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学十如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12 20:55: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语文教学十如何作者:遇见你2010
                                     十如何

                         ——语文教学具体操作抽象谈

常有年青教师问起“如何备课”“如何批改作文”等等教学中很具体的问题。如果不结合课例,说起来总是太原则,而且难免琐碎。现就所问——事实上也是需要共同探讨的十个问题,做个抽象归纳。为省篇幅计,例子只好从略。

一、如何备好一篇课文

1、备课前要先“粗备”一个单元,了解“这一篇”在一个单元里的地位和作用。既不能游离于单元之外;也无需将整个单元的任务,让一篇全承包了。

2、要让自己处在双重阅读者——理想阅读者和学生阅读者——的位置,多做换位思考,而不是一下子就站在教学者的角度,先入为主,老是想着应该怎么教怎么教。

3、不要忙着读“教参”。相信自己的“第一感”。写出了阅读的心得(批注、笔记)或教案的初案之后,再参考别人的文章不迟。切忌用他人的纸样裁自己的衣裳。

二、如何确定教学内容

1、先问自己这一篇为什么要“学”。如果回答因为是精品甚至是经典。那么,让学生知道“精”之所以为“精”,“典”之所以为“典”,就是这一篇的教学内容。如果回答的是,因为既然编进了书本,所以要学,那么实际谁学不学它也就无所谓了。

2、再问这一篇为什么需要“教”。通常一篇文章不“教”也能“学”懂,否则它先就不会有读者。那么为什么还需要“教”?你应该找出需要“教”的三条五条理由,再根据“课标”“学情”等筛选提炼一下,教学内容就出来了。

3、最后,你还是先要确定“什么不教”。学生(一般)已经知道的“不教”,今天学生还不需要知道的“不教”,不是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不教”。尽可能多剔除“不需要教”的,才能把教学内容提炼得很精粹,任务规定得很集中。读一读陈中樑教《风筝》的课堂实录,可能茅塞顿开。

三、如何收到预习的效果

1、教师如果不充分认识预习的重要性,学生就不可能重视。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学,在教学的指导下预习,是语文课程的一条定律。不预习而上课,是语文教学低效率的一个症结。一节课有预习垫底,就会出现高度;有预习先行,就会出现深度。

2、预习需制订“常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不要一下子布置太多,要求很高。这是习惯的事,要有耐心。刚开始,甚至只要熟悉若干字音字形和词义,也是“养习”的良好开始。只要师生共同重视,持之以恒,大概花一个学期,就能够把预习的习惯培养起来。

3、教师应做出“示范”,不要徒托空言。更不能没有检查,听之任之。凡有新课,必有布置,凡有布置,必有检查。用课前5分钟,有目的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放弃检查,预习全空。

4、预习最能使学生感觉受用的,是发生疑问而引起对话交流的兴趣,以及由此获得探究的自信和满足感。所以预习应以“问疑”为主项,而“识记”次之。

四、如何组织一堂课的教学

1、语文课最容易变成废话的集散地。孙绍振说“中国的语文课上,师生的生命浪费是世界之最”,一半缘于教学内容,一半缘于教学组织。因此必须谨记“45分钟”这一稍纵即逝的数字!要一分钟掰做两分钟来用,珍爱生命,精打细算,惜唾如金!

2、最好不要仅仅告诉别人:今天这节课,只教课文的××段(或××内容),剩下的××段(或××内容)是下一节上。这等于是影视节目广告,告诉你今天演几集,什么时候演完。要让听课的,听出你是围绕一个课题,在进行有序地展开,逻辑地推进。有经验的听课者,不会关心你上到哪里,关心的是你上到了什么关节眼,他会预想你的下一个动作是如何衔接,会走到一个什么合适的站点。

3、一节好的语文课的“序”,一般是用有意义有关联的问题,将教学内容,通过思考探究的方式相互衔接起来。当然,也有的是按照课文自身的顺序,然而,也不能没有问题的接续和展开。教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段段地解读下去,未尝不是一个可选择的方法,但如果在通读课文之后,问道:文中有一个起着枢纽作用的关键句“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那么,既然有个“所以”,就应当有个“因为”,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们必须“拿来”呢?这个问题的设计,就包含了“组织教学”的用心在其中。学生如果头脑清楚,或训练有素,他必然会自觉地去发现课文前面几个段落的思路是如何进展的。因此,一个或几个好的问题的设计、启发和运用,几乎是一节课组织教学的全部内容,也是效率的基本保证。

