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儿子的书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8 21:50: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儿子的书包
●           安徽阜阳许泽强



减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我之所以再提它,是因为我儿子那个越背越沉的书包。儿子六年级快毕业时,我又给他买了只新书包,可没用几天,包就撑断了线。

一天清晨,我叫住了正要出门上学的儿子,打开他的书包一看,除了课本,还有什么教材全解、作文指导、名著阅读、同步作业、模拟测试卷等。我数了数,一共有26本。

儿子自进入三年级后,一年至少要换一只书包,而且一只比一只大。看着他每天背着这么重的书包往返于家校,我的心情很矛盾:一方面,我希望孩子学习能轻轻松松,身体能健健康康,心情能快快乐乐;另一方面,迫于大环境、小环境的压力,我也自觉不自觉地往他书包里“加码”——一见到别的孩子有本什么辅导书儿子没有,便赶紧去买;一看到电视、报纸上什么“金牌制胜”、“百分秘诀”之类的广告,就想办法弄到。儿子那沉重的书包里,有一些书就是我塞进去的。我总以为,孩子只要有这些书,才能不输在起跑线上。有时,我也不忍心他拖着这么重的书包,便想帮他背背,可他不肯。儿子说他愿意背,有的同学书包比他的还要重呢!

看着儿子的大书包,不由想起自己上小学时背的书包。母亲用粗棉布做的那只简易的书包,没有包盖布,里面装不满,除了课本外,还有几只作业本,背起来轻轻松松。那时,不仅课堂作业少,家庭作业也用不了多少时间;初中后课程多了,但也没有背过这么大这么沉的书包。我上小学、初中时,每天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和同学们蹦着跳着唱着笑着,哪像儿子这样被大书包压得喘不过气,连笑容也没有呢?

儿子每天晚饭后碗一丢就做作业,一般要做到九十点钟,有时逢上这个考那个考,睡得就更迟了。我们住的小区有很多孩子,可平时很少看到他们在一起玩,即便是周末、假期,也大都猫在家里做作业。减负问题,上下各方呼吁好多年了,但都没有什么大效果,孩子的书包依然这样沉重,作业仍然这么多,这是何故呢?

我有些心疼儿子,但干着急有何用?我想,应该从自身做起,先改变一下自己,不要随大流,老是跑书店给儿子买五花八门的教辅了。那玩艺,既花钱,又不管用,硬塞到孩子书包里干什么呢?■





雪天里的温暖

●           安徽怀远徐 光

那天雪夜,我从网吧回到学校门口,就看到刘老师迎了上来。他拍了拍我满身的雪花,把棉袄递给我:“穿上吧!别冻着。”

又一天上课,刘老师发现我的鞋湿了,便回家拎来了煤球炉,拿来了他的袜子和棉鞋。烤着火,换上刘老师的鞋袜,我的心里荡起一股股暖流……



我永远忘不了那年冬天发生的两幕感人情景。                  

那时我正读初三,却迷上了玩电脑游戏。班主任刘怀刚老师发现后,多次苦口婆心地劝我,但我仍然无动于衷,一有机会就溜进一家网吧。

有天晚上下大雪,晚自习后,我和两个同学又偷偷跑到网吧,一直玩到夜里12点多才返回学校。走到离校不远的路口,我突然发现,在瑟瑟的北风、飞舞的大雪中,在昏暗的灯光下,刘老师边走边喊我的名字,怀里还揣着一件棉袄。我走到老师面前,不知怎么说才好。刘老师拍了拍我满身的雪花,把棉袄递给我:“穿上吧!我到宿舍发现你出来了,就在这等着,下大雪,怕你冷着。我不知道还有两个同学,就带来一件。快穿上,别冻着,赶快回学校!”

我含着泪水对刘老师鞠了一躬:“刘老师,对不起您……我以后再不去网吧了!”刘老师拍拍我的肩膀说:“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亲人,好好学习。老师相信你!”

几天后,雪停了,太阳出来了,路上的积雪慢慢融化了。星期一早晨,我和几位同学结伴往学校赶。雪后的乡间小路布满大大小小的水坑,脚下全是黏黏糊糊的黄泥巴。突然,我一个趔趄,右脚一下踹进泥水中。当几个同学帮我从水坑中把脚拖出时,一看那只棉鞋,全是泥浆。这还能穿吗?回家去换肯定来不及,马上就要上课了。我只好横下心继续往学校赶,每走一步,那只鞋就叽叽咕咕地冒出水来。

那天第一节是刘老师的语文课。上课时,趁刘老师转身去黑板上写字的工夫,我想把那只鞋脱下来,可刘老师立即回过身,哪来得及呢。于是,我装作一副认真听课的样子,看到刘老师又板书时,便马上脱掉了湿鞋,正要脱袜子,被他发现了。“徐光,你在下面做什么?”刘老师盯着我大声问道。

“我,我,我……”我的脸上火辣辣的,结结巴巴地不知道该怎么说。

我的同桌站起来为我解了围,说我在回校的路上滑进了水坑,刚才是在脱湿鞋袜。

我紧张地低着头,不敢看刘老师,但感觉到他向我走来,心想这回又要挨训了。没想到刘老师走近我,弯下腰,把我的右腿拉了一下,看了看棉鞋,轻声地说:“你的鞋湿成这样,怎么不跟老师说一声呢?”听了刘老师的话,我的心中顿生一股暖意。更让我没想到,刘老师说着便跑出教室,几分钟后,拎来了家里的煤球炉,还拿来了他的袜子和棉鞋。烤着火,换上刘老师的鞋袜,我的心里荡起一股股暖流……

六年后,我也站上了三尺讲台。每想到这两幕情景,我的心中就暖洋洋的。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教十多年来,我一直学着刘老师的样子,在一言一行中关爱学生。我要感谢刘老师,是他在那个雪天,在我的心里播下了爱的种子。■



让我一生感动的老师

●           安徽临泉牛红军



那年的9月1日深夜,正当爹妈为凑不齐我上大学的费用心急万分的时候,刘老师打着手电筒来了。他一进门,就掏出破破旧旧的20元、10元、5元、1元甚至毛票,一共480元塞进爹的手里。他家有四个孩子,他女儿这年也考取了一所大学。当时他每月工资才100多块。我们怎能好意思收下这钱呢!



我最难忘的恩师是刘楼小学刘宗昉老师。

我是1988年上五年级时转入刘楼小学的。在原来的学校,我是出了名的“混混”,不仅经常旷课,拖拉作业,有时还在路上找人打架,或糟蹋别人的庄稼,弄得老师和同学家长三天两头上我家告状。爹见我实在难管教,便让我转到刘楼小学。我就是那时认识刘老师的。

在新的环境里,我像模像样地“装”了几天,但仍然恶习难改,经常和同学摩擦。有一次,我把别人撞倒了却不道歉,被对方揍了一顿。放学后,我仍趴在座位上伤心地哭着。刘老师发现后,劝慰了几句,便拿起我那破得不成样子的书包,又拉着我的手送我回家。刘老师的手好有力好温暖,很久没有人这样拉过我的手了。回家的路上,我以为刘老师会狠狠地批评我,未料他只是问了问我家里的情况,还说我表现还行,只要肯努力,会飞快进步的。在一个路口分手时,刘老师拍拍我的肩膀说:“你还小,加油吧!老师相信你!”刘老师真好!我想再不好好学习,真对不起老师了!

刘老师讲课心平气和,语速不快不慢,善于启发诱导。一道应用题,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在黑板上画图分析,能用好几种方法解答。他告诉我们:“你们虽小,却是开发智力的好时候,要多动脑。你们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只是远近不同;做题也有几种解法,只是思路不同。你们只要肯思考,没有学不好的。”在刘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我渐渐找到了学习的兴趣,期中考试,数学居然考了90多分。爹看到成绩单,脸笑成了一朵老菊花,连说遇上好老师了。

正当我进入学习状态时,爹却突然让我休学。那时农村仍然不富裕,我们家孩子多,都去上学费用交不起,无奈之下,爹只好让我停学。回家后,刘老师让同学给我捎了几次信,希望我重返校园。他见我不回音,便约我晚上去他家补课,说不花一分钱,只费点时间和灯油。于是,每天晚饭一吃,我就赶到刘老师家当“夜校学生”,先后在那间特殊的教室里学了两三个月。

后来,我如愿上了初中,又上了高中,高考时被一所师范专科学校录取。为了凑齐上大学的费用,爹妈卖了粮食,卖了没长大的小牛,可4000元的学杂费还差1000元。卖小牛那天,我们全家都不忍心,爹和娘都哭了。买牛人也被感动了,还多给了50元。9月1日夜里,正当我们全家心急万分的时候,刘老师打着手电筒来了。他一进门,就掏出破破旧旧的20元、10元、5元、1元甚至毛票,一共480元塞进爹的手里。当时他每月工资才100多块,他家有四个孩子,他女儿这年也考取了一所大学。我们怎能好意思收下这钱呢!“孩子,知识改变命运,没知识可能会继续贫穷下去,好好在大学里学习吧!”刘老师摸着我的头说。我感动得说不出话来,爹突然走到刘老师跟前“扑通”一声跪下了……■



胡彩霞:乐在山区教“复式”

