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摄影文学:大有作为的学术研究处女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1 17:49: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摄影文学:大有作为的学术研究处女地—— 岳阳师范学院摄影文学研究所所长余三定访谈录余三定

:2001年11月23日,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摄影文学机构岳阳师范学院摄影文学研究所,我们想知道为什么要成立摄影文学研究所?
:对一般人来说,摄影文学似乎是一个新东西,实际上它的历史已超过了四分之三个世纪,最早产生的摄影文学是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的摄影小说(开始叫连续摄影、摄影故事)。中国的摄影文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这既与欧洲的传入有关,亦与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绣像小说和署诗款的中国画的影响不无联系。当时摄影家严茨平创作的摄影小说《赵二先生》《一封信》就是摄影文学产生之初的优秀之作。此后,在国外摄影文学不断发展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的摄影文学创作却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一直处在一个断裂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外文化开始广泛交流,摄影文学才在我国再次得到发展。1982年《连环画报》上发表了摄影小说《追求》,受到读者欢迎;不久,《青年文学》《解放军画报》等30余家报刊相继辟出版面刊载摄影小说。80年代中期先后正式出版了《摄影小说选集》《摄影小说集》。1986年、1990年先后举行了第一、第二届全国摄影小说大奖赛。1990年3月成东方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摄影文学有着广阔前景》一文,从此,“摄影文学”这一创新的复合艺术概念在全球诞生,是未来摄影文学发展的奠基石。1993年成东方主编的《中华摄影文学》问世,1995年11月全国首届摄影文学理论研讨会举行并出版了《中国摄影文学论文集》(成东方主编)。2001年1月《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成东方主编)(以下简称《导刊》)创刊,这是摄影文学界一件标志性的大事,已经并必将对摄影文学乃至整个文学艺术领域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导刊》创刊以来,众多媒体予以报道和评介,摄影文学创作队伍日益壮大,摄影文学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读者越来越多,摄影文学已成为文学艺术大家族中的重要一员。
我在这里还要特别说明一点的是,岳阳师范学院摄影文学研究所从2001年3月初步酝酿,到11月正式成立,经过了半年多的筹备,其间得到了各方同仁的热情鼓励和支持。特别是摄影文学创导人——《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主编成东方先生以及岳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凌烟教授、岳阳师范学院院长彭时代教授等,给予了许多具体的指导和帮助,王朝闻、汝信、金坚范、王先霈、程文超等著名学者给予了热忱鼓励和支持。《文艺报》常务副总编贺绍俊先生给摄影文学研究所的题词是:“摄影文学是学术研究的处女地,大有作为。”我稍作调整,建议贵刊作为访谈录的标题。
:如您在前面所论,摄影文学在中国虽然有70余年的历史,但它的勃兴则是近20年特别是近几年的事,这是什么原因呢?
:中国摄影文学在近20年特别是在近几年勃兴,具有某种必然性,据我的看法,其主要原因大致是下述几个方面的。
第一,多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图文信息化时代,有人称为“读图时代”或“图文传媒时代”。在“读图时代”,图和文结合得非常紧密,从而把图的直观性、具体性和文的抽象性、想像性融为一体,充分地满足着人们的感官需求。在信息时代,爆炸的信息与人们有限的注意力形成了新的矛盾,各种媒体都在力求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多媒体技术正是在这一点上有自身优势。并且,图像符号的直观性也大大增加了人们接受信息的便捷。图文结合的摄影文学在这时候发展和勃兴可谓适逢其时。
