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龚联寿教授为榴斋《枫韵集》作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11 10:26: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龚联寿教授为榴斋《枫韵集》作序
   序
  龚 联 寿
  
  在第二届中国(南昌)楹联文化艺术节期间,许育俊先生与我闲聊中,突然谈到了刘枫先生,说:“他的对联写得不错。”我问:“您老见过他吗?”许先生摇摇头,接着问起刘枫先生的情况,听了介绍,表情颇为惊讶。
  我想了一下,在长江中下游几座城市里,我认识的几位文友中,如扬州的高扬,安庆的白启寰,黄梅的李学文,彭泽的刘枫,都是中学高级教师,但他们都在对联文献整理、对联创作方面有过不俗的表现,而高、刘二君则是中青年一代的佼佼者。应当说,这些并非他们的当行,但是,能在紧张繁忙的教学中,为对联事业推波助澜,确是难能可贵的。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枫韵集》,是刘枫先生继《榴斋联韵》、《初中语文每课一联》、《流风联韵》之后的又一带有阶段小结性的创作与研究成果,拜读之余,倍受感动。
  首先,作者的勤奋不辍,以及对楹联创作与研究的积极投入。这些作品,时间经历长,地域跨度广(从江西到广东),创作数量大,都是常人难以做到的。有相当一部分应征联,作者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给予回应,充分显示其创作的热忱以及洋溢在字里行间的诗情。诗有别肠,对联也是如此。刘枫先生的作品做到了这一点。
  其次,作者视野广阔,体式多样,使其在这个领域里取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应征联是有限制的,应对有一定的难度,但作者的应征之作,常常出奇制胜,这等于是迎接了一场又一场的挑战,且连连奏捷。在题材方面,如喜贺哀挽、名胜题署,均不乏工稳之作。诗钟方面,作者也有所涉及。进入网络时代后,作者又积极投身到网络对联的活动中,并以版主身份上网点评,激扬文字。作品集的“临屏”之卷,很可看出刘枫先生与时俱进的精神,也显示作者反应的敏捷,文史素养与写作功力的深厚。
  第三,显示了作者对楹联文献与楹联理论的重视。应该看到,当前的楹联创作,既有其蓬勃发展的一面,也有对历代前贤楹联作品缺乏研习与继承的一面。因此,楹联创作在尊从格律、用典遣词、创作手法等方面,都还有许多不足。刘枫先生的作品不仅内容健康,彰显时代精神,格律上也严格以从。在从事创作的同时,他还注意到对乡邦及广东东莞楹联文献的发掘与整理,此外,在理论上也做了有益的探讨,这些都是值得称许的。
  衷心祝贺刘枫先生《枫韵集》的出版。
   2006年8 月4日于南昌大学
2#
 楼主| 发表于 2010-2-11 10:27:21 | 只看该作者
榴斋自序:
  
   自
  
对联,雅称楹联,是中华国粹。余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与对联结缘,迄今近20年,研习楹联已然是业余的爱好和精神之寄托,撰联稿,读联书,出联集,交联友,入联会,编联刊,襄联事,乐此不疲,几近痴迷。学识虽浅陋,联兴却高昂,所作联稿,已自盈千。2005年春,余又得识网络楹联之趣,研习联艺之眼界拓得更宽、参与联事之范围展得更大。教学之余,临屏对句、发帖撰联,因之带来联作题材的扩大和数量的大增。
余爱楹联,盖因其既有阳春白雪之雅,亦有下里巴人之趣,既有文学性,又有实用性,是为文学的轻骑兵。而对联的姊妹艺术——格律诗词,初则不敢涉及,究其因,从前所作乃自由体新诗,或惧格律束缚手脚而对格律诗敬而远之。及至后来主编《彭泽诗联》,职事所需,乃稍攻格律诗,间有所作,或近打油,诗味不足,亦投诸报刊,也获发表。自是渐生诗兴,研攻诗律,亦有心得。
余对笔下所成文字,向来敝帚自珍,2000年前的联作曾印成《榴斋联语》、《初中语文每课一联》和《流风联韵》三本集子。今检点2001年以来存于电脑中之联作、诗稿,稍作汇总、分类,编成此集。
卷一《联韵》分为十四目,《应征》所收参加各地征联的部分联稿,以2005年、2006年居多,前些年因工作原因,几乎未参与联赛;《酬赠》所收嵌名联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网上活动的结果,嵌的是联友的网名;《临屏》所收是在中华国粹网论坛快乐对联版与联友的临屏对句,收录虽不齐,但足以让人感知网络对联的一斑;《评联》所收是在网上对联友们出对句的点评,这些文字贴近原句,褒其优点,点其不足,既是切磋交流之渠道,亦是研习联艺之心得;《出句》所收即是在网上对联时的部分出句。
卷二《诗声》,篇不盈百,乃依题材粗分四目,骥于联卷之后,聊存诗途蹒跚之足迹,亦为今后诗山攀登之起点。
囿于学识,集中所收作品,自是良莠不齐,敢于结集付梓,总是为便于向方家里手讨教求教。诗联艺术,本无止境,若此集能成为余得窥诗联艺术堂奥的又一块垫脚石,则余之初愿即成;若此集能引来大家高明的一二指点,则余之心何其幸也!又何其乐哉!
是为序。
  
2006年暑假于龙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0 05:41 , Processed in 0.06347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