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代中国电影和中国人民的生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8 02:32: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代中国电影和中国人民的生活


作者:郑洞天   时间:2004-10   来源:文通网



  演讲人:郑洞天
  演讲者简历:郑洞天,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政协委员。1944年生于四川重庆。196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73年至1976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编辑。1976年起任北京电影学院教师,从事电影教学、电影电视导演创作、电影理论研究、影视评论。
  读过鲁迅的人,一定会向往他笔下多次描述过的“社戏”。在江南小镇的那些河湖港汊间,今天还可以见到不少用木石结构搭建得或巍峨或精巧的戏台。在鲁迅那个年代,每逢年节,人们搭乘着各种交通工具,扶老携幼从四邻八村赶来,那戏台上,演什么戏、什么人演,并没有一定之规,而这以戏台为中心的盛会本身,却必定地成为本届节庆的一个高潮。
  当年这种演出的组织者,有时是富甲一方的乡绅,有时是盘踞乡里的帮会。如今他们都消失了,这种带有象征性的民间风俗却保持了下来——不仅在富足的江南水乡,就是在刚刚进入温饱的西部农村,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农村里都有乡亲邻里的聚会,主办者或是家族的长老,或是喜事的当家,酒足饭饱之后,少不了的仪式还是簇拥于那座戏台,只不过把看社戏改成了看电影——请一个放映队(其实常常就是一个人),带来两三部16毫米的电影,无论新片老片,彩色还是黑白,只要银幕一亮,音乐一起,看客们自有一种满足。这种电影招待所用的花费,一家农民负担起来还不太困难,而这样一个夜晚,银幕之下客人们那安逸的神情给主人带来的面子,足以让他在心里美美地消受很久的岁月。
  似乎为了延续这个美好的传统,中国政府现在启动了一个叫做“2131工程”的项目,目标设定: 21世纪的最初几年,在全国农村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西部,无论多么偏远贫穷,都要做到每一个村庄每个月放一场电影。为此,由国家投资扩建了那支庞大的农村放映员队伍,并为他们配置了多功能的流动放映车。只须要知道一个数字就可以了解这项工程的意义,那就是:农民占中国老百姓总人口的五分之四。
  在中国农村过去和现在的这样的夜晚,看上去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却包含了许多中国文化的内涵。可以说,它是电影和人民生活之间关系的一个最生动的缩影。
  插映影片片断:《风雨故园》、《美丽的大脚》中社戏和村中放电影的片断。
  第一部分:从电影中的风土人情看中国
  § 中国电影里有最直观的当代中国
  认知一个陌生事物,常规的方式不是先有某些概念,而是从感性形象入手。
  假如你希望从感性开始认知中国,而且又不满足于宣传品、展览会包括某些演出的时候,电影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作为一种活动影象(MOTION IMAGE)的媒介,它最直观、也最具有互动性。
  我相信,只要看过五部以上当代中国电影,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基本印象:
  1. 中国真大
  2. 中国人太多
  3. 中国人很讲究吃
  4. 中国人特别注重礼仪
  5. 中国人民现在生活得很丰富而且开放
  其实,并没有哪一部电影专门在讲这些主题,而只要它演的是中国人的故事,从大的环境到小的细节,都不可能离开这些基本的背景,用中国话的说法,这就叫“风土人情”。
  § 生活方式与风土人情
  以“吃”为例:
  一组不同影片里关于“吃”的镜头:《台湾往事》、《那人那山那狗》、《过年》……
  中国人吃饭围桌而坐,座次严格分长幼尊卑,一桌菜不分到人,取共食制。这些规矩,体现了中国文化对“吃”的理解。
  中国人吃饭,聚会的意义常常大于吃饭本身,有时还会演变成一种仪式。
  因此,中国人吃饭时说话很多,甚至说的比吃的更重要。长辈的训诫、家事的商讨、见闻的传播,嫌隙的转达,都会天然利用这个场合。
  于是,在中国,要了解一个人,一个家庭,最方便的方式是和他们一起吃饭。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然也观察到了餐桌上的食物——饭菜的材料、做法、色香味的搭配、各种场合下菜款的规格,等等所谓中国美食的特征,有趣的是,对于一个外来的客人,即便你原本是慕美食之名而来,这些似乎应该首先关照的事情,现在排到了最后。
  从衣、食、住、行入手,当你感觉到了其中的人文意味,就开始明白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 在差异中寻找共性
  中国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各地方、各民族的差异。
