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散文是认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魔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9 07:37: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散文是认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魔镜

2012年07月25日
来源:新文网 房子
  散文不可忽视对内里的认识
  散文是内心体验与认识世界的魔镜,是我这些年经过对当下散文的观察分析而得出的结论。散文可以综合小说的情节,诗歌的具象核心,并以哲学的目光,穿透一切事物的表象。它让我们对自然、社会的认识,以相对更为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我们的体验、认识、领悟。散文和其他文体在表述任何事情时都该有类同的功能,而永远不同的是写作者的内心世界。散文行进的过程,是沿着感觉与体验的事物,发现与呈现的过程。它针对心灵的焦点来说话,是外部和内心经历了尖锐冲突后的和谐表达。所以,它应该显示出一种冷静而清晰的穿透力量。
  一切优秀的散文都是思想的,集合了美妙的阅读体验。人们对当下散文批评,我想是对浮浅、表象、公共文学话语的批评。就我近几年小范围的对散文的阅读认知,我总觉得很多散文文本呈现出过多语言资源的浪费,文学语言的公共姿态,一直让我觉得阅读认识和体验的模糊与可疑。很多散文语言造成的阅读景象,浮在世界的物质表象。缺少独立精神、深度关怀、自省意识,与此对应的是自大、狭隘,一些貌似深入下去的,常常带有思想观念的偏狭与障碍等等。
  我觉得一切朝向内里的认识,都会慢慢地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是散文写作的一种难度。我们试图用语言讲清楚面对的事物,常常会陷入这样的情境。我想散文所面临的,是深入事物纹理的一种剥离、呈现我们所说“真相”。散文的形式,应该是像一面镜子,陷入黑暗当中,沿着这镜面的光,我们找到进入事物内部的途径。
  世界用无数的活的线条,自然生长的形态,或欢愉或悲怆地融入我们的感知空间。通过流淌的血液,映照出人世经历的情节。在一些镜像的画面中,发现世界的奥妙。散文文字,是嫁接了客观和心灵世界的桥梁,应当有它的厚实与柔韧,它应当敏锐而深入,通过各种艺术综合的能力,比如白描、象征、隐喻,意识流手法以及夸文体等方式,获得它或细微或宏大的主题表达,也获得诗意而深刻的魅力。200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赫塔·穆勒在她的散文体小说《黑色的大轴》开头里描述这样的景象:“向井里望久了,常常会望进去。那时,外公的脸就会从井底升起,停在我的脸旁。他的双唇间是水。”这诡异般语言营造出来的画面感,一定能让你真切地感受到,在时空的交融中,沉浸怀念的质地与深度。这里表现的作家的思想意识打通了物象,不但让语言表述的对象获得了解放,也让灵魂和精神获得了自由捏取,从而让语言获得了感受与认识世界的魅力。
  散文需要冲破现有的观念,沉迷梦境,寻找事物的缘由,完成时间面对事物的缺失,并进行自我修复,不断完成对世界的存在、历史、以及命运和情感的透视。散文也应当是在叙述和思考中,不断完善着对这个世界的哲学认识。散文的叙述文本,应该打破现实事件的一切循规蹈矩的形式,它只需要把事物或事件的表象,以灵魂体验的语言呈现出来,而在语言的背后,应该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散文作者以清澈的心境,考察自我生活究竟为何物,将一切现实经历的投影折射到内心。将社会的现实的存在镜像,落实到自我内心,进行自我验证。面对我们周围的这些事物,它们当以血肉渗透我们的内心。那些被目光抚摸的物象,像植物一样充满生长的藤蔓,都有内心阳光照耀的骨节。一方面,我们依靠着思维敏锐的感知力度俘获世间的万有之物,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试图和一切事物融为一体,以生命的能力超越并战胜随之而来的虚无。
  散文无论从文本上,还是从内容直接表达上,都应该有着高度哲学上的领悟。摆在你面前的世界,常常是这样可憎而又迷人。许多时候,因为存在现象的夭折与消亡,让我们的身心处于“折磨和煎熬”当中,一方面它有着令我们沉醉的情境,可以获得美妙的体验,另一面,又因为清醒时刻的丧失,产生绝望和疼痛。就像我们看待死亡的可憎,因为死亡让肉体分解在未知的腐败之中,而另一面,死亡又让活着的人获得新的生活。散文写作的体验,有时就是这样:在*作内心语言之神的说服下,可以逍遥在人间生活的法度之外,灵魂清冷而孤绝。很多时候,保持一种清醒感知与认识的力量,淡然于时间的巷道内,就可以怀抱着内心信仰的力量,独自走向远方。
  散文是长在写作者身体里的梦
  在我的写作记忆中,记着两个人说过的话。一个是顾城,他说我们使用的语言都脏了,所以他会尽可能地拒绝使用被人们的阅读经验既定的词语含义;另一个是佩索阿,他说“写下就是永恒。”一个散文写作者,首先应该是让语言干净与独立,和作者最真实的思想灵魂保持一致。永恒,是我们记忆的留存,实质是被细节呈现出来的灵魂刻度。一切来自生活的细节,细而有力地陷入事物内部,从而构成“永恒的微言”。从自己内心世界出发,小心剥离遮蔽目光和心灵的东西,将视角清晰起来,并试图清晰地表达你所体验和认识的世界
  散文应该这样,它拥有的能力让人们借助影象、觉悟、认知,看到世界的存在的美好与残缺,甚至是悖论与悲剧,它让我们因为这样的体验与认识而获得心灵的拯救。面对心灵事件,需要借助细节和物象,准确表达认识与感受。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也会时常欲言又止,那是觉察到了语言的局限和难度。但是,语言又总有它的角度和能力,它应该面对任何话题都有说出的必要。在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里,一切表象的背后,我想必然都是一种神秘的存在,语言现象应当尽可能地和这个客观现象保持某种形态的一致。所以,我说过:“面对文字,我常常以为,它极有可能是一座冰山,有露出的雪光,也有深藏感应的声响、色彩。”
