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黎韶琪:香港当代摄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 19:2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黎韶琪:香港当代摄影
来源:浙江摄影网  作者:韩晓露  时间:2010/11/22

    黎韶琪,香港《摄影杂志》、《DC Photo数码摄影杂志》副总编辑。曾编辑出版《52位香港当代摄影家》等多部书籍。多年来一直关注研究香港摄影界不同时代的改变,以纵观角度审视香港摄影界当代摄影家。

在论坛上发言的黎韶琪


    背景介绍:11月12日,黎韶琪在2010丽水摄影高端论坛以其编辑出版的《52位香港当代摄影家》为例,作了题为《香港当代摄影》的发言。该书收入了对香港当代知名摄影家陈复礼、潘志波、颜震东等专访,反映了香港摄影史的发展。黎韶琪将最近数十年来的香港摄影史以10-15年为一个“断代”。
    60--70年代:起步阶段
    60--70年代是香港摄影的早期发展时期。也是香港摄影的起步阶段。
    虽然早在1850--1860年,摄影技艺已经引入香港。但那个时期主要是一些外国的摄影家,香港真正从事摄影工作的人数量比较少。1937年香港摄影协会成立,这是个有代表性的标志事件,标志着香港开始真正出现自己的摄影活动。当年还成立了英国皇家摄影协会一个沙龙画意的分会。不过当时摄影在社会上是属于上流社会的活动。因为相机非常昂贵,摄影器材也非常难得,一般市民很难接触到。
    1937年后,进入了第二次转折期。期间香港摄影活动基本停顿。到1960年时,比较多的摄影活动开始出现,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发展。那时候有比较多的摄影前辈出现,比如陈复礼、潘志波、颜震东等等。最重要的是他们带来了很多摄影文章,而且培养了很多比如后来的黄贵权之类的著名摄影家。当时陈复礼还参加了一个中华摄影协会,这也是除香港摄影协会之外的一个有代表性的摄影协会。
    到70年代的时候,更多的市民参与摄影,沙龙的风气也比较盛行。当年有一些摄影活动有5000人参加。现在是绝对看不到这样的景象了。当年涌现出一批包括黄贵权、麦柱发、陈绍文、邱良、钟文略、何凡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推动了沙龙画意摄影的发展。当时他们的很多作品参加了国际上的摄影比赛,而且拿了奖。并且涌现了世界十杰。当年几个协会的出现就组织了香港大量的摄影活动,让很多摄影人都有机会参与。
    70-80年代:面临很多发展方向
    70-80年代左右,纪实摄影开始兴起。70年代,总体来说都是沙龙摄影的引导。到了80年代初,沙龙摄影还是很稳固的。到了中期以后,沙龙摄影又开始走下坡了。总体来说,80年代是香港进步的10年,有很多前进的方向。这个时期,除了画意摄影之外,有很多摄影家拍不同内容的东西,已经不属于沙龙画意摄影的范畴了。
    这个时期比较重要的两位纪实摄影家是邱良和钟文略。他们两位都拍摄了大量的街头写实的照片。这些照片除了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之外还很注重相片的质量,光影的控制也很好,而且影像的抓拍概念也很清晰。他们很多照片都有摆拍,照片拍得都很好。他们是70年代左右的香港摄影不可缺少的人物。
    当时比较重要的摄影师还有一个是何凡。不过后来改行去做了导演。他是一个唯美的、非常有个性的摄影师。何凡做导演之前,在沙龙摄影方面已经非常成功。何凡的作品品位非常精深,他的照片很有自己的想法,拍摄的内容与很多的沙龙作品都所不同。
    在80年代中以后,年轻人已经不爱打沙龙了,而是喜欢搞展览。当时很多摄影家举办摄影展览。当时的摄影人急于摆脱沙龙的影响。有不少留学归来人士带来新鲜的摄影眼光和全新的观念。比如冯汉纪、梁家泰、高志强、宋宝光等等。他们急于推广从海外学来的全新的观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举措便是开始建摄影学校。高志强、苏庆强、宋宝光、陈赞云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办展览,关注摄影教育。但是这些海外学成的摄影家创办私营学校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但是让很多在香港无法出国学习的摄影师拓宽了眼界。
