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汉川市实验中学校志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23:24:04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发展之路 第三节 教学管理与学教研究
作者:汉川实验中学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5 更新时间:2012-2-15
2006年春,在管理新思路的指导下,学校强化了“两条主线、三级管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即教学、科研两条主线,处室管理、年级组管理、备课组(或课题组)管理的三级管理。
一、教学效果评价与班级管理。
实验中学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上,一直以来沿用“及格率、均分、优质率”三个指标评价。新课改以来,面对学生学业成绩两级分化的趋势,2005年秋起,教务处在原来三个指标评价的基础上,增加了“后进学生转化率”指标,采用四个指标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以期让教师重视后进学生,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转化工作。
2006年9月,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学校作出三项决定:第一,继续坚持不分快慢班;第二,任何学生不得以任何理由选择班级;第三,如无特殊情况,学生一律不得留级。学校一方面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能毕业,另一方面,让学生以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从而实践“为每一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的办学理念。
2007年9月,学校把特长生的培养作为体育、音乐、美术教师的教学责任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课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处室的工作侧重点。教务处把课堂教学的研究管理作为教务处工作重点,体卫艺处和政教处,把学生的课外培养教育活动作为工作的重心,以实现学生课内课外的均衡发展。
二、学生自主学习和科技兴趣活动。
2006年春,学校在开展各科培优活动和兴趣活动的基础上,又利用学校微机室和微机课开展了学生科技兴趣活动,以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选择空间。
2007年9月,在七、八年级每周开设一节学生自主阅读课,开展了学生百科知识自主阅读的尝试。
2007年12月,学习对阅览室进行了装修,并安装了大功率空调,由武汉“阳光·三行”公司提供了整套阅览室设备,取名“阳光阅览室”。学校阳光阅览室2008年3月投入使用。学校依托“阳光阅览室”这一平台,开展了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多项活动。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学校分别开展了“中华魂”演讲比赛、“我阅读、我成长、我快乐”的写作竞赛以及“初中古诗词”的背诵竞赛等活动。
兴趣活动的开展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尝试,收到了一些成效。
2006年8月,八年级学生张宇尧、向陈铭等设计制作的电子报刊《成长》获湖北省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
2011年5月,学校组队参加了湖北省中小学电脑机器人竞赛,八(2)郭彦彤、李昂荣获机器人足球比赛第三名。
2010年12月,汉川市实验中学被湖北省教育厅确立为“中国国际动漫人才培养之湖北省动漫教育实验基地”。
2006年8月至2011年8月,学校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得湖北省级以上奖项的学生达到468人次。其中仅2006年艺术类奖项达到98人次。
三、“洋思”经验的整合。
洋思中学是江苏省泰兴市的一所普通初级中学,自1980年创办以来,洋思人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不断创新。特别是自2005年国家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以来,在全校教师中倡导“不放弃一个学生”、“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洋思坚持从起始年级开始,从最后一名差生开始,狠抓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取得了“从上帝般地令人敬爱”到“上帝般的令人敬畏”的教育教学质量,创造了“洋思神话”。
2008年 9 月,学校副校长周从新带队,教务处的范三周、教科处的张永祥、教师李书华、黄友兰、马丽琴一行 6 人组成考察组到洋思中学进行为期四天的参观考察。
考察小组回校后,教科处张永祥主任作了《洋思,离我们有多远》的专题考察报告。考察组成员黄友兰为全体教师演示了公开课,李书华、马丽琴也分别给大家上了汇报课。
教务处和教科处结合学校的实际,由“洋思学案”而推出了实验中学“讲学稿”学教模式,即融课案与学案于一体的学教模式。“讲学稿”学教模式,把学生如何学习的问题放到了教学的首要位置。
“讲学稿”在实验中学经历了一个“借鉴、摸索、整改”的过程。通过两年多的实践,“讲学稿”的学教模式为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全体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教科研工作的变化。
一直以来,学校教科研的重点放在省、市级大课题的研究上,其研究成本高,但应用转化率较低。
2006年底,实验中学第二届教育科研年会召开,会议总结了一批省、市级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拟定了今后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方向,决定学校教科研工作转向以大课题研究为辅,小课题研究为主,确立了教科研工作以“校本教研”为主要形式的基本方略。
2007年12月,湖北省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在宜昌召开的全省校本教研研讨会,会议决定在全省中小学中,推进以“校本教研”为主要形式的教育科研。教科处主任张永祥参加这次会议。
《实中教育科研》于2006年2月复刊。一直以来,校刊《实中教育科研》都是作为学校的综合性刊物。2007年秋,《实中教育科研》逐步走向“校本教研”之路,真正回归“拓展教育思路,探讨管理策略,研究教法学法,交流科研信息”的办刊宗旨,以校为本,以教师为主,刊载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一些务实性的问题。
与此同时,由曾楚华老师设计制作的“汉川市实验中学网站”于2006年8月正式开通,经过两年的运营调整,至2008年秋走入正轨。“汉川市实验中学网站”的建立,为学校教育科研的互动交流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
在这一时期,学校也承担了大型课题的研究工作。
2007年10月,教科室张永祥主任到武汉市参加“十一·五”教育技术类课题开题会议。汉川市实验中学承担了由中央电教馆立项的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的子课题《信息技术与初二数学有效整合研究》的研究工作。
2009年2月,由汉川市实验中学牵头,与孝南区西湖路中学和孝昌县沙窝中学共同承担了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专项资助重点课题《百科知识阅读与初中生道德认知水平关系研究》。2009年3月18日在汉川市实验中学举行课题专家开题论证会。
在汉川市实验中学校长骆华郧的主持下,与西湖路中学和沙窝中学经过两年的合作研究,课题于2011年3月通过专家评审,顺利结题。
汉川市实验中学参加课题研究的成员有:骆华郧、张云莉、叶彦勋、彭华仿、牟道琼、黄小红、侯崇燕、何建华、刘军民、周传炎、严莉、万梅芳、周华荣、陈凤霞、刘莉霞、肖善伟、曾楚华。
五、“中考”工作和“中考”记录。
“中考”是学校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一次重要考试,也是上级教育管理部门评价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历年来,学校特别关注中考动向,甚至通过研究中考来研究指导教学。
2006年以后,孝感市已经将中考演变为一种全科考试,在初中开设的所有课程中,除了音乐、美术以及综合活动课以外,其它每门学科都列入中考范围。因此,研究中考就是研究全科教学的提高。
学校每年对毕业班的“把关教师”进行严格挑选;每年进入九年级的学生都重新进行平行编班,以利于兑现责任目标;每年都自编自制中考复习资料。实验中学还是“八校联谊”组织的发起学校之一,孝感市各县市的八个实验中学长期合作,实行资源共享。
近几年,学校在各级各类考试和竞赛中,成绩一直处于全市同类学校前列。
2005—2011年中考,学校上重点高中人数一直居全市之首位。
2006年-2011年,实验中学上重点高中人数:
2006年毕业生1048人,升入重点高中89人,重点高中升学率8.5%。
2007年毕业生1012人,升入重点高中134人,重点高中升学率13.2%。
2008年毕业生1000人,升入重点高中103人,重点高中升学率10.3%。
2009年毕业生1038人,升入重点高中117人,重点高中升学率11.3%。
2010年毕业生1032人,升入重点高中109人,重点高中升学率10.5%。
2011年毕业生861人,升入重点高中90人,重点高中升学率10.5%。
2009年,孝感市高级中学赠与学校“优质生源基地”称号。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23:24:39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发展之路 第四节 和谐德育环境的构建