语文课的内容组织,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和数理化的课媲美。她的美,在隐显之间,“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4、一节课的开头很重要。但不是那种专为表演给人看的故作姿态的“导入”,才算是像样的“开头”。为导入而导入,徒然是浪费时间。还是以有启发性和有趣的问题导入为佳。上课的第一分钟,就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开头的几句话,就应该能够产生“热身“的效果。

5、不妨在讲台上放一块手表,学会随时控制时间。在教案里标明什么教学内容用多少时间,也不见得没有必要。结束一堂课,切不可急急匆匆。习惯于用3—5分钟进行总结,会有助于提高课的质量。否则,让下课铃声催赶着匆忙收拾残课,既煞风景,也斫伤课的灵魂。

五、如何设计和使用板书

1、语文课上没有板书是不可思议的。或者是为了突出强调需要识记的教学内容,或者为了使某一内容重点更加醒豁,条理更加清晰;当然,也可以使教学过程富于节奏感,不至于出现听觉疲劳。如果怕字写得不好,自惭形秽,有意藏拙,那是失职。

2、板书设计,应该在整篇教案完成之后。此时需要下一番提炼的工夫,使之成为鲜亮的纲目,闪光的课眼。平庸的全然可以用口说代替的板书,比不做更糟。表示结构的板书,用语尽量做到准确工整。带有概括或总结性的板书,用语宜多加斟酌,要简练而有力。板书一般不宜太繁,表述条畅,言简意赅,最是上乘。

3、预设的板书,书写在需要讲解或讨论的内容之前还是之后,是需要考虑的。像史地政治的课程那样,先列出提纲再进入程序,语文课未必可取。语文课程的特点适合采用归纳法,而不太适用演绎法。

4、即兴板书在语文课上作用不小。但也要防止率意涂鸦,狼藉一片。至少要在黑板上划出三分之一的“特区”供其挥写,以避免和“预设板书”错杂混淆。

5、一翻开课本就了然,还有必要再把课文标题和作者板书出来吗?除非你想在标题上“做文章”。至于连第几课都要写一写,是否拿它提醒学生:你们要与时俱进啊?

6、投影的“板书”,就更需要字斟句酌。一旦映现,更改为难。而冷森森地打在幕上,似乎总不如临场书写而富于动态感和亲切感。我因此更钟情指间一支粉笔,用来得心应手。

六、课堂如何对话

1、不要片面理解“对话”。师生就文本互为问答讨论(所谓“三向”),是对话。一方说话,一方倾听,也是对话。朗读默读难道不是对话吗?当然也是。对话即交流。只把有形的外在的交流视为对话,把无形的内在的斥为“一言堂”、“注入式”,是机械论思维在作怪。

2、教师课堂提问有三忌:一忌问不明白,答非所问。二忌立问即答,思不及义。三忌答了不置可否,“坐下拉倒”;或一概称好,还要“掌声鼓励”;或是干脆把学生的回答“直接”教师的标准答案:“你的就是我的”。

再简单的问题,也需要多想想,该怎么问才能让学生明白问题的要求和回答的要点。一般须给予十几秒钟的思考准备,包括口头表达的临场组织。如果有太长的“冷场”,就需要考虑引导,还要反思问题是否恰当。

3、任何一种“对话”,都应视为教学内容的一个部分。善于听“答话”,随机引导,高明点拨,让学生开窍,要比给出“标准答案”更有价值。一个问题由几个人的讨论回答而补充修整,要比“一次性通过”更有意义。过程与方法重于结论,是课标的精神,在“对话”中最应得到贯彻。

七、如何布置课后的复习

1、大多数情况下,语文课几乎放弃了课后复习的布置,自承乏软无力,把合理支配的时间拱手让人,好像比封建历史上的削土割地还要无奈。因此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到底语文需不需要复习?复习什么?有没有时间保证?有没有可能每天检查?

