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94|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培班]导师---郑勤砚教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5 01:53: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郑勤砚 讲师
美术教育学博士,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系。独立完成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传统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现当代中国美术教育改革研究",并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儿童动漫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性研究"。参与多项部、院级科研工作,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教育部规划编写的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美术教科书《篆刻》,参与编写《书法》。著有《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思想》、《夏加尔与《我和村庄》》、《郑勤砚书法集》、《郑勤砚山水画集》等。
2001年  7月    书法作品被邀请参加中国美术馆"‘迎奥运''''当代书画精品邀请展"
2002年  5月    绘画及书法作品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馆"视界融合"中展出
2003年10月    书法作品入展第二届中国书法艺术节"中国武警书法艺术作品展"
2004年11月    作品在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性灵画会"九人展中展出
2005年11月    作品参加北京"太平洋国际"拍卖会
2006年  6月    赴韩国参加2006中韩教师绘画展及学术交流活动
2007年  9月    受哥伦比亚大学邀请赴美国进行学术交流
2008年            将赴哥伦比亚大学Macy中心举办个人画展
书法绘画作品广见于《中国书道》、《十方艺术》、《西北美术》、《艺术状态》、《艺术教育》等报刊杂志
2#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01:54:31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01:55:45 | 只看该作者
[转]美国小学艺术教育管窥 中央美术学院 郑勤砚




美国的小学是怎么展开艺术教育的呢?美国孩子们是在什么样的美术课堂中学习的呢?这是我到美国纽约后非常想了解和知晓的问题。正好我的一位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读硕士的朋友正在纽约PS183小学实习,在她的帮助下,我在初冬的暖阳中来到了颇有口碑的PS183学校观察美术课程,由此也展开了对美国小学艺术课程的调查研究。


   (美国PS183小学) 1.艺术的环境
    学校就在离中央公园不远的66街上,没有鲜明的学校的标志,直到进入一栋老的建筑看到楼梯两边满是儿童画作时,你才会感受到进入了孩子的世界。在并不宽敞的楼梯间和教室里,处处是学生的艺术作品。除了美术课教室(这所小学只有一间专门的美术课教室)外,其他的不同年级的普通教室都布置得像美术课教室一样,桌椅上和墙面上都是孩子们的艺术作品、图片。我在想,学生们置身于自己的艺术世界当中来学习其他课程,这将是一种何等有趣的体验,你无法来判别究竟是艺术已然融入了各个不同的课程还是在其他课程中处处都体现了艺术的影子,总之你可以断定,孩子们在自创的艺术世界中潜移默化地艺术化着!
    再看走廊两边的师生园地,一张张灿烂笑脸的照片,让你无法分辨出究竟哪位是老师,那位是妈妈,哪个是学生,哪个是孩子。老师们着装随意,有的还故作鬼脸,搂在身边的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样的情景令人心生温暖和感动!
2.  自主对话的课堂
  一年级的孩子们在既定的时间鱼贯而行,吵吵嚷嚷地走进了美术教室。随即席地而坐在门前的地毯上,看着这些金发碧眼的小天使们可爱的模样,清澈的眸子中满是快乐和童真,仿佛宇宙的灿烂星辰。老师让大家坐好,问大家有否记得上次课画的内容。随即拿出同学们的作品,让大家谈谈感受。孩子们兴致很高,主动作答,老师示意其中举手的小朋友回答,这位小朋友走上前来指着作品中彩色的天空说:我不喜欢天空的颜色,这看起来像是灰暗烦躁的一天。又有小朋友起身说,我觉得画的很好,这树是我画的,看起来不错。原来,上节课的绘画作品,是同学们分组合作完成的。老师并不评价优劣,也不主动示范,但是会从作品整体的空间关系、色调等方面谈自己的感受,启发孩子们发现问题。

(美国PS183小学美术课堂一角)
3.  循序渐进的丰富课程
    从幼儿园起美国的孩子就开始接触手工了。一些美术教育专家甚至认为,在早期的美术教育中,手工的作用比绘画本身更重要,有些最基本的概念,比如形、色、二维、三维等用手工来传达会比绘画更有效。比如陶艺课中制作小雕塑,对孩子的三维空间思维非常有帮助。真人大小的软雕塑也非常有意思,对训练学生的比例感很有用,很直观。用纺织品做成的材料构成,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点线面的构图,疏密关系的构成,既生动又有趣。此外,还可以运用吹塑纸制作版画,用不同类型和色彩的纸做纸雕作品,帮助孩子将型和色整体化,还有三维概念在里面,一举两得。
    PS183小学的美术课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每个班级每学期课程丰富多样,同时非常具有连贯性。我观察了一个系列的课程,发现每节课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比如,最近的课程是针对一年级小朋友开设的色彩体验课,孩子们先学习色彩的调配,并试着自己尝试配冷暖色,然后下面一节课是用色彩画自己感兴趣的风景,可以合作完成。之后一节课是用笔在吹塑板上塑形,画上风景画。最后一节课是拓印,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上节课画好的吹塑版风景用不同的颜色拓印成一件作品。整个环节是层层推动的,孩子们会对不同形式和创作方法都有所体验。


    (美国PS183小学学生绘画场景)
4.  仅供参考的教学大纲——blue print
    当我问及纽约的小学美术课程用什么样的美术教材时,得到美术授课教师这样的回答:我们依靠经验教学,而非课本。
    众所周知,为了体现出《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全面要求,美国于1994年在艺术教育标准全国委员会指导下,由项目主任约翰·马赫尔曼(John J.Mahimana)领导下的全国艺术教育协会联盟编写出《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从一个方面改进和提高美国的教育质量,使美国的教育在2000年达到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和教育部长赖利提出的“世界级水平”。这份文件,是美国艺术教育界在总结以往历史经验基础上概括出来的,她本身反映出最高的教育科学理论研究成果。
    《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一经颁行,美国各州都相应的以此作为依据,改善美术教育的状况。时至今日,虽然在同一个《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之下,但美国各州及各校区所采取的美术教育理念及方式各不相同。比如纽约,由纽约市教育部颁印了《蓝图——1-12年级教与学计划》(Blueprint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Grades K-12),蓝图中概括了不同年级的美术教学目标及其需基本具备的美术知识及技能。但是,即便是这样的“蓝图”,老师们也并不是奉之为圭皋,正如PS183小学的美术教师所言,我们并不完全依照蓝图,我们仅以此作为参考,具体的课程设置都是我们自己来计划和安排,我们关注孩子创造性和美感的成长,而仅非知识的获得。


   (美国PS183小学教室)
    可见,在美国的中小学中,美术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很强,有自己设置课程的权利,同时并不依赖美术教材,所以形成了多元的美术教育风格和特色。
    根据赫瑟伟分析,目前美国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有七种类型: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二,美术的经验探讨的方法。三,艺术的知觉探讨方法。四,艺术家身教的方法。五,行为目标的教学法。六,学科结构的艺术教学。七,科际间统合的方法——艾富兰对所谓统合美学与心理学有四种取向:1、模仿行为的理论教学法,教师注重提供学生模仿的对象。2、实用、认知的理论教学法,教学时使学生面对问题,以增进其经验结构。3、表现、精神分析的理论教学法,教学时通过艺术进行治疗以培育并保护学习者。4、客观、完形的理论教学法,教学上提供知觉的训练,引导学生对于艺术品的客观实在品质加以感知。
    种种的这些类型,都可以在美国各级学校的美术教育中找到践行的例证,从而使得美国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形态丰富多元,极具创造性。