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
2006年9月4日上午,九(4)班学生曾凡因厌学情绪,在接受班主任和学校领导的帮助教育后,被其家长带回家中,在家里跳楼身亡。市教育局和城关派出所立即组织专班对曾凡同学自杀事件进行调查处理。处理结果认为,班主任和学校领导教育学生的行为是负责的,也是恰当的,学校在整个事件中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9·4”事件给学校引发了一连串的思考。读书究竟对学生意味着什么?一个初中学生为什么会如此轻身?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究竟是学校教育的问题,还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学校针对这些问题积极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2006年9月中下旬,学校举办了“珍爱生命”的主题教育活动,在师生中开展了“珍爱生命”的大讨论。9月18日,学校各班开展了“遵纪守法、珍爱生命”的主题班会。10月,又开展了“做有修养的实中人”的主题班会活动。
2006年12月,实验中学学生会、团委会与汉川一中、汉川市中职学校的学生会、团委会以及汉川市实验小学少先队总部,向全市中小学生发出“从我做起,遵规守纪,共建和谐校园”的倡议书,提出“爱护环境、明礼修身、勤奋学习、珍惜资源、遵规守纪、珍爱生命”六大倡议。
2007年春,学校政教处把原来的“心理咨询室”改为“快乐工作室”,努力拓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快乐工作室”对于班主任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1、保护学生,保护学生自尊心,保护其隐私;2、尊重每一位学生,不管他怎样顽劣,犯了什么错误,都要尊重;3、培养学生自信心。
对于家长外出务工经商的“留守学生”,政教处建立了父母或监护人的联系机制。2007年2月,政教处开展了《初中“留守生”的教育问题的调查与研究》的课题研究。
2008年10月,学校聘请共青团中央“知心姐姐”巡回报告团参加了新生家长会,800多位新生家长和全校教师听取了“知心姐姐”报告团栾雨竺老师的精彩演讲。“知心姐姐”以其永恒的魅力,以其永远的儿童立场,为新生家长和学校教师作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辅导报告。
2009年4月,政教处副主任张胜凯同志《论校园暴力呈上升趋势的成因及预防措施》和班主任彭华仿老师《单亲家庭孩子心理特质案例及应对策略》的学生心理问题研究论文均获湖北省论文评比一等奖。
2011年5月,政教处和体卫处联合组织了女生生理、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学校副校长蔡新兰同志作了专题辅导报告,把女生的生理、心理健康问题提到了更为突出的位置。
二、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关怀。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信念,是一种情怀,同时也是人生的一种使命。2007年开始,学校把感恩教育纳入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2007年4月,政教处、团委会举办了“学会感恩,学会关怀”的学生演讲比赛。每年的3月,学校团委都组织学生到汉川市特殊教育学校慰问残疾儿童。
2008年3月,为进一步推动学校“学雷锋”活动和“志愿者”行动的开展,推动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学校在七、八年级组开展了以“雷锋在我心中”、“学会感恩”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2008年5月,学校开展了情系灾区,共赴国难”的主题教育活动,发起了向四川灾区捐款的倡议,全校师生共向灾区捐款5.7万元。2009年5月,在纪念“5.12”地震一周年之际,学校为“5.12”地震的死难者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
2009年12月,政教处和团委组织学生自愿向贫困地区孩子捐献过冬衣物,学校千百学生作出了积极的响应。
2010年3月,学校特邀知名演说家房善朝先生在学校运动场举办了“让爱你的人为你自豪”的大型感恩演讲会。房善朝先生的激情演讲,使在场的每一位师生和家长都为之感染。
2010年6月,开展了“中国汉字书写节”暨“弘扬孝道文化,共建和谐家园”的“孝”文化书信感恩活动。
通过活动开展,对培养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从而学会关心父母、关心他人,增强社会责任感起到了积极地教育作用。
三、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校园平安,警钟长鸣。学校每学期期中、期末都请城关派出所的领导为学生作法制报告和安全教育报告。
2006年12月学校政教处发出“共建安全校园,争做文明学生”倡议书。
2007年8月,学校被孝感市公安局、教育局、少工委命名为“少年消防警校”。
2007年11月,制定了《实验中学校园安全预防与应急预案》,同时,学校对校园存在有安全隐患的地方作出了及时整改:1.改造学生食堂,增加灭火器,宣传安全防范措施;2.加强学生集会、早操、课间操及特殊气候条件时的安全调控和现场调度;3.楼道换上大功率的照明灯泡,校门和内操场安装大功率探照灯;4.对校园危险地段加以改造,添置了安全设施;5.补充冬季大面积防滑、化冻的安全器具。
为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学习更多的安全防范知识,学会自我救助,2009年12月,学校举行了九年级学生的停电疏散演习。2010年5月,学校又举行了全校的安全疏散演练活动。
2010年度,学校被孝感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十佳平安校园”称号。
四、学生的“养成教育”。
在养成教育的实践中,学校构建了由政教处、团委、学生会、教务处和体卫艺处组成的工作班子,建立了学校、班级的校内管理网络,落实晨检、午检制度。同时,每月印发一期学生行为习惯的量化评比通报,评分结果作为先进班级评比的依据。
学校把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都作为一次主题教育活动。至2006年春开始,“国旗下讲话”的教育集中到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
2006年5月,学校开展了“八荣八耻”主题教育活动,各班召开了“八荣八耻”主题班会。2006年秋,汇编了《汉川市实验中学德育手册》,并发给每一位学生,开展了“校园三十佳”评选活动。
2007年秋,政教处将学生的养成教育归纳为八大习惯的培养,即礼仪、学习、健身、普通话、唱歌、劳动卫生、守纪、安全自护等,并印制成“养成日志”发给每一位学生。
2008年秋,政教处、教科处联合开发了德育校本教材《成长,长成》。这是学校自行开发的第三套校本教材。
《成长,长成》以“学习《守则》、开展活动、感悟提高”为设计思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汇编的《汉川市实验中学德育手册》,第二部分是按德育工作月设计的教育主题活动。
2008年12月下旬,为激励学生舒展个性,发展特长,学校举办首届“三星评比”。由政教处、教务处和体卫艺处联合组织,在学生中开展了每年一届的“养成之星”、“学习之星”和“阳光之星”评比活动。
2009年秋,《弟子规》纳入实验中学的学生必读。
2010年9月,学校启动新生军训活动。
以《守则》教育促成长,以活动引导促长成,是学校这一时期养成教育的主要思想方法。
2010年度,学校被汉川市教育局评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23:25:10 | 只看该作者
第五节
阳光体育运动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2006年春,学校大力倡导师生加强体育锻炼,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
2006年秋,体卫艺处在学生中发起冬季长跑的倡议,并在九年级开始了利用早晚进行体育中考适应性训练。
2007年9月18日,学校召开各处室负责人专题会议,布置学校秋季运动会和学校阳光体育工作,号召广大师生“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逐步展开。
2007年12月,学校安排体育教师欧阳锋、音乐教师刘英参加全市初中生校园舞的教师培训,2008年春,学校正式推行学生大课间操,并开始了学生校园舞的训练工作。校园“三操一舞”(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和校园舞)活动有序开展起来。
2008年11月10日,学校隆重举行冬季长跑活动启动仪式,开展了冬季长跑运动。
2008年12月,湖北省教育厅授予汉川市实验中学“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
2010年秋,为了让教师走出办公室,走到阳光下,开展了全体教师大课间操跑操活动。
二、学生竞技运动的提升。
“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进,激发了学校体育运动的活力,促进了学校竞技运动的提升。
传统的学生球类项目“七乒、八足、九篮”逐步改为杯赛制。七年级乒乓球赛命名为“希望杯”,八年级足球赛命名为“实英杯”,九年级篮球赛命名为“挑战杯”,学生球类运动的竞技水平不断提升。
2008年8月,孝感市第三届运动会儿童少年组乒乓球比赛在汉川市体育馆举行。学校学生乒乓球队代表汉川市参赛,获得10金8银7铜的成绩。
2009年12月,在汉川市首届初中生乒乓球赛上。学校荣获女子团体第一名,男子团体第二名,女子单打包揽前三名,男子单打包揽5-8名。汪钊、林芷晴两位选手被评为“优秀运动员”。
2009年11月,汉川市第二届初中生篮球赛在汉川高中篮球场举行,实验中学九年级篮球队荣获第二名。
2010年11月,实验中学学生篮球队获得汉川市第三届初中篮球赛冠军。
七年级广播操比赛,内容不但更新。2006年9月,学校开始实行第二套全国中小学(幼儿)系列广播体操《时代在召唤》。2008年9月,开始实行第三套全国中小学(幼儿)系列广播体操《舞动青春》。2010年9月,开始实行全国中小学武术操《英雄少年》,以充实大课间操的活动项目。
2009年,因运动场建设,没有召开学生田径运动会。2010年举办了春季和秋季两次学生田径运动会。学生田径运动会每年都有刷新记录。
2007年10月,汉川市第七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汉川市体育中心举行,实验中学获团体总分初中组第二名。
2009年10月,学校承办汉川市第八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这一次运动会上,实验中学以总分95的成绩获团体第二名。
三、教职工的体育活动。
随着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学校教工的运动项目也不断丰富。2010年4月和2011年4月,连续举办了两届教职工趣味运动会。
2011年4月,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布里奇顿中学校长蒂姆·卡布卡斯基来汉川市实验中学进行友好访问时,在教育局局长李文华陪同下,参加了学校教职工趣味运动会。


