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98|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感谢湖北省教科所研究员叶平先生对《教师之友网》的肯定和支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17 19:16: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www.cst21.com.cn/2/index2.htm



===》叶平先生创办的知名个人学术网站《赛伯时空》与本站为互链友盟网。




赛伯时空网推介
网站名称: 赛伯时空网[img=202,148]http://www.cst21.com.cn/2/images/nest[1].jpg[/img]
网   址:  
http://www.cst21.com.cn/
IP 地址:
   202.106.187.48
网站建设者:

单位名称:
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地   址:
   武汉市洪山区桂园路65
邮   编:
   430079
电   话:   
027-87869430(办)027-62312305(小灵通)
E_mail:
     yeping@public.wh.hb.cn
赛伯时空网是以教育教学研究为主的个人主题网站,2002年首届全国中小学特色教育专题网站展评中被评为“优秀特色网站”;2004年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育特色主题网站展评中再次获主题网站一等奖。
赛伯时空网于
2000322
日正式开通,最初在北京东方网景公司申请免费空间,后转入该公司的交费虚拟主机业务。“赛伯时空网”目前共有“教育教学研究”、“赛伯教育网志”、“电脑网络历史传奇”、“家春秋生活杂志”、“神州畅游旅游频道”、“电子产品虚拟展馆”等频道。
本站的建设初期目的,是通过网站与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研究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后来逐步拓展为作者主持的各类科研课题的工作平台,以及为湖北部分中小学教师提供展示和交流科研课题成果的平台,介绍国内外教育研究新信息的窗口。目标人群主要定位在:中小学教师与学生,教育科研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本网站在研究性学习、网络主题探究、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信息化研究、校本研究,以及农村教育研究和宏观教育决策研究等方面都所涉足。其中,网站发布的各类原创文章和学习资源,多次被国内知名教育网站(如人教网、K12等)和港台地区的教育网站转载。
关于研究性学习和网络主题探究方面的学习资源,是赛伯时空网最具特色的内容。由于作者在国内较早发起和组织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网站发布了许多作者撰著的关于研究性学习、网络主题探究方面的专著、论文和和培训讲义,以及湖北省中小学教师原创的优秀实验课例和获奖成果;此外,还翻译和编译了关于国外中小学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案例,如:WebQuest、Big6、7E网络探究、Pisa学生测评等,许多信息都属国内独家率先发布。此外,“电脑网络传奇频道”拥有堪称国内网站中最齐全的电脑网络历史人文资料,以及图文并茂的电脑历史虚拟博物馆,资料均来源于作者原创的十余部电脑网络发展史著作和在各大报刊专栏里发表的科普作品,可以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有关电脑历史的资源库。此外,2004年新建的“赛伯教育网志”频道,作为作者的个人博客网,除了即时发表个人研究随笔和校本研究课题的新进展,也是作者与网友沟通、交互的窗口。
截止
2005318日,本站的“教育教学研究频道”共有页面274个,“电脑网络频道”共有页面157个(其他频道未计)。网站全部资料容量约80M。网站最近更新的内容主要包括:校本研究、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素质教育评价成果和Pisa
测评样题等。网站今年的主要发展计划,是以中小学“校本研究”为重点,发动湖北各地中小学课题实验学校参与,发布有关教育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观察研究、案例教学、教育网志研究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文章,以及各实验学校教师在上述领域的研究成果,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和教师专业化成长。
截至2004年8月。据东方网景商务网站对本站
2003.92004.8)的统计报告,最高的月点击率为227880次,页面访问量达53853次,月访问人数达19659人,数据流量达3045M。据Alexa世界排名网站统计,本站的综合排名达到全球第126154名(http://www.alexa.com/data/details/?url=cst21.com.cn)。另据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统计,已有数百网站链接到本站。
《中国电脑教育报》在《特色网站大放送》中评论说:“几十部著作、四百余篇各类学术论文或科普文章、多个科研课题和研究成果,也许这些正是赛伯时空网能够被评为优秀特色网站的原因之一吧。网站中多数内容是作者叶平的原创作品的电子版,网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所主持的课题组的工作平台。作者在WebQuest网络主题探究、研究性学习、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信息化研究等诸多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中国教育报》在《中小学教育网站别抱着绣花枕头不松手》一文中特别指出:“像赛伯时空网、孙云晓网站等也都以其鲜明的特点吸引了人们的关注。”
《电脑爱好者》杂志评论《赛伯时空网·电脑频道》时认为:“这个网站值得你细细品味,在这里你就像走进了电脑的大博物馆,那些生动的文字、动人的故事、珍贵的图片,会让你对IT发展史有一个无比崭新的认识。小编认为,它绝对是国内第一的电脑史话网站。”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9:24:22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9:29:01 | 只看该作者
继续推进教育创新
努力开展“校本研究”
——在全省第三届创新教育研究成果展示交流会上的工作报告
提  纲