●           安徽祁门孙祁岗



这个教学点只有她一位老师,教的说是一、二年级,总共才有10名学生。

教室墙上有红纸条围着边的“比一比学习园地”,里面有10个孩子得的五角星,有孩子们的绘画作品。他们画的并不比城里的孩子差。

合影之前,她给这个孩子理理头发,为那个孩子整整衣服,就像是这群孩子的妈妈。



不久前,我们一行第二次来到胥岭中心学校毕家庭教学点。祁门县山区的“微型学校”还有不少。这个点只有一位老师,叫胡彩霞,说是一、二年级,也就10名学生。

孩子们正在静静地看书。与第一次看的一样,不大的教室,设施虽简陋,但很整洁,课桌摆放得整整齐齐,地面也干干净净。讲台后右角还是两桌一椅,大桌是胡老师办公用的,小桌上摆放着一只电饭煲。每天中午,她便在这里烧饭,并给路远的孩子热饭菜。黑板上依然写着工整的板书。教室墙上增加了用红纸条围着边的“比一比学习园地”,里面有10个孩子得的五角星,有孩子们的绘画作品。他们画的并不比城里的孩子差。一、二年级复式班,学生虽不多,除了语数,音体美各门课都得开齐开足,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但胡老师乐此不疲。胡老师从1981年从教以来,大多在教学点工作,到毕家庭点也有12年了。这12年,她每天来回加起来要跑16公里,早出晚归,风雨无阻,有时身体不舒服也硬撑着,怕误了孩子的课。教室后面黑板报上有两句话:“幸福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幸福就是每天都有好心情”。置身这间窗含青山、门映清泉的教室,我不由得对幸福坚守在此的胡老师心生十二分的敬意。

10年前,我在这里听过胡老师的一节一、二、三年级复式教学课。胡老师整堂课有条不紊,动静结合,展现了一个中年教师成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听课后,与几位学生家长交谈。他们都说胡老师不仅教课认真,而且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既当老师也当妈妈。有年春天开学后,雨下个没完没了,河水在上涨,很多地方出现山体滑坡。胡老师担心孩子们的安全,每天放学都坚持送几个路远的孩子回家。听说前几年中心学校准备把胡老师调到村小,当地村民得知后找到校长,说胡老师不能走。我问家长有没有这回事。家长说,那几天他们急着呢,孩子一听老师要调走都要哭了。

临别之前,我提议在教室里照一张合影,把墙上张贴的陶行知先生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背景。胡老师一听,马上给这个孩子理理头发,为那个孩子整整衣服,就像是这群孩子的妈妈。在镜头面前,胡老师在微笑,孩子们也在微笑。

分别前,她悄悄地问我,照片打印后能不能给她一张,好退休后留作纪念。我心头一热,连说好好好。我想,胡老师长年在一师一校教学点工作,难得有照相的机会。下次,我一定把照片送到毕家庭教学点。再过五六年,等胡老师退休时,我还要为她照一次相呢。■



程朋军:青春如火 乐在创新

●           安徽合肥袁红卫



八年来,每天下午上课前,他都和学生一道品尝“中午茶”:全班学生或独处,或两人共读,或三人并坐,他也抱着一本书,与孩子共同沉浸在书中。每次上课,他都让学生来一段“三分钟演讲”,以锻炼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为让班上每个孩子都能写一手规范、美观的汉字,他还坚持每周开设一节“写字课。”



他的脸上总是带着徽笑;他的身上总是洋溢着如火的热情;他的心中总是装着学生;他在班主工作和语文教学中总是不时地创新;他在学生的心目中,既像朋友,更像亲人。

他就是合肥市逍遥津小学程朋军老师。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凡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学生的智慧还是品格都得不到充分或自由的发展。

程老师从教八年来,一直对学生倾注高尚的爱,时刻把学生的冷暖挂在心上。2006届学生万梦琴生病,一周没来学校,他便利用中午时间,带领班干到医院去看望。2007届有位特困家庭的女孩,父母残疾,一家三口住在15平方米的小房子里。程老师特地在她生日那天带领班干登门祝贺。2009届有位随父母来合肥打工的孩子,性格孤僻,不爱学习,程老师坚持每月家访一次……

程老师一直教高年级语文并兼班主任。八年来,他潜心于“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课余时间,他和学生共同设计与布置教室文化环境,先后开辟了宣传班级好人好事的“慈善银行排行榜”、鼓励小组竞争的“苹果树”、引导“小眼”看世界的“信息窗”、展示每个同学特长的“风采墙”等,让教室的每一块墙壁都发挥育人的功能。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尝试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他在班级建立了班干部竞选和轮流担任制度。为了活跃班级文化氛围,他指导学生成立了各种“小社团”,组织学生共同设计“班级名片”,并定期开展“心灵俱乐部”活动。为了密切家校联系,他还把家长请来轮流“客串”当老师。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孩子的综合素质,而且融洽了师生感情,加深了亲子关系,促进了学风、班风建设。这些年,他所带的班级都从刚接手时的“后进”变为先进,少先中队连续两年被评为“区优秀中队”,2007年所带的六(1)班少先中队还被评为“全国魅力中队”。

程老师在语文教学中也有不少实招。八年来,每天下午上课前,他都和学生一道品尝“中午茶”:全班学生或独处,或两人共享,或三人并坐,他也抱着一本书,师生都沉浸在书中。每次上课,他都让学生来一段“三分钟演讲”,以锻炼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为让班上每个孩子都能写一手规范、美观的汉字,他坚持每周开设一节“写字课,”并向学校提出办“写字节”、办校报《向阳花》的建议。

如今,逍遥津小学的“写字节”办得红红火火,校报《向阳花》已走过三个春秋。老师们都说给这两朵校园文化之花浇水最多的是程老师。

程朋军老师先后被评为“合肥市优秀教师”、“合肥市优秀班主任”和“区教学能手”。在学校开展的家长问卷调查中,家长也对他予以很高的评价。■





今天还需要文本阅读吗

2012年8—10月话题征稿:

8月:一些学生在校园或其他场合不太主动和老师打招呼,甚至见到老师会有意走开。您遇到过这种情况吗?您是如何看待这种“敬而远之”现象的?

9月:您对极少数中小学教师组织或参与“有偿家教”活动有什么看法?

10月:家长会怎样开才能受到家长欢迎?



电子阅读,你准备好了吗

●安徽五河 马青荣 黄家国



我们这代人是读着纸质图书成长起来的,对文本阅读有着美好的记忆。

如今是网络时代,电子图书的阅读已成为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首选。电子图书让人耳目一新。它以特有的便捷、快速、环保、可选性强和容量大以及图文并茂、易于下载保存等诸多优点,对传统的文本图书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让很多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爱不释手。

可是,面对电子图书,有人不大适应,有人产生恐慌,感到不可思议。其实大可不必。我们应当与时俱进,主动地接受它,而无须横加指责。洪流滚滚归于大海,无论如何也是挡不住的。早在50年前,刚刚成立的美国计算机学会杂志就对电子书的出现作出预言:“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时候都能得到阅读大量书籍的享受。”今天,电子图书果然成为时代的新宠。我们想,说不定在不远的将来,电子图书还有可能彻底地取代纸质图书呢。



网络阅读应与文本阅读互补

●安徽五河 王殿震



网络时代了解信息、查找资料越来越便捷,阅读内容也越来越广泛,真正是“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但并不能因此断定人们无须进行传统文本阅读了。人类发明了汽车、飞机,但永远不能替代人的两条腿走路;网络阅读也不能替代传统阅读,二者可以兼用互补。但我更希望老师们不要因为网络迅捷而抛弃传统文本阅读。

当我需要查找手边没有的资料或信息时,网络阅读是首选项。网络阅读的优点是查阅方便,内容广泛,但它的缺陷是容易造成视觉疲劳,身倦神乏。所以,我的阅读仍然以纸质书本为主。读书时,泡上一杯茶,拿起一支笔,在明亮的窗前或温馨的灯光之下,嗅着那淡淡的书香,边读边在精彩之处划一划、写一写,这是何等的惬意呀!