学校教工篮球运动和乒乓球运动活动频繁,教工球队代表学校和市教育局参加过市内的多项赛事。
2006年4月,由成秋新、陈长华、李旭光、冯云青四位教师组成代表队,代表市教育局参加了市总工会组织的“汉川市二OO六年劳动保障杯乒乓球赛”,获团体第四名。
2006年10月,汉川市第四届“园丁杯”篮球赛在汉川一中举行,教工队参加了比赛并取得第四名的成绩。
2007年4月,在汉川市“国税杯”乒乓球赛中,由成秋新、陈长华、冯云青、艾文涛四位教师组成的代表队代表学校参赛,获团体第二名。
2008年4月,在汉川市迎奥运“联通杯”乒乓赛球赛中,学校教工队获得团体第五名。
2009年4月,学校教工队参加市直机关工委、总工会组织“工商红盾杯”篮球赛,获甲组第六名。
2011年4月,汉川市“工商杯”乒乓球赛在汉川市体育馆开赛,三十一支代表队参加,实验中学获团体第二名。
其它教工的活动项目也有新的进展。2009年11月,学校工会组队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全市教职工象棋赛。由李运红、李相宇、王小康三位教师组成的代表队代表学校参赛,获团体第九名。
2010年12月,学校被孝感市教育局、孝感市教育工会评为“先进教工之家”。
四、体育工作的管理。
在“健康体育”思想指导下,体卫艺处坚持抓“三操”(即早操、眼保健操和大课间操)质量,抓体育活动的开展,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调节学生活动内容,形成体育教学与体育活动相结合的灵活模式。
将体育游戏、健身项目、运动项目融入课堂教学,采取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相结合,是这一阶段体育教学的特点。学校田径队、篮球队实行教练负责制,同时,开办了乒乓球课外训练班。
2007年9月,学校出台《实验中学运动队管理办法》、《实验中学术科(体、音、美)课程课堂教学规范》等评价细则。
2007年11月,由蒋勇刚同志主讲的地方传统课《打夯》参加了在十堰市举行的全省体育优质课评选,荣获省级优质课二等奖。
2008年4月,开展了学生校园舞训练。2008年秋,体卫艺处制定了“阳光之星评选方案”,开展了“阳光体育优秀少年”评选活动。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体育、参与活动的局面逐步形成。
2008年春,学校制定了《实验中学2008-2010年学校体育工作发展规划》,把“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根据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作为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2009年12月,汉川市实验中学成为武汉体育科技学院教育教学实习基地。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23:25:38 | 只看该作者
第六节卫生工作的开展
“健康第一”是学校卫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学生卫生习惯教育,提高学生的卫生意识和保健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006年春,体卫艺处为每一位学生配发《实验中学卫生与健康》读本,开展健康卫生知识测试和竞赛活动。同时补充《关于加强体育卫生安全工作的几点措施》和《关于体操、眼保健操的几点补充意见》。2006年秋修订《汉川市实验中学体育卫生安全事故防范措施》。
一、加强学生视力护理。
2006年秋,体卫艺处制定了《实验中学中小学生预防近视眼基本知识与要求》。
2007年4月-2009年4月,学校与汉川卓越眼镜店签署入校服务学生协议,由卓越眼镜店免费为学生进行视力检查和用眼卫生的咨询服务。2009年5月-2011年6月,同华视眼镜有限公司签订免费进校服务协议。
2009年6月,汉川市“六·六”全民护眼日主场活动在实验中学举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李道全教授就“保护青少年眼健康”作了专题讲话。
二、流行病的防控。
2006年秋开始,学校积极联系和配合市“疾控中心”等医疗机构,进行常见病、传染病的预防和宣传工作。利用厨窗开展防近视周、爱牙日、口腔卫生保健等宣传教育活动。还印发《血防知识》、《春季主要流行病预防知识》、《让学生了解自我,健康步入青春期》、《预防艾滋病知识》等简报刊物发给每一位学生。
2006年2月,根据学生中感冒大面积流行的状况,汉川市疾病控制中心舒端主任等一行来学校对学生了进行春季流行病预防基础知识讲座。2007年11月,请汉川市“疾控中心”专家为七、八年级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的专题讲座。
2009年5月,“甲型H1N1流感”警报拉响,学校请市“疾控中心”领导来校协助布置防控工作。5月和6月,为全校师生举行了两次防控“甲型H1N1流感”知识讲座。2009年9月,学校采取了全天候的防控措施,配置了电子测温仪一台、温度计300支、工作服50套和洗手液等,从9月到11月每天一次检查,发现疑似病例及时上报。同时,对教室、办公室定期消毒,以消除疾病隐患。
2009年9月,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来学校为教职工义务检测身体有关健康项目,以帮助教师了解身体健康状况。
2010年9月,学校迎接了国家教育督导团体育卫生工作专项检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23:26:12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发展之路 第七节  楹联文化和艺术工作