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叶 平
 

一、荆州会议的基本情况
2004年5月22~23日,全省第三届创新教育研究成果展示交流会议在荆州市隆重召开。各市、州教育科研院(所)和中小学代表400余人参加了这次盛会。湖北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李怀中同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管理处处长陈如平博士,以及荆州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市教育局主要领导同志到会祝贺。
在会议开幕式上,李怀中书记代表省教育厅做了重要指示,他不仅充分肯定了我省中小学开展创新教育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而且为省教科所和地方教育科研院(所)下一步开展的“校本研究”协作攻关活动指出了努力的方向。中央教科所陈如平博士为全体代表作了一场题为“校本研究的实施策略” 精彩的学术报告,并和与会代表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荆州市教科院、武汉市江夏区教科所、黄石市沈家营小学等7个单位(学校)代表,在大会上交流了他们组织开展课题研究的经验。
会议还组织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的交流展示课,代表们分别观摩了荆州市和全省各地选派的共24节不同类型的实验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学科探究性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网络主题探究和校园网应用等,这些实验课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赞赏。大会还以省教科所总课题组的名义,表彰了各地推选的41个先进课题实验学校(单位);从全省各地报送的600余件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论文、课例、多媒体课件光盘等)中,共评选表彰了一等奖64件、二等奖126件、三等奖189件。
2002年6月在黄石召开第二届会议以来,已经历时2年。两年后,在荆州召开的第三次创新教育展示交流会,协作攻关课题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次会议是整合了五个课题组共同召开的交流会。包括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湖北课题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新世纪学生素质评价与监控研究》总课题组;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总课题组;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中小学教学模式创新与研究性学习实验研究》总课题组,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基于城域网的校园网应用研究》总课题组。把相关课题整合在一起,交流和成果展示,也包含了这些课题的内容。因此,这次会议的代表不仅有原课题实验学校,也有各市州教科所推荐的其他学校代表,大会进行表彰的先进学校,也包括了全省在上述研究中做出成绩的更为广泛的中小学校。
同时,协作攻关也由课题组行为,上升为省教科所和各市州教科所联合研究的重点。大会前,专门召开了各地教科所院所长联席会议,把课题组扩大到更多的学校,共同探讨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如何实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和校本研究等重大问题。因此,这次会议是省教科所去年底在荆门召开科研工作会议以来,全省教育科研战线又一次重要会议。它既是推动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的一次学术研讨会,又是省教科所和各级教科院所组织全省广大中小学开展“校本研究”的一次动员会。
●正如李怀中书记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以教育科研院(所)为龙头,团结和带领广大中小学教师协作攻关开展教育研究是一个很好的组织形式。要认真总结前一阶段的经验,更好地运用和发展这种有效的组织形式,抓住当前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中的关键问题,更加广泛地组织科研人员与学校教师开展协作研究,力争在某些领域或某些方面有所突破,推动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进展、成果与体会
1、回顾课题研究,特别是黄石会议以来的进展
●为了配合新课程改革,从2000年底起,我们就以“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协作攻关”的方式,组织部分学校开始了课题实验。
●把“创新教育”定位在“教学模式创新”——以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为突破口,努力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探索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是全国(仅在上海后)最早涉足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之一。
由于没有借鉴(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导纲要》颁布的前半年),参考的范例主要是:WebQuest主题探究——翻译了“月球上的水”等,在宜昌、黄石部分学校,从主题探究入手,形成了《三峡工程》、《青铜文化》等课例(学案)。
课题组在我省的武汉、宜昌、荆州、襄樊、十堰、咸宁、孝感等地市,组织了近400所条件较好的中小学参加研究性学习的协作攻关,组成了由部分市县教科所牵头的实验网络,进行了两轮较大规模的实验,以研究性学习方式蕴含的理念为先导,探索教学模式创新的途径和方法,包括:
①学科课堂教学探究学习模式;
②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③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主题探究模式等。
●启动《新世纪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与监控》课题,探索新课程改革下,素质教育评价方式的改革,探讨新的质性评定方法,如档案袋评定、表现评定等方法在课程评价和素质评价中的应用。
●启动《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成7个实验区和40所小学,共同研究将信息技术教育整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研制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实验课程,包括在城市和农村的应用。
●启动《基于教育城域网的校园网应用》课题,分别在省教科所、省教研室、省信息化发展中心和省电教馆指导下,探讨中小学校园网的应用模式和效果。
2、主要成果:
●成果1:召开两届全省性学术交流会,印发了三批学习资料,培训了数千名教师,取得一大批阶段性成果——数千篇课例(学案)。
●成果2:组织出版一套理论丛书《创新教育研究丛书》;组织出版《研究性学习的原理、方法和实施》和《小学、初中、高中研究性学习实验课例》。
●成果3:组织研制出版《研究性学习百科资源虚拟网站(光盘)》10套,被湖北新闻出版网列为《电子音像精品》。
●成果4:研究性学习课题为我省第二批进入课改实验的地区和学校做好了思想发动和组织、方法准备。许多实验学校研制的研究性学习课例和实验论文,被评为全国和省级课程改革优秀实验成果。如:黄石广场路小学的研制《青铜文化》,在全国第6届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获一等奖。
●成果5:在全国首届网络主题探究活动展示会上,课题组提交的17篇课例(论文)全部获奖,取得一等奖8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3篇的好成绩。
●成果6:组织编写《中小学研究性学习·学生指导丛书》,(小学、初中、高中)共6册。
●成果7:组织编写《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小学(城市版)8册,(农村版)2册。
●成果8:在全国第七届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上,课题组统一报送的多媒体教学光盘获三等奖2项、优秀奖4项。在湖北省第三届中小学电脑作品比赛中,课题组统一报送的多媒体教学光盘获教师作品一等奖6项、二等奖2项。
●成果9:组织出版《学生素质教育管理、评价与监控》,包括国家“九五”重点课题总课题组的专题报告和20所学校的经验介绍。为十五课题的滚动研究奠定了基础。
3、主要经验与体会:
●课题研究的主要经验和认识是,通过组织全省协作攻关的课题研究:
1)探索新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
2)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让教师成为研究者
3)探索新的评价方式,形成师生新型互动关系;
4)探索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方式,促进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呈现方式的变革。