  应该提倡散文写作的身心体验。这样体验的基础,首先是精神进入物象的密度,在物质担当精神领悟的世界里,发现一切存在的生命现象的可能性。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一种承受的能力,或者说对人世广阔世界的担当,即使是绝望的情绪和死亡的感受,都需要来自心灵和身体的承受。从小我出发,抵达大我。散文所要面对的东西,不管是宏大的主题还是身边琐小之事,我以为其背后都有一个广大的认识与体验空间。当我们清晰去注视这个世界时,世间的事件充满了短暂的得到,和永久的现实丧失之感。除却时间本身带来的永恒挫败,还有现实残忍的扼杀与围困,导致人的意愿的夭折。但是,当我们以充满温暖和梦想的底色,来接近并表达这个生存空间时,我们的文字本身,就是一道心灵的光芒。我们看到那些负载着悲剧的事物身上,储存着我们的希望和动力。
  给自己一个宽阔关注经验世界的视野,抵御来自外部的暴力与扼杀。在写作中会获得一种长久抵达的韧性。这样的韧性既要有抵御外部世界毁灭心灵世界的能力,也有一种对内心世界“神性”的信仰。当这样的神性在写作中成为可能,它会超越这个世界的虚妄,而变得实在。它让我感到笔下的文字,犹如游动的气息包围自己。在一个清醒认识的空间里,和自己相遇,并给了自己一把剥离表象世界,并独立深入下去的刀锋。
  我们知道生命的个体体验本身就是孤独的,孤独是自由精神独立品质,但正是这样的孤独让我们攀爬到一种精神的巅峰。我们应当在很多时候置身于深夜的天空之上,让自我获得俯视人间大地的一个居所。那么,你又将不属于任何事物、不属于任何人,你只能属于自己。在一片寂静之中,有一种神的存在,需要用手去触摸它。无限灵敏的知觉,会感受到光芒朝着身体降落。人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小说,而是散文。散文的片段构成了一个人从生到死的生命表象,从内里又构成了对生命的真切体验。散文写作者应当以最广义上的热爱,热爱他笔下的生命。以散文的形式热爱生命,具体地说就如同我们热爱生,也热爱死。
  文字就该是从内心生长出来的,比起小说,散文应该是更直接接近人内心梦想的文体。这样的散文文体,会像一束光芒一样照耀着我们迷茫或者幽暗的内心世界。我们相信散文语言的开放,相信它由我们的内心打通事物的无所不能,即使面对迷宫一样的世界感知,它也会像触须一样,沿着思维攀爬事物的能力,走到任何一个被发现和打开的通道。
  散文最终的结果,是长在写作者身体里的梦。当它被完成时,这些文字获取了我们和世界互通有无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散文获取了人类天赋的灵性,和灵魂里的诗性空间。散文所呈现的现实感的缺失和迷醉,是一个温柔的陷阱,诱捕我们的爱、信仰与智慧,并完善着我们对一切可以创造的人生经历的体验与认识。它必将打破现实的禁忌和现成观念,以一个群体的自我,以永远朝向梦想的面孔,写下生存与活着的证词。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9 07:39:17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曾当过散文家

来源:光明日报 刘成章
  当下的神州大地,大熊猫成了濒危物种,藏羚羊成了濒危物种,朱鹮成了濒危物种,野生兰花成了濒危物种,旧体诗成了濒危物种,提袍甩袖的戏曲成了濒危物种。但是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特别是散文却铺天盖地,蔚为壮观。这是因为今之文化大发展的社会,作家辈出,高手如林,此情况实在让人喜不自禁。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每天都要产生的千篇万篇的散文作品中,真正令人爱不释手者,却微乎其微,实如凤毛麟角。文学作品,归根到底靠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
  丁玲曾经倡导过“一本书主义”,仿效她,我们不妨也在散文领域来一点“一篇文章主义”。一篇芬芳沁脾的作品,胜过一百篇味同嚼蜡的文章。君不见朱自清的一篇《荷塘月色》,就使中国当代散文史大放异彩吗?乔良的一篇《高原,我的中国色》,台湾作家李乐薇的一篇《我的空中楼阁》,也都使人们忘不了他们对当代散文的重要贡献,尽管他们的散文作品并不算多或者极少。
  当然,要写出一篇突破自己,超越别人且光芒四射的精品,绝非易事。那么,我们也可以求其次,就写一句能令人耳目一新的独创的文句吧。试看苏轼一篇短文中这样的一句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把那月下的景致写得多么生动传神,我自从读过它就再也忘不了了,每每想起它都想向它顶礼膜拜。我看它那历经千年风雨而不朽的艺术价值,是足可让某些一整本文学刊物都要羞愧得跳入化浆池的。俗话说:“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人们正是这样品读文学的。如果能写出达到苏轼的如此水平的一句来,当我们向这个世界作别的时候,也许就还能无愧地说,我们曾当过几天散文家。
  我想向一切辛勤写作的文友们遥致一句心里话:让我们怀着对中国文学的赤诚之心比赛比赛吧,让我们内心深处的茫茫山峦中都能蒸腾出一派浩荡云气吧——那就是,看看二百年后或五百年后,谁的至少一篇作品或者一句话还鲜活于世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3:32 , Processed in 0.10150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