要读书,也要上网

●安徽亳州 郭淑琴



几年前,我读过《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这本书。从书中介绍的魏智渊、朱国红等30位老师的成长经历中,我发现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热爱教育,积极从事教改实践;海量读书,有很深的知识积淀;善于利用网络,皆为教育网站的著名网友;笔耕不辍,都善于随时记录自己对教育的思考和感悟等。为此,我写了一篇题为《读一本好书,交三十个朋友》的文章发表在《教育文汇》上。

受这本书的影响,我也开始大量读书,从朱永新、魏书生、肖川等名师的书里汲取有益的营养。

我也经常上网。我在“教育在线”进行了注册,还经常打开一些网站的著名教育论坛,及时了解别人的最新观点,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上的一些困惑。

我常想,如果把教师比作一棵小树,那么海量的文本图书就是小树赖以成长的良田沃土,而网络则是让小树快速成长的化学肥料。一个教师要想成为名师,不系统地阅读相关文本图书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也不能忽视网络阅读,利用网络可以大大缩短教师成长的周期。

我还想,如果把图书比作教师精神生活的一日三餐,那么网络阅读则是家常菜的调料,二者结合,才能让你吃饱吃好,吃得津津有味。所以,在电脑普及的今天,既要重视上网,也要重视读书。



不在于方式,而在于需求

●安徽岳西 储昭柏



散文作家梁衡说过:阅读是一种精神需求,这种需求由低到高可分为六个层次:刺激、休闲、信息、知识、思想和审美。

阅读层次较低的人,往往关注的是否有刺激性的趣闻轶事,满足的只是快感而非思想的收获。网络阅读因其时新、快捷、多选择性,满足了这一部分人的阅读需求。我并非说网络阅读不可以进行较高层次的阅读,但总的来看对阅读层次较低的这部分人吸引较大。这些年,文本图书阅读率呈现下降态势,不少图书馆图书的购进量大为减少,则与不少人痴迷网络阅读有关。

而大凡希望从阅读中取得“真经”的人,总是把网络、文本都作为阅读的对象。他们既上网,也进图书馆,其中大部分人更热衷于进图书馆进行本文阅读。他们特别喜欢新到的书刊所散发的书香味。他们非常喜欢在图书馆里享受阅读的那份宁静,如同一些人能在网络上看电影却偏偏跑到电影院一样,他们寻求的是一种氛围与感受。这种悦感,只有阅读“向更深处漫溯”的人才能体会到的。这是一种高层次阅读。

我认为,虽然网络阅读基本可以代替文本阅读,但从阅读的较高层次看,网络是不能完全代替文本的。教师的阅读应该趋向高层次需求,不能舍弃文本图书。从专业成长的角度来看,教师的阅读不仅需要“刺激、休闲”之类的娱乐性阅读、“信息、知识”的实用性阅读,更需要“思想、审美”的发展性阅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通过阅读,滋养和提升自我,演绎出别样的精彩。我觉得,有没有高层次的阅读需求,是普通教师与卓越教师的追求高下区别之一。



我喜欢读文本图书

●江苏淮安 周建洋



现代网络技术给教师阅读带来极大的方便,但我还是喜欢阅读文本图书。

首先,我觉得阅读文本图书才是真正的阅读。我读书,喜欢在自己喜欢的地方打上一些记号,喜欢在感兴趣的文字空白处写上一点自己的感悟,还喜欢在一些觉得有重要内容的页面叠上不同形状的角,便于重新阅读。我读书时喜欢做摘录卡片,将其夹在书中,下一次翻开书,一下就能看出这本书的精华。每次买书,我还喜欢注上时间、地点、购书的原因,读完后再写点读后的感觉。我觉得,如果一本书读后,书上没有任何痕迹,那不算是读书。

其次,我觉得拥有文本图书,才能找到读书人的真正感觉。我很喜欢读书,更喜欢藏书。每一次搬家或换办公室,我总是特别重视换什么样的书橱、写字台,把它摆在何处最适合,好让自己在备课、批改作业、读书或写作时有置身于书房的感觉。每当闲下来,看一看那些不断增加的藏书,读一读自己曾经看过的书,回想一下当初读书的味道,就觉得自己是个读书人。

其三,我觉得阅读文本图书十分方便。现代人工作节奏快,很难有整块的时间用于安心读书,很多老师都认为自己没有时间读书。而我并不这样认为。我每年要读一百多本书,都是利用零碎的闲余时间读的。我喜欢在办公桌上、在家里的沙发上、床头上都放上一本书,在学校批改作业累了看上一段,在家中饭前饭后看上一段,睡觉前看上一段,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享受。



阅读文本可以养心

●山东淄博 边增进



在电脑日益普及的今天,静下心来捧着书本细嚼慢咽的人越来越少了,教师也不例外。其实,电子图书也不是不能读,但总觉得不如纸质图书读起来方便、耐看、有味、记得牢。

拿到一本好书,打开它,就能透过白纸黑字,看到景,悟到情,闻到书香,心游八极,乐而忘我。我可以圈圈点点,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而电子图书良莠不齐,其中不乏文字垃圾和令人啼笑皆非的网络语言,有些令人生厌,读来收获甚少。

文本阅读,不管在家中在校园,坐在沙发上,躺在床上,蹲在树荫下,还是外出学习、参观、旅游途中,均不受任何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读。读电子图书可就不那么方便了,不仅受到种种限制,而且读久了还很容易引发多种健康问题。

文本图书便于收藏和查阅。我每年都会花上几百元钱,买几本心爱的图书,订几本喜欢的杂志,读完收藏起来,日积月累,就成了小小的家庭“图书馆”。在我的眼里,那沁人心脾的满屋书香不仅养心醒脑,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选择文本阅读的几个好处

●安徽利辛 张帮群



笔者一直认为,教师要多读文本图书,不要过度依赖电脑阅读。

一、文本阅读,捧着书,拿着笔,边读边想边动笔,对文本中重点句子勾勾画画、圈圈点点,批注点评,在书后空白页上写上重点页码、关键词句,以便日后温故知新,随时查阅。这样的阅读入目入心,不亦乐乎。

二、书房里摆上几个书架,把自己喜欢阅读的图书分门别类码得井然有序,闲时置身其中,随手打开一本,书香扑面而来。在这高雅的书房里读书、备课和写作,会体会到做教师的一种尊严,一种高贵,一种幸福。

三、阅读文本无需太多的条件限制,只要想读,处处都是读书之所—— 等车时,可随时随地从包里取出文本读;等理发,正好可读上一两页;参加没有多大意义的会议时,也可拿出文本默读沉思;度假坐在公园里、海滩上,一边欣赏文本,一边欣赏美景。这样的阅读所带来的那种闲适快意,真是一种极大享受,是网络阅读无法得到的。



文本阅读滋养气质

●浙江杭州 徐雪明



网络以信息量大、图片丰富等特点来迎合大众阅读口味,基本上属于“快餐式”阅读。别看鼠标一点,无穷无尽,那里面很多是没有质量的内容,作者也鱼龙混杂,很少有经典大家的作品。这样的阅读时间久了,便会带来知识营养缺陷问题,如同快餐只能填饱肚子,而不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多种合理营养成分一样。

因此,我们还是要提倡多些文本阅读,多读好书,闻闻墨香,多读经典,找适合自己的书读。文本佳作读多了,你自然“腹有诗书气自华”了。据说犹太人阅读有一种习惯,让自己置身于闲适的环境中,捧着书,慢慢阅读。慢读,是阅读的修炼之道。读,是感悟,没有感悟的时间,一切阅读都是浮光掠影;读,是体验,没有体验的过程,一切阅读都如喝白开水般索然无味;读,是对话,没有对话,一切阅读都难以走向深刻。读书犹如文火煲汤,愈是下功夫,愈能读出文章之韵味,愈能滋养人的气质。而网络阅读显然无法让人有这些感受和收获。



仅有电子阅读是不够的

●安徽安庆 汪跃峰



如今,一些学校顺应时代发展趋向,逐渐完善了电子图书馆或电子阅览室,但同时却忽视了纸质图书阅读,不少学校图书馆进书数量逐年减少。与传统的文本图书相比,网络可以即时、快速地提供海量信息,图文并茂,搜索简捷,有着明显的阅读优势。但当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时,过早地让他们介入电子阅读,则极易走入“浅阅读”的误区。读书是读者通过圈圈点点、评点批注,寻章摘句等方式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金圣叹批阅“六才子书”式的读书,通过今天的电脑屏幕根本无法完成。因此,要让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必须引导他们进行大量的纸质文本图书阅读。

朱永新先生认为,阅读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他说:“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阅读,不能仅有电子阅读而冷落文本阅读。这几年,我在自己的班级里响亮地提出“书香点亮童年”的口号,引导学生首先阅读纸质图书。

我也很喜欢电子阅读,但依然保留着少年时代养成的习惯:睡觉前躺在床上看一会书,读累了,便熄灯睡觉。此时,如水月光透过窗棂,泻在半床书上,实在太有诗意了。



教师不能离开文本阅读

●安徽安庆 曹新民



网络阅读以其内容丰富多彩、查询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等优势得到了不少教师的青睐。有人便认为,网络阅读最终会取代文本阅读。我不太认同这种看法。我认为,二者各有所长,但作为教师,还是不能离开文本阅读。

首先,网络上的信息量非常大,内容却良莠不齐。教师在进行网络阅读时不可避免地被杂七杂八的信息诱惑,只能以消遣为主。而文本阅读都是自己感兴趣或者和自己的专业息息相关的书,读得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其次,网络阅读一般都是以快速浏览的方式进行的,是一种碎片式的、浮光掠影的、浅尝辄止的阅读。而文本阅读则可以给老师理性判断、审慎思考的机会。文本阅读可以一手捧着书,一手端杯茶,自由自在地读,慢慢地领悟,细细地品味,达到歌德所说的“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的境界。文本阅读还可以对其中的内容作点评、谈体会、记感悟、做摘抄,网络阅读则难以这样做。

第三,网络阅读必须借助电脑和网络,而文本阅读,只要一册在手,不管是茶余饭后、旅游途中,还是在睡觉前的片刻,都可以随时随地去读,不受太多条件影响。文本阅读还可以通过纸质的载体传递一种特有的书香气息,营造一个静、雅、和、美的读书氛围。

那么,为什么不少教师却对电子阅读“趋久若鹜”呢?我想,一些老师热衷于电子阅读而冷落文本阅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浮躁心理和功利心理在作怪。有的老师上电脑下载一些课例,就是“电子备课”,再去找一些文章打印下来,就是“教科研论文”。如此举手之劳,哪还需要花钱买书、花时间读什么文本书籍呢?