    80年代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商业摄影的出现。因为80年代以后,香港没有一个适合艺术摄影发展的土壤和平台。摄影收藏市场还不发达,没有画廊。摄影家要生活下去,就要对外运作副业。冯汉纪、梁家泰,高志强都改去从事商业活动,他们后来都成为很著名的商业摄影师。此外,80年代还有很多本地的广告公司孕育了不少商业摄影师。当年的一些著名的摄影师,包括梁家泰、高志强、叶经仁、辜沧石等等再后来就成立了香港商业摄影师工会,这个工会到现在还很有影响力。这个工会让商业摄影师有了最初的交流。黄伟国在初期是创会会员,后来成为会长。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19:21:50 | 只看该作者
90--21世纪初:颠覆年代,在困顿中兴起    90年代是个颠覆的年代,有很多波折,很多转变。1997-2000年是一个困局,很多摄影家都在摸索寻求自身发展的方向。2005年之后,香港摄影重新起步。
    1997年是一个分界,对香港人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转变。90年代个人的摄影展览已经适当减少。9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摄影展览成本非常高,一般摄影人很难做一个好的摄影展览。而且从90-97年,回归之前,政治经济有很多起伏。快餐文化的兴起,以及其他娱乐内容的出现,香港人对摄影展览的兴趣下降,导致展览减少。
    而80-90年代香港的新闻事业还没有发展。80年代香港摄影记者还没有地位。当时重要的中英谈判都没有摄影记者的席位。只有几家大型的英文馆,和一些大型的中文报馆才有极少数的摄影记者。而陈桥、陈迹先生是这少数中的两位代表。到90年代的时候,香港和大陆竞争很激烈。大陆报刊开始重视照片的使用,大量使用彩色照片,大版面,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香港出现了很多摄影记者。随后,到90年代中期之后,数码摄影开始出现,香港的一些报纸转向数码摄影,比如《明报》就全面数码化了。当年见证摄影发展的摄影人,现在大部分都在担任摄影编辑等工作。他们对香港摄影的发展,特别是新闻这一块有很大贡献。
    1997年是香港的一个很大转折。1997年对香港人来讲是一个矛盾的时期,社会也很不稳定。所以1997年回归前创作量非常多,但是到回归后数量马上减少了,主要原因是金融风暴。这场金融风暴让整个社会的目光从技术发展转为如何营生。因为有很多香港市民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有困难。在这样的氛围下,摄影家就很难出作品。那个时期摄影界缺少展览,同时数码摄影对网络时代也很有影响,因为网络时代不办展也不办沙龙,摄影家主要在网络上分享交流。现在香港也很少有人去研究这个话题。而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一般人认为拍摄照片很轻松,不一定需要摄影师,所以有一批摄影师被淘汰掉。而当年努力生存下来的那批摄影家,他们都是香港金融风暴之后的摄影家。
    到90年代中期,香港摄影落入一个低潮。民生发展成了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这也让艺术摄影面临很大的困难。
    直到2004、2005年之后,香港的摄影才重新起步。有很多摄影人站出来呼吁摄影家要多拍摄、多发表、多展览。这中间也包括《摄影杂志》的努力。当时涌现出一大批非常努力的摄影家,拍了很多作品,做了很多展览。同时大陆摄影也有启动,比如黑白摄影展等,对香港摄影影响也较大。而一批廉价的摄影场地也开始出现。大批中外摄影家开始做展览,随后又出现了沙龙,这些对香港的摄影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比较大。

黎韶琪与王诗戈边走边聊

黎韶琪在论坛间隙向与会嘉宾赠书

黎韶琪赠书给澳门摄影家郭敬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03:00 , Processed in 0.32651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