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今天该怎样当编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8 14:04: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该怎样当编辑?


编辑是什么样的角色?对正处在身份置换转型期的出版社编辑们,面对我国出版业改革加速,跨地域、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做大做强的各个出版集团公司,新业态不断出现……该怎样当编辑?本文结合国内编辑工作实践,借鉴美国资深编辑威廉斯总结归纳的编辑应扮演“狩猎者”、“治疗师”和“双面人”三个角色的提法,思考并提倡完全市场企业化进程中的编辑应具备的职业操守、素质学养和专业技术能力。   编辑究竟是怎样的角色?究竟应该怎样做编辑?美国编辑威廉斯在美国40年来最权威的编辑业务教科书《编辑人的世界》里撰文回答了这个时常困扰编辑们的问题。在他看来,编辑要扮演的角色有三:第一,“狩猎者”。第二,“治疗师”。第三,“双面人”。三个角色,一个都不能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用他的“三个角色”的透视镜,借鉴审视一下国内出版社的编辑工作。
  “狩猎者”:鹰眼找热点
  在浩如烟海的图书市场中,编辑要想策划出版形成读书热点、市场热门的畅销书,那非得有如“狩猎者”的鹰眼,他要“多方搜寻,并且挑选出可以出版的好书”。这其实是编辑的一个重要职责:发现作者和挖掘作者潜力,出高质量的好书。
  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编辑发现的内容,就是发现有价值的书稿。如果把发现有价值的书稿比作“打猎”,那么,发现可创作有价值书稿的作者就好比“猎人”眯缝着“鹰眼”,屏息守候“猎物”的出现,“狩猎”则更能反映出编辑的眼力和判断力。
  出版社的编辑应该都是这样的“狩猎者”。一个编辑不仅要有很好的文化学术素养、语言文字功底,同时还要有敏锐的眼光和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组稿能力和准确的图书市场判断能力。上世纪20~40年代,张元济、鲁迅、茅盾、巴金、叶圣陶、顾颉刚、张季鸾、吴宓、邹韬奋、孙伏园等名编辑,都是这样的典范,他们是编辑同时也是学者、思想家、作家,也是出色的出版经营者,在我国学术界、文化界等领域的影响力极为深远。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一个理想编辑应具备的所有素质,如专业知识精深、视野宽广博大、精明干练等等,而且他们具有相当的人格魅力。茅盾编辑《小说月报》时,每遇新人佳作,必亲加按语给予肯定。叶圣陶将丁玲的处女作《梦珂》、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施蛰存的处女作《娟子》经发现发表在《小说月报》上。孙伏园诚请鲁迅为《晨报》专栏作家,因此诞生了《阿Q正传》。这样的编辑、作者关系,编辑成就了作者,作者也成就了编辑,双方都不愧对一个“家”字。有这样的编辑和这样的作者队伍,何愁没有好书出笼?
  “治疗师”:耐心查病情