纸质阅读更有实效

●安徽芜湖 庄华涛



电子阅读有着纸质阅读不能比拟的优势。它信息量大,可以提供比对阅读;时效性强,可以让我们在第一时间了解教育教学的动态。但这并不说明它能替代纸质阅读,纸质阅读仍然有着独特的优势。

首先,纸质阅读更有利于静心阅读。电子阅读干扰过大,打开每一个网页,都会有无数的网页链接在等候着点击。我就有过无数次这样“惨痛”的经历——原本是上网查阅资料,不料顺着链接一路点过去,不知不觉几小时过去,想要获得的资料却还没有查到。而纸质阅读则不会出现这样的窘况,它只是独立呈现,不会有别的信息干扰,可以定向、静心地读。

其次,纸质阅读更有利于深层阅读。电子阅读一般只是浅层次的阅读。它所阅读的材料观点过于零散,系统性不强,难以将一个问题说透,同时很难让人随时批注,帮助人及时记录思考的问题。

其三,纸质阅读更有利于随时阅读。电子阅读的条件要求较高,需要计算机等设备,不方便随时阅读。纸质阅读则不同,只要愿意,便可以随身携带,课间、等车、睡觉前等这些零碎的时间都能阅读,并且可以多次去读。

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各有千秋。我觉得,从快速地搜集各种教育信息、便捷地浏览各种教科研成果、广泛地了解与自己所写文章相关的观点等方面来看,电子阅读可以帮助我们;而欲使阅读更丰富、更深刻、更有实效,还是多捧起文本著作。就本人的感受来看,我倾向于教师多来些文本阅读。■



为幸福的校园而歌

●           安徽无为刘 萍



1956年金秋,创办于1925年的无为中学(以下简称无中)从县城观震潮边迁至西寺塔下,这一转眼就是五十六年。光阴荏苒,岁月如歌。今天的无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而校园空间如往,教育教学设施也不豪华,但师生却为拥有这样一个有着美好记忆和深厚底蕴的校园而自豪。2006年无中80周年校庆的时候,一位老校友动情地说:“我很喜欢那棵不修长不挺拔不婆娑不显眼可能还不为人知的银杏树。它就站在那儿,看孩子们早晨匆匆中午匆匆晚上也匆匆地来回。它不说话,看着看着,不知道哪一年它就老去了,而从它身边走过的依旧是脸上点缀着若干青春痘的孩子。”

是啊,我们的校园老了,可一路走来的一批批孩子却永远那么充满活力,永远鲜活地展现校园的魅力,永远享受着幸福的校园生活。

这些年来,无中的每一个同学都能够拥有一种幸福的有尊严的高中生活。对我们来说,让学生对学校生活有幸福、乐观和诗意的感受,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无中在每次大型考试后,都慎重地看待学生成绩,不公布所有学生的考试结果。如果有学生觉得没考好,开家长会时不希望家长到校,班主任都会同意。这些做法,是为了保护一些成绩处于后列的学生自尊心,让他们有暗中发奋努力的信心和动力,都能开心地学习和生活。近几年来,社会各界对无中贫困学生予以资助。我们对他们的爱心之举非常感激,并广为宣传,但从不将受助的学生名单公布于众,因为没有哪一个学生愿意以一个贫弱的形象出现在校园。施舍的最高原则是维护受施者的尊严。我们怎么能让贫困生在获得经济资助的同时,精神上产生自卑感呢?这几件事看起来不大,但做起来不容易。

学生的幸福来自老师的关爱。无中50%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学生,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学校要求老师切实承担起监护的责任,学生的父母不在身边,我们就是他们的父母。无中绝大多数老师尤其是班主任都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们日常工作都非常辛苦,但还要关心学生的吃饭穿衣,周日要到寝室指导学生搞卫生、整理物品等。梅国强老师自己的孩子也在无中读书。他经常反思,有没有像关心自己孩子学习、生活那样关心学生?向学生提出的许多要求,自己的孩子能否首先做到?他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老大带老二、老二带老三的办法,让同学们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帮助,共同成长。他的班级洋溢着浓郁的亲情,学生都能真诚地分享学习的愉悦。

物理教师秦生涛是安徽省首届教坛新星。他对待物理学困生采取的是“特别关注”法,每天晚上都要用手机给相关学生发两道物理题目,要求学生及时回复答案,有时最长的一道题要发好几页。学生从短信中感受到老师的爱,看到了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分量,越学越自信,越学越轻松,一步步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有一次我对秦老师说:您这样做太辛苦了。他乐呵呵地来了一段顺口溜:辛苦辛苦,心里不苦。别人发财我不羡慕,人家当官我不嫉妒,全心全意为儿子闺女服务。他说的“儿子闺女”就是他的学生,学生都亲切地叫他“秦爸爸”。

无中分管教学的徐晓兵副校长是数学特级教师,平常忙于行政和教学工作,周日还要挤时间在家中给班级数学薄弱的学生义务补课。有一次,一个叫方智强的同学早饭没吃,补课中途头晕、心慌。细心的徐老师发现后,赶快到厨房里为他做饭。方智强后来在作文中写道:“当我吃着那热气腾腾的面条时,从来不哭的我哭了起来。我真是太感动了!”我想,当他端起面条,一定想到了父母,想到眼前的徐老师也像父亲一样。

去年底,无中举行了一年一度的以“爱心与智慧”为主题的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在所有的交流论文中,最打动我的是陈宏志老师文章中的一句话。陈老师班上有一位学生,每天从早读开始就打瞌睡,班上同学给他起了一个绰号“睡神”。陈老师几次找他谈话,才打开了他的心结。他说自己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并各自成立了家庭。他现在和姑姑生活在一起。姑姑工作忙,没有多少精力管他。陈老师在文中写道,“听了他的话我感到很心痛”。陈老师的一句“心痛”,道出了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大爱深情。班主任工作确实需要技巧和方法,但是如果这些不是来自于一种深情、一种大爱的话,最终只能停留在技术操作层面,不可能深入学生心灵。陈老师之所以和所有学生特别是“弱势”学生亲密无间,正是出于对这些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在无中,老师无私的爱如同阳光洒向每个角落,如果说有偏爱,不少老师更加偏爱暂时落后的学生。数学老师巫梦玲曾评为省优秀班主任。三年前她接手新一届高一班主任时,发现一位成绩非常靠后的同学却对生物有兴趣,于是鼓励他先学好生物,再带动其它学科学习。当班级获得一个参加县级生物竞赛的名额时,巫老师便和生物老师商量,把机会给这个同学,以提升他的学习信心。她认为,能不能获奖是次要的,学生的成长比班级荣誉更重要。这个同学参赛后虽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但精神状态有了很大改变,在后来的高考中取得了成功。在平时的数学课上,巫老师喜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协作解决问题,无论是谁,只要提出有价值的解题方法,就以该同学的名字命名,笑称“某某解法。”思想家爱默生说:“我们都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最需要的是有人鼓励我们去成为这样的人。”为了让所有学生特别是暂时后进的学生享受成功的幸福,无中的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都很好地扮演着鼓励者的角色,让那些暂时后进的学生在爱的阳光下张扬个性,发挥特长,幸福地成长。

老师集父母之爱、师爱于一身,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但当这些孩子有了错误的时候,却不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惩罚他们,而必须以平等的姿态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沟通。有一次,王荣义老师班上的一个住校生在上午第一节课铃响后10多分钟还没来。前几天,他因违反校纪班规已受到严厉批评。王老师一气之下骑上电动车向学生公寓奔去,准备让他停课检讨。当王老师来到学生公寓门口时,该生刚出来,头发零乱,衣装不整。王老师压住了心中的怒火,只说了声:“快!上车!”学生愣了一下,迅速坐到老师身后,抱住老师的腰。路上,两人没有说话,但老师感觉到学生的眼睛是湿润的,内心是自责的。老师的火就这样无声地熄灭了。我们常对家长说,不要和青春期的孩子过于较劲。我们自己也该这样。有一次,曾当选为“无为县十大师德标兵”的骆宇虹老师患了急性胃肠炎,便请同组的代老师帮忙照看班级。当代老师到教室说因骆老师生病这堂课暂时改为自习时,一些同学竟然鼓起掌来。骆老师听说后感到心凉,但又很快想到,这是学生真实的内心表现,他们高兴的并不是老师生病,而是好不容易有了一个放松的机会;自己做学生时,听说老师生病不来上课不也暗自高兴吗?于是,她释然了。晚自习她到教室时,有几个同学主动为鼓掌的事向她道歉。老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省给双方带来了快乐。

省教育厅程艺厅长曾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一个有抱负的校长,追求的不应该是每年考多少学生,而是学生在毕业十年后对母校的感情。”是的,学生对母校的感情大多来自于对自己的班级、对授课教师的感情。在一次演讲中,肖楚颜同学说:“老师变成了朋友,世界上还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朱心怡同学说:“年少时最幸福的是遇见了这样的老师:她懂你藏在日记里的悲伤与欢欣;她懂你成长路上的任性与叛逆;她懂你课间的安静与笑闹;有的老师甚至与你没有过多的接触,可是每一次的相逢都那么亲切。”在无中,师生感情十分融洽。如果哪位老师家里有喜事,班上的学生一定会嚷着让老师请客,老师也会笑嘻嘻地掏腰包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喜悦;同学们如果要凑份子搞中秋晚会、元旦联欢,班主任也要乐呵呵地出一个大份子。化学老师陈德华平常言语不多,但对学生和颜悦色。一个学生成绩进步了,他一高兴竟然把学生举过头顶。而对调皮的学生,他则“恶狠狠”地说,你不要说你是“青春期”,你犟得过我“更年期”吗?一句话说得学生大笑。这样的老师,我想学生离校十年、二十年都不会忘记的。