第二,从审美接受方式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经验的不断积累,人们的美感经验愈来愈丰富,人们不再满足于某种单一的美感体验,而更喜欢复杂而丰富的审美感受。视觉和听觉是人类最主要的两种审美感官。文学文本的接受对视觉的要求只停留在一般、日常状态的感知水平,马克思所说的“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对文学文本的接受来说,则无法充分地发挥其作用;一般的摄影作品,作为单纯的视觉艺术,接受者容易只拘泥于影像对象的空间而无法进入一种“灵的空间”(宗白华语);将文学文本与摄影作品有机结合的摄影文学,则既能充分地调动和运用接受者“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去阅读艺术文本,又能借助语言艺术的语言描绘,让接受者尽情去感受、想象、体验艺术文本那“超以像外”的艺术之境。因此可以说,摄影文学的勃兴也适应了现代人审美感受丰富、复杂化的需要。
第三,真诚的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和执着的探求,也是促成摄影文学勃兴的原因之一。在人类文化史上,几乎每一种艺术体裁产生之初不被人理解,小说在中国产生之初被认为是“稗官”、“野乘”,而被人看不起,那时人们视诗歌、散文为正统文学;戏剧产生之初亦被当作“俗文学而只能在市井中寻找立足之地;电影艺术在法国产生之初更是被当作下里巴人的“杂耍”遭受歧视,一些有身份的人想去看时居然要把脸遮起来,以免被人发现时有失身份等等。摄影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样式,同样遭到了一些人的误解和轻视。《文艺报》领导和摄影文学的奠基人成东方等一批有识之士为摄影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切实的贡献。成东方视摄影文学为自己的生命,他满怀深情的写道:“摄影文学,我的生命。”“我热情歌唱是为了你,孜孜探求是为了你,离乡背井是为了你,呕心沥血是为了你,日夜奔忙是为了你,满头青丝染成霜也是为了你。我用生命之血浇灌你,用深挚的祝福伴你。”(《导刊》2001年第35期)
:希望您能谈谈关于摄影文学的定义或界定。
:关于“摄影文学”的定义,一些学者对它作出了自己的界说。成东方说:“摄影文学是按照艺术创作的创作规律,通过一幅或若干幅连续摄影画面表现,运用文学进行文字描述,形象地反映生活、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复合艺术。审美复合主义是摄影文学的灵魂。”杨彩霞说:“摄影文学是一门新生的艺术。”“它本质上是展示一种采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手段使文学与摄影作品单幅或多幅画面相融共生的一门直观视觉造型艺术。”(《导刊》第23期)王一川说:“摄影文学是由照片和文学相互匹配以求互启和互补效果的边缘艺术。”(《导刊》第3期)姜文振说:“摄影文学是信息化时代各种艺术因素进行高度文化整合所产生的一种新兴的艺术种类。”(《导刊》第17期)董学文、金永兵说:摄影文学“是通过嫁接传统文学艺术与摄影艺术而孽生出的崭新的艺术类型,是语言与图像两种艺术共同孕育的新的叙述方式。”(《导刊》第39期)上述的界定虽然文字表述不一、详略不一、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基本看法是相通的、一致的,即都认为是两种艺术样式的有机结合。我觉得,在关于“摄影文学”的界定上,我们不必强求完全同一的文字表述,不必定于一尊,我们要鼓励继续对其作出新的、进一步的描述和界定。我个人也有一个关于它的定义,即:摄影文学是时间艺术(语言艺术)和空间艺术(摄影作品)的有机融合而产生的新兴的综合艺术。
:请问摄影文学有什么样的审美特征?
:这是学者们探讨最多的问题,并且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多方面的探讨。到目前为止,有代表性的大致有如下一些方面。(1)从艺术文化史的角度探讨。熊元义说:“在艺术文化史上,语言艺术和空间艺术相结合,产生出各种各样的综合的形式。这种综合的条件首先是文字,然后是印刷术的发明。由于有了文字和印刷术,人们有可能把活的语言变为固定在空间的语言,换言之,有可能把口头语言变为书面语言,并以此为文本与造型和装饰的结合创造了条件。”“而摄影文学中的文学不是摄影的注脚,摄影不是文学的图像,是二者的有机融合,它们构成一个既丰满又充满生命的审美意境。”(《导刊》第5期)(2)从艺术类型学的角度进行探讨。李心峰认为现代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基本门类的体系,由14种基本艺术种类构成,并进而指出:“摄影文学作为文学(语言艺术)与摄影艺术联姻而诞生的产儿,它在艺术基本门类这一艺术结构核心层次的下面一个层次上,出现了一种全新的艺术类型,局部地更新了艺术世界的格局,带来了艺术景观上的新面貌、新气象。”“可以说它既属于文学家族又属于摄影家族,但更主要地是作为文学家庭的一名新成员。”(《导刊》第32期)(3)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探讨。