一、楹联文化的兴起。
楹联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学校在传承诗联文化方面做了一些尝试。2003年,自编了校本教材《楹联赏析与运用》,并进行了将楹联文化引入课堂的教学实践。
2006年10月,学校邀请汉川市诗词楹联学会顾问黄文学、副会长邓万商来校给师生讲授楹联课,并聘请黄文学、邓万商两位老师担任学校楹联文化的辅导员。楹联文化在实验中学悄然兴起。
2007年2月,学校举办了“知荣耻,辨美丑、塑形象”百米长卷诗联书画签名活动,参加活动的师生、家长达3600多人。在这一次活动中,撰联818副、诗歌 956首,人生格言1250条,图画210幅,签名3600多个。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学校楹联文化氛围。

2007
年3月,学校请我市知名书法美术爱好者及国家级会员黄文学、黄火青等一行来校,就学校的校园楹联文化建设提出宝贵意见。
2007年5月1日,“中国楹联(汉川)论坛2007湖北花朝联会暨汉川市首届楹联文化节”活动在仙女山公园举行。在这一次楹联文化节上,湖北省楹联学会赠与汉川市实验中学“湖北省楹联文化学校”称号,同时被汉川市楹联学会特约为“楹联文化教育基地”。
2009年4月10日,汉川市楹联学会与学校联合举办的科学发展观与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系列活动,组织八年级学生参加并听取了黄文学老师的“联律通则”专题讲座。
2011年3月,学校被中国楹联学会列为“全国楹联规范化教学试点学校”。
受学校楹联文化的影响,一些大型的社会楹联活动也在实验中学开展。
2008年3月19日,汉川市委宣传部在实验中学举行“迎奥运”诗词、楹联、书画万人签名活动。
2008年5月,“黄良辉文化研究所”成立筹备会暨四川汶川大地震诗词楹联书画倾情会在实验中学举行。
2011年7月,第五届全国青少年对联夏令营活动在实验中学举行,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先生为学校题词:“联飞江汉有来人”。


二、学校艺术之花。
随着楹联活动的开展,学校其它艺术类活动愈来愈频繁。学校美术兴趣组每年都有大批的学生书画美术作品送交湖北省教育厅、文化厅参评。2006年6月,学校被省教育厅、文化厅评为??“优秀组织奖”。2006月至2011年8月,学生书画美术类作品获省级奖项达到??人次。
2006年8月,学生舞蹈队到孝感市教育局参加“湖北省第七届黄鹤美育节孝感赛区文艺演出”,我校节目《康定溜溜康定情》被评为孝感赛区优秀文艺节目一等奖。
2008年10月28日,汉川市第七届艺术节教育专场文艺演出在汉川市体育馆举行。实验中学的音乐剧《班团会》参加了演出。
2009年9月,学校舞蹈队《成长》赴孝参加孝感市第八届黄鹤美育节文艺演出,节目获孝感市优秀文艺节目二等奖。10月,《成长》剧组代表孝感市参加湖北省第八届黄鹤美育节文艺汇演,获湖北省优秀文艺节目一等奖。
2010年3月,汉川市初中生校园歌手擂台赛在市实验小学举行,实验中学黄宇恒和吴轶凡同学分获一等奖和三等奖。
为渲染校园艺术氛围,在推行学生集体舞的同时,学校适时开展了一些有影响的歌舞艺术活动。
2009年5月,体卫艺处在阶梯教室组织了学校首届“红五月杯”校园歌手擂台赛。2010年5月,学校举办第二届“红五月杯”校园歌手演唱会。
2010年12月,学校举办首届体育艺术节。12月30日在运动场举办了《在阳光下成长》大型元旦联欢会,这是实验中学开办以来的第二次师生同台演出。联欢会上教师的大型舞蹈《阳光路上》极为和谐的突出了联欢主题。

2011年6月29日,在汉川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红歌演唱会”上,实验中学教师舞蹈队演出了大型歌舞《我的祖国》。

几年来,学校不断努力,正在以实际行动打造这一艺术教育特色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23:26:46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发展之路 第八节  学校建设和发展


2007年开始,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在免收学生书杂费的同时,国拨经费稳步递增,学校经济压力有所缓解。
一、西街开发。
2007年春,为了解决学校沉重的债务,从根本上改变学校的经济现状,学校决定改造西街临街的危房,建成西街综合楼,同时进行商业开发。
2007年2月,学校向市政府、市计划发展改革局递交了实验中学关于改造西街临街危房的请示报告。2007年4月,汉川市政府、市计划发展改革局下发了“同意立项”的文件。
但是,西街临街危房是学校对外出租的商业用房,原来的租赁户在将门店退还给学校的问题上,难以和学校达成一致意见,以致出现妨碍学校拆除危房的群众事件,改造工作因此受阻。此后,学校又通过多方工作,克服干扰,排除万难,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到2008年6月,西街临街危房才整体拆除,改造工程终于启动。
2008年7月,西街综合楼建设开始施工,于2009年元月竣工,历时6个月。综合楼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一共六层,其中一、二楼为对外出租门店,四至六楼为商住房。
西街的开发,终于使学校从债务缠身中解脱出来。
至2009年,学校充分发挥校园地域优势,投资门店建设,不断增强学校造血功能。学校共有临街门店88间,经济收入每年达百万,有力地补充了学校的环境建设和设施建设的经费。
二、学校硬件建设。
2007年秋,在汉川财政局和武汉大学“三行·阳光”公司的支持下,学校先后改造了会议室、阶梯教室和学生阅览室。在这一时期,还利用国拨专用经费,更新了学校微机室和电子备课室,更换电脑92台,装备了15个多媒体教室。2011年7月,财政局拨专项经费15万元,为学校补充一批空调设备。学校办公环境环境开始有所改善。
2009年11月,学校利用西街的开发的结余经费,投入240余万元进行了运动场建设。2010年元月,新运动场顺利通过了“亚田联”专家组验收并交付使用。学校新运动场是汉川市第一个全塑料、全封闭运动场。
2011年6月至8月,由政府投资建成实验中学第三幢教学楼,原教学南楼作为D级危房同时停止使用。
三、学校文化环境建设。
在学校这块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中,创设校园环境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极好舞台。2008年,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学校着手规划了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
    首先是学校环境容貌的改造和建设,以形成良好的校容校貌和优美的校园学习环境。2008年春开始,学校陆续对墙壁进行刷新、污沟进行清理、道路进行升级改造,在改造教学楼的人行通道时开辟了具有一定格局的文化走廊。同时,对于学校的绿化环境进行优化整形,移除小操场旁高大的的笔柏,拓宽内场视野,并在科技楼前补充有一定品位的景观树种。2011年3月,学校通过了湖北省环保局等相关单位的评比考核,并获得了“湖北省绿色学校”的资格认证。
    其次是学校思想文化的铺设,以形成健康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学校把“砺志勤学,健身报国”作为校训,校内宣传橱窗、文化长廊布置励志故事、校园风采剪影、优秀教师、先进学生事迹介绍等激励人心的系列风景,教室、办公室、走廊墙壁的名人画像、警句格言随处可见。同时,校园三条道路以“勤学路”、“励志路”、“健身路”命名,走进校园可见两块醒目的标牌:“迎着晨风想一想,今天该怎样努力。”“踏着夕阳问一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在人行过道正前面的墙壁上,写有一段警示录:“注重自己的仪表,让它神采飞扬;丰富自己语言,让它妙趣横生;规范自己的行为,让它知书达理;积累自己的学识,让它才思泉涌;塑造自己的体魄,让它健康阳光;管好自己的脾气,让它逗人喜爱;发展自己的个性,让它鲜明唯美;净化自己的心灵,让它平和纯朴;锻炼自己的气质,让它超凡脱俗;升华自己的灵魂,让它崇高圣洁。”
    这是沉默而有风范的提醒,这是无声胜有声的激励与鞭策。这些提醒与鞭策将不断促进学校文化的发展与提升。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23:27:34 | 只看该作者
附录一. 学校行政干部任职情况