  威廉斯说,编辑在图书出版流程中要扮演“治疗师”的角色。首先编辑要“细心阅读作品中的每一个字,详细而坦率地说出评语,并且建议应该修改之处”,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勇于批判的第一位读者”。要做到这一点,编辑就不仅仅要在各门科学知识中做到博览饱学,而且要有为人作嫁、甘为人梯的精神,同时还要有面对如山的书稿不畏艰辛劳苦,甚至以苦为乐的精神,摒弃浮躁和草率……面对这样的境界,出版行业不少优秀编辑可说是无愧编辑这份职业。但在当下,还有这样一些现象,出版社渐渐偏向做获利快的教辅读物,选题大多雷同,数量猛增,任务繁重,致使不少编辑也渐渐将编辑工作自我减负为快速审稿甚至干脆不看稿,等工厂排版送来校样直接交由校对处理。
  以上描写的可能只是一种极端的病况,但在业内人士都会感到这些病况在多数的出版社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编辑如此这般对待书稿,如何谈得上准确判断、琢璞识玉、沙里淘金、修改润色呢?编辑连书稿都不看了,只能算是个“守株待兔”的“青光眼”,为世人诟病。这一职业流行病,已触目惊心地警示出编辑基本操守的缺失,与“治疗师”的境界相去甚远。
  “双面人”:爱心勇奉献
  外国出版社在完全企业化、市场化条件下,编辑职业的特性要求一位编辑必须在不同的人面前扮演不同的角色。“在面对作者的时候代表出版社”,就是要求编辑具有敏锐的市场意识和经营头脑。“在面对出版社的时候又代表作者”,则指的是编辑应具有作者所具备的文化素养、品性和精神追求,编辑愿意全力以赴协助作者找到最有效的方式与出版社合作。这样的编辑一方面兼顾到作者精神上、情感上以及经济上的需求,同时也兼顾到出版社的发展和利益,直到成功出版一本一炮打响的好书。但对正处在身份置换、转企改制历史大转型时期的我国出版业的编辑们,面对我国出版业改革加速,跨地域、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做大做强,新业态不断出现的新局面和新环境,无论是强化编辑角色,还是强化作者意识,应该说都具有重要的思考和借鉴的意义。
  由于外国出版社编辑扮演“双面人”的角色,公关活动占据了大部分的办公时间,结果只有在下班后才有空真正地阅读和进行案头编辑工作,而且大都是在晚上和周末。因此,威廉斯强调:“我必须再重复一次:你必须热爱编辑工作,才能当编辑。”
  作家茹志鹃当年献给编辑的赞语:“你的成功,消亡在别人的成功之中;别人的失误,却要分担惩罚。掌声和鲜花,只属于作者;你只在无声无息的后台,完成自己的价值。”
  的确,编辑是辛勤的“园丁”,扶植、培育百花开放,自己却不争春。编辑是手艺高超、精细的“裁缝”,终年补绣缀锦,奉献给别人知识的新装,却从不计回报。
  热爱编辑工作,终身默默奉献,美誉传世的有主编《百科全书》长达25年的狄德罗,有发现并成就了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及沃尔夫等名作家的珀金斯……“当许多作者在刚出炉的书中发现可怕的文法、造句、不实资料、排字上的错误,甚或更糟糕的,被幸灾乐祸的朋友或评论家指出这些错误时,都不禁感叹:‘今天的珀金斯在哪里?’”我们也要缅怀前文提到的我国的一大批杰出的编辑出版家。那个时代、那些人,其实离我们不远,有一些还与我们共同经历了20世纪下半叶的风雨,但是其风骨、学养、见识似乎又离我们的时代很远,我们看到的是逝去的背影。现在,关于那一代文人名士的个案或集体的研究方兴未艾,应该说这是在一片功利和浮躁的风气中,学术文化出版界的一个亮点。他们坚持“独立的人格”,不满足于消极的洁身自好,对国家、民族有高度的责任感,抱负都在“兼济天下”。
  (作者:吴耀华 接力出版社副编审)
2#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4:08:37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成长为一个好编辑