  (美国PS183小学学生绘画场景)
5.敬业的美术教师
    美国政府颁布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艺术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并强调指出艺术与“教育”一词根本含义的密不可分性。断言:“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进而系统地阐释了艺术教育的极端重要的价值。
    由于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美国各类学校中美术课程受到广泛的重视,美术教师由于具备更多的教学自主性,所以个个看起来干劲十足。
    Ps183小学的专职美术教师总共两人,每人平均每天授课8节,这就意味着从周一至周五全天美术老师的课程都是满的。工作量之大,老师非常辛苦。但是,每一节课,只要是面对孩子,老师们便绽放着灿烂的笑容。好在每堂课均有两名义工来帮忙,义工均由家长义务担当,她们负责拿纸,摆放颜料、作品,帮助小朋友们洗刷颜料盒等。通常课堂中还有一位实习生帮助辅导孩子,因为小家伙们有太多“为什么”,需要老师关注到每个人并有问必答。这些实习生来自纽约不同的大学,不仅可以实地学习美术教学经验,同时可以取得学校规定的美术教育的实习学分。这样,一节美术课中,不仅可以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同时又不至于太约束学生,每个孩子都像是这里的主人,在美术的海洋中快乐游戏着!


(美国PS183小学学生教学场景)
    在纽约Ps183小学的美术课堂中,我感受到太多。当然,这只是美国众多小学中的一所,虽然不能完全代表美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全貌,但是至少让我们从这个窗口中深受启发。
4#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01:57:08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传统哲学与美术教育的理论建设

中央美术学院   郑勤砚
    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博大精深,是华夏文明宝贵的精神存在之一。作为现代中国文化教育建设发展的一个内驱力,它仍有巨大的历史穿透力,也是我们与世界文化进行平等交流与对话的坚实基础。
    美术教育需要现代视阈。现代视阈是否与传统文化不无联系了呢?现代解释学的奠基人海德格尔的理论摧毁了单纯的“现代”优于“过去”和“未来”的地位。认为离开了过去与未来的孤立的现在是不现实的,历史与当前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其间无分明的界限。正如德里达的结论:在场带有不在场的印记。这与当代德国大哲伽达墨尔的观点也不约而同:现代视阈总是和传统视阈互相融合,没有与传统视阈的融合,就不会有整体意义上的现代视阈。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哲学文化可以给美术教育理论研究以丰富而深刻的启示。

一、和而不同——开放吸纳与坚守自我相结合

    “和”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之一。它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哲学体系,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反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放的心态和宽阔胸怀。孔子在激烈变革时代继承并发展了西周末年“和”的思想,使之成为其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和而不同”[1]中的“和”在此表示承认“不同”,主张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交流,并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合,达到平衡。可见,孔子主张的“和”不是无原则的迁就,无根据的吸收或不加分析的苟同。在他看来,一个高尚的人要善于运用自己正确的思想去吸收与扬弃他人的东西,绝不能追求简单的统一、同一、相加、添加或附和。因此,批判与创新是“和”的灵魂。而要实现“和”,必须“勿意、勿必、勿固、勿我”。[2]即看问题不要从个人的私意猜测出发(勿意),不要主观地认为一定是怎样(勿必),不要固执己见(勿固),不要因为这个看法是自己的就不肯放弃(勿我)。不能妄为臆测或绝对地肯定,更不能淹没和萎缩自我,而是要有一个既虚怀若谷,又冷静灵活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孔子曾对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善于思考质疑的子夏大加赞赏:“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矣。”[3]而对于对他的话无不心悦诚服,没有半点异议的颜回颇有微辞:“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4]可见,孔子认为“和”应是“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即保持各自独立的思想和个性,使不同思想互补促进,而不是一言百诺,盲目一致。正是“和而不同”的观点使孔子思想在我国社会大震荡的春秋时期,成为一个坚守自己,包容百家,兼收并蓄的开放的思想系统。况且,中国传统哲学本身的发展就是通过不同哲学文化的碰撞、冲突、交流与融合,依“和”而生,依“和”而长,依“和”而繁而荣,是“和而不同”的产物。
     老子也十分重视“和”的思想,他认为:“知和曰常,知常曰明”[5]。他强调“和”是规律,掌握这一规律使人富于智慧。在老子这里,“和”是一个具有纲领性的思想。他要求“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6]即用自己坚守的道理去吸收与扬弃所获得的东西,促进事物的发展。
    不论是孔子的“和而不同”,还是老子的“和曰常”思想,都启示我们不能豪无分析地对待外国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不能简单地拿来,作近乎整体性的选择。普列汉诺夫早就指出,历史上从来没有平均地、等值地起作用的因素。在美术教育领域中,我们必须重视各类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矛盾,特别要对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作深入的分析。由于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现象,对西学文化盲目崇拜的态度是不可取的。西方文化危机的日益暴露,使西学文化在20世纪展开了越来越自觉的自我批判。这涉及到整个西方传统的基本预设,使西方人开始把自己的眼光投入东方。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人类将如何对待科学与技术的潘多拉盒子?我再一次要说,按照东方见解行事”。[7]80年代末,在巴黎召开的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上,人们达成的共识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40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集中国传统哲学要旨的孔老思想精华在历史长河中越发显示出其永久的魅力。其中的“和而不同”与“和曰常”思想应当是我国美术教育研究和美术教育理论建设的重要原则。我们必须“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观点,坚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理论的正确立场,以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哲学文化精髓为主旨,确立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美术教育理论体系。