学生怀念母校,总会提起一位位教学充满个性的老师。一般学校理科学生对文科类课程不感兴趣,但在无中,很多政、史、地教师却深受学生欢迎,因为这些老师的课极具个性。无中许多理科教师极具文化底蕴。他们在教学中力求让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严肃的课堂富于生活味和文化味。政治学科王礼宝老师用菜市场讨价还价的生动场面来解释商品的价值规律,用四大美女的缺点来解释矛盾的普遍性,用小和尚写不出“爱情是什么”来解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数学学科丁建国老师会用“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来解释周期的重复,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来解释极限的无穷,用“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来阐述最大值的威力。丁老师不仅自己热爱书法,还要求班上的学生天天练字,他的学生大都能写一手好字。此所谓亲其师、信其教、学有成也。

爱对师生来说是相互的,是相融的;爱的回声是爱,幸福在镜子里面也是幸福。在无中,一届届学生在老师营造的爱的氛围中学会了用爱来回报;老师们也在学生爱的回报中体会到为师的幸福。

马启群老师对学生十分温和,是学生的偶像。马老师什么都好,就是烟瘾特大。学生担心他的身体,像劝自己的爸爸戒烟一样劝他戒掉。一次,班长代表全班同学和他“谈判”:只要您的烟灰缸从此废掉,我们保证乖乖的,不让您烦一点儿神。

有年年底,陈晔老师因为照料在上海住院的爱人,一个多星期不在校。那段日子,学生就自己管理自己,而且每天发短信向她报告班级情况,好让老师安心。元旦那天要开班级联欢会,陈老师头天夜里从上海赶回了学校。当她早读出现在教室时,同学们都激动得像小鸟一样飞到她身边。

数学教师胡云霞上课十分精彩,对班级工作倾心投入。她怀孕后,学生联名写信劝老师:“敬爱的胡老师,您将初为人母,当以身体为重,别操劳过度。”

夏凤琴老师教了刘原辉同学三年语文,她最欣赏这孩子的写作才华。刘原辉同学赴国外读书临行前特意对校长说:“您对我们夏老师好一点吧!她有一点畏惧你。”他到国外刚下飞机,首先报平安的就是妈妈和夏老师。

这些年,许多考入名牌大学的学生在寒暑假期间主动回到母校,助老师一臂之力,向学弟学妹们传授学习方法。2007级骆阳同学临上大学前,还把自己整理的各学科学习心得送给老师。

无中学生会每年都开展一项活动——评选“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先在班级、年级初选出候选人,再由全校学生投票。学生都把这项活动当作感恩老师的最好机会,每个班都派代表四处游说,宣传本班老师的事迹,为自己的老师“拉票”。

无中纯正的学风、良好的校风,高尚的师风,不仅让学生充满了幸福感,也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口碑。今年初县人大换届时,本选区的人大代表五名候选人中只有无中骆宇虹老师是一个普通教师,起初大家都认为哪怕淘汰一人肯定都是她,结果她却以最高票当选。近几年来,省、市、县三级教育主管部门没有收到一起家长对无为中学在招生、收费、教学等方面的投诉。2009年、2010年全县政风、行风评议,无中的综合得分先后位居全县事业单位第一和第二;2011年,被列为政风、行风免评单位。学校还被评为全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并连续荣获五届安徽省文明单位称号。

我们相信,幸福、文明、和谐将永驻无中校园!■

(作者系无为中学校长)



对每一朵花微笑

●           安徽马鞍山秦文凤



这天,我凝神地望着住宅小区内一洼翠绿嫣红的小草小花,不由得想起我的那些调皮的学生们。

这些男孩子太烦人了,一下课就打架闹事,或莫名其妙地大笑;女孩子也不省心,一有空就窝在一起议论班上哪个男生和哪个女生相好的事。这些十三四岁的孩子,怎么对即将到来的毕业考试漠不关心,不去紧张复习呢?我有些着急,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才能把孩子们的心拉回课堂,让他们安静地复习。

面对小花小草,我想到了娇气的龙萍,脆弱的唐娜,爱钻牛角尖的项恒之,软弱的崔健,好斗的王鑫,爱捣蛋的管昊……当想到调皮的何文翔讲的一个笑话时,我竟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此时,洼地的几只小鸟竟和着我的笑声,张开翅膀翩翩地跳起舞来。

看着一朵朵张开灿烂笑靥的鲜花儿,我不禁问自己:我的那些孩子不也正像这些花儿一样平凡可爱,却为何被我挑剔的眼光忽视了呢?

我的48个孩子不就是48朵鲜活的花吗?龙萍学英语、学舞蹈特别能吃苦;唐娜特别有爱心,隔壁的孤儿、流浪的小狗都受过她悉心的照顾;项恒之学习起来特别有钻劲,不会的问题想方设法直到弄懂为止;王鑫特有正义感;管昊特聪明;何文翔思维敏捷,为人热情……他们在课余好不容易放松一下,只要不出格,我何必看不顺眼呢?

啊,对你的每一朵花儿微笑吧,花儿们会在你的微笑中更加美丽!■



向卫夫人学教育经

●           安徽巢湖唐金龙



每当讲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除解读文本内容之外,我总是喜欢向学生介绍其书法成就。这次讲王羲之,刚下课就有学生问,王羲之这么高的书法成就,他到底是跟哪位大师学的?

这个问题回答不难,我能说出好多。

大师就是卫夫人。作为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卫夫人专业过硬,所撰写的《笔阵图》在中国书法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她作为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在业务上拔尖似乎还在其次。我所关注的则是她的教育教学方法。

她是怎样教王羲之的呢?

她给王羲之上“高峰坠石”一课,带他到山上去,不仅引导他感受各种石头的模样,还从山峰上让一块石头滚落下去。她告诉王羲之,写字的那个“点”,就要有这块石头坠落而下的力量。

她给王羲之上“千里排云”一课,让王羲之站在开阔的平原上,凝视辽阔的地平线,看一字排开的云层怎样悠悠向天边宕开,并在他耳旁轻声地说“千里排云”,让他感悟“一”的动态之美。

在这一点一横的教学中,我们感受到卫夫人教学的什么真经呢?

她能根据孩子的特点组织教学。教育对象是什么样子,是我们组织教学的出发点与归结点。如果说孩子都有天然的学习兴趣,那是不客观的。他们的兴趣少不了施教者来激发,要求施教者根据其认知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孩子天性好动,那么就必须适度放纵一下他们的身体,让他们在许可的范围内动态学习,而不能圈养式教育。孩子特别不喜欢接受抽象知识,那就要设法形象化地创设孩子易于接受的学习情境。

她能深入现实生活,活教活学。生活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卫夫人深谙此道。她教王羲之不是照本宣科,不是让他一味临摹,只下死功,而是将他带到现实生活之中,利用自然资源,形象直观地让他感悟线条的动感与活力。她教王羲之特别强调活学而不是死学,让孩子自己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她不仅带王羲之看坠石,望排云,还常带他到深山里,观察各种枯藤,从中感悟笔道的力量所在和书法结构巧妙之处。这样活学活用,学生是容易开窍的。

她不凭自己的认识对待孩子。卫夫人的高明之处想孩子之所想,站在学的角度考虑问题。她是大师,对各种形态的“点”、“横”早已胸有成竹,而对王羲之来说则不然。如果让他一开始就接受,这一“点”一“横”只是僵死的两个笔画,他就不能真正领悟到书法线条的生命力。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是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认为这个简单那个容易,学生有一点不会就会被认为是弱智而不可教也。我们总是觉得自己该教的已教了,问题在于学生。其实,为师者一定要有这样的思维,自己会,不代表学生就一定会,不是你讲了,学生就必须懂,而要立足于学情考虑如何教得有效。

卫夫人还注意熏陶学生。走进自然是熏陶,走进生活也是熏陶。有一次,王羲之问怎样才能把字练好。她并没有讲什么一二三四的理论,而是说了东汉书法家张芝墨池的故事,将要说的道理寓于形象的故事之中,让他自己感悟其中的答案。■



我教过的两个特殊孩子

●           安徽铜陵鲍正圩



三年前,刚刚送走了一届毕业生,我又接手了一个初一班的语文课。第一课,我按常规讲了一些课内课外学习的要求,并要求学生记到笔记本上。同学们听记都很认真。正当我讲到“课堂上尽量不要发出大的声响,以免影响他人”时,突然“哗啦”一声,谁的铅笔盒掉到地上了。同学们的目光都投向声音的发源地——教室最后的一角,只见一位同学正不慌不忙地将掉在地上的铅笔盒捡起来,脸上还挂着笑,竟然没有一丝歉意。要是以往,我一定会狠狠地批评他,但我还是忍住了。从同学们怪怪的表情中,我看出了这位同学似乎有点与众不同。他头发很短,脸上脏兮兮的,好像很久没有洗过脸,手上满是污垢,身上穿的旧衣服同样很脏。他看着我傻傻地笑着,似乎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课后,我了解到他的一些情况。班主任说,他是“孬子”。他的小学毕业成绩:语文0分,数学0分,英语0分。他不仅无成绩,而且不讲卫生。班级排座位时,谁都不愿意跟他同桌,说他身上有一股臭味;即便是单人单座,谁也不愿意跟他相邻。最后,他只好单独坐在教室后面的一角,离大家远远的。