2、如果当仁不让,照理一节语文课至少应有半小时的复习或作业的时间。预习新课和复习旧课,大约是3:2或4:1的比例。复习的项目,主要是课文重点内容的识记和语文知识(方法、习惯、技能等)的运用。形式一般是口答题和文答题。题目必须能够激发探究的兴趣,与其笼统题目,泛泛布置,不如要求把课文朗读一两遍,或者抄写若干段落,也可以印发相关的辅读材料指导阅读参考。

3、同预习一样,复习应不时进行检查,否则时间一久,终成虚话。

八、如何批改作文

1、先把作文看一遍再改。不要边看边改。以“语批”为主,修改次之。修改处需令比较,让写作者知道为何需要改,也允许持不同看法,鼓励同教师上来交流。

2、一次作文纵有参差不齐,但大体还是能按不同情况或不同标准归出几种类型。一边批改一边就得归类。发现和研究类型和典型,将决定作文批改的质量,不可因费工耗时而不为。选择类型重点批改,不失为一种多快好省的办法,而典型批改尤须着力。

3、注意发现每一篇作文的闪光点。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精当,一个句子表达得精彩,都不吝可圈可点。鼓励之于作文,效果有时会出乎意料地惊人。

九、如何进入课文的分析

1、不同类型(文体)的课文有不同的进入方式。但是首先还是要明确为什么需要分析。一篇好文章,本是有机的整体,干吗要去分析它?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在于披文入情,提要钩玄,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到达言辞的内蕴。分析不是肢解,不是剁碎,分析之后,是让读者更加看到整体,是从局部或细部识通篇,窥全豹。现在主张不论教什么课文,都先“整体感知”,但整体感知却并不一定非从“整体”入手不可,有时从一个字词,一截短语,一个句子,也可以感知通篇文章,甚至把握全文的主旨。例如教《兰亭集序》,问其中的“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一句是怎么来的?让学生从这一句上下寻绎,了解作者整体的构思,行文的脉络。所以说,从哪里进入,是可以因文而异,也可以根据教师的匠心独运,作出最佳选择。

2、不管是否按照课文的顺序教,进入“分析”的方法大体有三种:

其一是:寻找“紧要语”(朱熹),包括孙绍振所说的“关键词”,或文章中精要、精彩、精妙的语句。

其二是:发现“关节眼”。也就是通篇文字的联络照应。不仅是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更有词语句子的配合呼应。

其三是:比较“新异处”。这一般是在和(同类)的其它作家作品作比较中,发现其内容的丰富深刻,形式的独特新颖等。

3、进入“分析”的途径也大抵有三种:

其一是聚焦“形象”的特写与细节。一般适合于小说、戏剧等有人物、情节的作品。

其二是揣摩品味新异传神的语句,或波澜迭起、摇曳生姿的行文布局。但也不忽略平字见奇、朴字见色的语言表达。一般适合于叙事言情写景的散文。

其三是为课文编提纲或列图表,找线索,寻因果。一般适合于各种说明文和议论文。

以上或有交叉。而辨词析句、咬文嚼字这一主要手段,则一以贯之。

十、如何教文言文

1、 学文言文不仅是学会“懂文言”,也是学习“用白话”。是在古今汉语的异形同质和同形同质的联系比较之中,丰富对民族语言的语感。不要老是惦着古今言殊,其实更多的是相同和相近。

2、必先要求学生参照注解和利用工具书,进行通释与串译。一定避免没有预习,就面对生课,开始解释翻译。但须提醒:照搬注解当译文,常会出差错。

3、 一般要将课文先诵读一两遍。是逐句翻译下来,还是把容易理解的句子一读带过,只找其中需要重点的词句进行讲解讨论,当看学生的实际情况,也看课文的特点(如一些古典的美文,用优美的现代汉语通篇连贯翻译一下,似乎很有必要)。

4、不要上成古汉语课。避免解读一句,就抓住某个语法现象大讲一通,通篇读去,一路“开花”,可就是不见“果实”——对文义的准确完整通畅深刻的领会。用拐杖是为了帮助走好路,而不是忽略走路而研究拐杖。

5、 每一课都可能有若干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或特殊句式,值得提示或强调,宜放到课文教完,加以整理归纳,以助识记,不要穿插在解读中进行。

6、 文言文所关涉到的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常常是教师的“专利”,亦为学生所乐闻,当避免大行推销贩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8:20 , Processed in 0.06605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