会议上推选表彰的先进课题实验学校(单位),评选出的优秀成果,充分反映了上述认识,并且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例如,荆州市教科所始终坚持组织各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协作研究,开展科学人文教育活动;江夏区教科所联系农村学校实际进行研究性学习和信息技术教育实验活动;武穴市教科所组织的创造教育研究项目等,在全省都有很大影响。
这次会议上还有一些新参加协作研究的学校,如:通城实验小学认真组织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成果,很快就取得了研究的进展,这些都是值得推广的好经验。
三、课题研究的新思路——走向校本研究
1、研究课题的整合与拓展
课题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其主要特色是综合性研究,包括: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学生素质教育评价、校园网应用等,这也是根据教育厅领导对教育科研部门的要求,团结、组织全省中小学协作攻关,形成研究特色和科研拳头产品。同时,这些项目也都是为了学校的发展,在学校中进行的,因而,也都是校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所以,我们的第5条经验应该是:
(5)探索以校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学习型组织和研究团队,大力推进校本研究。
2、校本研究与学校发展
●校本发展观:
以校为本是近年来国内外流行的一个新的教育理念,走向校本也是新课程改革和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探索中的一个新的亮点。
校本发展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促进学生成长与教师专业发展。它符合科学发展观。其首要的原则是“人本”原则。
校本发展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进行”。
“为了学校”是指学校自身应该成为发展的中心和根本;
“基于学校”是指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是学校,没有学校层面的改革,一切改革都要落空,新课程改革也不能落到实处;
“在学校中进行”,是指要充分发挥学校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师和学生成为教育创新的主体,从而自身也获得成长和发展。
●校本研究以及特点:
根据校本发展的理念,校本研究就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研究为线索,统领教育教学工作。组织教师从事适合本校教育教学需要的研究活动,形成学校特色,发展教师的自主性和专业水平,为全体学校的成长提供平台。
它的特点表现为:
①研究体现了“为了学校”的校本发展观;
②研究是为了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③教师置身教育教学之中,参与学校的发展与改革研究。
●“校本研究”的外延
人们通常讲“校本教研”,如果全称为“校本教育研究”,则这种概念与“校本研究”一致;如果仅仅讲的是“校本教学研究”,则未免不够全面。
我们认为,“校本研究”外延更宽泛。它除了包含“校本教学研究”外,还包括涉及学校发展的许多领域,如,还需要研究“校本课程”、“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评价、校本人事、校本督导等等。
3、组织校本研究的协作攻关
●实施整合原则:
把为了学校发展的各项课题,拓展并整合为校本研究;把创新教育研究协作攻关,拓展和引导到以校本研究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创新活动,继续组织全省教科院所和中小学协作攻关。
我们初步打算申报全省“十一五”重点课题,争取在立项后重新设计和组织研究内容。我们这支协作研究队伍也将会继续保留和不断发展壮大。因此,这次会议也是我们组织的最后一届创新教育研究课题展示交流,今后必然演变为“校本研究”协作攻关的展示交流活动。
四、第一轮“校本研究”协作攻关的重点内容构想
1、继续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和研究性学习实验,把研究重点转向学科课堂教学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创新
研究(探究)性学习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目前,在综合实践活动(义务教育)和研究性学习课程(高中)都取得较大进展,但在学科课堂教学中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需要我们继续组织协作攻关研究。
●目前,教育部正在组织对新课程标准进行修订,提出了要正确处理几个关系,值得我们在探究性教学的校本研究中认真思考:
  ——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系;
  ——学科逻辑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学生经验的关系;
  ——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关系;
  ——学科的独立性与关联性的关系;
  ——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关系。
●关于研究思路的几点参考建议:
——探究性教学是一种精心编排的教学活动;
——探究并非惟一的教学方法;
——即使在探究教学中也包括多种形式,需要在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指导三个方面创造一种教学平衡;
——不能割裂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二者的关系。
——建议采用行动研究、叙事研究、观察研究等方法,通过研究和行动,从改进课堂教学入手,形成个人和本校的教学成果。
●为了发现和总结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我们仍然打算用以前行之有效的做法:总课题组“创设情境”,“任务驱动”,组织专家进行指导,与学校教师共同探讨;各学校根据学校实际自行探究,形成具有不同学校特色的成果,总课题组进行整合和推广。
初步打算在今年年底适当的时候,组织一次全省性的学科课堂探究学习实验课竞赛活动。
2、搭建全省研究性学习(网络主题探究)平台
●省信息和发展中心支持下,在湖北教育信息网(E21)开通专门频道,支持协作攻关课题的成果交流和构建网络远程学习平台。
●初步构想:
——远程学习平台
目录结构,分布式的网络主题探究专题网站群,
师生远程交互界面,支持网上课题合作研究。
——资源平台
支持网络主题探究活动的,动态、开放、自助、链接式的学习资源库。
——展示平台
网络主题探究的学案、学生研究成果、校本研究报告和论文文本。
——交流平台
提供BBS论坛和聊天室等即时性和错时性交互界面。
构建教育“博客”网志平台,作为教师“叙事研究”的交流窗口。
——组织教师培训,加大政策激励,促进“资源自增长”。
3、启动有关农村教育的校本研究项目
落实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拟打算启动两个与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相关的攻关项目:
(1)组织部分市州农村初中学校,开展“绿色证书”地方课程研制与实验
●意义:为农村后备劳动大军培养应用人才,为农业劳动力转移提供培训。
●组织地方教材编写,建设课题研究的实验和实践基地。
(2)城市学校研制优质教学资源,支援农村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
●意义:农村学校与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对优质教学资源的迫切需求;
通过研制与实验,提高城市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研究的能力。
●内容:
——研制系列教学光盘,包括新课程优质课堂实录;主要为农村教师组织校本培训服务,以及受条件限制开不齐课程的农村小学(教学点)使用。
——研制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探究)光盘,包括综合主题和学科教学相关的专题。
●在初步规划完成后,统一部署,各校申报选题。
4、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探索实验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学校制度,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课题研究拟主要在学校内部层面上进行实验探索:
——校本管理研究与实验,如:引入ISO9000,探索学校管理制度;
——学校治理结构探索:如民主管理制度、社区参与制度等;
——学校评价与督导制度研究,如校本评价与校本督导制度研究;
——教学组织结构改革试验,如,班级授课制度改革试验等。
(2004年5月23日下午于湖北荆州市)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9:32:43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教研:促进农村教师快速成长——湖北省恩施州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侧记
时间: 2008年05月15日 来源:《中国教师报》

