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参考》:离我们很远又很近的杂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9 08:06: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参考》:离我们很远又很近的杂志
姜广平
我对《教育参考》的喜爱是建立在这本杂志关于“参考”这一定位之上的。因为这一点,她使我们认识到教育究竟是什么,认识到教育自身的问题,也能使我们清醒地认识或者判断出置身教育的我们所在的位置与生存的状态。
然而,也正是这一定位,使我在刚刚获知她创刊并在拿到第一本杂志时,产生了一种想法:这是一本离我们普通教师很远的刊物。面对这样的杂志,我最先想到的是,我们无论作为读者还是作为作者,都还不具备与之相应的教育实力。这样的实力我认为应该包括:很深的教育学修养,对当代中国教育政策的高度领会,敏锐的教育意识,拥有自己的教育话语方式,进而言之,能够建立起价值的或文化的底座,并以此对当代教育进行评价或审视。没有这些能力,我觉得,是很难进入对这本杂志的阅读的。阅读,是需要一种对抗力的。从本质上讲,阅读也仍然是一种对话。因此,对这样本杂志,我最初认定她的读者群,应该是教育行政高官、从事教育学研究的学者或大学校长、从事基础教育研究及基础教育管理的教育工作者,她的最低层次的读者应该是中小学校长及在学校从事教科工作的中层管理者。
我觉得这应该是这本杂志的读者群定位。这样的读者群,是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及走向有着决定性影响的人物。这本杂志,也正是在这样的定位上,显示出她的高远的办刊方向和教育意图。从她发送出来的最初信息看,她传达着一种及时而又极具高度的政策与理论信息,透析当前教育的走向,为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为教育创新提供最快捷最前沿的信息与文献,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最具科学性与前瞻性并可供决策的理论依据与论证。
《教育参考》是在表达着一种宏大话语,是在进行着一种教育的宏大叙事。
因为有了这样的意义认知,我非常自觉地将自己逐出了这本杂志的读者群。同时,我也认为,这本杂志与教育者个体的关系是非常小的。她是一道风景。而恰恰有一句话倒是可标示出我与这本杂志或这本杂志与我的距离——身边是没有风景的,风景都在远处。
所以,我对这本离我很远的杂志,虽然抱着一份幸欣、一种仰慕、一种向往,但我实在无法问津这本杂志。我们所进行的是一些教育的日常,甚至是一些琐屑。而《教育参考》,则是一份远处和高处的刊物。
直到2000年,我到了张家港高级中学任职,才开始转变这种看法。在我的朋友也同时是我的直接领导顾逸飞先生那里,我进一步认识了这本杂志,并开始将这本杂志与自己的教育教学联系起来。
《教育参考》由此而成为一本离我很近的刊物。
顾逸飞先生一直是这本杂志的忠实读者,也时常为她撰稿。与很多学者型校长一样,顾逸飞先生的书架上,摆在最显目的位置的,就是这本杂志了。
是顾逸飞先生让我明白了一点,对一个作者而言,《教育参考》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而对一个像我这样的读者而言,《教育参考》则可为某种境界的标志。
我一直持一种这样的观点:作为一个普通教师,如果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仅依靠学科教学实践的努力,当然也是能够抵达相当的教育境界的。但我认为,那种通过学科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而抵达的对教育的认知,始终只可能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而要成为一个自觉而清醒的教育研究者,成为一个具有相当高度的教科工作者,不但需要系统的教育学理论研究,更需要结合当前的教育现实进行具有清醒的价值判断的研究、思考与分析。我同时认为,一个人的教育修养,如果仅仅依靠对一两本教育学理论著作的阅读,是无法修炼出来的。在我们的教育人生中,需要有一两本非常优秀的教育杂志,动态呈现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帮助我们建立起一种宏大的教育视野与敏锐的思维触角,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一个教育者的深邃的教育修养。
我在走进张家港高级中学时,已经完成了教育长篇《重塑生命》(北京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的写作。作为一个在传统教育理念引导之下的教育工作者,我觉得这本书的主人公周弘,以他洋溢着生命意识的赏识教育,深刻地改变了我的教育观念,也改变了我在传统教育观念引导下所构建起来的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方式,一种全新的洋溢着生命意志与生命力的教育观念已在这段时间根深蒂固地根植在了我的教育生命里,我清楚地感觉到,这一理念将从此改变我一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但我明白,我仍然无法将对教育的理解提升到更高层面的理性境界与智性层面。
是《教育参考》帮助我完成了这样的转变。
我是通过阅读《教育参考》而建立起对教育的理性认知与思考的。委实,《教育参考》对一个阅读者而言,标示着某种境界的呈现,因为她帮助我们建立起某种教育的信心。