二、一以贯之——探索内在发展规律与理解丰富的世界美术教育现象相结合

     “一以贯之”是孔子哲学思想的一个命题。《论语·卫灵公》载: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问答中的“多学”指的是内容广泛的学习,并且都在识记的水平上加以掌握。“一以贯之”,则是指总结概括,融会贯通。宋人朱熹认为,孔子之所以问子贡这个问题,是因为子贡本人多学而识。作为老师,孔子为使子贡不停留在学问的表层,启发他深入学习,发现并掌握本质的东西。正如《论语集注》卷八所言:“夫子欲知其所本也,故问以发之。”掌握知识,追求真理,只靠多学、多闻、多见,或只停留在感性水平上是不够的,必须深入探索,一以贯之。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的“一”,可以理解为事物之一般、带规律性的东西,事物的本质特点或基本性质。后来,明清之际的哲学家方以智曾对“一以贯之”作过精当的阐发。他在《一贯回答》一文中曾深刻指出,“一”是多中之一,多是“一”中之多,“一”外无多,多外无“一”。他认为,离开了万物的绝对抽象的“一”是不存在的。
    老子也十分重视事物法则的探求。《老子》第十六章言:“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意思是说,认识经常起作用的规律是明智的,否则轻举妄动,必遭凶险。“知常”是老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思想,老子哲学智慧的一个方面就是重视对事物本质的探索和规律的把握。
    在世纪之始,许多国家纷纷调整各自的教育政策以面对21世纪的挑战,各国美术教育发展都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为了从整体上提高美术教育研究的水平,应该既重视对本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挖掘,又要从国际美术教育现象的“多”中去求“一”,探寻普遍的联系,“一以贯之”。没有理解的探索是片面的,而缺少探索的理解则是肤浅的。多元化的文化是应当受到尊重的,但多元化绝不代表规律和真理的多元化,也不能由此拒绝趋势的研究,而陷入相对主义。美术教育研究一方面应最大限度地挖掘传统文化教育的优秀积淀;另一方面,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与世界各国美术教育的对话,充分尊重与理解不同民族的美术教育文化,及时地反映各国美术教育纷繁复杂的现象,包括艺术思想、政策、问题和经验的高质量、多样化信息,这就是所谓“一”中之多;还应在对复杂的美术教育现象的探索分析中,揭示人类现代美术教育的大规律、大趋势和美术教育某一方面的特殊规律,这即是所谓“多中求一”。
    与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一样,我们从对老子“知常”的思想解读中可以受到有益的启示:美术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应当是对当代美术教育现象有规律性的认识。美术教育研究不是简单地提供关于各国教育的一般状况,更不是零碎的片断。21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研究应当知所处时代的国际美术教育之“常”,知未来世界美术教育发展之“常”,把握其内在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在美术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乃至在美术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中避免挫折,少走弯路。正如老子所言:“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起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8]老子认为,“道”是天下的根本、本质、规律,认识了“道”,才能理解万物,而认识了万物,又要反过来守道,更加坚定地坚持事物发展的规律。因此,在美术教育理论的研究中,除了应当注意把对传统美术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对丰富的美术教育现象的理解及规律与趋势的探索结合在一起,还要认识并坚持其内在的发展规律。

三、执两用中——事实叙述与辩证思维相结合

    美术教育是实证性很强的学科,重视事实的叙述和实践的意义。但仅此是不够的,必须高度重视辩证思维的意义,将事实的叙述与辩证思维相结合。
    老子哲学中就突出反映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反者道之动”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指事物对立面双方并非静止不动,而是不断在发展,这种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一方的发展达到了极限就会走向相反的一方。老子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觉察到对立统一规律,广泛地论及了包括美丑、善恶、荣辱、贵贱、难易、虚实、强弱、损益、去取、有无在内的多种多样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一切事物总是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规律。老子又言:“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9]其中的“大”是指“运行”,“运行”向远处伸展,之后就向反面转回。老子在这里再次强调了事物在无限的时空运动中的变化是绝对的,其根本规律是走向自己的对立面。
    孔子的哲学思想亦不乏辩证思想。其后代门生子思所作的《中庸》曾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尔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10] “执两用中”,包括两层意思:第一是抓住两端,扣问其两个相反的方面,心知两个相反的极端;第二是扣除两个相反的极端,不以其中任何一个极端作为标准,而用其“中”。这里的“中”也就是中庸之道的“中”,其哲学内涵绝非是“调合折中”,而是恰到好处,是“最优”的概念,是“增至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最佳程度。“用中”的方法是孔子辩证思维的精华,它给人的是事物的完整画面,是能在所规定的界限内制约矛盾的度,是一种以求得平衡,求得自然,求得社会及人身之和谐的整体性思维。
    执两用中,对于丰富美术教育研究及其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初,中国近代学校美术教育出现以来,相对完备的西方美术教育方法论对近代中国的学校美术教育一直产生着较大的影响。西方有倡导科学方法的理性主义,又有反对科学方法论的非理性主义,在西方美术教育研究中有描述法、历史法、因素法等传统方法,又有世界系统分析、普通美术教育理论等多种新的方法论。如何对待西方美术教育各种不同的理论,是我国美术教育学科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这些哲学基础不同,价值取向各异的方法论,我们不应盲目地接受或否定,不能做“不是……就是……”的选择,而要经过冷静全面的分析,采取“既不……也非……”的辩证批判方法,吸取不同美术教育理论的合理成分,按照孔子“执两用中”的思想,既不简单地否定西方科学主义方法论,也不盲目排斥与科学方法论相对的另一极,而应该有所分析,择其善者从之。
    在我国的教育研究中,由于长期以来在西方实证主义哲学影响下,“知识来源于西方”[11]的看法曾墨守成规并普遍化,轻视辩证的观点与方法。这深深地影响了美术教育理论界,导致了美术理论上的相对贫乏。从近代苏联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体系强调知识接受、美术技能到现当代教育改革大潮中对兴趣、创造力培养的高倡这一系列变革当中,如果我们能有“反者道之动”的思想方法,就会既看到这些思想的积极因素,又能看到片面重视美术技能技巧及过分强调兴趣、综合发展会走向反面的可能。其实,当代西方现代艺术的极端发展以及青少年精神危机,已经从反面证实了:抛弃辩证的方法,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是无法“知常”的。
    还应当指出,系统研究的方法对美术教育研究的深入作出了很多的贡献。但是只片面强调系统的方法和片面的比较,而忽视事物内部特质及其辩证发展的规律是不足取的。我们研究国际美术教育思想必须注意其存在与转化的条件。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历史传统历来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不是差距的关系,而是差异的关系。中国文化决不落后,相反,它显示了伟大的智慧。鉴于整个西方现代主义文化已经在西方日益陷入困境;鉴于现代主义乌托邦理想日益显得虚幻不实;鉴于西方后现代泛审美文化对回归传统的渴望,我们扪心自问:何谓中国的文艺复兴?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回到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本根,用中国文化的理论为自己正名。因此,构建中国美术教育理论需要现代视阈下的传统,而这些离不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吸纳、改造与创新。
    此外,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2]文质彬彬——做学问和做人相结合的态度以及美术教育研究者自身素养的提高应当成为美术教育学科建设十分重要的条件。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以身立教的原则,一种高尚的敬业精神和神圣的使命感的树立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甚为重要。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语言应该是“生命整体的全部涌流”。
    以上我粗浅地叙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某些重要观点对美术教育研究方向、目的和方法论等方面的启示。在这一过程中我试图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把中国先哲思想作为原则性文本进行解读。我深深感到,任何历史都没有远去,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及其丰富的智慧使包括美术教育在内的我国诸多精神文化领域深深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尊严和光彩。


注:





[1] 《论语·子路》

[2] 《论语·子罕》

[3] 《论语·八佾》

[4] 《论语·先进》

[5]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6] 《老子》第十四章

[7] 《李约瑟文集》,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341页

[8] 《老子》第五十二章

[9] 《老子》第二十五章

[10] 《中庸·六》

[11]  参见[法]阿兰·李比雄:《封闭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跨文化对话(l)》,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12] 《论语·雍也》
5#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01:57:38 | 只看该作者
美术的多元性表现(一)
——汲取中国民间美术的营养
郑勤砚