王岳川认为我们正在走向一个图文传媒时代,摄影文学正是时代中一种重造精神深度的努力。他指出:“摄影文学不是看图识字或者看图说话。而是在全球化时代面对快捷的生活流和思维流所出现的运用新的传媒手段从事深度意义阐释的一种新方式。”摄影文学“为这个时代和读者对个体存在处境和人类命运思考留下了一方难能可贵的文化空间。”(《导刊》第7期)(4)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童庆炳指出:“摄影文学不单是增加画面,而且这画面所包含的形状、色彩、运动、表情、动作等与文字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画面提供看的东西,文字则提供思想和想像的东西,这两者互相促进,思想和想像对我们看到的东西施加影响,而看到的东西又会对我们的思想和想像发生作用,在这‘思’与‘看’的互相作用中,摄影文学的审美境界被推到极致。”(5)从美和美感的角度探讨。王世德认为摄影文学的美具体表现为四个层次:首先要“外形式”美,摄影的光、影、色、线、形,文学的语、词、句要优美。第二,“内形式”美,包括摄影的构图要均衡,文学的结构要巧妙等。第三,表层内容美,摄影和文学表现的人、事、物、景要具体、形象、生动,其中隐含的作者的感情和思想,是真善美的。第四,能通过具体、形象、生动,其中隐含的作者的感情和思想,是真善美的。第四,能通过表层内容,让人联想到深层意蕴,即有象外之象,味外之旨。(《导刊》第46期)(6)从结构——功能的角度探讨。董学文、金永兵认为,摄影文学作为一个系统,一个完形、一个格式塔,它就不再是文字和图像等所有构成成分之和,而是一个全新的整体。因此摄影文学便表现出如下的特征:“首先,文学的形象塑造功能被消解掉”;“其次,文学的真实性被消解,走向一种‘超真实’”;“再次,文学的审美方式被解构。”(《导刊》第39期)
除了上述的种种角度外,还有程文超、刘俐俐从符号学的角度的探讨(《导刊》第36期、第40期),孙绍振从“审美错位”的角度的探讨(《导刊》第12期),绍宏从“掌握世界的方式”的角度的探讨《导刊》第44期),萧成从叙事学的角度的探讨(《导刊》第27期),陈培湛从传统美学影响的角度的探讨(《导刊》第34期);还有李怀亮提出了“内爆论”(《导刊》第15期),阎国忠提出了“螺旋型结构”论(《导刊》第14期),王一川提出了“匹配”论(《导刊》第3期),成东方提出了“审美复合”主义等等。就我个人的看法而言,我欣赏成东方的观点,成东方是这样表述的:“摄影文学是文学、摄影、编导、表演、音乐、美术等众多艺术的审美复合,是继影视之后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复合艺术。”成东方进而概括出摄影文学的四个特征:兼容性、多样性、参与性、时代性。(《导刊》第10期)我以为,成东方所讲的“审美复合”实际包含了两个层面,即艺术成分的多重“复合”与接受者审美感受的多重“复合”。成东方的看法最少有下面几个优点:首先,“审美复合”是一个很有创造性和深刻性的理论范畴,能比较恰切而内在地概括摄影文学的基本特征,具有深刻性。其次,它对摄影文学特征的描述不只是从某一个角度着眼,而是从多角度、多侧面着眼的,具有全面性。再次,它对摄影文学特征的描述是切实而易于把握的,具有具体性。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7:49:56 | 只看该作者
余三定:一本具有初步体系性的著作——序《摄影创作研究》

  
余三定


    曾晓剑长期在高校从事摄影课的教学和摄影的创作、研究,已具有这方面的深厚造诣,并取得了杰出的成绩。曾晓剑的这部《摄影创作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著作,就是他经过了长时间的摄影创作实践探索,并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思索、研究而完成的,成书前曾发表过多篇相关论文,所以其和某些人的急就章的书完全不同,显得颇为厚重而有创见。我以为,这部书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和特点,而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初步构建了有关摄影创作的具有体系性的观点系统。
    从全书的内在逻辑联系看,《摄影创作研究》一书计9章,实际上包括4个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有机的组成部分。这4个部分依次是:其第一章“摄影创作概述”、第二章“摄影创作与传播的主客体”、第三章“摄影创作与传播的本质”共3章,可以看作是全书的第一部分,主要探讨有关摄影创作(包括摄影传播)的具有本质性、基础性的重要问题,具有总论的性质;其第四章“摄影创作的类型”、第五章“摄影创作的过程”、第六章“摄影创作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第七章“摄影创作的误区”共4章,可以看作是全书的第二部分,依次探讨有关摄影创作的多个重要的具体问题;第八章“摄影传播的特点与规律”,可以看作是全书的第三部分,集中探讨有关摄影传播的重要相关问题;第九章“受众行为变化的动因与条件”,可以看作是全书的第四部分,集中探讨有关摄影欣赏、消费重要相关问题。这样,全书就由总论、摄影创作论、摄影传播论、摄影欣赏(消费)论等4个部分组成了一个有机的观点系统,或者说组成了一个初步的理论构架。我们知道,有关摄影创作的研究早就有了不少成果,但大多是在对对象作零散的、某个角度、某个侧面的研究,总体情况是缺少系统性。从这样的研究现状出发来看《摄影创作研究》,可以说其开始进入了摄影创作学的层次,开始具有了某种摄影创作学的学科特点。这一点应该是《摄影创作研究》首先、且是最重要、最突出的特点。