    “恩施州的网络教研活动是一项富有远见,特别适合山区学校教师专业成长,极具实践意义的决策。”国内著名网络教育研究专家、湖北省教科所叶平教授对恩施州网络教研活动如此评价。
自2004年开始,湖北省恩施州教科所借课程改革的东风,正式在全州倡导和推行具有老、少、边、穷、库、山区特色的校本培训、区域性联片校本教研、校本科研、网络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五大校本行动研究。

爱上了网络教研

    “我这个年龄的人,提笔忘字、张口忘词,手、眼、脑都跟不上趟,接受新事物比较慢。第一次通过网络点评我校田琼芳老师执教的《比一比》一课时,真是校长逼我上梁山。次数多了,只要进‘UC房间’,不说上两句,心里还真是闷得慌!”鹤峰县容美镇中心小学一位年过58岁的老师说。
恩施州教科所语文教研员俞玲说:“取得今天的成绩确实不容易,最初举行网络教研活动时,我们还得请老师们上网看课例,约定发言人,参与的只有三、四十人。而现在,400人的‘UC房间’每次活动都是爆满,教师争先恐后地发言,且水平越来越高。”
    2007年,恩施州教科所确定小学语文、数学和科学等学科为网络教研首批实验学科,以视频课例为研究对象,以“UC”即时通讯工具、“民族教育科研网”和“恩施教师BLOG”为交流平台,开展网络教研尝试。网络教研采取“上传课例——教师观课——网上集中评议——总结、反思”的模式开展活动,即每次活动由一所学校按照活动主题,提前1~2周将某一位教师执教的常规课例(视频、教学设计)上传到“恩施民族教育科研网”上,各学校组织教师观看课例,准备交流评课材料,然后分学科利用每周三、四晚上7~9时的时间,集中到事先申请的“UC房间”进行交流,并由1~2名指定教师将活动实录进行整理,上传到网络平台。同时,各位发言或者没有轮到发言机会的教师将自己评课心得写进自己的博客。
据统计:2007年,三门学科共开展网络教研活动44次,有40位教师提供了研究课例视频,近200所小学(农村学校占70%以上)近14000人次参加了网络教研活动,有235位教师在“恩施教师BLOG”上建立了博客,撰写日志12000多篇,在“民族教育科研网”上传课例视频、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研讨小结等信息2352条,总容量达13GB之多。

难题得到了及时解决

    “真的没有想到,我在有咸丰县‘西伯利亚’之称的黄金洞民族小学执教,每周都有两次机会与州、县教研员和众多教师见面的机会,有什么难题都能够得到一个较满意的解决方案。”执教于咸丰县黄金洞民族小学的李礼老师说。
鹤峰县容美镇中心小学田琼芳老师说:“网络教研活动将我们聚在一起,让我感受自己在狭小天地中永远无法感受到的开放,不分年龄,不分性别,大家都是平等的,互为师,能听到各种真实的声音。伴随着这种声音,我在不断地成长。”
    恩施州网络教研活动由州教科所对应的学科教研员牵头。每个学期初,教研员都要进行活动主题征集活动,将老师们反应集中,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网络教研的活动主题。活动主题确定后,全州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主题,主研1~2次活动。一年多来,20多个老师们感到困惑的问题,通过每次活动的研讨,均得到较好的解决。

多种措施保持教师研讨激情


恩施州教科所心理学教研员、所长胡卫国教授说:“这种经济、便捷、高效的网络教研活动一定要长期开展下去,保持教师的研讨激情非常重要。要让这种他组织行为变为自组织行为,需要采取多种方式,需要教育、科研部门和学校采取一些有效激励措施,否则,会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
    为防止“虎头蛇尾”现象的出现,恩施州教育局、教科所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持教师们参与网络教研活动的激情。一是以网络活动主题为主,精心组织每一次活动,让所有参与活动的教师均有收获;二是通过网络教研平台,对教师参与活动的表现给予积极鼓励,比如教研员阅读教师博客中的文章后,均要以留言或评价的方式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让老师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的对象;三是通过评优、评先的方式,肯定教师们活动成果。据统计:2007年来,评出网络先进单位19个,先进个人48个,网络教研精品文章70篇,给教师博客中的文章进行评价或留言达8000多条。
据悉,恩施州教科所在小学语文、数学和科学三科网络教研活动取得了阶段性实验成功基础上,正在研究、策划拓展网络教研的学段、学科和优化网络教研方式。(作者单位系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9:40:35 | 只看该作者
“网上湖北教育”风云激荡——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回眸
  