    传统是创造出来的,民族性也是创造出来的。一个有着昔日辉煌的充满活力的民族要创造自己的当代艺术——包括架上艺术(绘画与雕塑等)和非架上艺术。
    杜尚将便器放入艺术展览会的行为,引发了后来的装置、行为、大地、捆包、事件、身体、偶发、概念等各种艺术的出现,这些常被称之为“后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即反艺术——反架上的艺术,架上艺术的反相。在当代艺术日趋多元化的今天,架上艺术与非架上艺术的边缘开发出了许多新的领域,如:波普艺术、极少主义、照相写实、综合材料、准装置、边缘绘画、边缘雕塑……
——刘骁纯
    我们的世界从来都是多元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由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所形成的文化也是多种多样。既便是在一国之内,各民族、各地区之间也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倾向。“艺术”与“非艺术”在“艺术”的概念及“艺术”的制度成立的过程中被筛选,“艺术”的等级制度把民间艺术搁在最底层。绘画和雕刻成了中心,诸如剪纸、年画、刺绣与印染、皮影、民间瓷绘等民间艺术被推向了边缘。
    中国的民间美术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其艺术涵量之浩大举世罕见,其各类艺术形式和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是无所不包的。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轨道一直衔接着原始“本源艺术”的内涵,伴随着民生、民习、民俗而发展着。劳动妇女所创造的民间美术,因与生活紧密相连,所以不是纯审美的艺术,所涉及的面花、剪纸、刺绣、布制品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规律和艺术法则,明显地与非民间的或西方的艺术有很大区别,不考虑所表现的对象生理和物体的科学属性,而以自己心中之意念意向,即以“心”的幻觉去补充“眼”的不及,将所表现的对象都赋予传统所规定的观念,加以自由地、随心所欲地,不受什么科学的透视学、解剖学的限制的再创造。
    艺术本来就是一种情感的表露,情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中国的传统艺术从来不愿采取直观和模拟自然的外在手段,而倾向内在的含而不露,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象征隐喻艺术技巧。尤其是传统民间美术,简直就是象征性的观念艺术。
    美术的表现手法是多元的,这种多元性表现也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汲取民间美术的营养方面。以民间美术中的剪纸为例,吕胜中在民间艺术中找到了一种从事艺术的方式、感觉、符号和造型手段,选择了它作为通向自己艺术道路的桥梁。吕胜中的“小红人”系列作品从内容和形式到精神层面都是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多元表达。小红人作为对广泛存在于民间的繁衍意向的“抓髻娃娃”的转换,也同时转换出一种生命意向。不断制造的铺天盖地、密密麻麻、红红火火的小红人,的确有一种生生不息的神秘感觉。吕胜中在创作《招魂游方》剪纸即兴行为时说:“剪纸技法的直接、明确,不容假设的语言特点,对于操作者的精神有极强的牵引力,如果说剪下来的人形可称之谓‘有’,那么原来完整的纸片上留下了一个和‘有’完全一样的空洞,这就是‘无’。当人们置身于这实有与虚无的两形之间,就等于进入了剪刀游离于其间的精神状态……”1,这项以剪纸为媒材的活动似乎有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的味道。
    “传统”是回顾亚洲现代艺术的历史时极重要的方面,多元化结合的艺术并非是按部就班。在接受、学习和吸取欧美艺术的技法材料、题材、样式等状况下,何为不模仿欧美的独立的艺术?使用油画的工具、印象派的风格表现亚洲的风俗,描绘亚洲式的风景或建筑物?还是在传统水墨画中吸取西洋近代美术的样式?凡此种种,大都滞留在如何“折中”或迎合“异国趣味”的层面上。如吕胜中这般能在技法、主题与观念等所谓作品要素中树立独特的品格者,当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多元化应该既有传承,又将西方的理念融会贯通,使之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又不失现代节奏感的风格。中国的传统不仅仅是摆设在博物馆、美术馆中的东西,而是在人们生活中生息着的“艺术”。正如吕胜中在制作《灵魂之碑》时所言:“碑,是人类企图使过去的行为精神性永恒的象征物,因之,通常使用最为坚固耐久的材料。而冰在大荫之处结成,在太阳之处消解。在阴与阳的矛盾中,我才明白:精神是看不见的永恒,任何物化了的‘精神产品”都是幻想,精神是摸不着的实在,它只能在人们的心灵中作为收藏……”






1 节选自《小红人与上帝》,原文载湘美版《觅魂记》

2 节选自《走向好去处——吕胜中答罗清奇的信访》
6#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01:58:24 | 只看该作者
美术的多元性表现(二)

——中国传统版画的现代阐释
郑勤砚

    版画(Graphic或printmaking)是用刀子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版、石版、铜板、锌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在西方,版画一词有广义(Graphic)和狭义(printmaking)两种含义,广义指架上油画和壁画等大幅绘画以外的一切绘画,如水彩画、水粉画、粉笔画、素描、速写、插图、宣传画、连环画等。狭义专指经过刻板和印刷而成的图画。中国通用的版画一词多属狭义。
    最为人们所熟知的版画恐怕就是三十年代在鲁迅先生提倡下发展起来的黑白木刻了。版画并非木刻一种,更不是黑白的单一形式。从类型上分,版画有4种: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版画。从材料上分,凸版版画有木刻、麻胶版、石刻、砖刻、纸版、石膏版等。在凹版版画中有金属(主要是铜和锌)版画、赛潞洛版画、纸版画等。在平版版画中有石版画,PS版等。在孔版版画中有丝网版画、纸孔版画等。由于所用材料不同,刻板工具和方法也各异,遂产生各种类型版画的特色;加上版画家发挥其各自艺术上的创造性,并探索刻制、印刷上之独特技巧,因此版画艺术的形式事实上相当的丰富多彩。
    上述这些版画的创作方式都是先后从西方传入的,最早便是1931年鲁迅先生在上海主持的“木刻讲习会”。然而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发展传统艺术的重要性,“中国的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有过体面的历史,但现在的新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创作木刻的影响。”鲁迅先生这里所指的便是我们所统称的传统版画,如:书籍插图、民间木板画等。民间木版画又包括门神、年画、纸牌、神马(又称灶马、纸马、甲马)和箱底画。
    中国是木刻艺术的创始国,传统版画曾有光辉的历史,给世界版画艺术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古代传统版画实际上是为文本服务的。从早期的宗教典籍到明清的文学话本,传统版画主要是对文本的图象式解释与表达。文本一直主宰着传统版画的发展,包括明代出现的“笺谱”也不能脱此窼?。如果说中国的传统木版画自明一路滑坡下来,到了近代,它几乎是残亘断壁了。传统版画刻印技巧面临失传的危险,过去的传统题材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中国这一独有的文化艺术现象,随着现代印刷机器生产的规模化,社会的变革,风俗的改变,人的审美趣味的变化而逐渐衰落。
    如何使传统版画本身从内容到形式衍生出更多的现代意义??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徐冰以中国的传统版画为符号和语言作了一系列创作尝试。1980年代的“文化热”,徐冰接触到了禅学。在徐冰看来,禅学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更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积极而朴素的生活方式。比如“雁渡寒潭不留影”,带来的是入世的真切和出世的空明,不强求,不胶着,万事万物过则过矣,宠辱不惊;像“白马入芦花”,一切都是模糊的和美的意境。禅宗的“不立文字”,“以心见心”,靠“顿悟”来沟通的智慧,更是说出了徐冰一直以来感受到却没能表达出来的理论。他的很多作品都有禅的这种 “直指人心” 的沟通方法,这种方法是很奇特的,同时却又是极其直接的。徐冰喜欢禅宗里的一句话:“在没有任何概念可参照的条件下佛才出现”,意思就是,在完全没有知识概念的状态下,人才能真正体认到价值。
    徐冰的成名作 《天书》 就是最典型的表现。《析世鉴——天书》 (Book from the Sky)从1987年动工一直到1991年完成,整整闭门做了4年。整体装置由几百册大书、古代经卷式滚动条以及被放大的书页铺天盖地而成。但这些书物所构成的“文字空间”包括徐冰本人在内是没有人可以读懂的。书中成千上万的“文字”看上去酷似真的汉字,其实却是徐冰用汉字的部件重新制造的“假汉字”。它们是由徐冰手工刻制四千多个活字版编排印刷而成。制作工序极为考究,然而在这些精美的“经典”里居然读不出任何内容!

