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许绍璋:为后人留下曾经之影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 19:14: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许绍璋:为后人留下曾经之影像
来源:浙江摄影网  时间:2011/5/30
编者按
    中国摄影报2011年5月20日第八版整版刊登了浙江永康许绍璋老先生的一组老照片—“乡间的火热年代”,著名摄影家卢广为其写序。为满足更多读者研读和欣赏许老先生的作品,卢广和许绍璋老先生应协会之邀,专门为浙江摄影网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照片,这里选登了其中一部分,在此特别感谢许老先生和卢广老师。

 正如卢广老师所言:摄影最重要的功能是记录当下生活,给历史留下真实。在看过许绍璋老先生的这些并不太美的照片之后,相信摄影人会暂时停下按快门的手指,琢磨拍什么的问题。当代中国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把目光投向本土,投向自己熟悉的生活,关注纪录身边正在发生的巨变,是摄影人的责任所在。


留下真实
两年前,许老绍璋先生拿来一箱的底片,全部都是黑白120胶卷。底片保存得非常好,在胶卷外包装上还详细纪录着拍摄时间、地点,以及人和事。这些照片都是拍摄于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的前后十年,其内容皆为纪录中国农村在那十年间的变化,今日看来珍贵异常。
许老是我浙江永康的老乡,摄影本非他的主业,业余爱好摄影的他,其执着和勤奋,非我等可比拟。在他创作的旺盛时期,我才刚刚接触摄影,他对摄影的一贯态度,对我这个晚辈后生影响颇深。
中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解决农村问题是首要问题。许老在十年间拍摄的五千多幅照片,全部来自农村,也恰恰记录和表现了中国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十年。
三十年风雨之后,我们重新打开这些影像,恍如阅读历史文献,每一张照片,都是真实历史的定格,也是我们了解和反省过去的重要资料。
摄影有着太多的功能,而记录当下生活,给历史留下真实,或许是最为首先的意义。风花雪月也好,艺术探索也罢,在看过许老的这些并不太美的照片之后,我们必然要慨叹他的睿智和责任,也对许老和他的作品欣赏和尊重。
时间总是与历史相关的。今天过后就是明天,在艺术家的作品之中,无不是对昨天、今天、明天的思考。历史的记忆定格于方寸之中,始终无法抹去时代的烙印。
今年已经77岁的许老,仍拿着相机围绕着永康,拍摄那里的乡村、街道,以及形形色色的人……

  卢 广 2011年5月

正文
逝去的火热年代
  我今年77岁,1961年从金华农专毕业后,先后在永康县农业局、科技部门从事科技普及推广教育和管理工作,担任过农艺师。长期的基层工作,让我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天然而真挚的感情,与“三农”结下了不解之缘,萌生了拍摄的冲动。从1974年起,相机就和我形影不离,伴随左右。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文革”尚未结束,中国正处在特殊历史时期。当时,干部和群众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各级干部在田间地头和农民劳动的场面成为“常态”,也是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
  1978年夏收季节,我到永康长城大队搞试验田,那时天气十分炎热,到了试验田里,一位干部模样的人与农科队员正在拔田菁,他头戴小凉帽,头颈披着毛巾,脚穿塑料凉鞋,仔细一看竟是永康县委书记曹心公。我趁他不注意,抢拍了几个镜头,曹书记发现后,语重心长地说:“小许呀,我有啥好拍的,要拍就多拍咱们农民嘛!”现在曹书记虽已去世,但他的话一直在我脑海里回响,激励着我继续前行,把最好的镜头对准农业、农村和农民。
  1975年2月,永康掀起农业学大寨的高潮。花街公社党委书记应仁龙和潘宅大队党支部书记应章凡带领大队300多名适龄劳动力悉数上阵,社员们挑的挑、抬的抬、挖的挖,劲头十足,浩浩荡荡的劳动场面,构成了那个时代的极为典型的背景画面,折射出典型时代意义。对于那段激情燃烧的日子,我至今依然记忆犹新,往事如在眼前。这些珍贵的历史场景被我珍藏在镜头里,成为一段抹不去的历史记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春风一夜之间吹遍了神州大地,百工之乡的永康到处涌动着创业的热情。永康“洗脚上岸”的农民纷纷办起了作坊,开起加工厂,对于这些乡镇企业的佼佼者,从1983年至1984年已创造出许多新产品、新成果。那段时间,我拍了许多家庭作坊、乡镇企业,这些刚“萌芽”的“草根工厂”普遍规模小、设施简陋,但却充满强烈的创业热情。如今,30多年过去了,永康企业早已今非昔比,插了腾飞的翅膀,在经济大潮中乘帆远航,五金产品卖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永康制造”声誉鹊起。
  这些三十多年前的照片,对于现在的人们,也许是一种新的感受,亦或亲切,亦或难忘,这段真实的历史,显得弥足珍贵。今天,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中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而老照片里,那个渐渐逝去的火热年代,已然成为乡土中国的缩影,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

  许绍璋 2011年5月于永康





































后记

  余摄影一生,实属业余爱好,全无功利追求,意在为后人留存些许曾经之影像。工作于偏僻永康之地,且才疏学浅,加之境界狭浅,摄影技艺粗陋,不免有井蛙、管窥之嫌。蒙诸位美意,以拙作若干结集出版,唯恐贻笑大方。余虽已耄耋之龄,心态仍青春洋溢。此集之出版,无外是给余斑驳陋室悬一纸奖状,旨在鼓励而绝非奖掖。毕生之年,定不负影像,摄三两帧对他人与社会有益之照片,聊作对摄影之微薄贡献。结集之前后,仰众人相携,余在此鞠躬再三。

  许绍璋 2011年5月于永康

人物介绍:许绍璋

  1934年7月出生,浙江衢州人,大专毕业,1961年分配到永康农业局从事农技普及、推广教育工作,曾任永康县科委办公室主任、科协主席、政协常委和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等职。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2010年5月被永康市档案馆聘请为档案资料信息征集员。
  许绍璋从1975年至1985年用120黑白胶卷拍摄了全党抓农业、学大寨、田头现场会、科学种田、四级农科网等数千张照片并保存良好。为了反映永康市农业发展历程,2010年,永康市农业局与许绍璋达成共识,将其拍摄的照片编辑成涵盖28个专题231幅照片的《黑白忆当年》画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03:02 , Processed in 0.10451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