从教多年,这样的学生我还是第一次遇到。但我不相信他的语文是0分。从他发亮的眼神看,不像是个“傻子”;从他主动拾铅笔盒来看,还是有思想的。于是,我决定帮助他实现“0”的突破。我深信他一定能进步,哪怕他真的是个傻子。

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告诉我,要达到这个目标,真的太难了。

第一次批阅作业,我发现少了一本,不用问是他没交。我便找他谈话,问他懂不懂,他说懂;问他愿不愿意做作业,他说愿意;问他什么时候能交来,他说下午。我还特意叮嘱他,如果有不会做的可以问同学,也可以来问我。他答应说好,可到了下午,作业仍然没有送来,又说忘带了,第二天交。第二天上午,他仍然没交,再推到下午,再推到第三天……他不是说忘带,就是说没做完,最后见我盯紧了,只得承认说不会做,还说同学告诉他怎么做,他听不懂。他的小学同学告诉我,自上小学开始,他就没做过一次作业。

我决定改变策略。你不是说不会做吗,我给你来个最简单的作业—— 抄课文,别人做一次语文作业,你就抄一次课文,且一次只抄一页,跟别人的作业一道交来。这该没问题吧。可是,我又失算了,他仍然是今天推明天,就是不写。我真的无语了。他真是连课文都不会抄吗?有一次放学后,我特意把他留下来,让他当着我的面抄课文。他歪歪扭扭地写着,写得很慢,前后字参差不齐,笔画笔顺还不如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字。我想,这不要紧,他总算能抄了,也许这是第一次。

一天课后,我和班主任一道去家访,了解到他更多的情况。该生父母外出打工多年,一直随祖父母生活。祖父母说这孩子不傻,挺精的,挺会撒谎,不听话,不写字,贪玩,懒,脏,夏天也不愿意洗澡,即使强迫他洗了,不出几分钟,又跟没洗一个样。我问老人,每天是否抽出一些时间看着孩子写字。老人一听连连推说自己没文化,不识字,一切都交给老师了,老师管严些,尽管打,没事。听了老人的话,我真的无招了。

后来,这孩子没上完初中就辍学了,以后再也没有见过他。

送走这一届学生后,我又接手一个初一新班的课。万万没想到,我又遇上一位不一般的女生。上第一课之前,我就知道了这位学生的大名,第一天一上讲台,一眼就看出了她。她坐在第一排靠教室左边的位子上,个子很小,好像有点发育不良,像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头发乱蓬蓬,总是笑嘻嘻的,还流着口水。上课时,她总喜欢找邻座同学讲话,甚至回头捣鼓人家,被人骂了还笑呢。我心里直打鼓,这该怎样教育她呢?我想,对这样的学生,只要她在课堂上不太影响他人,就尽量不要招惹她。于是,我只管上课,顶多也就是在她影响别人时,瞪她一眼,她一见也就收敛了。我还想好了,作业她交不交都行,不用浪费时间和精力去管。这也叫“因材施教”吧。可是作业布置后,她居然按时交了。我有些好奇,准备首先批阅她的作业。翻开一看,这是怎样的“作业”?一题未写,本子里却夹了一张绉巴巴的纸条,上面的字简直是天书,有的字只写了一半,有的是错字,有的是别字。例如把“我”写成“鹅”,把“不”写成“木”,一百字不到,95%以上都是错的。我和本教研组七八位老师用了将近一节课的时间,才将这份“天书”翻译出来。其大意是:老师,我不是不写作业,我真的不会呀,我听不懂呀,老师,帮帮我吧,我家里人不要我念书,我想念,老师一定要帮我。读完这份“天书”,大家的心里感到前所未有的沉重。这是孩子的心声啊!她虽然智商差,但不傻啊!谁不想帮她啊!可该怎么帮呢?我陷入了困惑。

一次评讲作业时,发现仍然有五位同学把“拟人”写成“似人”。我的肺都气炸了,便大声责问这几位同学。话音刚落,有人举手了。一看,正是她。我问:“你有什么问题吗?”她说:“我会写‘拟人’的‘拟’字!”我眼睛一亮:“那好,你写给这几位同学看看。”她高兴地走上讲台(也许这是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拟”字,歪歪扭扭的,虽然不好看,但是写对了。我喜出望外,带头鼓起掌来,不少同学一边鼓掌一边对她翘起大拇指。她高兴极了,嘴咧得大大的,笑得整个身子都抖起来了。也许,这是她平生最高兴的一刻。我表扬了一番,说她是好样的,不比别人差,能写对这个字就是最好的证明。

以后上课时,我总会有意无意地提出一些十分简单的问题,同学们也故意不回答,而把机会留给她。每当她答对时,我和同学们就为她鼓掌。我想,这也许就是我帮她的最好方法。清人龚自珍曾慨叹:“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龚公对病梅如此,我们对这样的孩子也该有怜悯心。我相信,只要我能坚持这样做下去,虽然不敢说会有什么奇迹出现,但起码对她的身心成长是有益的。

弱智的孩子也是孩子,他们智商低,但不等于情商也低。在城市,他们可以到专门的学校接受特殊的教育,但在经济比较落后的边远山村,父母要么把他们送到普通学校,要么就干脆放在家里。对这样的孩子,我们不能提什么标准和要求,更不能批评和指责他们。我们要以一颗爱心,在情感上给他们留一点哪怕是很小的空间,关怀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也是一种价值,让他们身心享受到愉悦。我想,时间长了,或许真的会有奇迹出现呢!■



语文课上唱“黄梅”

●           安徽桐城姚 威



又要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了。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黄梅戏这一民间艺术瑰宝的发展历程,我班在校少先大队的支持下决定组织一次游文庙的活动。

桐城是黄梅之乡,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老师就是从桐城走出去的。她与黄梅戏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老一辈讲起来真是引人入胜,令人神往。文庙内设有严凤英纪念馆。学生从图片、实物、文字等材料中,进一步认识了严凤英、了解到黄梅戏。参观之后,我又发动学生通过采访、调查等途径,对已收集的材料进行充实,最后汇报学习成果。那节汇报课气氛热烈,孩子们兴趣十足地通过说、唱、演展示了黄梅戏的风采,表达了自己对黄梅戏艺术的理解。

第一个走上讲台的高华苑同学娓娓道来:“严凤英,原名鸿六,又名黛峰。艺名凤英,红六儿(“红六儿”是严凤英童年时的艺名),祖籍安徽桐城罗岭。她于1930年4月13日生于安庆,3岁时回到原籍桐城罗岭,幼时因喜唱山歌和黄梅调,12岁拜桐城人严云高学唱黄梅戏,为族人、家庭所不容,后离家出走正式搭班,改艺名为凤英。我觉得她对于自己的理想有一份执着的追求,并且有一份挑战世俗的勇气。”瞧,别看她小小年纪,认识却很深刻。同学们都纷纷向她投以敬佩的目光。

在高华苑同学的带动下,一位位同学争相发言。

“严凤英从15岁开始登台演出。她很有天赋的嗓音、艺术领悟力以及向前辈艺人虚心学习的精神,使她所扮演的舞台形象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新中国成立后,她先后主演了50多部大小剧目,塑造了陶金花、七仙女、冯素珍、织女、江姐以及《春香传》中的春香、《打金枝》中的公主、《桃花扇》中的李香君等一系列人物形象。”一位同学如数家珍地说。

“从1953年到1965年,她先后主演了《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闹花灯》《牛郎织女》《红色宣传员》《江姐》等近50个大小剧目。她的表演艺术水平不断飞跃,既形成了独自的风格特色,又代表着当时黄梅戏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并对剧种风格的形成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又一位同学一口气说出了严凤英主演的7部剧名。

……

听了孩子们的介绍,我真的是深感欣慰,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收获不小呀!

突然,一阵阵字正腔圆的黄梅调打断了我的思绪。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

两位女同学先后唱了起来。

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并参加到歌唱者的行列。这节课上,我们唱了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孟丽君》等经典片段,唱得珠圆玉润、娇吟宛转,唱得如痴如醉,满室飘香。大家边唱边做动作,那一举手一投足,怎一个“美”字了得!

