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盼望《论语》绽放更多的花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18 15:3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者按
  在近年来传统文化类书籍出版热潮中,有关《论语》解读类的书籍最多。孔子由此也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千百年来正襟危坐、毋庸置疑的孔圣人现在拥有了多副“面孔”,并且已成为最具争议的思想家与历史人物!本版力争展示目前《论语》与孔子解读类书籍百花齐放的全貌,以期引发思考与争鸣。
孔圣人缘何成为“丧家狗”
盼望《论语》绽放更多的花朵
■侯云成
  目前人们对《论语》的解说百花齐放。此文作者自言,对于《解“毒”于丹》,喜欢归喜欢,但是,并不太认同该书作者激烈的态度。他认为,开放与创新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对《论语》的解释也有必要改革、开放与创新。
  目前大多数书店,不仅有《于丹〈论语〉心得》,还有《解“毒”于丹》,同样也有《活学活用读〈论语〉》(金城出版社,吕国荣编注,2007年7月第1版)、《〈论语〉新解---思与行》(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何新著,2007年10月第1版)、《边读边悟〈论语〉》(中国华侨出版社,东篱子解译,2005年第1版)、《道不尽的〈论语〉》(中国文史出版社,宿正伯著,2008年1月第1版)、《〈论语〉正解》(中国三峡出版社,刘德江著,2007年6月第1版)、《〈论语〉问答》(齐鲁书社出版,幺峻州著,2004年10月第1版)等众多有关《论语》感悟的书籍与“新”注解本,这不禁让我欣喜万分:神圣的《论语》在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沉默之后,终于又迎来了它的又一个春天!
  欣喜之余我在思考:为什么会有《解“毒”于丹》这本书?为什么以《论语》为主的儒学意识在上个世纪初退出了历史舞台?为什么现在的人们又想起了《论语》?如何阐释《论语》才能对时下人们的生活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如何阐释《论语》才能引领未来中国的发展?笔者是学习物理的,可能没有能力解决上述问题,我期待有关学者能够在这方面进行研究,以使得《论语》之花绽放得更加艳丽。
  春天的特点是什么?是百花争艳。《论语》是什么?是一本书。那么,《论语》是一本什么书?是一本宗教书,一本哲学书,一本管理书,还是一本教科书?这些答案好像都对,又好像都不对。这是因为《论语》的内容很博大,说得通俗一点,或许可以说,《论语》是一本人生的百科全书。所以,任何人都能够从《论语》中读到有指导意义的语句,也就是说《论语》能够指导任何人。说得玄乎一点,《论语》是一本“天书”!《封神演义》中有元始天尊让姜子牙和申公豹去看《天书》的情节,姜子牙看到的是太平盛世,而申公豹看到的却是腥风血雨。读《论语》的结果也是这样,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本来是一个不喜欢争论的人,但是,我很喜欢《解“毒”于丹》这本书,这本书的出版说明《论语》百花争艳的春天真正到来了!
  对于《解“毒”于丹》,喜欢归喜欢,但是,我并不太认同作者激烈的态度。毕竟这是于丹个人的心得,既通俗易懂,又利于《论语》的普及,有什么不妥呢?我也不太认同“解毒”中的某些理由。对《论语》绝对不能局限于在古汉语知识层面上进行解释,只要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怎样的“心得”都可以。佛教传入中国后演变成好几个宗派,儒学也早在韩非子时代就发展为“儒教八派”(参见缩印本《辞海》1989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6次印刷,第299页),难道现在对《论语》进行一点不同于前人的解读就要被解“毒”吗?从某种意义上说,“违规”的解释就意味着是创新的解释,如果不对《论语》进行创新性的解释,而仅仅局限于在前人的古汉语知识层面上进行解释,那么将永远泥古不化!
  以《论语》为主导的儒学意识在成为中国统治意识的两千多年中,有关解释一直是古汉语解释。笔者认为正是由于前人的古汉语解释的局限,才使得《论语》不能适应工业社会的兴起,才使得《论语》于1912年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儒学社会通论》,陈劲松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因为《论语》是以事情明道理的书,事情是具体的,有很大的局限性,道理是抽象的,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我们今天读《论语》不能仅仅停留在事情的层面上,而应该关注其道理的适应层面上。例如:就“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而言,绝对不能把“本”字仅仅解释为“仁”或者“义”,或者是“本,基也。基立而后可大成”(《三教九经丛书·论经》,李安纲、杨俊合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1页)。在孔子所处的年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社会分工不那么细,孔子的意思可能是这样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角色越来越多,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本”。那么大家读《论语》,为什么非得完全按照朱熹、郑玄或者是其他老夫子的解释去理解呢?再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一句所讲的道理绝对不仅仅是“三人”,现在还可以是“三个企业”,或者是“三个国家”。如果早能够把“三人”理解为三个国家的话,或许就不会有清政府的因闭关自守而落后甚至挨打了!
  开放与创新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那么对《论语》的解释也要改革、开放与创新。儒学本身有很强的开放性与适应性,如果没有开放性与适应性,早就像黄老学说那样在意识形态领域失去了统治地位。儒学的开放性与适应性在历史上主要表现为每当遇到困难时都要重新回到轴心时代的原著中去寻找答案,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对《论语》重新进行适应时代的新阐释。目前人们对《论语》百花齐放般解说的“心得”,正是《论语》在经历了近一百年沉默之后,寻求新生的开始。现在否定对《论语》的个人心得,就是否定《论语》的开放性。没有了开放性,也就失去了适应性。既然凡是有生命的个体都要与环境进行交流,那么否定《论语》的开放性,就会使得《论语》得不到应有的空气、水分与养分,《论语》就会失去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不太需要被“歪曲”被“亵渎”的孔子,也不需要一个小气到很容易“生气”的孔子,而更需要一个与时俱进的活孔子。“联合国宣言中就一再强调:世界要发展,一定要到东方2500年前的孔子《论语》中寻求智慧(《三教九经丛书·论经》,李安纲、杨俊合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如果承认这种对《论语》的阐释合理的话,孔子精神某种程度上应有助于引领中国的发展。
  书店里关于《论语》新注解方面的书,我自己细细地读过五六种版本。我发现,绝大多数注解本还是仅仅局限于前人的古汉语注解,其感悟也是在古人注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不能不让人担忧。真希望有一位知识与经验特别丰富的学者---起码要精通历史、哲学、文学、宗教、管理、自然科学的大学者,或者是一个组织,来编写一个《论语》的权威性阐释本,让《论语》在它的春天里开出有意义的花朵,在秋天里结一个能够奉献给时下中国人的大果实!

  《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15日第7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2:42 , Processed in 0.08395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