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幽光独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12 07:15: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幽光独照

■凸凹
  京西有山,名百花山者;北翼有刘恒,南翼是我。凭依旧俗,可谓乡党。然名号不同:刘恒显达,小说获奖,影视辉煌,声振华夏,慕者云涌;而我之凸凹者,虽小说、散文、批评样样戮力而为,勤勉至呕心沥血,文章篇篇都能发表,却像篇篇都没发表,似有似无,不温不火,乃至心

绪不平,时感凄凉。   问计于他,且企望帮忙鼓吹,他却笑而答曰:作为乡党,说句实话,这一切,你是不需要的———你的文章,有自我品位,静观价值是在的,时间深处,自有你的位置,耐心地写就是了。他又说,作为一个纯粹的写作者,没必要借助外力以增其雄,也没必要攀星摘月以增其辉,你自身就是一个光源,如灯盏,如红烛,只要燃烧,就有光亮,足可以照亮自己的内心和一己天地。他还说,其实你写作之初,亦非身外的声名,亦非对他人的影响,而是服从于内心的冲动,是自我的需要;如果不是这样,你也不会写。   他之所言,类似乡间的大地物语,朴质中有深刻的含义,属于把天启的信息作忠实的传递。遂信然。   萤火虫夜行,始终带着一盏小灯笼,它没有照亮别人的主观设计,只为了自己不迷失方向,却成了别人眼中的一方风景。   大河横流,并不是为了载舟,而是奔腾的习性使它不得不汤汤致远。   玉米拔节时有响脆的玉音,遂成天籁,但它的本意却只是为了到达一个高度,好结下籽穗。   我等本是土地之子,大地道德与伦理是懂的,但名利乱眼迷心,把这一切都忘了。就活得不满足,身心苍凉而疲惫。累之所在,不是生存(写作)本身,而是攀比、争雄,乃至入史、不朽等多余的欲望。   内省之后,不免要审视一下时世。时世真的是变了,变得只给写作者留下了一个堪称尴尬的生存罅隙。   母亲自然是望子成龙。但她所想望的龙是龙辇,是人上人的位置,并不是精神的高处。所以,当她看到她的儿子写得昏天黑地、白发丛生,便怜惜地问道:写文章是不是与高就有关?得到无关的答复之后,她说,那还吹灯拔蜡、劳神费力地写它做甚?再写出个好歹,就亏了。她之所说,既关涉身体健康,也关涉社会处境。“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她虽然与龚自珍的胸廓遥之千里,但她那代人的有关意识还是有的。文既不能“列侯”,又有裕如小康的“稻粱”,为什么还写?   婆娘自然是望夫得道。因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道理她是懂的。起初,正是文学产生轰动效应的时候,文章刚一发表,就有倾慕者至,她是喜乐的。但是很快,文章之道就越走越窄,且日渐式微,与荣华富贵乃至与应有的体面都愈加无关,她终于失去了耐性,说,你能不能也炒炒股,倒腾倒腾房产?其实她并不是惧怕贫,而是不能忍受世人对文人的轻蔑。   犬子自然是望父为“王”。先不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所辐射在他身上的意义,乃父为“王”,他可以借势发展,减小人生成本。所以,当他看到,他的父亲原来是个老派文人,自足之外,衍生不出足以雄踞的效能,便嗒然失色。“文格渐卑庸福近”,这个道理,我等明白而不屑,到了他那里,却成了济世救人的千金药方。   母亲,家婆,犬子,都是小人物,以生存与生活为本,所以,他们的意愿虽与写作者的操守相距甚远,也殊可悯。关键的是,他们的观念,是社会情态和价值取向的折射,便殊可悲。   我心苍凉,愤然曰:文章虽不是大道,但也是人走的,一如瘠薄的土地,也是能长庄稼的,勖勉所得,足可以给你等养老、温饱与依靠。   既见内心,也省时世,写作者就应该进入一种从容与豁达的清明之境。   首先,要勇于面对。   文章之道,就是小径,“自古圣贤皆寂寞”,历来如此。   但是,大道入街衢,淹没在红尘之中;小径则通幽,通到“虽艰深孤寂却同时更为博大的精神内部”,看到“人性深处之光”,因而能够享受到“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神上的巨大快感”和“在写作中思维上天入地的自由,用语言缔造另一个神奇世界的隐秘乐趣。”所以,幽者,乃接近真理的路径,一如基督教所言的“窄门”。窄门过后,才是真正的生命乐土,在那里,褪去凡胎,灵魂登场,神游八极,向死而生。   其二,索性就把文章之道,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在其中。   鲁迅研究家张梦阳先生说,文章之道是幸福的,因为它是:“精神避风港”、“心理平衡器”、“价值体现处”、“生命归宿地”。换言之,文章之道可以简化生活,淡化物欲,净化心灵,纯化人事,清化环境,强化身体,优化目标。张梦阳先生的“六化”之说,承袭于鲁迅精神,字简义繁,可为圭臬。   其三,一心向义,潜心为文,盗得天光,自照照人。   眼下的时世,最本质的特征,是两个字:物化;与物化相对的还是两个字:消费。人一被物化,一被消费,人就异化,人性就趋恶,世情就浇薄,人心无安妥。这一点,马克思《资本论》第六章的初稿里有深刻的阐释,卡夫卡的《变形记》有形象地再现,都是触目惊心的。   李国文先生特别欣赏《国语·鲁语下》中的一句话:“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向义,劳也。”他所击赏,是可作为文人不能太安逸的依据,或者说,文人被时世挤压,反而是大幸。我之所说,民之不材,正是物化的结果———红尘滚滚,物欲横流,比竞消费,何堪向义?何堪精神?人性被湮灭,灵魂被放逐,乃自然之象也。   所以,写作者的幽光独照,不仅照亮了自己,一如云隙中必有天光乍泄一样,也是可以照亮世道人心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0:22 , Processed in 0.08212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