1998 -1999学年度

校长、党支部书记
杨行彪
全面负责学校工作


副校长(兼总务主任)万中洲
负责学校总务工作


副校长(兼教务主任)王剑波
责学校人事与教学工作


副校长
张连发
负责学校基本建设工作


教务副主任
汪四坤
负责高中部的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邹生木
负责初中部的教务工作


政教副主任
吴遵和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办公室主任
熊中平(代)
负责学校办公室工作


团委书记
邓文辉
负责学校团委、学生会工作


1999-2000学年度



校长、党支部书记
杨行彪
全面负责学校工作


副校长(兼总务主任)万中洲 负责学校总务工作


副校长(兼教务主任)王剑波 责学校人事与教学工作


副校长(兼工会主任)张连发 负责学校政教、工会工作


教务副主任
邹生木
负责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周从新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政教主任
吴遵和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政教副主任
蔡新兰
协助学校政教工作


总务副主任
邹光东
负责学校总务工作


办公室主任
熊中平(代) 负责学校办公室工作



团委书记
邓文辉
负责学校团委、学生会工作



2000-2001学年度

校长、党支部书记 杨行彪
全面负责学校工作(2001年3月离任)


2001
年3月由陈国安代理校长


副校长(兼总务主任)万中洲
负责学校总务、基建工作


副校长(兼教务主任)王剑波
负责学校教学工作


副校长
张连发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副校长
雷红桥
负责学校办公室工作


工会主任
张育群
负责学校工会工作


办公室副主任
熊中平
负责学校办公室工作


教科研主任

邹生木
负责学校教育科研工作



教务副主任
周从新

负责学校教务工作


总务副主任
邹光东

负责学校总务工作


体卫艺副主任
游华祥
负责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工作


政教副主任
吴遵和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政教副主任
蔡新兰

协助学校政教工作


团委书记

邓文辉
负责学校团委、学生会工作




2001
—2002学年度

校长、党支部书记
陈国安
全面负责学校工作

副校长
张连发
负责学校常务工作

副校长
万中洲
负责学校总务、基建工作

副校长
李生贵
负责学校教学工作

副校长


负责学校教育科研工作

党支部副书记
陈连生
负责学校党支部工作

工会主任
张育群
负责学校工会工作

办公室副主任
熊中平
负责学校办公室工作

教务主任

周从新
负责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蔡新兰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政教主任

吴遵和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政教副主任
王红心

协助学校政教工作

教科主任
邹生木

负责学校教科工作

体卫艺主任
成秋新(代) 负责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工作

总务主任
湛丙祥
负责学校总务工作

总务副主任
游华祥
协助学校总务工作

团委书记
邓文辉

负责学校团委、学生会工作



2002
—2003学年度

校长、党支部书记
陈国安
全面负责学校工作

副校长
张连发
负责学校常务工作

副校长
万中洲
负责学校总务、基建工作

副校长
李生贵
负责学校教学工作

副校长


负责学校教育科研工作

党支部副书记
熊少玉
负责学校党支部工作

工会主任

张育群
负责学校工会工作

办公室主任
熊中平
负责学校办公室工作

办公室副主任
邓文辉
协助办公室工作

教务主任
周从新
负责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蔡新兰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张永祥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教科主任
邹生木

负责学校教科工作

政教主任
吴遵和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政教副主任
王红心

协助学校政教工作

体卫艺主任
成秋新(代) 负责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工作

总务主任
湛丙祥
负责学校总务工作

总务副主任
游华祥
协助学校总务工作

团委书记
张胜凯
负责学校团委会、学生会工作



2003
—2004学年度

校长、党支部书记
陈国安
全面负责学校工作

副校长
张连发
负责学校常务工作

副校长
张志高
负责学校总务、基建工作

副校长
李生贵
负责学校教学工作

副校长


负责学校教育科研工作

党支部副书记
熊少玉
负责学校党支部工作

工会主任

张育群
负责学校工会工作

办公室主任
熊中平
负责学校办公室工作

办公室副主任
严松涛
协助学校办公室工作

教务主任
邹生木
负责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蔡新兰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张永祥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教科副主任
范三周
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

体卫艺主任
王红心
负责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工作

体卫副主任
成秋新
协助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工作

政教主任
吴遵和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政教副主任
邓文辉
协助学校政教工作

总务主任
湛丙祥
负责学校总务工作

总务副主任
游华祥
协助学校总务工作

总务副主任
胡应平
协助学校总务工作

工会副主任
黄柏顺
协助学校工会工作

团委书记
张胜凯
负责学校团委会、学生会工作



2004
—2005学年度

校长、党支部书记
陈国安
全面负责学校工作

副校长

张连发
负责学校常务工作

副校长
张志高
负责学校总务、基建工作

副校长
李生贵
负责学校教学工作

副校长


负责学校教育科研工作

党支部副书记
熊少玉
负责学校党支部工作

工会主任

张育群
负责学校工会工作

工会副主任
黄柏顺
协助学校工会工作

办公室主任
熊中平
负责学校办公室工作

办公室副主任 严松涛
协助学校办公室工作

教务主任

邹生木
负责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蔡新兰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张永祥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教科副主任
范三周
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