     夯实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教育网络在全省广泛铺设
  湖北教育信息网主干网是湖北省教育信息化赖以生存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心成立之后,湖北教育信息网主干网建设即全面展开。至2004年底,湖北教育信息网主干网建设完成。通过工作交流和应用推进,使市州教育网络中心的设备普遍进行了升级改造,拓展了网络出口,全省教育主干网的运行更为稳定、可靠。通过重点支持和面上引导,调动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性,加快了县级教育网络中心的建设。结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进了中小学建设校园网和联结互联网的速度。截止到2005年6月底,已有11个市州建成教育城域网,69个县、市、区建成教育网络中心,2300多所中小学建成校园网(截至2005年底已增至3270所),4000多所中小学联入互联网。
  省网建成之后,中心便对网络系统进行了完善,扩充了网络安全系统,建设了双回路供电系统,使整个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进一步提高。2005年4月,省教育厅和中心共同投资180多万元,按照电信级标准建成了全省教育网络中心IDC机房(网络数据中心)。机房共有机柜52台,可容纳300余台服务器。正式投入使用后,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大幅度提升,其整体接入水平、数据存储量与吞吐能力都跃升到一个新的台阶,能够满足湖北教育信息网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需要。
倾力建造湖北教育的网上门户——湖北教育信息网(e21网站)
  经过孜孜不倦的耕耘,e21网站2002年获得国家ICP备案许可,2005年获得国家互联网增值服务资格。2003年5月正式成为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省级实验网。网站日常点击量稳定在200~450万次,2005年总点击量在2004年9.2亿次的基础上增长为16.23亿次。国际互联网站排名最高达到446位。据第三方国际互联网评测,e21网站已位列全国省级教育网站第一名、全国教育网站第三名。
  湖北教育信息网(e21网站)影响越来越大,声名远播。
  资源网站丰富多彩,特色突出。e21网站共建设了87个分网站和功能性服务栏目,14个市州级分网站,现有各种自有信息资源1200G以上。内容涵盖教育政务、基础教育、成职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新闻、学位学籍、招生就业、家庭教育、学前教育等方面,各分网站各具特色,实用性强。功能性栏目为全省师生和人民群众提供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也是决策者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为提升我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湖北教育信息网在考察国际、国内教学资源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启动了中小学学科网站集群建设,该建设项目规划建成了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覆盖各学科的156个单科网站群。旨在更有效地整合湖北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和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覆盖面广、内容丰富、检索快捷、动态交互共享的面向学科、面向课堂、面向教师、适合中小学教学应用的网上资源库。目前全省已有150多所学校递交了建设项目申请书,并通过了平台培训,开始了承担项目的建设。一批面向教师、服务教学的大型分网站相继建成,信息资源建设已具规模,并初步形成特色。2005年新建设的“学科教学网站群”、“校本研究网”、“湖北幼儿教育网”等一批教育教学应用网站,获得了广泛好评,深受学校、教师和学生欢迎。
  首创网上招生视频直播,在招生“阳光工程”中大显身手。湖北省招办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这是大众多年来的期盼。为了配套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的实施,e21网站高标准构建了招生录取的整套网络软硬件系统,并在硬件建设的基础上构建了4个网上系统,即远程招生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即“e21招生信息网”网站)、网上直播系统和网络安全系统。网站在配合省招办在招生服务方面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连续四年以零故障率完成了全国高校在鄂远程招生的网络服务和信息发布工作,为全省实施招生“阳光工程”提供了网络服务和技术支撑。实现了网上招生工作的几项首创。如:招生政策的全面、全程、及时网上发布;招生录取工作现场的网上直播;省招办和高校全程在线答疑;高校招生信息集中的网上自主发布等。e21网站为考生提供了优质的录取信息查询服务和“网上答疑”平台,仅2005年,至9月4日录取工作结束,考生通过“网上答疑”平台提交问题共计290000余条,省招办和高校累计回答问题142000余条。网站知名度和美誉度鹊起,日点击量最高达到5562万次,2005年比去年同期最高记录增长41.5%。
  在此成功的基础上,构建并全面推广使用了“湖北中考招生网”。中心开发并以省教育厅的名义向外公布了“湖北中考招生网”,初步研制了湖北省高中招生及初中毕业考试的信息发布标准。通过全省市州与高中使用全省统一的中考招生网络平台,提高了中考招生的透明度和规范性,促进了高中招生阳光工程的实施。
  拓展服务领域,在服务中双赢。在普通高校招生期间与移动、联通和电信公司合作开展了手机和小灵通的分数、录取状态短信查询和定制服务。此外,还开发了教育新闻移动短信定制等其他形式的短信业务,并实现了成人高考短信分数查询和录取查询。
  凭借e21网站运作的成功经验,中心承办了全国教育门户网站的建设。该网已基本建成,并与e21网站新闻栏目打通,其新闻信息量已达一定规模,2006年将全面开展网站的市场运营。高起点的全国教育门户网站的目标是:打造特色突出的卓越门户网站。从湖北教育的网上门户到特色突出的卓越门户,湖北教育信息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营造教育信息化合适的环境和氛围
  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有合适的环境和氛围,中心致力于营造这样的环境和氛围。
  中心顺利完成省教育厅局域网建设。2002年上半年,对省教育厅机关局域网网升级改造。在此基础上,建设了省教育厅办公自动化系统并已投入运行。教育厅的工作人员基本上是依托网络在办公。同时,积极做好省教育厅直属单位和武汉市区部分用户的接入工作。
  全省教育电子政务平台重点是办公自动化系统。2004年底,这个系统正式启动。在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统筹规划下,中心配合厅办公室积极做好全省办公自动化的宣传、推广和联络工作,多次开展办公自动化工作研讨,赴荆门、沙洋、十堰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还安排专人驻厅办公室负责相关工作。目前,全省已有15个市州县办公自动化平台安装调试基本到位,并成功举办了多期办公自动化培训班。按照省教育厅的部署,在厅基础教育处的指导下,全省中小学电子学籍网络管理系统建设正式启动。中心配合基教处进行了多次调研和研讨,拟定了《湖北省基础教育阶段学籍管理系统管理标准》和《信息标准》,并已完成系统平台的开发工作。根据基教处统一安排,计划今年该项工作全面实施。
促进网络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推广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近300所中小学参加了湖北省“十五”教育技术课题研究。2005年9月下旬,召开了湖北省“中央电教馆‘十五’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结题鉴定会,中央电教馆副馆长王晓芜、研究室主任陈庆贵以及湖北大学等单位的十余位教育技术专家组成专家鉴定组,对湖北省62个子课题进行了会议结题鉴定与成果评审,共有13个课题被中央电教馆学术委员会评为优秀子课题。同时召开了湖北片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优秀电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实证研究”结题鉴定会,20余所课题学校参加了会。“网络环境下的学与教”研究项目在全国领先。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交流、推广活动。例如,举办“第二届湖北现代教育技术博览会暨现代教育技术论坛”,集中展示了国内外最新信息技术发展动态,交流了信息技术教育经验;承办“中国优秀教育软件论坛”。在2005年举办的“湖北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与研究等研讨会”上,会议以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资源开发、教法运用和研究方向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学生信息素养、技能培养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会议同时还总结、推广了2005年湖北省举办的一系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与研究活动成果。这些活动为全省的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依托网络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在湖北省教科所叶平研究员的负责下,今年开通的基于“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研究网”是全省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开展“校本研究”的信息交流和成果推广的阵地,由湖北省中小学“校本研究”协作课题组进行管理,该网推出近半年来,已发展会员学校400余所,点击量不断攀升,在全省产生较大影响。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发布课题信息、研究动态、阶段性成果和指导性文件。下一阶段,将逐步把它拓展为供全省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在线研讨问题和交流成果的互动式研究平台。
