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简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0 08:1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简论□ 邓雪琳 《理论观察》 2009年第02期

  在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思想解放运动和8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热”中,涌现了一批社会知名度极高、拥有大量公众读者的公共知识分子。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社会的出现和国外局势的变化,知识界内部发生了严重的思想分歧。90年代末,一个统一的公共知识界荡然无存,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西方的“公共知识分子”缺失现象在中国开始重演。传统的公共知识分子死亡了。但是,知识分子凭借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批判反思精神,重构公共知识分子成为可能。
  
  三、理性应对“公共知识分子”思潮
  
  (一)“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必然产物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掀起了政府改革运动,即新公共管理运动。改革运动主要涉及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转变,重视公民参与管理。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开展,必然会带来政府职能的缩小和公共领域的扩大,必然会激发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关注社会,针砭时弊,促进社会改良的公共知识分子声音应运而生。于是就有了1987年美国哲学家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中最早提出的“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立足专业,放眼天下,用自己的言行和创作参与社会运转,并呼吁富有社会责任感,勇于充当引路人。越来越多的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国家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开展。必然会带来公共领域的扩大及公共知识分子的出现。公共知识分子会借助显性的和潜在的公共领域,适时地用普世性价值标准来衡量执政党的治国理政实践,从而以批判的方式间接甚至直接地对社会现实施加影响。因为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开放和民主的治理理念,必然会带来公共领域的增多和扩大。伴随着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最适合公共知识分子生存的公民社会及公共领域的出现,就不可避免的 出现公共知识分子思潮。
  
  (二)“公共知识分子”并非“独立”的阶层
  德国社会学家曼海姆认为,公共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的共同特点不在利益,而在他们所受的教育,而教育则使本来来自不同阶层的人超越了本阶级的利益,从而也超越了本阶级的局限,成为不依附于任何阶级利益的漂浮群体。显然,这种观点是认为公共知识分子是“漂浮群体”,“不属于任何集团和阶级”。
  其实,这种观点主要是从人格精神方面对公共知识分子的一种描述,而不是从个体生存方面考虑。“公共知识分子”不可能成为“独立”的群体,因为公共知识分子也是鲜活的人,他们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人性中必然有世俗的一面。在实践中,人们发现,理想中的公共知识分子的“独立”的德行与现实中的公共知识分子存在着一些差距。很少,能在知识分子个体身上实现完全重叠。
  马克思主义认为,知识分子从来不是独立的阶级,而是脑力劳动者构成的社会阶层。公共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子的一部分,是一个社会阶层。公共知识分子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政治倾向,他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属于一种立场、一个群体和一个目标。这是由公共知识分子经济地位上依附性所决定的。公共知识分子不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而存在,而只能依附于别的阶级。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知识分子必然依附于当时的统治阶级并为其服务。例如在奴隶社会为奴隶主服务,在封建社会为地主阶级服务,在资本主义社会为资产阶级服务。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知识分子应为无产阶级服务,并依附于无产阶级。作为知识分子一部分的公共知识分子则应依附于无产阶级,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三)辩证应对“公共知识分子”思潮
  从以上分析可知,“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必然产物,是被现代国家普遍论定为检查现实统治是否民主的一个标准。同时,公共知识分子的偏激性、批判性、独立性、必然会与当下人们的社会实践产生一定的摩擦和碰撞,有时甚至会因为执政机构的处置不当而使其走向对立面,从而最终变为国家发展的阻力。对于作为追求先进性的执政主体来说,应对公共知识分子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要切实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始终保持冷静理性的态度。
  当今中国知识分子应当以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从更实际的层面把追求公平、正义、公正作为最崇高的社会责任,追求真、善、美。知识分子心中的理想应不再仅仅局限于以意识形态立场作是非判断,而要关注于追求人类共同文明成果及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从我们党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提出科学发展观及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把2007年定为“民生年”的实践活动中可以看出,我们党已越来越明确地强化和突出人类一些普遍追求的价值准则,如公平、正义、和谐、友善、稳定、和平、安康,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已和知识分子心中的理想实现了某种程度的融合。因此,公共知识分子不但要“以放大镜看社会”,而且要自觉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判。坚持凡是有益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国家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一定要坚持,反之,一定要抵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3 19:15 , Processed in 0.10663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