体卫艺主任
王红心
负责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工作

体卫艺副主任
成秋新
协助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工作

政教主任

吴遵和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代政教副主任
张胜凯
协助学校政教工作

总务主任
湛丙祥
负责学校总务工作

总务副主任
游华祥
协助学校总务工作

总务副主任
胡应平
协助学校总务工作

团委书记
张志伟
负责学校团委会、学生会工作



2005
—2006学年


校长、党支部书记
陈国安(12月离任)


2006
年1月,骆华郧调实验中学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常务副校长兼副书记
张连发
负责学校常务工作


副校长
汪 洪
负责学校教学、教科工作


副校长
张志高
负责学校总务、基建工作


党支部副书记
熊少玉
负责学校党务工作


工会主任

张育群
负责学校工会工作(10月内退)


办公室主任

熊中平
负责学校办公室工作


办公室副主任
严松涛
协助学校办公室工作


教务主任

邹生木
负责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蔡新兰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张永祥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教科副主任

范三周
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


体卫艺副主任
成秋新
负责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处工作


政教主任

吴遵和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政教副主任
张胜凯(代) 协助学校政教工作


总务副主任

胡应平
负责学校总务处工作


总务副主任

游华祥
协助学校总务处工作


工会副主任

黄柏顺
负责学校工会工作


团委书记

张志伟
负责学校团委、学生会工作






2006
—2007学年


校长、党支部书记
骆华郧
全面负责学校工作


常务副校长兼副书记
张连发
负责学校常务工作


副校长
周从新
负责学校教学工作


副校长
汪洪
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


副校长
张志高
负责学校总务、基建工作


党支部副书记
熊少玉
负责学校党务工作


工会主任

邹生木
负责学校工会工作


办公室主任

熊中平
负责学校办公室工作


办公室副主任
严松涛
协助学校办公室工作


政教主任
蔡新兰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政教副主任
张胜凯
协助学校政教工作


教务主任
范三周
负责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胡望林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教科主任
张永祥
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


体卫艺主任
成秋新
负责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处工作


体卫艺副主任 王健龙
协助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处工作


总务主任
胡应平
负责学校总务处工作


总务副主任
游华祥
协助学校总务处工作


工会副主任
黄柏顺
负责学校工会工作


团委书记
张志伟
负责学校团委、学生会工作






2007
—2008学年


校长、党支部书记
骆华郧
全面负责学校工作


副校长
张志高
负责学校常务工作


副校长
周从新
负责学校教学工作


副校长
汪洪
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


副校长
蔡新兰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党支部副书记
张连发
负责学校党务工作


工会主任
邹生木
负责学校工会工作


办公室主任
熊中平
负责学校办公室工作


办公室副主任 严松涛
协助学校办公室工作


政教主任

游华祥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政教副主任
张胜凯
协助学校政教工作


教务主任
范三周
负责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胡望林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教科主任
张永祥
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


体卫艺主任
成秋新
负责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处工作


体卫艺副主任 王健龙
协助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处工作


总务主任
胡应平
负责学校总务处工作


总务副主任
李继光
协助学校总务处工作


工会副主任
黄柏顺
负责学校工会工作


团委书记
张志伟
负责学校团委、学生会工作






2008
—2009学年


校长、党支部书记
骆华郧
全面负责学校工作


副校长
张志高
负责学校常务工作


副校长
周从新
负责学校教学工作


副校长
汪洪
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


副校长
蔡新兰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党支部副书记
张连发
负责学校党务工作


工会主任
邹生木
负责学校工会工作


办公室主任
熊中平
负责学校办公室工作


办公室副主任 严松涛
协助学校办公室工作


政教主任

游华祥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政教副主任
张胜凯
协助学校政教工作


教务主任
范三周
负责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胡望林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张云莉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李红兵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政教主任
游华祥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政教副主任
张胜凯
协助学校政教工作


政教副主任
陈长华
协助学校政教工作


体卫艺主任
成秋新
负责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处工作


体卫艺副主任
王健龙
协助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处工作


体卫艺副主任
艾文涛
协助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处工作


教科主任
张永祥
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


总务主任
胡应平
负责学校总务处工作


总务副主任
李继光
协助学校总务处工作


工会副主任
黄柏顺
负责学校工会工作


团委书记
黄友兰
负责学校团委、学生会工作






2009
—2010学年


校长、党支部书记
骆华郧
全面负责学校工作


副校长
张志高
负责学校常务工作


副校长
周从新
负责学校教学工作


副校长
汪洪
借调到教育局修志办公室


副校长
蔡新兰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党支部副书记
张连发
负责学校党务工作


工会主任

邹生木
负责学校工会工作


办公室主任

熊中平
负责学校办公室工作


办公室副主任
严松涛
协助学校办公室工作


政教主任
游华祥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政教副主任
张胜凯
协助学校政教工作


教务主任
范三周
负责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胡望林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张云莉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李红兵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政教主任
游华祥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政教副主任
张胜凯
协助学校政教工作


政教副主任
陈长华
协助学校政教工作


体卫艺主任
成秋新
负责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处工作


体卫艺副主任
王健龙
协助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处工作


体卫艺副主任
艾文涛
协助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处工作


教科主任
张永祥
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


总务主任
胡应平
负责学校总务处工作


总务副主任
李继光
协助学校总务处工作


工会副主任
周传炎
负责学校工会工作


团委书记
黄友兰
负责学校团委、学生会工作



2010
—2011学年


校长、党支部书记
骆华郧
全面负责学校工作


副校长
周从新
负责学校教学和教科研工作


副校长
蔡新兰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和办公室工作


副校长
范三周
负责学校总务工作和体卫艺工作


党支部副书记
张开雄
负责学校党务工作(10月-12月)


工会主任
熊中平
负责学校工会工作


办公室主任
严松涛
负责学校办公室工作


办公室副主任 张胜凯
协助学校办公室工作


教务主任
张永祥
负责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胡望林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张云莉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黄友兰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政教主任
游华祥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政教副主任
李继光
协助学校政教工作


体卫艺主任
成秋新
负责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处工作


体卫艺副主任
王健龙
协助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处工作


体卫艺副主任
艾文涛
协助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处工作


教科主任
李红兵
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


总务主任
胡应平
负责学校总务处工作


总务副主任
陈长华
协助学校总务处工作


工会副主任
周传炎
负责学校工会工作


团委书记
袁宝华
负责学校团委、学生会工作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21:25:11 | 只看该作者
  论文化形态史观对教育史研究的启示
                      申国昌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武汉 430079)