  通过学会工作促进交流与宣传。中心还广泛参与了中央电教馆“教育技术协会”、“中国电化教育期刊”等各项业务活动,广泛开展全省学会与全国级学会、兄弟省市学会的沟通与协作。作为湖北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学会秘书长单位,中心配合省教育厅高教处组织了2005年湖北省高校多媒体课件评比。全省高校上报作品524件,评出获奖作品249件,其中一等奖20件,二等奖91件,三等奖138件。组织了湖北省高校网络精品课程研讨班,湖北省近百所高校的教务处长,网络中心主任参加了会议。
  推出了网络杂志《信息化教育通讯》和纸质媒体《湖北教育资讯》。《信息化教育通讯》网络杂志于2003年推出。经过2004年的发展,《信息化教育通讯》已经逐步走上轨道。目前,网络杂志稿源丰富,访问量和关注度不断提升,通讯员队伍不断壮大。网络杂志及时、全面地报道了湖北省和全国重要的教育教学信息化动态、著名报告和典型案例。2004年中心推出了《湖北教育资讯》。通过这个媒体把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技术、产品等动态信息及时传送到学校。
积极组织信息技术培训与竞赛活动
  1.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开办了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育”研究生课程班。与信息产业部合作开展了NCIE项目网络工程师和信息安全工程师的培训与认证考试。对各地教育网络管理员和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短期培训,2005年全年培训骨干学员200余人,其中首次与锐捷网络大学合作开办的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培训班受到普遍欢迎。
  中心与教育部考试中心及新东方学校合作开展的IT职业类专业培训NIT-pro项目继续推进,高校的课程置换工作取得突破,达到1000人次以上。为进一步宣传NIT-pro项目,2005年12月7~8日,中心联合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举办了“就业直通车”大型公益活动。12月,中心又与微软办公软件全球认证中心合作成立了微软办公软件全球认证中心湖北管理中心,标志着中心培训项目逐渐向认证管理方向过渡。
  2.全国“两赛”屡屡获奖。由中心承办的湖北地区“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和“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湖北省中小学生有几十人次获得全国奖项,有6人因此被保送上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一流名牌大学。仅2005年,湖北省学生作品获全国二等奖2个,全国三等奖3个,一批作品获优秀奖。教师教育软件比赛中有13人次分获一、二、三等奖。
  3.开展“三新”评比活动。中心组织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新”评比活动,湖北省基层学校和教师创作出了一大批有价值、有创新的教学应用成果,较好地研究、探讨和总结了课程整合中的资源建设、模式构建和策略应用等问题,起到了示范、辐射和宣传作用。“三新”评比活动从千余件上报作品中共评出整合课例160余节、整合论文280篇、CAI课件(网站、网页)350余件。
加强渠道建设和用户服务,提升市场运作能力
  完善网上查询卡系统。中心成功发行高校招生录取信息网上查询卡,保障了考生和家长的知情权。2005年查询卡发行工作较2004年体现了四大特点:一是改善了查询方式,根据教育部规定,保护考生隐私权,实行查询卡与考生信息绑定;二是改进了发行渠道,由全省各地招办负责发行,不设社会零售网点,避免假冒或诈骗;三是加强了宣传工作,编印网上《查询与答疑指南》40余万册,免费赠送给每一位高中毕业生,并在各高中学校和各地招办张贴宣传海报;四是成立了客服小组,接受查询咨询和及时处理问题。
  自主研发教育软件。通过自主开发、合作开发等形式,已开发出了“楚天名校”校园网平台、教育办公自动化平台、“课件工场”制作工具等十多个教育软件产品。这些产品中心均自有或与合作开发单位共有知识产权,且功能实用、性能稳定。目前,部分软件产品已在省内使用,反映较好。
  2005年,中心历时一年组织研发了名为《世纪英才教学数据管理系统》的软件。这是中心自主设计研发的首个针对学校教务管理的应用软件。经过专家评审和教育软件认证,这款软件日前已投入在全省教育系统推广。目前该软件还开始逐步实现与e21网站的对接,对学生综合表现关键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进行综合处理,通过网络构建“学生成长(电子)记录”。
  坚实的教育信息化基础,声誉日隆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环境,红红火火的教育信息化延展,所有这些,使湖北教育信息化建设自成体系,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要跳起来摘桃子:立足湖北辐射全国
  今年2月7日下午,湖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路钢来到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湖北教育信息网(e21网站)考察、调研、指导工作,并就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和湖北教育信息网的建设与发展发表了重要讲话。
  路厅长参观了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湖北教育信息网的工作和业务用房,重点察看了湖北教育信息网省网中心IDC机房、策划发展部和多媒体培训教室,详细了解了省网中心的运行、e21网站维护与管理的操作流程、NIT-PRO培训项目等情况。
  路厅长说,听了汇报,看到中心的发展印象非常深刻,鼓舞人心。中心在较困难的基础上起步,艰苦创业,从成立之初年市场收入100多万元到2005年实现综合收入1000多万元,年增长率达到了90%,几年的时间就获得了迅速发展,并已开始从湖北走向全国,这样的局面是中心全体员工团结一心,通过不懈努力实现的。这再一次说明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未来的规划目标很宏大,保障落实的措施也很实在,希望你们能不断地开拓发展,扎实推进。中心员工精神状态很好,工作环境很好,管理规范,体现了先进的管理理念。
  谈到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湖北教育信息网的建设与发展,路厅长指出:现代社会是瞬息万变的,别的行业是不进则退,IT业是不进则死。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特别是要坚持自主创新、体制创新、产品创新。总之一句话:湖北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要跳起来摘桃子!
  正如一个以倍数增长的生物体,它的发展关键往往在最后几步,而在成长的前期往往不显眼,不被注意。何爱军的这个比方,正是“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现代科学阐释吧。谈到湖北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尽管取得一系列骄人成绩,何爱军和他的伙伴依旧头脑相当清醒,甚至可以说是朝乾夕惕。
  交叉,三维,网群,严密的逻辑体系;动态,开放,交互,共享,畅想湖北教育信息化的未来,何爱军的设想处处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当此时,谁会想到,这对他来说,4年前还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这些设想,是他基于对曾经轰动一时,现在烟消云散的许多教学资源公司的命运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获得的。这些公司,正是和这些设想背道而驰的。
  “第一拨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的迅猛发展,是基于全新的构想、概念和体系、模式;第二拨专业门户网站,其价值则与网络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
  思路决定出路。一个崭新的网络学习平台即将诞生!翻开湖北教育信息网“十一五”规划,我们可以看到令人振奋的“1+8”模式,这个模式将构建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的网络学习平台。“1”即e21核心网络平台,总平台;“8”即8个分平台:电子政务平台、信息功能;学科教学平台、教学功能;教务管理平台、家校功能;全民学习平台、培训功能;学生信息平台、档案功能;知识搜索平台、检索功能;教育商务平台、盈利功能;教育游戏平台、娱乐功能。内容涵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全民教育、教育政务、教育商务等六大方面。
  有这样清晰和独特的思路,人们深信,湖北教育信息网的未来定会辉煌灿烂,湖北教育信息化的康庄大道会越走越宽广。