  从东西到南北,自然条件和人口密度的巨大差异;从历史到当代,经济、文化的不平衡发展,造成了中国人生活形态的多样性。
  由多种源头的汇聚而成的古老文明,延续演化到今天,又呈现出中华文化的多元。
  对于各地人民生活方式的差异越看得多,就会发现其中所具有的共性,也就越能触摸到中国人生活的深层。
  观看《美丽的大脚》、《手机》,看其中的东西差异、城乡差异
  在表象的差异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中国人的生活中更有一些同一的东西,比如对于生死荣辱的看法,比如某些共同遵守的准则,这就是从祖先那里传承下来的民族伦理道德。在一块有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历史,又一直没有统一宗教信仰的土地上,伦理道德作为一种权威,始终维系着人际的相处和家族的传衍。
  第二部分:中国电影里的伦理道德理想
  § 伦理道德作为中国电影的关注重心
  由两千多年以前,先哲和孔子倡导的以仁爱和忠诚为准则,以长幼尊卑为秩序的道德理想,体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基本精神。在中国的文学艺术中,以家庭中的人伦关系为载体来表现这种道德理想,自古以来有着深厚的传统。
  中国电影关注伦理道德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八十年多前的第一部故事影片《难夫难妻》。此后每个年代电影的代表性作品,比如《神女》、《一江春水向东流》、《李双双》、《天云山传奇》、《秋菊打官司》等等,都是通过家庭与人的故事来表现中国人命运和情感的变迁。一时一地的普通人民和他们的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每一个特定时代最真实而具体的反映,也是艺术获得动人魅力的原因。
  观看《那人那山那狗》、《我和爸爸》片断。两部影片中的父子、父女关系,在温情中都蕴含了一些苦涩,而正是这种苦涩,却折射出艺术家对传统伦理道德的理解和思考。
  § 伦理道德理想和新的社会生活
  对于一个面向世界的今日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中国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当他们开始进行价值观的自主选择,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
  便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艺术家们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一点,这就形成了近期中国电影引人注目的一个亮点——在一如既往的伦理道德关注视角中,溶入了更多的关于批判与传承的思辨。有意思的是,虽然也有作品面对眼花缭乱的时代,就像历史上多次重复的那样,表现出某种价值混乱和信念的失落,而更多的电影则在迎接新时代的热情中透出了冷静的理性。
  观看《警察有约》、《洗澡》、《暖》片断。影片中的人们在新生活带来的得到与失去之间体现了一种达观的情怀,他们在生活观念的改变中,并不反悔曾经珍爱和恪守的道德准则。
  第三部分:当代中国电影与社会关注热点
  § 现实的变化激发新的生活方式
  关注中国的人们希望从电影里亲眼感受这块神奇变化的土地。
  在产业化进程中走向繁荣的中国电影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近期电影相当集中描绘的社会热点诸如:
  1. 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农民
  2. 城乡生活中各种新的生活形态
  3. 新的生活方式带来的人伦关系和新的情感
  观看《诺玛的十七岁》、《自娱自乐》片断,了解在越来越凸显现的城乡反差中,农村的人们向往现代化的心路历程。
  § 物质文明丰富和人的精神嬗变
  中国有句老话叫“衣食足而知荣辱”。当更多的普通百姓从温饱走进小康,多种多样的精神需求就构成了银幕上层出不穷的新的景观。全球化经济、社会文化的国际交流和传媒资讯的极大丰富,让中国人不加选择地接受一切未曾经验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就带来了未曾经验的兴奋和烦恼。
  从《手机》和《西施眼》,看电影艺术家用悲喜交加的心情,描绘新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的兴奋和烦恼。
  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的多元,直接触发了艺术形态的多元。电影的类型、样式和风格获得前所未有的拓展。一个标志性的迹象是,即使象2003年“非典” 那样重大而严肃的题材,在电影中被两种完全不同的形态得以生动的再现。
  观看《惊心动魄》、《三十八度》,从同一个题材、灾难片和喜剧片两个反差极大的样式中,看到中国电影创作心态的可喜变化。
  结语
  中国电影正在产业化进程中加紧自己和时代相呼应的步履。尽管在投资规模、市场机制、创作思想等方面,还有许多因袭的羁绊,但人们可以期待,更多的影片会把今天的中国更真实而丰富地展现给世界。