    摘 要:由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首创、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发展的文化形态史观,从文化角度阐释历史的兴衰得失,并将文化看作经历生、长、盛、衰等发展阶段的有机体,强调打破文化中心说,提出文化多元论和等价观,运用挑战与应战来解释历史的衍生和演进等。这些观点为教育史研究提供了诸多新的启示,为开拓教育史研究的新领域、构建大教育史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形态史观; 教育史研究; 启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值教育史研究处于学科反思与方法探新之际,众多研究人员力求跳出传统微观史学的窠臼而跃入宏观、整体与综合的新领域,深刻反思过去仅将主流文化、精英人物、官方制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忽略与之并存的非主流文化、中间群体、基层实践研究的弊端与不足,广泛吸纳与借鉴西方各种史学流派的研究方法,在反思之余形成了创建大教育史观的共识,以此来开拓教育史研究的新领域。在这种教育史学理论反思与重构的特定背景下,文化形态史观为教育史研究人员带来了新鲜空气,给教育史研究以更多的新启示。
                         一
    文化形态史观发端于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集大成于英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文化形态史观是把文化(文明)作为一种具有高度自律的、同时具有生、长、盛、衰等发展阶段的在机体,倡导文化对等、多中心、多动因,主张多视角、多层面研究世界各种文化,通过比较各种文化的兴衰得失,从而去整体把握与宏观思考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
    文化形态史观的首创者斯宾格勒的代表作《西方的没落》,是对长期以来占西方独霸地位的“欧洲中心”论的反叛。他以生物进化论为科学依据,将文化看作是有机体,要经历生、长、盛、衰的发展变化过程。一种文化“有生就有灭,有青春就有老境,有生活一般地就有生活的形式和给予它的时限。”[1](P66)每种文化都要遵循这样一个自然发展过程,他认为西方文化“中心论”是不成立的,将西方文化描述为“永恒真理”也是不现实的。他倡导打破“中心论”,建立文化多元历史形态评价体系。他运用整体的等值的、多元的历史观,去审视与评判世界历史文化。提出了等量齐观的八种文化: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古典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阿拉伯文化、墨西哥文化、西方文化。“这些文化都是动态存在着的个别世界,就其意义而言,它们在历史的一般景观中和古典文化一样重要,而就其精神之伟大与崛起之力量来说,它们还往往超过古典文化。”[1](P18)这种观点充满了“历史面前一切文化一律平等的味道;它对于西欧中心论的观点,不失为一次重大的突破。”[2](P101)这八种文化各具特色,每一种文化都各自循着自己的发展轨迹经历了初创、发展、兴盛与衰落的演变历程。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哪一种文化可被视作比其他文化更优越。《西方的没落》“显示了一种等价性、共时性与多样性的世界文化发展图景,在对世界各个独具个性的文化的相互比较中,寻求文化发展的规律。”[3](P2)同时, 斯宾格勒认为西方文化与其他七种文化一样,要经过前文化时期与文明时期三个阶段后,必然走向衰败与死亡。他奉劝欧洲史学家切勿仅以欧洲文化为中心去研究世界历史,而应平等的态度对世界各种文化进行研究,因为世界历史就是各种文化形态的“集体传记”。
文化形态史观的集大成者——英国当代著名史学家汤因比,在其代表作《历史研究》中,在继承斯宾格勒的观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文化形态史观,将该史学流派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使之成为一种思潮,对世界史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汤因比的卓越贡献在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历程作了宏观、整体与综合的把握。“我试图把人类的历史视为一个整体,换言之,即从世界性的角度去看待它。”[4](P10)他将文明看作历史研究的单位,他认为人类发展的6000年历史上,曾出现过21个文明,之后又增加了玻里尼西亚文明、爱斯基摩文明、游牧文明、鄂图曼文明、斯巴达文明等个“停滞发展的文明”,共26个文明,后来又增加到了37个。汤因比认为,各种文明好似几代人的生命延续,具有历史继承性,这些文明之间具有“亲属关系”,而且是“价值相等的”、“平行同时代的”。关于文明的起源,汤因比不同意19世纪以来西方传统的种族论和环境论,强调文明的产生是对恶劣环境挑战而成功应战的结果,即文明起源于“挑战与应战”。第一代文明的起源,主要是对物质环境提出的各种挑战做出了成功的应战;第二、第三代文明的起源则大多是对人为环境挑战所做出的应战。不过汤因比认为挑战与应战不一定完全成正比例关系,有时挑战超出一定范围,应战就无以应对因而挑战与应战应该是适度的,过度的挑战会使文明夭折。“足以发挥最大刺激能力的挑战是在中间的一个点上,这一点是在强度不足与强度过分之间的某一个地方。”[4](P173)此外汤因比将文明分为起源、生长、衰落与解体四个阶段。他将文明生长的动力归结为那些富有创造能力的少数人的“自决能力”。这部分人通过退隐与复出来达到推动文明进步的目的。文明的衰落是由于“自决能力”的丧失,从而导致和谐状态受到破坏。同时由于少数创造性人物的骄傲,也会致使文明丧失。汤因比在论述大部分文明已走向解体的必然趋势时,他对西方文明尚存一线希望,“死去的那些文明,并不是命中注定的,也不是 ‘天生要死的’,所以我们的文明也不是必须同其他多数文明共命运的。”[5](P15)最后,他还对未来作了预见与前瞻,将希望寄托在东方,“21世纪是东亚人的世纪,并非惊人之言。”[6](P15)
    由上可见,从斯宾格勒到汤因比,文化形态史观作为一种新的史学理论逐渐走向成熟,并以其富有批判与革新精神的显著特征,日益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因此称之为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当之无惭。
                           二
    文化形态史观不仅在西方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中国史学领域也产生了强有力的回音。据王敦书先生考证最早在中国介绍斯宾格勒及文化形态史观的是李思纯[7],他于1923年留法学成回国,任教于东南大学,当年在《学衡》上发表《论文化》一文全面介绍了《西方的没落》的观点,使中国学界及时了解了斯宾格勒及其文化形态史观。之后在中国宣传文化形态史观的学者是被称为“史学奇材”的张荫麟,他于是1928年翻译了《西方的没落》的美译本,取名为《斯宾格勒之文化论》,并在《国闻周报》与《学衡》上发表。此外,作为《学衡》杂志主编的吴必在介绍文化形态史观过程中,也是功不可没。他在《学衡》上经常发表关于文化形态史观方面的评论,他认为斯宾格勒代表了现代学术综合研究的精神及趋势。当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出版后,1936年张君劢在《明日之中国文化》一书中作了介绍,使国人对文化形态史观有了大概的了解。
    文化形态史观真正在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要算是40年代的战国策派学术群体的崛起。1940---1941年,云集云南昆明的史学家林同济、雷海宗、陈锉等创办了《战国策》半月刊,之后又在重庆出版的《大公报》上开创《战国》副刊,先后发表了许多介绍文化形态史观的文章以及运用文化形态史观去研究中国历史的论文,使文化形态史观真正在中国生根发芽。林同济的《战国时代的重演》就是“运用文化形态史观,从世界文明共时态比较研究的视角出发,将当时的中国与世界都定位在‘战国时代’。”[3](P5)战国策派学人中运用文化形态史观研究中国历史最成功的要算雷海宗,他将阐发文化形态史观的论文集结成《中国文化与中国兵》一书。他强调历史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每个文化的历史形态是大致相同的。他运用文化形态史观去研究历史的杰出成就是《西洋文化史纲要》的出版,还提出中国文化“三周说”。
    借鉴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又一个高潮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中西文化交流频繁的新时代,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与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又重版发行。系统介绍文化形态史观及运用该史观研究历史的有刘家和、朱维铮、许冠三、张志刚等一大批当代著名学者与专家。
文化形态史观已成为影响我国史学研究的一种最重要的理论,其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已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的历史、文化、哲学及社会学的研究,该思潮已成为对我国影响至深的主潮之一,它将直接决定着我国史学研究的未来走向。
                             三
    教育史作为史学的分支学科,同样可以借鉴文化形态史观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深入探究文化形态史观的内在本旨与精神实质,给我们教育史研究人员以诸多新启示,对当前加强教育史学科建设,拓宽研究视野,更新研究方法,从而建立“大教育史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深入领会与分析文化形态史观的思想内涵,给教育史研究以如下启示。
