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大中文系主任陈平原:有诗心才会做出大学问 | |
| | | | 来源: 晶报 |
昨天下午,数百名读者汇聚深圳市图书馆5楼报告厅深圳读书论坛,聆听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著名中国文学史研究专家陈平原教授的演讲《“文学”如何“教育”——关于“文学课堂”的追怀、重构与阐释》,读者们感受着他思考的张力和把诗意与哲学融于一体的深刻洞见。
文学课堂要兼顾学生趣味
文学教育和别的教育不一样,别的教育专业化程度较高,大学就能够培养各种专才,但是文学不一定。在陈平原看来,文学教学没有标准的教学,没有标准的教案,也没有标准的老师。好的老师每次讲课都不一样,大环境、小环境以及听众都影响到老师的表述,课堂犹如舞台,好老师进行的是一场文学表演。
他说,文学课堂的魅力所在是不像其他学科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讲文学往往不只是文学,还涉及到哲学、社会关怀、个人道德情操等。老师不仅要具有学术前瞻眼光,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发展的未来思考放到课堂上展现,还要兼顾学生的趣味。
陈平原教授对8所大学1910年代到1960年代的文学课堂一一梳理,对鲁迅1920年到1926年在北京大学讲中国小说史的情境重点讲述。当年鲁迅是教育部的官员,在北京大学等好几所大学兼课,所以称为讲师。他讲课用北大的讲义,每次都不一样,但鲁迅很会讲课,教育效果极佳,课堂上基本上是人山人海。鲁迅把市侩生活的很多揭露、批判带进了课堂,但又是紧扣他的专业,这样来看,表面上好像是讲历史,实际上是讲文学,在进行文学演出。在陈平原教授的眼中,鲁迅是好老师,而他的兄弟周作人就不算好老师,他总是照本宣科。
作家不是中文系能直接培养的
创作到底能不能从中文系里教出来?陈平原教授说这是一个全世界的命题。没进大学,没念中文系照样成为作家,但中文系毕业却不一定能成为作家。他认为,作家不是中文系能直接培养出来的,创作跟个人的天赋,才情和社会经验有很大关系,古往今来的大作家,很少是大学刻意栽培出来的。当然,作家需要文学修养,中文系也希望出作家,但是中文系不能培养出作家,可以承担的是培养语言研究、文学研究、文献研究专家的任务。他说北大曾经招收过小说家,后来失败了。
陈平原教授认为沈从文当年在西南联大教课很值得我们关注。沈从文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但具有写作经历,他讲课就是看学生的作业,就作业提出问题,来批改、讨论。他给学生讲小说,出一个题目,让学生写,然后评点谁写得好,谁写得不好,这跟大学教授面对几百个学生讲是不一样的。
诗心是做大学问的前提
陈平原特别强调,诗心文才是所有人做好学问、做大学问的前提。沈从文有篇演讲,叫做《短篇小说》,有一个很长的子题:“一个短篇小说的作者,谈谈短篇小说的写作,和近二十年来中国短篇小说的发展。”沈从文说写好短篇小说,应当把诗放在第一位,小说放在末一位。一切艺术都容许作者注入一种诗的抒情,短篇小说也不例外。由于对诗的认识,将使一个小说作者对于文字具有特殊敏感性,产生选择语言文字的耐心。对于人性的智愚贤否、义利取舍形式之不同,也必同样具有特殊敏感,因而能从一般平凡哀乐得失景象上,触着所谓“人生”。尤其是诗人那点人生感慨,如果成为一个作者写作的动力时,作品的深刻性就必然会增加。
写小说如此,从事文史亦是如此。陈平原教授以钱穆讲学新亚书院的故事,来说明“史家的诗心”。新亚书院是历史学家办的,自然以历史学为主,但是我们发现钱穆是以文学为主,当年新亚书院的课程里面,文学部分包括孟子、庄子、史记等等,后来他还出了一本《中国文学演讲集》,还有若干篇关于文学的论文。一个历史学家因为教学而做文学研究,一点也不奇怪。好的历史学家都应该会写文章,有诗心文才,历史学家钱穆特别叮嘱学历史的学生们千万记得,首先要注重文学。不管是做历史,还是做哲学,文是基础,懂得如何写文章对你的研究会很好。
最后,陈平原推荐两本书给读者:三联书店的《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和广西师大的《现代学人与学术》,因为里面都是讲了陈寅恪、钱穆、胡适等人的治学读书方法。
□人物简介
陈平原
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现为北京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先后出版《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陈平原小说史论集》、《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中国大学十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等著作30余种。另外,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学人》,2001年起主编学术集刊《现代中国》。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