    《天书》 简直成了一个神话,它在全球各大洲展出的次数和跨越区域的广度,在当代美术史中实属罕见。以中外各种语言发表的文章连篇累牍地讨论这部作品,并且一直在进行下去,它的受欢迎程度大大超过徐冰的想象。徐冰最早把这部作品拿出去的时候其实很担心,因为这个作品使用的材料是中国意味特别强的符号和文字,线装书、活字版、长卷轴,非汉语圈的人能感受到它的意味吗?但是结果恰恰相反,各个文化圈的人都很喜欢,因为它对任何人都很平等,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不管是受过教育的还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它的象形意味与优美的形态都“直指人心”,但是所有的人也一样读不懂它。
    “优秀的艺术家并不在于你认识了一个最伟大的主题,最深刻的内容,那是哲学家的任务,关键在于你用什么样的艺术语言来表达你认识到的这个观念,而这种艺术语言必须是非常特殊的,并且是全新的表达方式”,徐冰如是说。在徐冰的作品中,中国传统版画的现代阐释和表达似乎展现出另一种生存和延续的空间和可能。正如 1999年,徐冰获得的“麦克·阿瑟天才奖”中对他的表彰:“……创意、创造力、个人方向,以及为社会做出的重要贡献——特别是版画和书法……”。
7#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01:59:27 | 只看该作者
水墨传奇之一:美女博士对话书法名家刘正成谈书法人

标签: 艺术人生书法刘正成孔庆东张铁林爱在中国行美女文化分类: 新浪《水墨传奇》访谈系列

http://blog.sina.com.cn/lm/8/2008/0729/82083.html?tj=1


图:嘉宾主持人、美女博士郑勤砚(blog)国际书法家协会首席主席,刘正成(blog)
《网上大讲堂》栏目本期开始推出《水墨传奇》系列,由嘉宾主持、美女美学博士郑勤砚(blog)对话书画名家文怀沙、欧阳中石、任继愈、金开诚、刘正成、孔庆东、张铁林等,同探讨书画艺术真谛,品味水墨人生故事。      以下为《水墨山水》第一期节目,邀请到书法名家、国际书法协会首席主席刘正成(blog)先生畅聊书法与人生。以下为聊天实录:
访谈视频
1、刘正成:边爬青城山边临名家字帖 2、刘正成:写书法不为卖弄笔墨
3、刘正成:张铁林气得拍桌为我抱不平 4、刘正成:季羡林鼓励我走出低靡
5、刘正成:与“活化石”苏立文的忘年交 6、刘正成动情谈艺术人生

  主持人:各位新浪的网友大家好,《水墨传奇》栏目今天终于和大家见面了,我非常期待着能够通过这个栏目,我们和书画名家有一个面对面的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可以了解在书画艺术作品背后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同时也了解艺术家的经历,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当中他的心得感受。我想种种的这些都能给我们非常多的人生的启示。今天我们非常有幸的请到了当代著名的书法艺术家,还有著名的学者刘正成先生,刘老师请跟大家打个招呼。
  刘正成:新浪的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刘老师他是可以说当代非常著名的书法家,同时他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也卓有建树,他曾经编写百卷集的中国书法全集,这个工作正在进行过程当中,现在他也担任国家书法家协会的首席主席,他在中国书坛的影响力也是非常之大的。我曾经关注到刘老师,在您早期的这样一个写作的过程当中,您还写过小说,历史类的小说,所以我觉得从文学历史的这个角度,写小说这个角度,然后又一下子转到了可以说是书法的这样一个领域,书法艺术的领域,这个过程当中有没有什么样的一些联系,或者说您能不能跟大家介绍一下您的这样一个学书法的经历是什么样的?
  刘正成:中国清代一个书法理论家叫包世臣,他写一本书叫《艺舟双楫》,后来康有为写《广艺舟双楫》,就是艺术之舟有两个浆。那么我呢,一方面喜欢文学,一方面喜欢书法,前面文学是我职业,我作为《四川文学》的编辑。但是后来怎么走到书法呢?书法也是我从小就爱好的,但是没有成为职业,成为职业的时候就是我有一个想法,因为我是四川人,四川人就是一个“蜀”字,蜀字就是上头一个龙头,下头一个虫字,所以就说如果四川人不能出四川的话就是一个虫,能出四川的话就是一个龙,所以当时我想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还是走出四川看一看,所以我就到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工作,就从一个文学编辑走到书法这个职业领域来了。
  如果谈起喜欢书法和喜欢文学,都是我可以说从小,我从16岁开始就开始临帖写字。那个时候喜欢书法,但是那个时候书法在一般社会上来说很少有字帖,而且我学书法的时候正好是在三年灾害那个期间不久,我练书法这个时候,我的父亲有一个朋友看我在写字,他说你写字还得临帖,他带我到街上买了一本帖,就开始临了。那时候我们四川人都喜欢青城山,都江堰青城山,那个山上有很多名家写的楹联牌匾碑石,我喜欢这个书法,我曾经就带着一瓶墨汁,带着纸,把纸铺在石阶上,就从那个山脚下的“天然图画”一直临到山顶“上清宫”。那时,不像我们现在街上到处摆着字帖,我想我能够这样爬到山上要一天到两天的时间,我就从山下一直临到山顶上。
  主持人:那您的方法比今天我看到有一些在公园里面,有一些退休的老人爱好书法的,他会沾着水在上面写一些书法,那您当时是直接拿着毛笔,拿着宣纸就开始临写。
  刘正成:对,因为我想热爱,喜欢这个,因为那时候书法是没有任何功利的,惟一就是喜欢,热爱。
  主持人:我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般从我们这样一个感受当中,书法它是童子功,可能家学的传统很重要,您从16岁开始写书到今天也有四十多个春秋了,足见您当时从16岁开始下的功夫,还有我想跟您自身的灵性、悟性都是有非常大的关系的。
  刘正成:对,我想艺术就是热爱它,非功利去追求它,这个可能是一个成功之路。当时写完书法没有想着要成为一个什么家,当然随着发展以后,对书法的热爱,你就必须更深入的就是作为一个职业,当然书法家来说应该是非职业的,从古来说书法就是一个文人的带着游戏性质的一个文艺活动。
  主持人: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没有对您产生过非常大影响的一些书家和艺术家呢?
  刘正成:有啊,当然我是生在这个社会普遍老百姓家庭,我并不是出身名门,但是非常偶然的,碰见我有个老师,一个就是作为我邻居的文学的老师,他是一个古典文学老师,他是个诗人,可以算是民国时代的诗人,还有这个诗人的一个学生,叫李灏,有一天他看到我写字他很欣赏,最后发现他也是孟老师的学生,我觉得李灏先生他也是一个知识分子,但是他这个命运不太好,他在街道工厂做工作,但是我认为他是满腹学问,他是我亦师亦友了,要见到孟老师,我叫他李师兄,没在孟老师面前我叫他李老师。那时候他喜欢喝酒,那时候喝酒用酒票,一个人用一张酒票,我星期天从东城走到西城把酒给他带过去,然后他喝了酒以后聊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说了半天不说到书法上去,谈文学,谈古典,谈什么,我觉得我跟他学习的时候他很少教我这个字,这些笔怎么写,但是他也带了其他一些学生,都要跟他说一点一划怎么写,他跟我从来都是海阔天空,我说他对我很保守,然后谈天,总是不给我教这个字怎么写。后来几十年以后我才发觉,这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他开阔你的思想,让你认识面积扩大,你先了解这个碑,你才能更深的认识它,他总是跟你谈文学,谈庄子,谈儒学,我才发觉书法打开了一个很大的门,我觉得这个老师很重要,他并不是教你一笔一划怎么写,他就是给你整个人文的领域,他就把你带去走一圈,这一点更让我对书法本身这个艺术的求知欲更强,你觉得怎么抓住书法艺术的灵魂,他让你有一种求知的欲望,我觉得这样一个入门的老师比带着你这一点这一划怎么写很重要。他去世几十年了,我随时回忆到这一点,引路人非常非常重要,他并不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但是他恰恰用一个更好的一条很大的道路把你带到这个地方,然后你自己往前去走吧。
  主持人:真是这样,就是我们通常谈到书法文化的时候,它是一个很宽阔的范畴,它涉及了文学、音乐、历史,种种很多的领域,所以我们通常讲书法的技法的提升,它不仅仅是笔法运用上的一种提升,更多的应该是整体的一个艺术家修为的提升。
  刘正成:对。
8#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02:00:35 | 只看该作者
水墨传奇之二:北大醉侠孔庆东、画家李文培谈书画感