酒会上郑教授与来宾们亲切交谈


2#
 楼主| 发表于 2014-4-8 02:35:04 | 只看该作者
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郑洞天   时间:2004-10   来源:文通网



  演讲人:郑洞天

郑洞天教授在作讲座
  演讲者简历:郑洞天,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政协委员。1944年生于重庆,196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73年至1976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编辑,1976年起任北京电影学院教师,从事电影教学、电影电视导演创作、电影理论研究、影视评论。
  引子
  二十年前,当中国电影作为一个陌生的审美对象刚刚现身在欧洲的时候,人们对它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
  (1982年3月和6月,在意大利的都灵市和法国巴黎先后举行《中国电影回顾展》,欧洲观众从一百多部从1925年到1980年出品的中国电影里,初次认识一种陌生的文化。)
  二十年过去了,在戛纳、威尼斯、柏林或者马德里,当中国的电影人早已成为各大电影节上的常客,人们对中国电影仍然保持着一种兴奋的期待。
  (今年5月,戛纳电影节将“金摄影机奖特别提名”授予中国影片《旅程》,它的导演是我的一个年轻的学生杨超,这是他毕业以后的第一部作品。)
  他们在中国电影里期待着看到什么?
  第一部分: 中国电影中的传统文化符号
  希腊奥运会闭幕式上,全世界观众看到了由张艺谋导演的八分钟演出《北京欢迎你》。熟悉这位导演的人都不难从演出中想起他几部电影中的形象:大红灯笼、中国功夫和边奏乐边舞蹈的女孩;而选用江南民歌《茉莉花》作为贯穿全场的音乐主题,是由于他导演过的一部意大利歌剧《图兰朵》——普契尼当年把《茉莉花》作为音乐主题揉进这部关于东方的歌剧中,这大概是西方音乐中最早吸收的一个中国旋律。
  § 感知一种异质文化,最先接触的是一些符号——与众不同的图案、色彩、造型、音响,以及由这些元素组合成的形象:图腾和人。
  电影以运动的视听形象呈现于观众,它可以最便利也最生动地作为这些符号的载体。因此,电影也就成为认识一种文化的最有效果的媒介。
  (看《英雄》、《十面埋伏》)
  § 在中国电影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可以看作是符号的大约分为三个层面:
  1. 色彩和造型的图腾
  第五代电影中重现并强化的民族文化形象
  (看《黄土地》、《小城之春》)
  2. 人和人的生活方式的展示
  旧时代和农村生活作为时空,家庭伦理作为母题
  (看《过年》、《警察有约》)
  3. 东方人文特征的叙事语言
  现实主义和艺术电影传统·夏衍的“八字真经”:有头有尾,层次分明
  (看《台湾往事》、《暖》)
  第二部分: 中国电影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 其实,在感性的观影过程中,各种形象符号和形式结构并非独立的存在,而都消溶在人和故事的背后。观众在看故事时,有意无意都是在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
  中国电影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最集中的是伦理道德的信念和价值观的体现。
  由两千多年以前,先哲老子和孔子倡导的以仁爱和忠诚为准则,以长幼尊卑为秩序的道德理想,体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的基本精神。在中国的文学艺术中,以家庭中的人伦关系为载体来表现这种道德理想,自古以来有着深厚的传统。
  从1913年的第一部故事影片《难夫难妻》起,中国电影每个年代电影的代表性作品,比如《神女》、《一江春水向东流》、《李双双》、《天云山传奇》、《秋菊打官司》等等,都是通过家庭与人的故事来表现中国人命运和情感的变迁。一时一地的普通人民和他们的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每一个特定时代最真实而具体的反映,也是艺术获得动人魅力的原因。
  观看《那人那山那狗》、《我和爸爸》
  § 时代的变迁不断冲击着先前的文化传统,这个每个民族在变革和进步的历程中都不可避免遇到的。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必然会反映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种种扬弃和再生。
  面对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近期中国电影在一如既往的伦理道德关注视角中,溶入了更多的关于批判与传承的思辨。一些影片中的人们在新生活带来的得到与失去之间体现了一种达观的情怀,他们在生活观念的改变中,并不反悔曾经珍爱和恪守的道德准则。
  另一方面,中国电影也在努力反映传统文化从形式到观念上或鲜明或静悄悄的变化,以一种开放的心态,让世界看到这是一个开放的中国。由于年轻电影工作者的涌入,电影自身形态和语言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也越来越与世界接轨。
  观看《横空出世》、《美丽的大脚》、《自娱自乐》、《寻枪》

酒会上郑教授与贝艺术家协会负责人进行交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23:58 , Processed in 0.09254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