如何成长为一个好编辑

从一个小杂志的编辑,到今天月发行量六十余万份的旬刊主编,已经过去十年了,猛然间才觉得自己已经成了一个无法再回头的杂志人、编辑人。常常在思考,杂志编辑这样一个角色到底给你带来了什么?通过这份工作,大概得到了以下的回报:
首先,可能会有不错的收入。一份好的杂志,如果运气不错,是一份挤入了市场的杂志,发行与广告都能得到收益。如果你做到杂志社的中层或者高层,你就不会再为自己的生计发愁,有能力购房买车、奉亲养子,在一般的城市过上体面的生活。无论如何,就职业而言,毕竟可以令你免于饥寒。
其次,可获得相对开放的精神世界。杂志是核心传媒之一,想做好一份杂志,你就不能与时代脱节,与文化的潮流脱节。你要坚持去读书、写作,了解各方面的资讯,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得以扩展与成长。带领你的杂志与时俱进,让它的精神世界得以完善,来影响爱好此种杂志的读者。所以,好的杂志总是让编辑的思想生活充满了生气。
最后,可享受自己的创造力。同行在一起,互相倾诉,总觉得做编辑又苦又累,差不多是过劳死集中的症候群。可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如此努力呢?因为,我们在享受我们的创造力。一份好的杂志,必将创造与引导人类银河般的精神世界中的一颗星星。也许它是一颗恒星,也许它是一颗行星,也许还会是一颗流星,但是,这毕竟是由编辑来创造出来的星球。
编辑是一份采集、整理、创造信息的辛劳的工作。在这一项工作中,我觉得,下列一些事项是新手编辑需要注意的:
要向好莱坞学习。好莱坞之所以成为全球媒体帝国的核心,是因为它在集中全球的资本与人才来为全球的人类创造故事。无论什么样的杂志,都是用来讲故事的。而故事是第四产业——传媒业的核心。用什么样的方式讲故事,讲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人在听你讲故事,这些听起来人人可以回答的问题,正是要耗尽我们毕生才华去完成的。
要不停地读书。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读书计划,养成阅读的习惯,书店与报刊亭,是编辑去得最多的地方。一周如果去书店与报刊亭一次,差不多可以做一个合格的编辑,一周达到三到四次,相信你差不多已做到所在团队的中层了。但是有许多新编辑实际上是不读书的,读报纸、上网和看杂志,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
坚持写作。在自己的BBS版上、自己的博客里面,一天写1000字以上。相信有一天,你会令自已和你的作者惊讶。自己动手写文章是克服编辑眼高手低自卑症的一个好办法。可是,坚持下去的编辑,还是太少了,周伯通的双手互搏其实是很难学的一门手艺。
了解发行与广告。知道杂志是商品,是用来卖出去的。广告商不会提供免费的午餐。新来的编辑,很难想到这一点。
撰写看稿的笔记。我想,如果一个编辑,由他入行的第一天开始做阅稿的笔记,坚持到他退休,他一定可以成为这个行业里最了不起的家伙,这一点我没有做到。
给读者写回信。收到读者的来信,满心喜悦地回信。这一点,令人敬佩,也是职业化的一个标志。可是,我常常见到,新手们对读者来信,表现出来的不解与冷嘲的神气,几乎没有人愿意动手回信。
作者是你的兄弟姐妹,建立一个自己的作者团队,与他们对话、交流、成长,分享创造与成功、失败与挫折。这个团队充满了创造力与想象力,其间名人辈出,这是每一个编辑的理想。
当然,编辑工作也是一个高风险的工种。首先是累,太累,渴望漫长的假期。要做成一个良好的资深的编辑,绝不会像电影电视里看到的编辑部的故事那样轻松。其次是绝望。绝望像梦魇一样挥之不去,时代的潮流永远向前,读者的口味永远在变,你必须不停地抢跑在前面,不能停止。“吾生有涯,创新无涯”,以有涯追逐无涯,你会常常被绝望的情绪困绕。好的杂志,永远是少的。像《读者》、《故事会》这样的常青树非常稀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样的时代,其实是好的,现在可能是三年河东,三年河西。所以这个行业,存在着很大的就业风险。杂志不太可能成为报纸、影视与互联网的对手。它虽然不会一下子由地球上消失,但要想让它统治世界,发出强有力的声音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你不能指望它帮你成为大人物。

有人说:编辑是为人作嫁衣裳的。是的,编辑是默默无闻的。编辑为人修改文章,即使功夫花得再多,甚至是作彻头彻尾的改写,发表时只有作者的名字,而没有编辑的名字。编辑的奉献是无私的,是值得尊敬的。我的看法是,编辑是“成人之美”的职业,也是一项很能锻炼人的工作。我们在进行这项工作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充实自己,使自己成才,也就是“成己之美”。自己成才了,反过来,又可以为办好我们浙江日报及子报子刊作出更大的奉献。我觉得,编辑是“成人之美”的职业,是“天底下最好的职业”,这较之“为人作嫁”,具有更多的积极因素,具有更多的积极意义。
难得最是好编辑

                               ——十一月份夜班小结

米博华
  

   