    阅读《摄影创作研究》这部著作,可以发现其具体论述中有不少精微和精彩之处,这些地方凝结了著者独到的研究心得和体会。书中第一章第一节这样界定“摄影创作”的含义(定义):“摄影创作就是拍摄、制作、创造影像作品,包括静态图片和动态视频的创作。”“摄影创作主要是摄影家、摄影爱好者、摄影记者和DV爱好者利用手中的照相机、摄像机和感光材料等物质媒体和艺术语言塑造艺术形象的实践活动,是摄影家和记者深入生活或事件现场进行采访拍摄,创造性地记录社会生活、捕捉精彩瞬间和感人场面,创作出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积极向上的影像即精神产品的过程或活动。这个过程就是摄影创作,它的结果是产生摄影图片和电视图像,即影视艺术作品。”上述两段话中的第一段话(包括两句话)是对“摄影创作”作出的基本界定;第二段话(包括多个句子),是对“摄影创作”含义的具体分析,是对第一段话的阐释和引申。看得出,著者在这里没有采用纯思辨的方式对“摄影创作”作纯理论的概括,而是采用了一种描述性的方式来对对象作分析和界定。这样,有可能做到更准确、全面,也更利于读者理解和接受。第一章第三节“摄影创作与其他艺术创作的比较”,依次将摄影创作与文学创作、与音乐创作、与美术创作进行比较,既概括上述各类“创作”的共同之处,更比较深入地分析了各自的独有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第二章第一节对什么是“摄影家”这个问题,是这样回答的:“应该说,摄影家是专门从事摄影艺术创作的创造者的总称,他可以是媒体的摄影记者、在摄影方面有相当造诣的摄影工作者、摄影发烧者和摄影爱好者等。他们应当是具备摄影的艺术天赋和艺术才能,掌握着一定的摄影技能和技巧,具有丰富的艺术情感和艺术修养,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与作品来满足人们特殊的精神需要即审美需要。”什么是“摄影家”,这是个争论颇多、难于确切定义的问题。曾晓剑这里对“摄影家”的界定比较宽泛,亦是采用描述性的界定方式,显示了著者的独特探索和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
    图文并茂,以图片帮助文字分析、以文字分析解读图片,两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大大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构成《摄影创作研究》的又一突出特点。在第四章第二节“纪实摄影”中,著者强调指出:“数码科技的发展虽然为摄影的后期处理提供了很大的便捷,但新闻摄影不同于艺术摄影,图片的真实性必须放在第一位。在不改变拍摄中本来的新闻事实前提下,作者对明暗、颜色、反差、对比度和饱和度等在一定范围内作适当的调整是允许的,但绝对禁止对照片内容、背景进行复制、粘贴和改动。”为着有力地说明上述观点,书中选配了《非典时期的婚礼》、《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的多张造假照片作深入的辨析,显得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在第四章第三节“艺术摄影”里,书中举出了《死亡之吸》、《沙海行舟》等多张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照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著者自己擅长摄影,所以书中还举出了著者自己及著者朋友(如杨一九等)的代表性摄影作品做例证,显得真实、亲切而有说服力。
    曾晓剑是我多年的同事和朋友,我们之间的交往和交流甚多,我和我家里的一些重要活动的照片都是请他帮助拍摄,我家里珍藏着他的许多摄影作品,可以说我一直是他摄影作品的热心“读者”(欣赏者)。此次又有机会先睹为快,在他的这本《摄影创作研究》著作出版之前读到其书稿,感到非常高兴,我觉得我已同时成为了他摄影著作的热心“读者”(欣赏者),于是我愉快地写下了上面的读后文字。
     
    2011年10月31日稿毕于
    岳阳市南湖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6 19:53 , Processed in 0.11206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