分类: 新浪《水墨传奇》访谈系列

http://blog.sina.com.cn/lm/8/2008/0813/84033.html?tj=1

图:左起为特邀主持人郑勤砚(blog)、画家李文培、北大醉侠孔庆东(blog)

水墨传奇之一:美女博士对话书法名家刘正成谈书法人生
  《网上大讲堂》栏目近期推出《水墨传奇》系列,由嘉宾主持、美女美学博士郑勤砚(blog)对话书画名家文怀沙、欧阳中石、任继愈、金开诚、刘正成、孔庆东、张铁林等,同探讨书画艺术真谛,品味水墨人生故事。
   《水墨传奇》第二期邀请到新浪名博、“北大醉侠”、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blog)先生和知名画家李文培先生做客“新浪网上大讲堂”,畅聊文学、书法与人生。以下为聊天实录:
访谈视频
1、李文培:三国志人物画在日本大受欢迎 2、孔庆东谈京剧脸谱画与日本漫画区别
3、李文培:如何将京剧脸谱画出现代 4、李文培现场泼墨作画
5、孔庆东妙语点评李文培画作 6、众嘉宾现场为08奥运送祝福

  各位新浪的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郑勤砚:各位新浪的网友大家好,对不起,让大家久等了,欢迎大家又一次来到了新浪《网上大讲堂·水墨传奇》第二期栏目,“水墨传奇,智慧人生”,我是主持人勤砚(blog)。今天我们非常有幸请到了中国京剧院的著名的京剧人物画家李文培先生。
  李文培:你们好。
  主持人郑勤砚:还有著名的学者,北京大学的教授孔庆东老师。
  孔庆东:朋友们大家好,非常高师和李老师还有勤砚参加这个节目。
  主持人郑勤砚:孔老师来到我们的节目,还有李老师,我们一起探讨关于李老师的京剧今日人物话的这样一个主题,我想是非常开心的事情,而且孔老师的很多粉丝们早都等在电脑旁看我们的光辉形了(笑)
  孔庆东:今儿主要是看李老师的艺术造诣,我是按照中国传统文人的标准来说,琴棋书画门门不通,所以我非常喜欢附庸风雅,喜欢跟你们这些艺术界人士来往,我也希望其他的朋友,包括我的粉丝们,咱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艺术修养。
  主持人郑勤砚:哪里哪里,孔老师太自谦了。我觉得今天李老师和孔老师坐在这里,完全可以用舞文弄墨,今天编辑跟我讲要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我就想舞文弄墨,很有意思。
  李文培:今天我主要是受主持人勤砚,还有孔老师一起的邀请,我们来这儿做客非常高兴,又是奥林匹克开幕的前夕,所以特别高兴。其实跟孔老师认识是在日本的一次展览会上。
  孔庆东:日本有好多画家,因为日本是一个很重视艺术的这么一个国度,画展也不少,但是像李文培先生这样,因为大概是已经多达七次了吧,在日本举办画展,还有今年春天福田首相专门开了一个赏樱会,李老师在那里又举办了画展。我觉得李老师的画能够得到日本整个社会的喜欢,它不是一个偶然的事情,我也去看了李老师画展,作为我一个普通的艺术爱好者,从一个外行来看,我觉得有时候外行看问题是有优点的,因为有些东西你内行说它好,未必得到社会的认可,我觉得我作为一个外行我一看,我喜欢京剧,我喜欢历史,我也喜欢绘画,我一看能把这几者结合起来。所以我当时真是发自内心的震惊了一下。
  我看画展之前的时候并不认识李老师,我一般看画展转一圈就走了,我不一定和作者见面的,那天我流连了很长时间,我想见李老师一面,结果一见,一谈,非常长见识。像李老师这幅画,这是一个关老爷,我们把京剧艺术跟中国传统水墨画结合到这个程度的,内行话我说不出来,我只是凭一个我作为文学人的感觉,我觉得这是一个艺术的上行,不仅是这个,这个是关公,这个是野猪林,这是林冲和鲁智深。您看看林冲的这个造型,你不但能看出这个人物来,连演员都画出来了,如果喜欢京剧的人能够看出这是哪个演员的风格,林冲大英雄的一腔悲愤都在里边了,李先生这个画上好多,特别是他画那个三国,去年办的画展是三国主题的,日本它是特别喜欢三国的,像关公也是日本人崇拜的一个偶像,不是说所有京剧外国人都了解,但是日本人他最喜欢咱们这个三国系列。
  所以我那天在现场看,好像就有日本的朋友去现场买这个画,不知道那些都是什么人。
  李文培:我去年是10月份在日本的东京一个画廊搞三国志戏曲人物画展。事先我也了解了一下,日本人对于三国志还是非常的喜欢。
  孔庆东:非常喜欢,而且有多种改编的版本,咱们三国志是历史,日本三国志就是指文学,他就叫三国志。
  李文培:为什么我在去年搞这个三国志,实际上我在92年我搞过一次,在日本,有一位老先生进门以后看到我那个展览的戏剧人物画,最后这个老先生冲着我画的诸葛亮三鞠躬。
  孔庆东:你看,你看(笑)
  李文培:这个东西是咱们在国内不能见到的,他对画三鞠躬,对画三鞠躬完了以后,当时有留学生很热情,后来就跟他说这是咱们的画家李先生,他就很客气,他说我以为咱们中国文化大革命以后,好像你们的传统艺术都没了,没想到李先生在文化大革命以后,92年吧,你来到日本这儿了,92年的时候在这儿展览的作品全是你们的传统文化,他非常的感动,他以为是咱们就毁了,实际上没有,我们继承了。
  孔庆东:受他们的宣传影响。
  李文培:对,是我们继承了,我们发挥,我们传扬。
  孔庆东:诸葛亮这个形象即使在文革中也是一个正面形象,在文革中群众中涌现很多诸葛亮,那时候诸葛亮都是正面形象,都是智慧的代表。
  主持人郑勤砚:所以您这个展览可以说在日本,真的是让他们看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而且是传统的艺术这样的形式,他们受到了很大的触动。
  李文培:实际上咱们真正的尊重自己的文化,是让人家尊重你了,这是很重要一点,我觉得,我们尊重自己的祖先,尊重自己的文化,让别人同样尊敬你,因为什么?我们尊敬我们的祖先五千年文化这样一个传统下,他当然很尊重你。
  孔庆东:这一次我们最近老是要向海外,向全世界华人展示中华文化,你比如说京剧这么好的东西,可是人家不懂,我觉得通过像绘画这样的全人类共通的语言就能够让人家入门,让人家懂,京剧原来是这么美的一个东西,让他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先喜欢上,他未必知道京剧是怎么回事,他认为就是跟日本歌舞妓差不多,但是一看造型,跟他不一样。
  主持人郑勤砚:尤其用这种绘画的形式表现的时候,其实你看到的是很多的不同的京剧形象,不同的人物的形态特征。我注意到李老师其实特别善于描绘人物的面部的这些细节,我甚至于看到每个人面部的不论是愤怒的,还是喜悦的,还是悲伤的情感都在人的面目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孔庆东:李老师是中国京剧院40多年的舞台美术,从红灯记开始,红色娘子军这些,他一路是走过来的。你也是著名画家了,你在舞台下看多少年戏你肯定也能画的很好,但是你和在舞台上工作多少年的人他肯定不一样。
9#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02:01:20 | 只看该作者
水墨传奇之三:名家曾来德谈现代书法的症结







http://blog.sina.com.cn/lm/8/2008/0828/86139.html

图:特约主持美女博士郑勤砚(blog)老师(左)和水墨大家曾来德先生(右)

《网上大讲堂》栏目近期推出《水墨传奇》系列,由嘉宾主持、美女美学博士郑勤砚(blog)对话书画名家文怀沙、欧阳中石、任继愈、金开诚、刘正成、曾来德、孔庆东、张铁林等,同探讨书画艺术真谛,品味水墨人生故事。
  8月28日下午17:00,《水墨传奇》第三期将邀请到水墨名家曾来德先生做客“新浪网上大讲堂”,畅聊文学、书法与人生,探讨现代书法的发展现状以及目前创作萎靡的症结所在。以下为聊天实录:
访谈视频
1、曾来德先生谈自己名字的有趣来历 2、曾来德:传统就像一条橡皮筋
3、曾来德:成功艺术家都必须德艺双修 4、张艺谋奥运开幕式画卷创意是偷师?
5、曾来德:写李白《草书歌行》时近疯狂 6、曾来德:书法是埋藏了千年的听觉艺术

