决定:原教师进修学校常务副校长骆华郧调任实验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公示期满由组织下任职文件;原实验中学校长陈国安调任汉川市教研室主任;张育群免去实验中学工会主任职务,王红心免去实验中学体卫艺处副主任职务。
从2006年8月—2010年8月,汉川市教育局对实验中学领导干部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变更。
2006年8月,原官备塘中学副校长周从新调任实验中学副校长,教务处主任邹生木任实验中学工会主任。
同时,对学校中层干部也作出一些相应的调整:范三周任教务处主任,蔡新兰任政教处主任,张永祥任教科处主任,张胜凯、胡望林、王健龙、分别任政教处、教务处、体卫艺处副主任。
原政教处主任吴遵和调任官备塘中学副校长,原党支部副书记熊少玉退居二线。
2006年9月,在实验中学实行了中层干部竞聘,胡应平被聘为总务处主任,成秋新被聘为体卫艺处主任。
2007年8月,教育局又对学校行政人员作了部分调整,同时充实了新的力量:原常务副校长张连发同志改任实验中学党支部专职副书记,任命蔡新兰为副校长,游华祥为政教处主任,李红斌、张云莉为教务处副主任,陈长华为政教处副主任,艾文涛为体卫艺处副主任,李继光为总务处副主任。
2009年8月,工会副主任黄柏顺退居二线,教育局任命周传炎为工会副主任。
2010年8月,教育局安排张连发、张志高、邹生木三位同志退居二线,任命范三周为副校长,熊中平为工会主任,张永祥为教务处主任。同时,严松涛竞聘为办公室主任,李红兵竞聘为教科处主任,黄友兰竞聘为教务处副主任。
经过四年的充实、调整,实验中学的基本完成了领导干部的新老更替。至2010年8月,学校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平均年龄不超过43岁。
二、“和谐管理”的提出。
2006年3月,在学校教职工大会上,骆华郧校长作了“克难奋进,锐意创新,努力实现实中腾飞”的工作报告,确立了“彰显学校特色,打造实中品牌,强化人性化管理,构造和谐实中”的总体工作目标,规划了“体现特色、增强意识、抓好创新、强化措施、实现目标”的五大工作蓝图,提出“为每一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的办学理念。
2006年11月,孝感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对汉川市实验中学进行了“孝感市普通中学示范学校”的复评回访,对学校“以管理促进和谐,以和谐优化管理”的思想给予了肯定。

骆华郧同志简介:
骆华郧,男,出生于1961年9月,物理本科学历,中学物理高级教师。

骆华郧同志于1980年元月参加教育工作,先后担任汉川市喻河中学校长、乡镇教育组干事、教委科员、仙女山教育组组长、汉川市进修学校常务副校长等职。2006年1月,任汉川市实验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至今。


长期以来,骆华郧同志致力于教育教学的管理与研究工作,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实践中,不断研究管理方法,更新管理思想,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先后获得孝感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汉川市劳动模范、汉川市“十佳”校长、孝感市名校长等荣誉称号。


三、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召开。

2007年12月24日,实验中学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召开,进行了新一届教代会代表的换届选举。2008年1月14日,召开第三届教代会第一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通过民主选举的代表47人,其中列席代表8人,特邀代表一人。市教育局工会主席熊小林参加了会议。
第三届教代会第一次会议由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张连发同志主持。骆华郧同志就学校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作了《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和谐发展》的专题报告。大会选举了新一届的工会工作委员会。
第三届工会工作委员会成员名单:
工会主席
邹生木

工会副主席
黄柏顺

工会工作委员会委员
肖善伟
吴向明
曾贵平
黄国红
马丽琴

2008年3月,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工会主席邹生木代表学校行政,对第三届教代会第一次会议提出的议案,做了认真的答复。
第三届教代会的召开,标志着学校民主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干部、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

2006
年春,学校提出了干部队伍的“四要、四不要”原则,即思想要先进,不要消极;工作要务实,不要推诿;作风要严谨,不要生硬;行为要规范,不要随意。学校对干部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开展了干部、教师队伍思想作风建设的一些活动。

2006年5月,学校开展了“知荣辱,树新风”主题活动,陈长华被评为师德标兵,范三周、陈燕芳被评为师德模范。

2007
年7月,学校利用暑期组织教师进行了师德师风的学习,牟道琼、范三周等同志在培训学习期间作了师德报告。


2007
年11月,学校行政人员一行,赴武昌水果湖二中进行了考察。2009年2月,学校又组织行政人员到武汉外国语学校和吴家山二中、三中进行了参观考察,学习外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以提高干部队伍的管理水平。


2009
年4月至5月,学校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法规的学习,并进行了教育法规和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考试。

2009年10月,学校工会在教师中开展了“培育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主题讨论活动。
2010年5月,学校开展了“我讲我的教育故事”的教师演讲比赛。
2010年9-11月,学校工会又在教师中开展了“讲教师礼仪、塑儒雅
形象、为学生示范”的系列活动。