湖北省教育厅厅长路钢(右二)到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检查指导工作。

湖北省教育信息网e21网站工作现场。


[ 信息作者:记者 夏斐 ]
[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
[ 上传时间:2006年02月28日 ]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9:51:49 | 只看该作者
课例与课例研究
叶平(湖北省教科所)
一、校本研究行动策略的反思
■反思:从教学叙事和课堂观察,到课例研究,再到案例研究,这是校本研究,特别是校本教学研究的系列实践环节。
■中小学“校本研究”的行动策略
    1、从教育叙事研究开始行动: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改变教师“做研究”的话语方式,唤醒教师主体意识。
    2、以教师博客支持教育叙事:搭建网络叙事研究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和思想互联。
    3、以观察研究深入课堂教学:发现和揭示教学问题;通过行动和反思,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
    4、开展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研修: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全面提升教师承载新课程的教学能力。
    5、开展以案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研修:实现教学、研究、学习、培训的结合,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6、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以校本研究为载体,创新教研制度,重构教研文化,建设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学校。
二、教学课例
1、教学课例及其特点
■对“教学课例”的两种不同的理解:
其一:“课例”即课堂教学案例,是“案例”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教学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过程中的故事。课例是案例的特殊形式。
其二:与专业研究工作者不同,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一节节具体的课,他们研究的也正是这一节节具体的课,这种以一节节具体的课为对象的研究,我们称之为课例研究。
■“教学课例”是什么:以某一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重在对课本身的“改进、优化和提高”,从而给出“问题解决”的示例。
2、“教学课例”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式
——“教学课例”反映的是课堂教学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主要包括: “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
——教学课例的各部分内容,正好对应了当前中小学教研活动中最常用的几种形式:
          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            ↓           ↓
         集体备课       听课         评课
          说课        (观课)    (议课)
3、教学课例与教学案例的区别
■教学课例:以某一具体的课(特定学科/年级/教材版本)为研究对象,揭示“做什么”(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怎么做”(教学策略)以及“做的如何”(教学评价与反思)。主要涉及本课中各类教学问题的解决,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学案例:虽然也以课为研究载体,但它主要不是研究如何上好这一课。它是围绕包含教学问题的典型事件,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展示了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主要目的是组织案例教学,或为案例分析教研活动提供基础材料。不仅必须“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而且直接指向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的带有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提高本课教学的质量,而且可以运用于本学科其他课,或者其他学科的课程教学。
4、优秀的课例必须“以问题解决为中心”
■优秀的教学课例,不应该表现为对某一课教学流程的罗列式陈述。需要重点描述本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设计思路、问题解决的过程、效果和自我反思。
■优秀的课例是供教师研究的课例。优秀并不是指教师执教的“课例”本身完美无缺,而是指执教者与同事一同努力,透过“课例”学习到什么,能够帮助解决什么问题,这才把握了撰写课例、围绕课例展开研究的真谛。
■优秀的教学课例才是案例的来源:案例的搜集和开发必须来源于课例,来源于课堂教学的真实生活,但是案例又是对课例的加工和提炼,它源于课堂教学生活但同时又高于课堂教学生活。
■即:围绕着教学问题,对“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资料进行取舍和剪辑,以便集中反映教学问题及其解决过程。“教学反思”更需要集中于对问题解决的思考和讨论。
5、“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例,需要对设计和记录的原始文本资料做出选择
■如果教学课例不能够发现、揭示和提出教学问题,那么,这种课例至多也只能用来供他人观赏或模仿,难以做到以课例为载体开展教学研究,组织教师讨论和交流,课例也将异化为“展示课”的记录文本,丧失了写作课例的本源意义。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
6、教学课例中的教学反思
■我们经常强调教师要进行“课后反思”,包括对课堂教学过程(或文本实录资料)进行反思。反思是就是“回头看”,通过反思看到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后果。按照杜威的说法,所谓“反思”就是去“识别我们所尝试的事和所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反思“我们的活动和所发生结果之间的关联。”
■发现问题需要有“眼光”,教师的“眼光”就是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写作一个优秀课例的基本前提——从似乎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从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教学行为中捕捉到问题。
■“教学课例”反思什么:在写作课例前,要认真进行“问题分析”,结合“教学实录”(文本或视频)进行反思:课堂上产生了哪些教学冲突?这些问题是如何发生的?它的背景是什么?这些问题有没有研究的价值?是否能够链接新课程教学的理念等等。
7、教学课例必须围绕新课程要求,揭示和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课例”,其“教学目标”必须体现新的课程标准,关照学生的学习结果;其“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要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方案,有利于确立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其“教学反思”也必须把课例问题作为深入思考的对象,重点关注学生真实的课堂生活:学生在学习什么,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我们能够为学生提供什么,“课”怎样教才能更好地适合学生的需要等等,反映出教师对新课程教学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调控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做到了“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把握各门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从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教学建议,与所观察到的师生实际教学行为的差异之中,揭示和发现课堂教学问题。例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等等。研究者可以从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特别是从实际的阅读教学观察中,分析是否有与上述要求相悖的行为,从中揭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课例研究