   精彩语录:
   一个人潜在的才能是深藏不露的。因为某一次事件或者因为某一个机会,让你突然找到了对接的方式,也许就因为这一次或一瞬间,你决定了一生的选择。
   曾来德先生名字的有趣来历
  各位新浪的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郑勤砚:各位新浪的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新浪网上大讲堂,我是主持人郑勤砚,水墨传奇智慧人生,欢迎大家跟随我一起来共同探寻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非常有幸请到了中国国家画院的一级美术师、著名画家曾来德老师,曾老师您好,请跟各位网友打声招呼!
  曾来德:新浪网友,大家好!我是曾来德,还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来德(笑)。
  主持人郑勤砚:曾老师的名字是,这个名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来历呢?
  曾来德:因为过去没太关注这个问题,但现在想起来觉得很有意思,因为我家里很穷,而且几代人都没有文化,父母从小给我取的名字是曾学文,希望后辈学习文化,当我一岁的时候,因为小的时候我还比较乖,邻居左邻右舍他们就喜欢我,逗我玩,我的小名叫和平,用四川话就是和平和平,你叫啥子名字?我说我叫曾来德。
  主持人郑勤砚:自己喊出来的。
  曾来德:第一次喊不觉得,后来每个人问我都这样说,来德,来德,后来就听习惯了,而且德是我的辈数,就习惯了,我母亲后来去世的时候告诉我,她说你的名字不是我们父母取的,是小时候自己喊的,我感觉到特别吃惊,今天想起来觉得特别吃惊。
  主持人郑勤砚:不知道是一个人成就了一个名字,还是说这个名字在某种程度上给人新的启示。
  曾来德:这个问题有两种可能,第一,有成就的人的名字,总是每一个细节都觉得那么有意义,那么有用,但同样的名字也未必都是这样。第二个可能是名字的话在某一种程度上也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主持人郑勤砚:对,我觉得非常有用。我想我的名字里面有一个砚字,多少是跟书法有关系。
  曾来德:你这一生都得磨墨(笑)。
    误入歧途以后才走上了书画之路
  主持人郑勤砚:曾老师我对您的了解,您早些年是在部队里面是学什么专业的呢?
  曾来德:是学电讯工程。
  主持人郑勤砚:据我所谓,您还在腾格里沙漠呆了非常长的时间。
  曾来德:20年。
  主持人郑勤砚:您又是四川人,四川的血脉再加上大西北的环境,您觉得对于您成长有没有什么重要的启示呢?
  曾来德:总体来讲,我对我自己的评价两句话:第一句误入歧途,第二句歪打正着。
  主持人郑勤砚:怎么讲?
  曾来德:因为从小不具备步入书法之途的任何条件,从家传也罢,从生我养我的地方也罢都不具备。
  主持人郑勤砚:一般来说很多人会认为书法绘画这是传统的家学渊源,这是非常重要的。
  曾来德:我18岁以前,至少不具备,甚至20岁以前都不具备,后来误入歧途以后又走上了一条真正的正途,而且一直走到今天,几十年来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一直勇往直前。
  主持人郑勤砚:这个过程当中一定是您对书法的执着追求,促使您在偏远的大西北还是到了北京,另外一个发展的平台也好,我想正是因为由衷的热爱,所以促使您不断的去探寻在这条路上。
  曾来德:我还是认为艺术是天才的劳动,潜在的素质,如果没有潜在的素质的话,即使劳其筋骨,最后我想也是成绩平平。
  主持人郑勤砚:您是怎么体现出来这种在书法艺术上特别的天赋呢?
  曾来德:这个东西不敢预想,我觉得一个人的话潜在的才能,怎么说呢?是深藏不露的。因为某一次事件或者因为某一个机会,让你突然找到了对接的方式,也许就因为这一次或一瞬间,你决定了一生的选择。
  主持人郑勤砚:昨天我和韩老师做一个对话交流的时候,他谈到这样一个观点,他把可以说今天非常有书画艺术成就的人分成两种状态,有一种状态的人是一开始就体现出来了非凡的艺术创造的才能,而且灵气和天赋都非常好,可能一开始是建一个房子,一开始打了这样一个基础,然后再通过不断的来修炼,不断的来去读书,在这个房子里面添砖加瓦,还有一类人一开始没有这样一个大的建构,但是却通过自己的勤奋,通过自己的勤学苦练,当然也有他的才华,不断地使得这样一个建筑物鲜有成效。
  曾来德:这两个角度的问题道理都是一样的,最终都是用他的成就来看他整个的这条路,如果到最后没有获得这种成就的话,我觉得这两条路都没有用。对不对?如果他活着的成就,无论你走哪一条路都是有效的,关键就是你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
精彩语录:
    艺术之路在各个环节当中,有相当的地方是绝路,是死路,所以你只有走过跨越了绝路和死路,前面才是生路。
    我觉得人的一生尤其是艺术,我可以这样说,真正的艺术家在干什么呢?就是在制造审美伤害。
    真正的艺术家就是在制造审美伤害