而对一个作者而言,我觉得,一旦你的文章能够被《教育参考》刊载,则无疑标示着某作者得到了这份杂志的认可与青睐。而这也将成为某个教育写作者生涯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并会从此改变一个教育研究者的心态、情感,修正其关于教育思考与教育评价的价值坐标体系。
也许,偶尔一次的写作玩票会使你幸运地跻身于这本杂志的作者队伍之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本杂志将会启动其独到而高超的筛选体制,将一个企图以碰运气求得发表的作者排除在外。这样的事情在我身上应该发生了很多起。我曾给这本杂志投去数十篇文章,然而,最终发表出来的,只是那么几篇。这使我不得不佩服编辑家们的遴选眼光与清醒的价值判断。
因而,在我少数几篇文章得以发表后,我的兴奋与喜悦是可以想象的。
最初那篇叫作《关于转制学校的几个问题》,是编辑们从我的一个非常冗长的论文《论转制学校》里摘选出来的。委实,当初,写作《论转制学校》时,虽然写作的信心甚至野心,是企图将关于转制学校的所有问题进行全面的罗列与论述,然而,自身的教育修养、理论准备及对国内转制学校类型的抽样分析,显然是非常不充分的。我只是结合了当时所置身的张家港高级中学的事实进行了论述,很多地方都有着显而易见的片面性。然而,问题是,编辑们所看到的事实,我所论述的某种现象,有了相当程度的契合,这样,《关于转制学校的几个问题》所呈现的诸如教师队伍问题、管理体制问题和用人机制,被编辑们选取出来发表,而诸如财务制度、融资特点等这类我个人虽然关心与研究过,但因为个人的专业局限、思维高度不够和理论储备不足,终究只能是比较肤浅的皮相之论,而不足以登大雅之堂。
其后,关于公开课的讨论,关于教育情怀,以及关于校本课程等方面的思考,陆续在该刊上发表了。而我自知,我的这几篇文章,所持的价值立场,虽然不乏意义的揭橥,然而都是以批判来支持立论的。因而,写作过程中的清醒,写作过程中有意识的积累和长期思考,给了这几篇文章有力的支撑,编辑们非常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因而,几篇很快便发表出来。
正如顾逸飞先生所讲的,《教育参考》是目前国内不多见的杂志,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她敢于揭出某种教育背后的东西。我想,这不仅仅是在培养一个作者的研究思维,更是一本杂志烛照当今教育弊端的勇毅和努力,是一种正视现实的担当。难怪连柳斌先生为她的题词是:“几句真心话,一个群言堂”。
一本教育杂志,其实也是一所学校。她所倡导的,她所培养的,都在显示着一本杂志的追求。
我热爱这本杂志的理由还可以举出很多。
在我阅读教育行政官员访谈时,我兴奋:这本杂志绝不仅仅是借此来传达官方的声音,她所要做的,差不多可谓是培养教育官员的文化意识,拓宽教育官员的教育视野,启迪教育官员的教育智慧的同时,也在廓清人们对教育官员的认识上的迷障……
阅读“热点关注”、“新视界”、“课改”等栏目的文章时,我同样兴奋:是这些文章告诉我们,中国当今教育的现实,我们在这片教育原野上处于何种位置,我们在教改中有哪些抓手,我们的同行在做什么,我们的领导又在做什么,教育何为,等等。是这些字字珠玑的文章,提示着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是富有良知的教育,什么是对民族负责任的教育。
同样也是这本杂志,在告诉着我们,《教育参考》的作者群,他们在思考着什么,他们在关心着什么。能够体会到这一点,我觉得,对一个读者而言,是一种无边的幸福,也同样是一次真正的教育洗礼与教育培训。美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参考》就是这样如泰戈尔所描绘的将教育置于美丽的水塘与树林之间,成为一棵树、一朵云,而让她的作者和读者都成为一棵树和一朵云。
还有语言,这本杂志规范的学术用语,整饬的文章格局,严谨的研究姿态,都在积极地矫正着一个写作者的思维与语言。
我擅长于叙事性文学的写作,同时对文学评论的理性性魅力非常认同。在《教育参考》这里,我再一次体会到了教育科学的魅力以及教育科学与表述语言在焊接过程中的完整与优美。
最近,教育参考的另一个动静是我所非常喜欢的,由复旦大学的周洪林先生主持的《大教育视野》,裹挟着一股强大的文化气息向我们走来。它几乎涵盖了当代生活的各个侧面,经济、文化、学术、政治、军事……我觉得这是这本杂志的宏大愿景:将教育灌注进更多的文化内涵,形成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文化,引领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走向更高的富有哲学与文化底蕴的境界,试图从别一个角度构建甚至重塑我们的教育精神,为中国的今天与明天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大写的人。
这是一种离我们很远的东西,然而,这又是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东西。
这是我所看到的离我很近的杂志。
当然,稍觉遗憾的是,她如此关注了我们的精神,但还未必能够抚摸、抱慰我们的教育情感,无法完全呈现出教育者在现行教育中的挣扎、焦虑、被伤害等教育图景。
在努力还原或者呈现教育的真实时,有时仍未能够给这种真实以走出的通道。在揭示出教育的诚信危机时,也未能给出更好的纾解或根除的妙方。
当然,这可能是所有教育媒体的尴尬。在我们的教育背负着太多沉重的东西的时候,我们能指望一本教育杂志解决所有的问题吗?
2006年4月28日
(已发表于百期纪念之《教育参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4:40 , Processed in 0.25488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