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民阅读:从理论到实践的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6-7 14:04: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全民阅读:从理论到实践的反思
                    全民阅读,顾名思义,是指通过广泛的社会动员,让全民都尽可能地参与到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中来,形成热爱阅读、专注阅读、重视阅读的良好社会风气和社会氛围。早在2000年前后,学术界就有了关于“全民阅读”概念的相关讨论。2004年前后全民阅读活动正式开展,使全民阅读开始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近些年,随着党和政府对推广全民阅读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全民阅读”的概念破圈,越来越热,从理论到实践层面都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014年,“全民阅读”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2021年为止,“全民阅读”已经连续八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2020年中宣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显然,阅读作为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同时作为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宏观看来,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落实到具体的微观层面,全民阅读活动的推广依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对这些现实中面临的困难进行简单归类,可以发现这些挑战基本上可以用三个问题来概括:全民阅读,读什么;全民阅读,在哪读;全民阅读,怎么读。下面就从这三个问题出发,对全民阅读从理论到实践的推广进行梳理和剖析。
  一、全民阅读,读什么?
  全民阅读工作的目标是致力于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社会风尚。首先就得“爱读书”。我认为,当下全国各地开展全民阅读工作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在鼓励全民阅读之前,就先用书单划定了一个框框,名曰“推荐阅读”或“建议阅读”。列入书单的书目多为经典名著,经典是经典,但也往往同时卷帙浩繁,让人望而生畏、望而却步。
  经典要不要读?当然要读!但这里同时有两个引申的问题:全民阅读,是不是应该只读经典?全民阅读,该不该从经典入手?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的序文中曾提到:“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目的不在于实用,而在文化。”毫无疑问,经典对于文化传承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传承不绝与我们重视经典阅读的传统有很大的关系。但随着时代和社会条件的变化,一些大部头的、佶屈聱牙的经典著作往往成为普通人开卷阅读的拦路虎。我认为,经典阅读对于处于不同文化层次的全民来说,并不具有普适性,似不适合成为全民阅读的惟一抓手。基于同样的原因,全民阅读是否适合以经典作品为切入点也值得怀疑。
  其实中国古代一直秉持着“书无不可读者”的教义,阅读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值得肯定、值得提倡的,至于读什么,因人而异。可以是与功名利禄息息相关的经史子集,也可以是只关风月的诗词歌赋;可以是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篇目,也可以是消极避世、归隐山水的文章。在现代社会,与其他休闲娱乐方式相比,阅读无疑具有更多的正向价值和更积极的社会意义。因此,就“全民阅读,读什么”的回答应该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开放性答案。读经典作品,可以;读当下流行的文学读物,也可以;甚至最火热的或者说常常登不上大雅之堂的网络文学,也总有适合它的阅读对象和阅读群体。
  开卷有益,这才是全民阅读的价值与初心。至于翻开哪本书,具体读什么,还是让喜欢阅读的人给出他们自己心中最适合的答案吧。
  二、全民阅读,在哪读?
  在很长时间里,书店、图书馆等公共场所是开展阅读活动的重要阵地。与以获利为目的、经营商业性活动为主的书店不同,公共图书馆在推广全民阅读工作中理应承担更重要的角色。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就有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通过开展阅读指导、读书交流、演讲诵读、图书互换共享等活动,推广全民阅读。依照中国图书馆学会的统计,以2019年为例,中国图书馆学会依托各地图书馆共组织大型全民阅读活动41项,其中24项为面向图书馆行业及其工作从业人员的学术活动,17项为面向社会公众的阅读推广工作。应该说,中国各地的公共图书馆在通过学术化、专业化、普及化的方式推广全民阅读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显然,推广全民阅读,仅仅依靠图书馆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建立一个覆盖面更广、覆盖点更准、服务人群更多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是推广全民阅读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通过为热爱阅读的人在图书馆之外营造一个安静的阅读空间,满足他们随时阅读、随心阅读的愿望与期待,往往能够实现以点带面的社会效应,营造出书香浓郁的城市观感。幸运的是,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一二线城市开始探索在商场、在酒店、在公园、在地铁站、在社区等地建设阅读空间的可能。如北京的“三联韬奋书店”就在坐落于北京最繁华的三里屯商圈开设分号,在闹市中撑出一片宁静。让阅读空间在城市里随处可见,让每一位读者都有机会融入书海,才能让“全民阅读,在哪读”不再成为问题。
  当然,无论是公共图书馆的努力还是城市营造阅读空间的探索,都还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平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像智慧书屋、24小时书房、移动图书馆、自助图书馆、流动图书车等不再受时间场地限制的新型阅读平台也在逐渐出现。虽然这些新型阅读平台受限于技术手段和管理水平,目前并没有得到大规模普及,但无疑为解决“在哪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三、全民阅读,怎么读?
  我们通常理解的阅读当然是以人为主体,以“书面材料”为客体。可这个作为客体的书面材料的现实载体,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从甲骨、金石到竹简、帛书,直到造纸术的改良,阅读材料的载体才以纸张的形式固定下来。纸质书籍,纸质文献作为人们阅读的主要对象,持续了数千年之久。过去我们提起阅读,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纸质的书籍、期刊、报纸,直到近些年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这一传统带来极大的冲击和挑战。
  根据2019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有43.5%的人倾向于“手机阅读”,10.6%的人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7.8%的人倾向于“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遵循传统纸质书籍阅读的比例不到四成。显然,科技的进步直接影响了阅读方式的转变。
  对这一社会现象,主流舆论至今尚未达成共识。支持者认为,数字化阅读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手机、电脑等其他电子产品取代纸质文献只是时间问题,国家、社会应及时适应这一变化,推动全面数字化阅读时代的到来。反对者则认为,数字化阅读往往属于碎片化阅读,获得的信息量、知识量无法与传统阅读相比,加上电子产品辐射对人的身心带来的伤害,并不值得广泛提倡。
  实际上,关于全民阅读到底应该怎么读的争议,无法与当下的社会现实相脱离。考虑到近些年数字化阅读已经在事实上成为全民阅读的主流模式,正确的引导与管理显然要比口诛笔伐管用得多。一方面,传统的纸质文献阅读在当下的学习生活中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阅读方式,值得鼓励与提倡;另一方面也必须注意到以阅读类网站、APP为载体的数字化阅读在全民阅读活动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兴起,阅读受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越来越小,越来越方便、越来越从容。特别是数字化阅读的知识产权保护得以明确和规范,提升了全社会的版权意识,塑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作品的良好社会风气。这些都是全民阅读的理念得以在当下广泛传播的重要条件。
  所以,不要纠结在“读什么”“在哪读”“怎么读”的问题当中,如何在党和政府大力倡导的春风助力下,通过全社会的合力让阅读走进生活成为每一个人的日常习惯,才是全民阅读从理论迈向实践的坚实一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3 14:49 , Processed in 0.05640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