   报纸工作没有忙闲季,总是忙。生活像一条历史长河,新闻是不断涌来的水,报纸满载着生活之水日夜流淌,编辑、记者们追随着生活之流忙忙碌碌向前走。
   2005年11月份可以记录的要事大事、热点焦点不少。
   1.重要国事活动。胡锦涛主席访问越南、英国、德国、西班牙、韩国;出席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并会见普京总统等外国政要。布什等访华,我领导人会见。
   2.重大新闻。庆祝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等。
   3.重要系列报道。科学发展观系列、时代先锋系列、“三下乡”系列、永远的丰碑系列、先进性教育系列、文明单位巡礼系列等总计12项。
   4.重大事件报道。阻击禽流感、松花江水污染、江西九江地震、山西特大交通事故等。
   值一个月夜班,感触颇多,其中一条是:好编辑难得。
   编辑的主导作用愈益突出。王晨社长在人民日报版面主编培训班上指出,编辑特别是主编的作用在于,将中央的要求、编委会的部署通过自己的“思考、组织、策划、落实,一条一条地、一天一天地呈现在版面上。”还强调:“版面主编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关系到办报质量,进而关系到报纸的竞争力。”这些经验之谈告诉我们,把编辑看做是文字梳理匠,把编辑岗位理解为熟练工种,是狭隘的认识,好的编辑应该是策划师、经营家。编采分开后,实现版面主编主导制,编辑和主编的这一应有作用更加凸显。
   编辑工作是报纸工作的重要部分。从微观层面讲,所有稿件都要经过编辑加工这道流程。文稿的增删、数字的核实、引文的校对,这些都是紧要之处,编辑需要认真推敲这些细节。从中观层面讲,各类题材、体裁的报道要经过编辑统筹安排,才能充分反映办报的意图,版式、言论、图片、标题,都在编辑的谋划之中。从宏观层面讲,编辑工作体现明确导向,反映编辑部的立场、观点和倾向,也反映编辑的风格特色、审美情趣。新闻是客观的,但对新闻如何处理,则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显而易见。也许可以这样说,有好编辑,稿件就可以点石成金;有好编辑,就有好点子、好策划、好版面。
   编辑特别是主编,贵在综合素质,难在全面能力。从政治立场到政策把握,从文化素养到组织能力,从专业知识到职业操守,全都反映在版面、文字之中。对主编来说,既要目光四射,又要得其要领;既要着眼大处,又要心细如发;既要敏感敏锐,又要老成持重;既要善于谋划,又要擅长操作。不是一事专、一处长,而是多面精、多处长,这样的编辑和主编确是难得的人才。在人民日报历史上,名写家众多,好编辑不少。可以说,人民日报的经典版面、经典报道、经典栏目,无不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编辑和主编们的心血,其中包括优秀的版面编辑、优秀的栏目编辑、优秀的检校人员。人民日报庄重、大方的编辑风格,是和编辑们创造性的劳动分不开的。
   编辑要有较高的品格。编辑工作无处不在,但反映在版面上往往了无痕迹。对读者来说,他们看到的是记者、作者,很少看到编辑;看到的是一篇篇干净漂亮的文章,很少看到梳妆打扮的艰辛。从这个意义上说,记者、作者的成名相对容易,编辑成名难乎其难;记者、作者的工作成绩容易被人们认可,而编辑的贡献常常被人们忽略。同行都有这样的共识,一个记者、作者的成功必凝聚着许多编辑的心血,而一个编辑的业绩,最终体现为刊出好报道,推出好记者、好作者。
   编主导采是一种工作机制,但主导未必当主角,编辑要甘为人梯。有些稿子记者能写,编辑也能写,有些老编辑可能比小记者写得更好,但编辑的天职是做嫁衣而不是穿嫁衣。有时编辑不仅提出修改意见,而且要动手改写稿件。立意高了,文字漂亮了,署名的往往是记者和作者。编辑与记者、作者合作的佳话每天都在发生,却又鲜为人知。编辑要有责任意识,许多编辑日复一日地做着“排地雷”、“拔钉子”、“剔毛刺”的工作:核实新闻细节,推敲稿件文字,增加作品亮度,这些都是为了对报纸负责、对读者负责、对作者负责。
   采和编是亲密的合作关系。编离不开采,采也离不开编。采和编都是为读者服务。作为编辑不必计较推出一篇好报道谁的功劳更大。记者、作者应记着好报道总是编采珠联璧合的成果。编采互动其实就是一个思想互相启发、知识互相补充、灵感互相激发的创造过程。采编之间,支持很重要,理解更可贵。
   (作者是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新闻战线》 ( 2006-01-01 第一期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7:14 , Processed in 0.07335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