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法边上的生活状态[易哥;长忠至今未付分文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8 07:33: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书法边上的生活状态
■唐吟方
易新生是一个钟情于文字并长于表达的人,长期痴迷于写作。他在龙飞凤舞地使弄毛笔之外,还兼涉书法理论。他的文字机智、敏锐,极富人情味,具有一种亲和力,连同遣词造句上那种平民式的幽默,显示他在书法边上真实的生活状态。在他与书法生活有关、无关的文字中,写书法生活的那类文字是最耐看的,文字里饱含着体验、感受、冲动和激情,虽然琐屑平凡,却能小中见情,道人所不能道。我以为在今天还坚持写作的书人作家中,易新生是值得注意的,其文字浸润着实实在在的书法生活,没有一点虚妄,每一个喜欢书法的读者,都能从他的文章里读到自己的影子。然而,从价值判断来衡量,我不能不说被易新生称为“书法之痒”的一类文字是最有分量的。我至今仍然记得他写的《书坛十大流弊》,对当前书法界的流行病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引起了书坛广泛的关注。文章最初发在《书法》杂志,后来《文汇报》作了转载。他提出的书法界流弊,包括文化缺失、主义泛滥、竞争无序、风行印制作品集、润格与市场脱节、作品面貌雷同、吹捧盛行、创新盲目、急功近利、疯狂炒作,是书坛有识之士都有的同感。历史上无数艺术家的成功经历证明了文化修养的重要性。但是今天的书坛,就整体而言,书法作者读书过少,全面综合的文化素质比较欠缺。易新生感慨“如果这样的作者也能够称之为书法家,那书法家这顶帽子也太不值钱了”。这样的文字,值得书坛人士深思。
  对于当代书法创作以“展览”为中心的机制,易新生同样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忧虑,“衡量书法艺术优劣的标准是什么?如果说只是技巧,恐怕谁也不会答应。因为技术活儿通过训练,而且只需要训练就可以掌握。如果果真如此,我们的书法家也就与匠人没有什么区别了。书法之所以成其为艺术,必然在技术之外,还要建立境界。书法家必须以学养作支撑。回头再看展览评选,以全国展为例,其作品初选量3~5万件。有人作过推算,评委要在三五秒钟内判定一件作品的生死,可以想见其评审标准,除了技术和形式感之外,评委还能看什么?不可能有时间去读作品。这也就无怪作者要以形式至上了。”
  除“文化”与“书法”关系一类话题,易新生对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诸如“科学与艺术”一类话题也表示关注,这是许多人都遭遇到的问题。易新生清晰地表明自己看法:“无论科学如何发展,怎样强大,我仍然认为书法艺术是不会被其替代的。用数学公式物理定律化学方程式是无法对书法作出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科学可以规范笔墨纸砚这些具体之物和字径大小、线条粗细这些实在之形,但规范不了思想、意识、韵味、情感。鲜活的感觉、生动的形象、智慧的思索、丰富的想象,不是科学所能做得好的。艺术性是书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我们的日子日益科学化、理性化的今天,艺术仍然固守着人类的神性,人类的美。艺术是要借助想象的。”我有时在想能文的易新生原来那样感性,揭出了他“文人原本是书家”的老底。
  易新生的关注面看似广泛,细细想来生长点只有一个,便是他太在乎书法的文化生态环境。出于这样的原因,他对书法的“寂寞之道”表示了极大的礼敬——“把书法之中的寂寞视为享受,视为自己的一种生存方式与精神取向。”他觉得借助书法享受寂寞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易新生在一篇写他湖北老乡严学章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在艺术圈里,我们见到的大师太多。人们对大师多半打不起精神,而对黑暗里醒着的眼睛更为在意,人们寄希望于这样的眼睛能洞穿黑夜,打探出书坛异彩纷呈的观点和书坛中人的内心世界。”以易新生的人生态度和写作的立场,他正在努力实践着做一个“眼睛醒着”的人。
  我是最早劝易新生把历年的笔耕成果结集的朋友之一。一方面出于私心,真心喜欢他的文字以及文字传达的内容;另一方面易新生作为武汉中青年书家群的一个,他的勤于思考、观察及其书法状态在当下书坛都具有样本意义。当易新生把准备结集的消息告诉我时,我感到很高兴。在文字被极度冷落的今天,他的做法和他务实的文字与现实形成很大的反差,我甚至觉得在这一点上,已过不惑之年的他有点过分理想化。但我对此充满了敬意,毕竟他的这个集子,给了我们一个了解20世纪60年代书法人精神界面的机会。
  (本文系易新生《写在书法边上》序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17:56 , Processed in 0.11577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