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宗伟:让人纠结的“目标管理”
一直对“目标管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谓“目的”)一词相当纠结。
我们提出在教室里样一盆金鱼,有人问有什么“目的”,周末影院开播了,也有人问要达成什么“目标”,下一步是什么?说实在的,做这些,我还就讲不出目的是什么,目标在那里。我们只是觉得,一个喜欢看电影的人,一定是有情趣的人,一个热爱小生灵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敬畏生命的人。然而,要喜欢上电影,喜欢上小生灵也许不是看一次电影,养一盆金鱼就能做到的。
我一直想,为什么人们总是那么热衷“目的”与“目标”呢?其实是有根源的。一是我们总希望做事能够“立竿见影”,然而却忽视了这样一个现实:教育是不可能“立竿见影”的,要是我们那一项措施推出来就“立竿见影”了,我想,那一定就不是教育了,甚至可能是反教育的了。另一个原因,恐怕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功利主义色彩的熏陶了,我们总是那么认为,某某之所以热衷与某一项活动,总是有目的的,否则干嘛那么卖力。想想也是,为什么其他人就不热衷这个呢?热衷的,必然是有企图的。还有一个原因,恐怕就是受“目标管理”理论的影响所致了。
当初我提出是不是可以在教室里养几尾金鱼的时候,有老师告诉我,他们班的金鱼,养了没几天就死了两条,一个女孩子为此痛苦了一场,此后,班上的金鱼一直就是她在养护。呵呵,这难道在我们养金鱼的时候就可以预设到的吗?
再比如,当我们俯下身子检拾垃圾的时候,偶尔也会看到几个学生俯下身子去捡拾的时候,你能说在你决定俯下身子的时候,就有了也要让那些学生俯下身子的目的了吗?
学校周末影院开播第一次,学生边看边吃零食,果壳垃圾乱扔的现象发生了,这显然不在我们预设的“目的”之中。怎么办,不让学生看了,也许我们就可以达到学生不在这特定的场合乱丢乱扔的目的了。当然,这样的措施一定是可以“立竿见影”的。然而,学生不在这里乱丢乱扔了,是不是在其他地方也不扔了呢?
回过头来看了看“目标管理”理论,原来,也是有许多弊端的。百度上说,其弊端至少有以下几点:
①目标难以制定。组织内的许多目标难以定量化、具体化;许多团队工作在技术上不可解;组织环境的可变因素越来越多,变化越来越快,组织的内部活动日益复杂,使组织活动的不确性越来越大。这些都使得组织的许多活动制订数量化目标是很困难的。
②目标管理的哲学假设不一定都存在。Y理论对于人类的动机作了过分乐观的假设,实际中的人是有“机会主义本性”的,尤其在监督不力的情况下。因此许多情况下,目标管理所要求的承诺、自觉、自治气氛难以形成。
③目标商定可能增加管理成本。目标商定要上下沟通、统一思想是很费时间的;每个单位、个人都关注自身目标的完成,很可能忽略了相互协作和组织目标的实现,滋长本位主义、临时观点和急功近利倾向。
④有时奖惩不一定都能和目标成果相配合,也很难保证公正性,从而削弱了目标管理的效果。
细想想,很有道理呀!
我们总是将教育看成一门科学,却忘记了它更是一门艺术。既然是科学,那就要“科学管理”了。“科学管理”了,就要“目标管理”了,“目标管理”了,那各种各样的“目标”就出笼了。于是乎,干什么一定是要有“目标”的——办学目标、教育目标、教学目标、考核目标等等,真叫你目不暇接了。这样一来,管理部门和管理者,无论做什么,第一件事就是要绞尽脑汁制定目标,似乎没有目标就不是管理,没有目标就不是教育,没有目标就不好教学了。至于那些目标是不是符合实际,是不是“科学”那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事实是什么?事实是教育教学最终达成的许多目标并不是我们可以预料的。不合实际的目标考核导致的必然是弄虚作假。想想看,将大学的毕业率作为办学的考核目标了,那些“就业率数据”有多少是真实的?还有对那些教授的考核,一定要有个一年几篇论文的指标,他们写不出来,要达成指标,不抄袭怎么行?你这个目标逼良为娼呀,从这一点看,剽窃论文也是值得同情的一件事呢!
更为可怕的是,将目标与考核结合起来。那各种戏剧就登台了,比如各级各部门给学校,给班级下达中高考指标之类,演员大多还是骨灰级的,不说了,大家心知肚明的。
教育,如果总是想着有个什么类似“说明书”的东西,拿过来就可以按照说明操作,并且能够很快的达成“目标”的东西的话,那与机械化的流水线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的想法是,无论干什么,目的性不要那么强,做教师的尤其应该。太强了是会丧失天良的,丧失天良的教育,早晚是要遭天谴的。所谓“人在做,天在看”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所做的也许今天我们看不到他的效果,也许明天也看不到,不要纠结呀,有些东西也许我们这一代看不到,我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总有一天会看到的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