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扇别致的窗 一本耐读的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4 15:29: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扇别致的窗  一本耐读的刊
                   ——喜读孝感市孝南区三汊镇中心小学校刊《小教之窗》

                                       ●孝南教科所小语教研员  管季超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工部的这两句诗中的前一句,把中国传统建筑对窗的美学追求,给了一个非常中肯的概括。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窗,绝不仅仅是为了透光和透气,一扇好的窗,应当是一个好的画框,室主在室中面朝窗时,首要感受,应当是觉得看见了一幅优美的图画。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这是写意画;“榆柳萧疏楼阁闲,明月直见嵩山雪”,这是工笔画。把窗景当成画,“画框”便须有非常丰富的变化,这在中国园林建筑中体现得尤其鲜明,“画框”本身极富装饰趣味,透过窗看到的“画”,也随游人之步移而景换,美不胜收。“梦觉隔窗残月尽,五更春鸟满山啼”,是“画”,也是诗;“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是“画”,又是音乐。
     现代的建筑虽然在材料使用、功能构造、审美风格上已大异于传统建筑,但承续“使窗如画”的优良传统仍是不遗余力的,或者说比前人更重视窗的功能性,更重视窗的美学意蕴。
      当年轻有为的三汊镇小校长周雄同志送来该校已印行的八期校刊,嘱我写篇评点文字时,一看到《小教之窗》这个刊名,就觉眼前一亮:好!好刊名!
      推开一扇窗,让本校教师的实践智慧传扬开去;打开一扇窗,让小学教育改革的海雨天风飘洒进来。定此刊名,三汊镇小的朋友们是这样的想法么?
      翻开《小教之窗》总第一期扉页,看到这样一篇《开篇词》,印证了我的猜想。这篇《开篇词》很短小,不妨全文照抄,以飨读者。
     《小教之窗》是展现我们三汊镇中心小学教育教学情况的一个小小的窗口。透过这个小小的窗口,您看到的是有关学校管理、教育信息,教研实践、教改动态、教育成果等方面的文章。虽然文章篇幅都较短小,但我们相信:只要脚踏实地从一篇篇小文章做起,就能把学校素质教育这篇文章逐渐做大,达到以“小”取“胜”,由“小”变“大”的境界,以“教科研兴教,教科研兴校”为新课题群策群力,共同谱写新的篇章。
     这一篇《开篇词》是我见过的最短小的创刊词了,言短而意长,平实朴质中见豪迈之气。乡镇学校,有此豪气,尢应击节叹赏也。

    《小教之窗》第一期印制工艺是简陋的,印数据说也并不多,但栏目设计却很丰富:

《校园通讯》——这是学校教育教学重要活动的“新闻频道”;
《教研论文》——这是展示一线教师实践智慧的“百家讲坛”;
《教例点评》——这是进行微观教学研究的“百科探秘”;
《教坛杂语》——这是让思想火花绽放的“锵锵三人行”;
《教改前沿》——这是立体展示教育创见的“波士堂”;
《下水作文》——这是展示教师文字创作的“子午书简”;
《学生时代》——这是推介本校学生优秀习作的《大风车》。

     薄薄一册校刊,运思却如此细密,想来校长周雄和担任具体编务工作的同志是灶上灶下好一通忙乎,费了一番烹炸煮烤的功夫的,想不“色香味形器”俱美都难,正宗的三汊“老锅土菜坊”出品。
     从第一期到第八期,每期都有一、二篇文章让我得到启发,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值得珍视。看到笔者这篇评点文字的朋友或许无缘看到这前八期,那就不妨也抄录下来,请您瞧瞧。
    就像咱们冇得口福品尝“满汉全席”,听听郭德刚给咱《报菜名》,也享“耳福”啊!

第一期:①《浅谈语文与自然的关系》/作者熊建芳
②《给老师挑“毛病”》/作者周雄
第二期:①《创造性思维训练如何在教学中体现》/作者黄凤兰
②《农村小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作者陈芳
第三期:①《信息技术教育的尴尬》/作者丁险峰
②《和学生一起背书》/作者周雄
第四期:①《第一次走上讲台》/作者江平
②《教学语言要严谨》/作者陈保华
③《备课就是备个性》/作者张祥鸿
④《洒一腔热血,育万千桃李》/作者胡雄艳
第五期:①《合作教育: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
第六期:①《教师日志》/作者姚少云
②《“情”——课堂教学的灵魂》/作者姚少云
第七期:①《守住一份真诚的期待》/作者李晓聪
②《李金根扫地》/作者姚少云、陈凡
第八期:①《“三心二意”教英语》作者姚少云
②《<轮轴>教学之感悟》/作者江保勤
③《和学生一起的日子》/作者丁琛

