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术之美,一头雾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31 11: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术之美,一头雾水?



刘海峰: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
美有多种多样,有艺术之美,有自然之美,有科学之美,也有学术之美。科学与学术有重叠的地方,但通常我们说的学术是指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问。对艺术之美、自然之美,研究的人很多,科学之美谈得也不少,而学术之美则相对较少人涉及。
学术研究讲究严谨求实,往往与科学性联系在一起,较少人将学术与美联系在一起。其实,学术除了求真、求善之外,还有一个求美的方面。过去治学提倡考据、义理、辞章三者兼顾,翻译要求信、达、雅,其中的“辞章”、“雅”,都是属于学术之美的方面。
有条流行一时的手机短信开头说:“学术之美在于使人一头雾水……”这当然是调侃的说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今学术界的一个问题,即许多学术论著写得艰深晦涩,令读者如坠五里雾中。作者或许是要“玩深沉”,不过,思想再深刻,如果没什么人看得懂,学术论著的影响力终究有限。
思想苍白却写得莫测高深的学术论著,就像古人所说的,是“以艰深之辞,文浅易之说”。言为心声,表达不清楚,说明想得不够清楚。不可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只有对一门学问真正了解透彻的人,才可能深入浅出,用简单明白的话语来表达艰深的概念或专业的知识。深刻的思想用平白的语言表达出来,更能够为读者所接受。凡为深者,必能浅出;不能浅出,必非深者。有位作家说过:“年轻时书读不懂,我会觉得自己脑袋有问题;年纪大一点后,若是某本书读不懂,我会认为是作者脑袋有问题。”
上佳的学术论著不仅要讲究内容之美,而且在形式上也应有一种美的追求。除了要求论著文字要让人看得懂以外,学术之美还讲究结构之美、语言之美,以增强论著的文化含量和学术发言的感染力。
相同的观点和思想用不同的方式和语言来表达,其说服力和影响力是大不一样的,有的人写得稀松平常,有的人可能写得精彩绝伦。话谁都会说,文章一般人都能写,但怎么说、怎么写却大不一样。平淡无奇的文字寓目之后如过眼云烟,情真意切的文字读过之后能影响思想。有的文字能感人肺腑,有的文字能触动人心;有的论著只见文字的铺陈而看不到思想的闪光,有的文章是有匠气而无才气。我认为,文章应有匠心而无匠气。有时,重要的不仅在于你说什么,而且在于你怎么说。因此,即使是写学术论著,也应该不仅考虑“说什么”,而且考虑“怎么说”、“在哪里说”,也就是如何表达最合适、最具有影响力。
同样是方块汉字,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不同的结构,产生的功能和效应大不一样。同样是以文字为材料,既可以将论文做成一件学术精品,也可能将论文做成一堆文字垃圾。我不止一次对研究生说,写学位论文要有时间上的投入,有价值的论文须付出艰苦的努力,但论文不要只见汗水的流淌,而不见智慧的光芒。好的论著既有思想的闪现,又有流畅的语言,自然会得到较高的评价。
理论语言在逻辑严密的基础上,使用隐喻、采用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往往更具感染力。因为学术论著与文学作品类似,目的也在于触动读者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进而使其心悦诚服,接受作者的观点。“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注意修辞和文采,文字雅俗共赏,能够使学术论著流传得更为广泛和久远。
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学术与艺术有相通之处,艺术之美与学术之美可以互相启迪。因为投影演示文稿的采用,现在教学或作学术报告时能够将书面文字配合口语表达出来,增加了学术之美的展示方式。加上可以展示许多图片或音乐图像,更与艺术联系起来,或者说可以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学术的内容。因此,在学术研究与教学中,应提倡做到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在内容坚实的前提下,尽力讲求形式美。
中国现代最著名的高等教育家蔡元培高度重视美育,颇有道理,因为美育能够使人养成审美的眼光。追求学术之美,要形成审美的意识,还要有一颗爱美的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4:37 , Processed in 0.05851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