1、课例研究(lesson  study)
■围绕一节课展开,主要研究“如何上好一节课”,重点解决上这一课中存在的某些教学问题,聚焦于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把研究融入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评课全过程。
■课例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就是“教学课例”,也包括教学设计方案(教案)、说课文稿、教学叙事研究报告、教学实录与反思,教学研究论文,以及对课例的分析报告等不同的形式。
■从实质上讲,课例研究也不是完全着眼于改进这一节课,仍然是一种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发展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为指向的教学循环研究。
2、课例研究的基本步骤
■课例研究是日本和美国中小学常见研究方式,目前正成为我国中小学重要的教研形式之一。基本操作步骤为:
   确定教学内容(选课)→个人(或集体)备课→上课和观课→说课和评课
有时还需要在此基础上修改教案,用改进的方法在其他班级上课,再次组织教师观课和评课。然后把改进的过程和结果与其他教师分享,修改和完善教学课例。
■课例研究的过程,无论是备课、观课,还是评课,都应该围绕问题展开,“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进行。
3、课例研究的基本特点与目的
■特点:以反思为前提、以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互动对话为特征、以行为改变为目的的教学研究。需要用“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例充当研究的载体。
■目的:校本研修中的课例研究不仅关注文本学习和相互讨论,而且更多地关注教学行为的改进。
4、课例研究的常见形式(围绕问题解决而开展):
■多人同课:指年级学科组(备课组)或教研组的多位教师同上一节课。
■一课多轮:指同一位教师连续多次在不同班级上同一节课,在观课、评课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模式。
■同课异构:指不同教师以不同的设计构想或不同的教学策略上同一节课,在相互观课的比较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课例文本的丰富与完善:通过上述课例研究活动,教学课例的文本将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完善,成为某一问题(或某些问题)解决的系列行动过程的记录、描述和反思,成为今后借鉴、学习和研讨的对象。
5、课例研究的类型
■问题式课例研究:通过定性或定量观察,以归纳的方式发现和整理而直接获得,然后从中找到有研究价值的、能够链接新课程理念的典型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和行动(归纳法)。
■主题式课例研究:预先由学校或教研组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发现和梳理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课例主题,然后,组织教师联系主题进行观课,重点揭示教师教学行为中与主题相关联的问题(演绎法)。
■混合式课例研究:上述两种方式并不是截然分开,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往往交织在一起。例如,以课堂观察的方式,发现和归纳出一批问题,从中找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形成课例;若课例问题具有共性特点(多数教师共同困惑或感兴趣的、跨学科的),便形成了某个主题;组织教师继续围绕主题进行下一阶段的课例研究。
6、基于课例研究方式的“研究课”
■在课例研究的基础上,要把传统的“展示课”向“研究课”方向发展。目前中小学经常开展的展示课(或称为“优质课”)活动,由于缺乏研究成分而且多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授课教师往往以排练方式重复“表演”,使得许多“展示”异化为“做秀”。
■校本研究倡导基于“课例研究”方式的“研究课”,即:围绕课例需要解决的问题“备课”(个人或集体),根据课例预设的目标和策略“说课”,围绕课例问题解决的思路“上课”,实际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组织“观课”;通过比较课例的预设与教学的生成,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自我反思,并组织同行和专家“评课”。
■“评课”主要不应是针对教师的授课情况做出简单的评价,来考核教师业务水平。
    一般的校内教研活动都是事前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来讨论,事后却只用短短 30 分钟议论一下就结束了。事先之所以花那么多时间据说是为了避免事后被说这说那。这种防御性姿态,以及观摩者对授课教师评头论足、一味指责别人缺点的研讨方式,都必须改变。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议论只会彼此伤害。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以达到教研的目的。因此,互相讨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
——摘自[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
■要营造以人为本、互相关怀的教研文化和同伴互助的氛围,建立一套独立于教师考核体系之外的教学教研评价体系,让教师以开放的心态实现同伴互助和合作学习。
组织教师围绕问题进行不带有褒贬色彩的“讨论”和“对话”,展开充分的交流。使校本研究的评价也能成为教师学习型组织的常规活动。成为授课教师、同行教师和评课专家共同研究的对象,共同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探讨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效果的策略;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共同提高教学能力。
■许多专家都建议把我国中小学的“听课”改为“观课”。
“听课”不仅要“听”,还要“看”——看学生的情绪状态、交往互动状态、思维状态,以及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成效;看教师的教学思路、情境创设、气氛调节、问题处理方式等等;还需要记录和思考,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丰富的研究活动。
■观课实际上就是“课堂观察研究”,可以采用观察研究的各种方法进行。观察的对象虽然是“课”,但关注点却是揭示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问题” ,以便进行“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行动。
7、“教学型”和“研究型”校本研究
■“教学型”校本研究:主要方式就是“课例研究”。课例研究主要适合于年级学科组(备课组)组织教师经常开展,在日常教研活动进行,属于“短、平、快”的小课题研究。
■“研究型”校本研究:主要方式就是“案例研究”。案例研究主要适合于学校教科室组织全校教师(或学科教研组)共同进行;以影响学校发展的共性问题为研究对象,每学期组织若干次,属于学校(或教研组)层面的“课题研究”。
既要提倡“教学型”校本研究,努力破除教师做研究的神秘感:每一位教师都能够进行校本研究;也要提倡“研究型”校本研究,防止校本研究的狭窄化:教师不仅仅只是研究如何上课。
■要在两者结合基础上,重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实现“课例研究经常化,案例研究做引领”,融入常规教学教研过程中。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9:56:35 | 只看该作者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9:57:09 | 只看该作者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20:06:29 | 只看该作者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20:20:52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0:56 , Processed in 0.1080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