五、教师评价工作的发展。

在新课改时期,教师工作的评价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标准,旧的评价方案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因此,必需有一个新的、科学的教师工作评价方案适应新课改。
2006年9月,学校启动了新的评价方案的设计编写工作。方案的编写采用了“千分制”。新的评价方案试图构建一个符合学校实际的、科学的评价机制,采用菜单式的积分方法,鼓励教师个体用获取积分的办法来实现自我专业的发展。
2006年秋,“千分制积分方案”进行了评价试验,然后根据实验的情况进行了修订和完善。2007年春,学校按照修订方案进行了第二次试验性评价。2007年秋,正当学校“千分制积分方案”投入管理评价的时候,汉川市教育局下达了统一的教师工作评价方案,并要求各个学校自己的评价方案一律废止。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又改变“千分制积分方案”的整体构架,将学校评价方案按照化繁为简、化虚为实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与教育局的评价方案合理整合,形成《汉川市实验中学教师工作评价方案》。
《汉川市实验中学教师工作评价方案》注重教师工作实绩,与教师的浮动绩效工质直接挂钩。新的评价方案其实是一个综合的的评价体系,既注重学校的管理工作实际,又遵循教育局“评价方案”的基本原则。通过几年的评价运行,《汉川市实验中学教师工作评价方案》正不断走向成熟。
六、学校管理工作的成绩。
2006-2007年度,学校被汉川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单位”,是汉川市委、政府表彰的20个文明单位之一。
2007年度和2008年度学校连续两年被教育局评为“教育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2009年度,学校被汉川市委、市政府评为“红旗单位”,是汉川市委、政府表彰的10个红旗单位之一。
2010年度,学校被教育局评为“教育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2011年4月16日至22日,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布里奇顿中学校长蒂姆·卡布尔斯基来学校访问。在此期间,汉川市实验中学与布里奇顿中学结为姊妹学校。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23:23:33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发展之路 第二节 课程改革再练兵


2005年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二个年头,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在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又客观地摆在学校面前。一方面,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还难以真正实现自己的角色转变,“新教材、旧观念、老教法”的现象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业成绩两极分化现象日趋明显,学生中厌学、弃学的群体在人数上有上升的趋势。这些现象,无疑为课改的深入开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教学反思”的推行。
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总结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及时地、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和及时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加速教师适应新课改的进程。
部分教师过去上完课,很少自己回头看,学校也没有硬性规定。2006年春,校长骆华郧同志提出进行“教学反思”的倡议。提倡教师及时反思教学的成功和失误,以便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教法。为了推进“教学反思”活动,教科处对教师们写的有一定深度的教学反思或教后记,分期刊登在《实中教科研》上,供大家学习、借鉴。2006年秋,学校又对教师的教学反思作出明确的要求,把写教学反思和教后记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开展。
2006年11月,学校启动了以适应新课改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
这一次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其宗旨是研究探究式教学,即在传统课的基础上加强教学的探究性,并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潜能,使教学贴近生活,体现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课改理念。
学校成立了由骨干教师和学校领导组成的学科评课专班,本着“不务虚,要务实”的六字要求展开工作。通过为期六个周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学校共评出27节课为好课。
好课教师名单:
陈凤霞、李倩、贺康雄、黄慧明、胡凤兰、余毅、陈伏姣、王家文、
王支华、张云莉、岳铮、倪杰平、魏友姣、夏婷、李彦兵、余黎、吴平姣、
万梅芳、周华荣、张志伟、黄友兰、陈桂平、高安民、罗文华、叶天才、黄静、冯丽。
2007年12月,教务处开展了课堂教学研究展示活动,其目的是规范新教学观念下的教学行为。这一次研究活动确定部分新调入的青年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从而总结优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008年3月7日,全市教育教学工作现场会隆重召开,我校作为全市三个现场之一,接受了教育局领导及全市教育同仁的观摩指导。
三、“青蓝工程”的实施。
2008年3月7日,教务处组织召开了“结对子”工作专题会议,针对青年教师群体教育教学不够成熟的问题,学校开展了老带新的结对子工作,即“青蓝工程”。副校长周从新主持了这一次会议。2008年和2009年,学校通过名师、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有经验的优秀班主任与青年班主任结对子,开展了师带徒的传帮带活动,促进了部分青年教师和年青班主任的快速成长。
四、强化质量意识大讨论。
2008年3月,学校开展了强化质量意识大讨论。3月10日校长骆华郧作了动员报告,3月17日,学校召开“质量意识大讨论”专题会,副校长周从新作了题为“强化质量意识,打造实中品牌”的辅导报告。3月21日,学校蹲点年级的领导和年级主任、年级组长、各备课组长进行座谈。3月24日,学校分年级组织教师进行座谈。通过座谈讨论,教师们明确了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素质。
五、“有效教学”的推进。
2009年10月至12月下旬,历时40天,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2009—2010学年中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活动(教学基本功大赛)。活动的主题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活动的目标是:开展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学生自主、合作、高效、快乐学习,落实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
学校成立了由骨干教师组成的五个评价小组(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文科综合组、理科综合组)。参与讲课的中青年教师29人,涉及三个年级11个学科。本次活动注重了课堂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对课堂的总体把握、细节处理、形式和内容的选择以及对学生的亲活力等方面总结了一些可贵的经验。
经过评价组评选推荐,经领导小组的确定,共评选出七个优秀课一等奖、六个二等奖、十六个纪念奖;评选优秀教学反思(论文)二十五篇;评选出六个优秀备课组。
获奖情况记录:
优秀课
一等奖:黄玲、刘莉霞、李萍芳、倪杰平、叶黎霞、刘国东、陈文慧。
二等奖:潘勇高、段卉、张静宜、沈茜、李淑兰、熊俊。
纪念奖:王丹、李学军、周利芳、汪懿、褚小华、付植华、陈红梅、夏婷、张企红、鲁旭华、熊炜、倪厚文、付海滨、欧阳锋、张志伟、吴平姣。
优秀教学反思(论文)
一等奖:李继光、张企红、李萍芳、刘莉霞。
二等奖:王丹、熊炜、王家文、周利芳、张志伟、李汉姣。
纪念奖:吴平姣、段卉、刘国东、沈茜、黄玲、冯彦平、潘勇高、陈红梅、熊俊、曾敏、李学军、王光平、叶黎霞、倪杰平、鲁旭华。