也许有人问,在这个流行歌曲、青春偶像、搞笑娱乐风靡的时代,孩子们怎么会对黄梅戏传统艺术如此喜爱且有自己的见解呢?我想,这不难理解。其一,生在黄梅之乡的孩子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从小就生活在黄梅歌的氛围里。其二,更重要的,因为黄梅戏是优秀传统艺术。经典的就是永恒的,是永远被人们所热爱的。■



“顾此失彼”要不得

●           安徽黄山孙立平



青年体育教师教学热情高、干劲大。但由于刚从学校毕业,实践经验不足,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顾此失彼”,容易引发预想不到的安全问题。笔者列举三例,与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同行一起吸取教训。

先说说我的一次失误。一次上跳远课前,为了确保学生练习安全,我提前带着铁锹、扫把、平整耙来到沙坑,把沙坑里的沙统统翻了一遍,并慢慢拖平,然后清除了助跑道上的垃圾,填平了坑洼处。我想,花了这么大工夫,这节课安全措施是万无一失了。可是万万没想到,我还是有疏忽,课上引发了一起不该发生的事故。课前,我在整理完沙坑后,随手便把铁锹扔在离沙坑不远的地方,锹面又是仰着的。教学练习时,班上一名跳得最远的男同学用力一跳,落入沙坑时重心失去平衡而冲出沙坑,他的脚正碰在铁锹刃口处,划了个口子流血不止。

课后,我特别难受。这次教学事故之所以会发生,是在课前备课和场地器材准备时,忽视了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和能力,忽视了学生在室外体育课上的动态学习环境与特点。从这次教学事故中,我深深懂得,在体育教学的备课和课前场地器材准备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实际因素,任何容易伤害学生的器具都要“清场”,一点也马虎不得。

一次师范生教学实习,我担任带队老师,有一天听一位实习老师上体育课。这位小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突然“随机应变”,变更教案中的练习形式,让刚刚初步学会前滚翻动作的小学生进行前滚翻接力比赛游戏。没想到他的这一“指令”,引发了一起不大不小的事故。游戏时,前面一位学生动作不够熟练,在翻起时略有停顿,还没来得及离开垫子,而后面的一位学生已完成了滚翻动作,结果,后者的前额一下碰在前者的后脑上,两人都说痛,后者的额上则肿起了一个“大青包”。

课后我与这位实习小老师交换意见时,他才感到有些“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我认为,这次教学事故是这位小老师缺乏教学经验和急于求成所致。当时,完全可以采用“比一比看谁的前滚翻又好又快”的方式进行单人比赛的巩固练习。这样做效果会更好。前滚翻接力比赛游戏,如在学生熟练掌握动作要领后安排,不仅形式生动活泼,更不会发生安全问题。

有一位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不久的体育老师,教学十分认真,有一套严格的课堂常规。一次,班级体育委员集合好队伍报告人数后,他刚要准备上课,突然发现一名男生没有按规定穿运动鞋,便让其脱下塑料凉鞋,赤脚上课。从维护课堂教学常规来说,这样处理似乎有道理,但却埋下了安全隐患,导致这位学生课后双脚脚底板多处受伤。课后,家长带着儿子闹到学校,弄得校长和老师都很被动。

其实,当时老师见到那位学生没穿运动鞋,可以让他出列,并向全班学生说明这样做的理由是从安全考虑,是为了维护体育课教学常规。课后,老师可以找他谈心,让其今后注意。如果他如此全面考虑,哪会出现安全问题呢?■



生命教育不该用这样的例子

●           安徽太和张绍良



近日翻阅某省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成长与心理》。在第三讲《选择的智慧》中,看到项羽“乌江自刎”的例子。教材写道,西楚霸王如果选择艄公相救,可能会东山再起与刘邦再分天下。但是,他这样做就丧失了独有的豪迈,也不会被后世称为“一代枭雄”,更不会有“乌江自刎”这样的千古绝唱了。所以,他选择了放弃,放弃了生的苟且,选择了死的悲壮。

我认为,教材选用这个例子来进行生命教育是不妥当的,所作的分析也是不科学的,而且与历代经典诗文中的观点相悖。我们上语文,从高一的《鸿门宴》开始,就批评项羽刚愎自用;到了高二上《项羽之死》,继续批评他的个人英雄主义。项羽“乌江自刎”,实在是咎由自取,性格使然。从生命角度来讲,这样做不仅不是一种智慧的选择,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选择,即使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说,也反映出一种病态心理。

唐代诗人杜牧对项羽的心理疾病看得非常清楚。谈到“乌江自刎”,他说:“包羞忍耻是男儿”,意思是男人就应该“包羞忍耻”,否则就不是男人。他认为项羽只要能屈能伸,渡过乌江,到了江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乌江亭》)。

王安石则说,以项羽这样的人,就是过了江,“江东子弟今虽在”,也未必“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心理疾病不除去,别人不会再去为他卖命了。

“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吟叹道。他同样看到西楚霸王是一个死要面子心理不健康的人。

项羽在“乌江自刎”之前,对手追了上来。他面对劲敌,不是进攻,而是向敌人“赠头”。在战场上,杀一个够本,杀俩赚一个。怎么自己把自己杀了?真没有见过这样打仗的。他如此草率对待自己的生命,还能夸赞他吗?

我们仰慕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类的壮举,但是反对项羽这样的死,因为他完全可以不这样去死。

本教材第八讲《生命之重》在分析青少年自杀的心理动机和原因时,列举了以下几种:摆脱困境型、寻求注意型、病态名誉型、支柱破灭型、消极逃避型、维护自尊型、报复型和错误模仿型。其中在分析维护自尊型的时候说,有一种自杀者因为在众人面前遭受了严重的侮辱之后,为了维护自尊而自杀。我看项羽就是这样的人。他根本看不到生命之重,完全置可以东山再起于不顾。他选择自杀,因为他感觉太没面子了。“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他的死完全是出于死要面子。

中学生是未成年人,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模仿能力却非常强。所以,我们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选择事例要慎之又慎。如果我们在教材中赞扬项羽这样的举动,则无异于鼓励青少年维护自尊而自杀。这样的生命教育,无论如何是不能让人接受的。其实,教材可以选择勾践卧薪尝胆的例子,也可以选择苏武牧羊的例子。同样处在逆境,同样是没有面子,可他们并没有选择自杀来成就人生的所谓“绝唱”。这样的好例子为什么不用呢?■



学生把“胖大海”写活了

●           安徽六安汪 琼



这些日子,我的慢性咽炎又犯了。这天上作文课,我带了一杯水,杯中放了一颗胖大海。

这节课我准备了好几个作文题。正当我板书时,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有几个还老往讲台上瞟。我想批评他们上课不专心,但忍了没说。不一会儿,快嘴的甄国庆忍不住站起来问:“汪老师,您杯子里放的是什么东西呀?”陈可同学马上接着说:“是啊,它好像在变呢!”这时,所有孩子的目光都盯在杯子上,都想知道那里面是什么。

我脑子一转,既然学生都对胖大海感兴趣,为何不改变一下作文题,上一节观察物体的作文课呢?

于是,我微笑着说:“同学们,老师杯子里泡的是一种中药,叫胖大海。大家都对它感兴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写观察胖大海的作文吧。”

“太好喽!”学生欢呼起来。

我快步回到办公室,将早上买的一袋胖大海全拿来,分发给学生观察。

尹成浩同学说:“原来胖大海是棕色的,皮皱皱巴巴的,跟我们吃的杏仁差不多大,闻起来还有一股淡淡的药味。”

我又拿来几只玻璃杯倒上开水。“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分组做实验,观察胖大海在水杯里会有什么变化。”教室里更热闹了,学生都像看魔术似的盯着杯子。

课代表方可说:“胖大海里面的东西慢慢撑破了外面的皮,像小鸡出壳一样,探出头来了!”

我告诉学生,里面像海绵样的东西是中种皮,外面的一层叫外种皮。

“有点像海里的乌贼。”大个子卢成说:“现在它正在一点点变大,试图从外皮里钻出来——哈哈,又有点像章鱼了。”

张姚接过话茬:“还像含苞待放的花朵呢,你看它胀鼓鼓的。”

“胖大海里面的小‘海绵’,要努力撑破外面包裹的皮,倒使我想起了脱壳的蝉。你们看,像不像?”左欢若有所悟地说。

当水杯中的胖大海里面的内种皮和中种皮全跳出外皮的包裹时,余安东赞叹道:“呀,它真美,像一朵盛开的桃花!”

“不,像一朵盛开的牡丹花。牡丹花才是这样一层一层的。”王凯发表了不同看法。

“哦,我知道了,怪不得叫‘胖大海’呢,原来是遇到开水能慢慢变胖变大呀!”刘佳瑞推了推眼镜说。

我适时点拨道:“胖大海又叫膨大海。它能清热润肺,利咽解毒呢!”

李婉眨着一对小眼睛,看着我说:“汪老师,我觉得胖大海的变化有点像‘化蛹成蝶’的过程。”

“对啊,胖大海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呢!”陈可深有感触地说。

“什么精神呢?”我追问道。

“你看,它这么努力地从外皮里钻出来,是为了给人类治病。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正要表扬陈可的见解,周锐立刻接过去说:“汪老师嗓子哑了还来为我们上课。这也是一种奉献。”周锐的一句话,说得我心里暖暖的。

我看时间差不多了,便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仔细观察了胖大海的变化,大家说得都很好,咱们把今天的观察所得写下来好不好?题目叫什么呢?”

“老师,我想用《一颗神奇的胖大海》为题。”

“老师,我的题目是《默默奉献的一生》。”

“老师,《一节与众不同的作文课》行不行?”

……

我让他们自己选择作文题目。20分钟后,作文陆续交上来了。我发现,这次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感悟写出来的作文,比平时好多了。

事后想想,如果当时我强行命题,学生的注意力一定没有那么集中,也不一定写出这么好的作文。■



一节同课异构课告诉我们的

●           广东深圳孙建锋



一次,甲乙两位老师上《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同课异构课,留下两个颇有嚼头的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学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你的启发是——

生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笑盈盈)对!