    启示之一:在教育史研究中,不仅要采用传统的研究方法,而且要吸收与借鉴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研究方法,开辟研究的新领域。学会从文化视角去观察与审视教育问题,将教育作为传播与传递文化的重要手段,教育思想也是社会文明的一个因子。任何一种教育都不会是永恒不变、永葆青春的,一种教育就是一个过程,就像斯宾格勒与汤因比所言的那样,好像是一个有机体,都要经历产生、发展、衰落与消亡的自然过程。因此我们研究教育史时,不能用停滞的僵死的眼光去看待某国教育或某种教育,而应用动态的眼光从去研究,找出其产生的根源、发展的动因、衰落与消亡的原因,从而达到“以史为鉴可知得失”的治史目的。
    启示之二:文化形态史观反对将一种文化作为中心,而应当对世界存在着或存在过的各种文化均进行研究,打破“中心论”,倡导多元化。在教育史研究中,我们也要采取文化形态史观的多元价值观。第一,不能仅将欧美的教育作为外国教育史研究的重点。欧美教育目前固然发达,但其以后也难保永久发展的态势;况且其他国家与地区的教育也各具特色,也应作为研究的重点,诸如印度教育、非洲教育、中东教育、东南亚教育、南美教育等。第二,不能仅将汉族教育作为中国教育史的研究重点。而应当在重点研究汉族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的教育传统、教育观念、教育实践以及有代表性的教育家和著名学校,以开放的胸怀、兼容的态度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研究中国各民族的教育史。第三,不能仅将主流文化的教育观作为教育思想史的主线。斯宾格勒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各自的基本特征,人类历史本来就是各种文化的“集体传记”。在人类历史上存在着代表不同文化的基本象征的多元现象。[8](P289)在中国教育史研究中,我们既研究以儒学为主线的主流文化,也要研究以道家道教、佛学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构成的非主流文化的教育观与教育实践活动。这样才有可能勾画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外教育史图景。
    启示之三:文化形态史观将历史看作一个整体,正像汤因比所说:“我试图把人类的历史视为一个整体,换言之,即从世界性的角度去看待它。”[4](P10)这就给教育史研究以新的启示:应当对人类教育发展的客观历程作整体与综合性考察。教育史研究要打破中国教育史与外国教育史的人为壁垒,突破狭隘的国别史界限,将中国教育史纳入世界教育史的研究视野之内。中国是世界不可分割的一员,特别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是在世界教育的大背景下在借鉴与学习中缓慢前进的,因此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尤其要融于世界教育史研究之中,只有在世界教育史图景中才能找到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的线索与脉络。同时,要善于在中外教育史整体研究中比较与把握中外教育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进而取长补短,为当今教育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这正是治史的宗旨所在。
    启示之四: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的理论,为探究教育史上重大制度变革与思潮涌动的机理与动因提供了新启示。譬如,经历了二千年封建传统教育的中国,在20世纪中叶遇到欧美新教育模式的挑战之后,作了沉痛反思之后,为了应战西方发达教育的挑战,有识之士积极寻求振兴中华教育之良策,迫使近代中国教育步入近代化轨道。当然挑战要有一定的度,若挑战过强超过了应战者承受的限度,就会导致文明夭折。如北魏鲜卑文化教育原先有自己的民族文字与特有的教育方式,在受到中原文化教育的强大挑战和冲击后,无力应战,只好丧失本民族文化教育传统而完全被汉化。
    启示之五:斯宾格勒倡导打破“古代——中古——近代”这个长期以来主宰着西方研究的思维模式,告诉我们教育史研究人员不要固守传统的教育史分期方法。切勿在教育史分期问题上模式化,摆脱传统研究中受制于政治与历史的做法。因为历史发展本身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而且各国教育又有各国的特殊性,因国而异,不能采取千篇一律、一刀切的分期方法。尤其是中国教育史研究要改变过去按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分期去研究教育史的传统方法 。或根据自然分期法,或根据思潮板块去研究中国教育史,这样有可能更贴近历史。
    启示之六:文化形态史观倡导从宗教学、神话学、心理学等角度去探究推动历史发展的深层次文化动因与文化潜意识,这就为探寻教育史发展的内在动因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过去研究教育史仅从经济、政治、社会变迁、人才需求、对外交流等方面去探索与思考发展动因,忽略了人的深层次、潜意识动因。文化形态史观给我们诸多启迪,引导教育史研究人员从古代神话、宗教信仰、民族心理、个人欲望等方面去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教育思潮的起因、教育制度的发韧与教化实践的启动,从教育的主体——人的潜意识与心理冲动等视角去认识教育史发展的历程与走向,从而使教育史研究从显性因素的研究转向隐性动因的探寻。只有如此研究,才能再现生动活泼、充满生机的教育史画面。
    当然,西方文化形态史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理论失误,诸如放弃了历史或文化合力问题的研究,割裂了精神动因与文化本质的联系,将文化灵魂归结为经验的神祗等。不过只要我们善于在批判中借鉴,扬弃中学习,就会从文化形态史观中汲取有利于教育史研究的新思路与新方法,进而为教育史学理论大花坛增添了一束绚丽多彩的鲜花。
参考文献:
[1]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2] 何兆武,陈啟能.当代西方史学理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 张广智.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中国回应[J].复旦学报,2004(1).
[4] 汤因比.历史研究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5] 汤因比.历史研究中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6] 汤因比.半个世界——中日历史与文化[M].台北:台湾枫城出版社,1979.
[7] 王敦书. 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在华之最初传播[J].历史研究,2002(4).
[8] 张广智.西方史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On the Enlightenment to The Research of Educational History Made by the Historical Viewpoint of Cultural Morphology
SHEN Guoch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 The historical viewpoint of cultural morphology that initiated by German historical philosopher Oswald Spengler and developed by English historian Arnord J . Toynbee , expounded the rising and falling of history from the cultural angle and considered culture as the organism that went through these periods included birth, growth, vigor and decline. It advocated the cultural pluralism and the viewpoint of equal value and explained historical birth and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break the theory of culture center. These viewpoints provide the research of educational history with many new enlightenment and have significance for opening new realm of educational history research and building great historical viewpoint of education.
Key words: the Historical Viewpoint of Cultural Morphology; The Research of Educational History; Enlightenmen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22:50 , Processed in 0.16791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