    各期之中,还有一些素面朝天的朴质之作未及提到,遗珠之憾是难免的。上述文章或许在题材的选择和文题的拟制上更能让人“闻香寻味”,让笔者印象深些罢了,老师们不必介意哈。
    限于财力,三汊镇小校刊每期印数并不多,校外人士所知者因此也不会太多。但这本校刊是实实在在起到了类似于大学《学报》的作用,该校的老师们都以能在校刊上刊发文章为荣。
    这本校刊有一些自然形成(也或许是周校长、姚主编的匠心独运、妙手剪裁)的特点:
     ——特别注重以简洁朴实的文字作学校重大事件的实录,若干篇《教学简讯》按时序读下来,俨然已是一段真实可信的“校史”记录。
      ——特别贴近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例如各期中刊发的“教学实录”、“课例评析”;例如第四期在《热点论坛》栏中集中刊发的四篇关于备课问题的学术探讨文章。
     ——特别注重推介本校的优秀教师。先后推介了优秀信息技术课教师丁险峰、教坛新秀江平、优秀语文教师管丽彩,能干的女教导主任姚少云。想必还会在以后各期让更多老师走上《星光大道》。
     ——特别注重立体展示教师的才华与生活情趣。连续有好几期都在封三、封底刊发本校教师的书画创作。
     就像参加厨艺大赛的选手做出来的菜,国家级评委也可能严把标准不评满分一样,作为周雄校长的工作合作伙伴,年长于他的老兄长,我也咬着牙齿,来把这本校刊扣上几分,激励他们再上层楼:
     ——校刊中有些文章朴质可爱,但如能再作推敲提升,投将出去,说不定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一下子就把公开发行的教育报刊编辑的眼睛“点亮”了,老师们评职称有个“硬件”,外校、外地的同行又受启发,还扬了咱们孝南区的名儿,岂不更好?
笔者认为,一线教师基于实践而构建起来的对教育的理解与看法,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老师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积累起来的教育案例,是他们独特的个人经验,都是值得珍视的。不同水准的教师,都有“言说”的权利,一线教师在新课改进程中要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不能“失语”。
     一线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加之或许常常找不到恰当的表述方式,导致大量的零星的经验和可贵的实践智慧“养在深闺人不识”。学校领导和专业教研人员携手为老师们提供些专业支持,是责无旁贷的。
      ——或许是具体负责编务工作的同志工作太忙,阅读视野有限,《他山之石》类栏目所选参阅文章有些并非上品。
      这也好办!笔者以后读书看报时多留心,发现好文章就寄到三汊来,谁叫咱是周校长的朋友呢?
      在区教研室工作十年间,我一直在为强化一线教师职业/专业基本功而鼓与呼,在小语优质赛中加入“笔试”环节就是这种努力的一种标志;也一直在为倡导学习教育理论鼓与呼,在各乡镇应邀开讲过的若干专题讲座就是这种努力的一种体现。
     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何况我这样人微言轻的人呢。但改变,也在不知不觉间悄然发生,无论你承认不承认,事实就是事实。
这种改变还会更大。您信不信?我是坚信不疑的!
      ——印数太少,单册成本工价必然高,这是印刷业的通则。能不能想一个好办法,增加点印数,让《小教之窗》成为一张物美价亦廉的学校“名片”呢?
      一桌子好菜,只请几个人来尝,厨师的好手艺就埋没了哇!怪可惜了的!
      借着评点《小教之窗》的机会,也想和农村一线教师朋友说点掏心窝子的话。
      1996年10月,笔者在反复申请多次之后,从区教委办公室来到向往已久的区教研室,(“研”这个词很打动人啊!)从那时起,我就立定志向要为一线教师服好务,做一名称职的教研员。
     十年间,我一天也没有放松过自学读书;十年间,我从对美术教育一无所知到成为在全国儿童美术教育“圈子”里有一些名气的研究者,付出的时间、精力乃至财力差不多都感动了我自己;十年间,我本着讲正气、讲原则、讲学术标准的自律要求尽力去完成每件工作;十间年,我始终把基础一线教师的需要放在首位,与各校同仁真诚交流。我无愧地说,我是一直在努力着的,是勤勉的。
       但,十年过去了,静静地想一想,盘点一下,称得上“成绩”的也实在太少。我苦恼于自己没有多少好办法能切实有效地助推一线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我这个“教研员”其实离“称职”也还有很大距离呵。
      老师们,你们能帮助我实现“做一个好教研员”的心愿吗?
       或许是笔者太珍惜与一线教师的交流机会,或许是与三汊镇小的朋友们在工作中建立起纯净的友情,不知不觉一口气写了这么长。好!打住,不再写了!
     请读者朋友们上座,品尝这一期——《小教之窗》彩封第九期!
      “九”是个好数字呵!“九”——“久”也!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必见成效!
      一定的!
                                                          2007-11-21八时于致远斋灯下一挥而就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6:27:36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6:58 , Processed in 0.06429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