生2:爱。

师:错!

……

片段二:

师:读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不妨说说大家一同分享?

学生在思考……

师:(微笑着走向学生)这个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要敢于思考,敢于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

生1:我感受最深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为什么这样理解?

生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我们如入山阴道上,山花烂漫,让人应接不暇。每一家的花端出来,是让别人看的;而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生2:我悟到的是:花意味着美;美,意味着爱。

师:很有哲理,能否具体说说?

生2:花,是美的象征。记得木心先生说过,美是一种表情,有些表情是等待反应的。这个美的表情就是爱。

师:好一个“美的表情就是爱”。

生3:说到“美的表情就是爱”,我想到了桐花。这个花好奇怪,正盛放着,还没枯萎,它就掉落了。后来从书中得知,桐花雌雄同株,在树上交配,传授花粉。雌蕊授粉以后,就要结成一只只油桐果,这就需要很多的养分,可树上的养分是不够的。于是雄花就“开会”决定集体飘落,告别这棵树,把所有的养分都留给雌花。很多人在欣赏桐花的时候,看到的只是花的飘零,花的美。孰不知,为了完成生命的繁衍,为了下一代生命的成长,桐花甘愿把自己飘零下来。这种美的表现难道不是爱吗?

师:桐花的美人人看得见,爱只有有心人才能读得懂。

生4:人们浸在“花的海洋”里,渐渐地,我们用来看东西的眼睛变成了花,用来听声音的耳朵变成了花,用来讲话的嘴唇变成了花,用来端茶的手也变成了花。这就是我的感受。

师:以花眼相欣赏,以花语相沟通,以花香相浸染。人人都像一支花,香给这世界看!

……

在长期的应试鏖战中,我们的语文题不少答案被反复操练为两个“姓”:一个姓“对”,一个姓“错”。除此之外,难道再没有第三个“姓”了?

大部分学生害怕姓“错”。一旦姓“错”,便没有机会再“错”下去了。

这是片段一告诉我们的。

片段二则启示我们,文科教学的价值判断不同于理科教学的事实判断。语文的价值判断大多是主观感受,同样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俞平伯的感受是那样的细腻,朱自清的感受是那样华美。而事实判断是客观的,1+1只能等于2。不过,即便是事实判断,也是相对的,有谁一直是对的呢?牛顿对了吗?爱因斯坦对了吗?霍金对了吗?在严密的科学中,“对”与“错”总是相对的,更不用说有多元主观价值判断的文科教学了。读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学生的阅读感受各不相同,不仅有对异国他乡风土人情的不同感受,也有对生命的不同感受。哪怕答案是“错”的,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解释清楚,而后留下思考的空间,再提供自己的参考答案。这样的答案虽然不是唯一,但或许更有味道,更有营养价值。■



“尴尬”带来的尴尬

●           安徽岳西徐观华



人们遇到一些尴尬的事,有时会一笑了之,马上就忘掉,有时则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五年前,那个因“尴尬”带来的尴尬,就让我终身难忘。它一直激发我一丝不苟地对待教学。

那次批阅四年级学生日记《难忘的尴尬事》,读到余风同学写的这样一件尴尬的事:

“一次在大路上看到前面有一个人在行走,背影像极了数学老师。我赶紧走上几步,来到老师的跟前,大声喊道:“老师好!”谁知那人一回头,才发现不是数学老师,而是一位陌生的叔叔。我的心怦怦地跳个不停,脸顿时发烧起来,尴尬极了,连忙向前跑去……”

这事我也经历过,认错人的确有些尴尬。我在总评语中写道:你的日记来自生活,语言生动,写出了具体的心理活动。很好,继续努力啊!不过,“尴尬”的偏旁应该是“九”字,不是“尢”字。希望以后注意啊!

再次批改日记时,发现余风同学在上一篇的日记总评下面写了几行字:老师,“尴尬”的偏旁是“尢”,不是“九”。不信,您查字典看看。

这孩子,当起老师的老师了,自以为是,还这么固执。我并没有去查字典。我想,自己当了十多年的语文教师,“尴尬”一词不知写多少次,我会错吗?余风的学习成绩不够好,因为经常在作业中写错别字,不知挨了我多少批评。这次他写错了一个词还要狡辩。于是,我随手在这句话的下面划出一道红线,并在“九”和“尢”上分别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还在一边用楷体写了“九”字偏旁的“尴尬”大字。

讲评日记时,我特意把余风的“狡辩”提了出来,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当我用眼瞅着余风时,发现他的脸涨得通红,似乎有话要说,但又不敢说。他的这个样子更激起了我不满。我大声呵斥:“怎么?老师说的你还不接受?我倒要看看你还有什么要狡辩的!”在我的严厉目光的注视下,余风胆怯地站起来小声说:“老师,我没有错。你看——”说着,他捧起字典。我从讲台几步跨到他的面前,拿起字典一看,真的让我无地自容——“尴尬”的偏旁是“尢”而不是“九”!

我尴尬极了,心跳加快,耳朵发热。我不敢抬眼看同学们,大脑一片空白。平静了一会后,我抬起头真诚地说:“老师错了!我太自以为是了。我对不起大家,更对不起余风同学。我向余风同学和全班同学道歉。希望大家引以为戒,多读书、多学习,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不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啊!”说着,我低头弯腰表示歉意。

余风同学带头鼓起了掌,随即教室里掌声一片。我知道同学们原谅了我,心里略微好受了一些。但是我自己不能原谅自己,这“尴尬”让我太尴尬了!

为了在今后避免“尴尬”不再误人子弟,我不停地反思、学习。以前,我一直教高年级语文。这件事发生之后,我主动向学校要求从一年级的语文带起,又一次学拼音、讲普通话,又一次规规矩矩地写字。备课时,我小心翼翼,总是先把课文中的生字词认真查阅后抄写一遍,以免课堂板书时再出现“尴尬”。

现在,我已从一年级带到了四年级。这几年,再没有发生过类似“尴尬”的尴尬了。■



飞翔的《蒲公英》

●           安徽明光崔兴国



“带着你的梦想,带着你的希冀,飞,一起飞,自由快乐地飞,飞过花季雨季……”。这首《蒲公英》的诗写出了孩子们的心声。在明光市涝口小学校园里,也有一支师生们喜爱的蒲公英,她在孩子们心中手上放飞,无论春夏秋冬,都轻飏着美丽的花絮。她就是我们的校刊——《蒲公英》。

2010年9月,查恒文校长一到校,就为如何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征求师生意见。我们小学的孩子聪明可爱,喜欢读书,每天早上校园里总是书声琅琅。可是因为这里地处偏远,交通极为不便,孩子们很少有机会进城买书,除了课本,几乎没有什么课外书可读。于是,我和几位高年级语文教师建议:在校图书室经常充实新书的同时,再办个校刊,给孩子们增添一块绿意盎然的芳草地,开辟一个尽情施展的空间,以扩大他们阅读的视野,让孩子寻找更多的读写乐趣。校刊就叫《蒲公英》,亲切、通俗,寓意深,孩子肯定喜欢。查校长一听,当即表示赞成、支持。学校很快给我们配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台打印机,一台复印机,并决定由三到六年级的语文教师组成《蒲公英》编辑部,参与校刊编辑的老师工作均折算成相应的工作量。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就这样撒入了校园沃土。

那年秋天,我们在艳阳中收集学生的作文、周记和校园征文参赛的文章,在金风中选稿、改稿、编排、配图,在桂香中打印、校对、印刷、装订。10月,当校园四周的山野田园硕果累累时,第一期校刊《蒲公英》飞翔了!抚摸着散发出别样香味的《蒲公英》,校长和编辑老师喜笑颜开,就像农民看到了金灿灿的稻谷,就像年轻的母亲见了刚出生的孩子。《蒲公英》下发给班级的那天,整个校园都沸腾了。“我的作文登出来了!”“我班有好几篇文章刊用了!”学生们争相传阅,老师们啧啧称赞,家长也希望得到一本。这一期《蒲公英》印数不多,一时间真有些“洛阳纸贵”呢!

《蒲公英》第一期有师生喜爱的众多栏目:《迷人风景线》—— 描绘校园美丽的景色和多姿多彩的课外艺体活动;《人物素描》—— 叙写心目中的好老师和可爱的同学;《人生之旅》—— 抒发对学校、家庭教育和对社会生活见闻的感悟;《校园内外》—— 记录亲身经历的感人新事、令人深思的小事;《动物天地》——摹写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可爱的小兔、小猫等。这些栏目的文章都是学生写、写学生、写校园、写生活,篇篇语言生动,很有生活气息,特具可读性。此外,还有《教学随笔》——老师们总结、反思、探讨课堂教学改革成绩、经验、教训的园地。这类文章也算是校内“公开发表”,老师都很在乎,写得都很认真。

《蒲公英》从创刊到现在,已经成功地出了四期。老师和同学们都爱《蒲公英》。每天中午,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里,都会看到不少学生捧着《蒲公英》。如今,飞翔的《蒲公英》已成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飞呀飞,飘呀飘,落到哪里,就在哪里发芽、生根、开花……”。那首《蒲公英》的诗在结尾这样写道。我们的一支支《蒲公英》也越飞越远,正在学生的心中发芽、生根、开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9 20:34 , Processed in 0.07458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