优秀备课组
七年级语文组、七年级数学组、八年级数学组、八年级语文组、九年级英语组、九年级物理组。
2010年12月,为鼓励中青年教师自我更新教学理念,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校举行了第二届中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学校组建了评审团,由各个备课组推荐参赛团队,每个团队由一名经验丰富的高级教师或骨干教师、一名中年教师和一名教学新手组成,并以指导员(高级教师或骨干教师)的姓名作为参赛团队的参赛名称。这一次的基本功大赛采取限时评价的办法,即现场抽签、限时备课、限时制作课件、限时写出课后反思和评课材料。
比武活动从准备到结束,历时35天,共评出11个团体一等奖,13个团体二等奖,36个教师单项奖。教师单项包括最佳授课奖、最佳反思奖、最佳板书奖、最佳语言奖、最佳教案奖、最佳评课奖等六个奖项。
评比结果
1、团体一等奖
万梅芳代表队、严磊代表队、何建华代表队、黄敬代表队、彭华仿代表队、蒋巧荣代表队、珊荣代表队、李旭光代表队、陈伏姣代表队、徐革政代表队、郭琴芳代表队。
2、团体二等奖
王光评代表队、王运浦代表队、冯云清代表队、许连祥代表队、严松涛代表队、张企红代表队、熊中平代表队、王红卫代表队、余祖鹤代表队、吴树生代表队、吴道继代表队、李树生代表队、游华祥代表队。

3、单项奖

最佳授课奖:刘莉霞、周华荣、夏婷、李萍芳、张静宜、沈茜。
最佳反思奖:周华荣、张敏、李淑兰、王家文、倪杰平、张志伟。
最佳板书奖:王晓萍、汪懿、潘洋、李萍芳、倪杰平、周志刚。
最佳语言奖:徐燕、王丹、刘莉霞、张君燕、鲁旭华、沈茜。
最佳教案奖:万浩峰、倪厚文、潘勇高、汤隽、胡向阳、陈桂萍。
最佳评课奖:冯云清、李汉娇、叶彦勋、汤隽、王亮波、徐革政。
2011年8月,学校利用暑期休整间隙开展了教师“开卷有益”的读书演讲活动。14位领导和教师登台演讲,交流了他们读书的体会和收获。
六、教师队伍的成长。
教师练兵活动的成效是明显的,2006年-2011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竞赛活动的获奖等级不断上升,获奖人数迅速增加。几年来,教师参加孝感市级优质课竞赛,获得一等奖17人次,二等奖4人;参加湖北省级优质课竞赛,获得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5人次。20109月,王健龙被评为湖北省第八批特级教师。

王健龙同志简介:
王健龙,男,出生于19665月,中文本科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北省第八批特级教师。
王健龙同志1988年参加教育工作,2004年调入汉川实验中学,现任实验中学体卫艺室副主任。先后被评为汉川市第四、五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孝感市骨干教师,湖北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从教以来,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潜心进行教学改革实验,部分研究成果在省市推广。教学之余,笔耕不辍。有两百余篇文章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先后担任孝感市中小学继续教育讲师团成员,孝感市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全国中语会教学改革中心、湖北省中语会等十三家学术团体会员、理事,华中师范大学、孝感学院国培班特聘授课教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6 08:45 , Processed in 0.11843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