  主持人郑勤砚:我知道在书法的道路上您真的是付出非常多,早在80年代可以说那时候您还非常的年轻,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您个人的书法展之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那么这个事件也从此使得您的这种现代书法的风格步入了人们的视野,那个时候我想很多的传统派可能在看您比较新的书风的时候,我不知道都是什么样的态度和眼光去看的,您觉得您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处境呢?
  曾来德:这个问题都无法站在单一立场来决定,当所有的人都反对你的话,你就活不下去,当所有的人都表扬你的话,你肯定有问题。所以我觉得,当然这里头,即使有一个人欣赏你也是一种希望,为什么呢?看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不对?一个真正追求艺术的人,他关注的应该是真正的艺术家的态度,而不是关注一般人对你的看法。所以艺术之路在各个环节当中,有相当的地方是绝路,是死路,所以你只有走过跨越了绝路和死路,前面才是生路。如果这个路太平顺了,路太宽阔了,我想会走路的人都会走,所以不足为奇,所以我觉得人的一生尤其是艺术,我可以这样说,真正的艺术家在干什么呢?就是在制造审美伤害。当然我这个话有点儿夸张,有点儿耸人听闻。
  主持人郑勤砚:何为审美伤害,就是标新立异或者是在人固有的审美观念的状况当中有突如其来的这样一种体验,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曾来德:艺术的含义实际上就是一种超越,超越古人,超越世人,超越自己,你是站在时间、空间,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当你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可能别人还没有做,你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别人还没有来得及考虑,可是怎么来理解呢?我举个例子,比如像农民工,我们过去看西藏有一个电影叫《不准出生的人》,我就想到我们的农民工在城里打工,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你既不能在这儿上户口,也不能在这儿上学,很多东西都与你无关,总之就觉得你不合适,可是孩子是一个生命,生下来以后只有,生他的父母去呵护他,抚养他,坚持让他成长,长到10岁、20岁,一个鲜活的生命出现的时候,这个时候世人,过去的那种所谓,就是不合理的不该的事情慢慢慢慢地就退下来了,他就接受了你。所以我想艺术家的话它的前途就是这样的,当你思考一个问题,产生一个新的观念和创造方式的时候,最初人们是不可能都接受你的。但是那些具有前瞻性的真正的艺术大师,艺术家,他们能够看到你的未来,所以说他会暗暗地支持你或者给你一种希望的眼光,那我觉得如果是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有这种灵感,对不对?他能够看到这种眼光,所以我觉得他能够坚持到底。
    传统就像一条橡皮筋,可以伸缩无度
  主持人郑勤砚:对,其实在这样一个传统的或者是历史上的这样一个书法的传承过程当中,我们都会发现,能够真正流传青史的人都是有所创造的人,了解您的人也都知道,您也有非常深厚的传统的功底,早些年您写的敦煌真的是下了很大的功夫,能否谈谈您对传统和现代的这样一个如何由传统走到现代的这样一个领域当中,您的书法的一个飞跃的变化的认识?
  曾来德:没有传统其实就没有艺术,就像没有父母就不会有我们,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如果说是把传统和现代两个东西截然分开来说,那就等于把人斩成两段,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传统大于创造或者昨天多于今天,或者今天多于昨天,只是说你创造性的强弱和多少而已,我觉得一个艺术家,我们去谈艺术的道理,有时候很难说服人,就像哲学一样,当你跟大家去讲深刻的哲学道理的时候,其实没有几个人愿意听,非常的枯燥。所以哲学家很聪明,他们引发到讲故事上面去,比如一部《圣经》,一部《宗教》,全是故事,故事天下人都可以听懂,但是是最深刻的道理。所以在面对传统和现代这个问题的话,我也想做两个比喻,第一个,我认为传统就是一个钓鱼杆,我们知道钓鱼杆首先有一节母体,有基本的长度规定,后面从母体当中一段一段地拉长,在拉的时候要找分寸,如果猛一下拉,从母体里面全部拉出来,那只有母体而没有后边续节的东西,如果你拉得不够又影响了整个历史延伸的进程。所以说我们在对待传统的时候,传统这个母体给予我们的机会,给予我们的,虽然有不成文的规定,全靠艺术家去把握这个分寸,所以当我们一节一节拉出来以后就构成了钓鱼杆,但是我们又可以一节一节把它还回去,所以传统和创造我觉得只是一个时代和一个时代的艺术家的使命和应该去做的事情,我想这是一个。
  第二个,我觉得传统就像一条橡皮筋,我们知道橡皮筋的本质含义就是伸缩无度,可以拉长,可以伸缩。这个橡皮筋没有人去拉它就无所谓橡皮筋,可是如果拉断了又失去了橡皮筋的功能,你只有拉够而不拉断,你才能充分的展示橡皮筋的弹性。但是我们作为一个艺术家,在面对这一条橡皮筋的时候,还不仅仅是拉的功能,就是我们还要赋予它特殊的功能,比如说我把它做成一个弹弓,我的母体是要打树上的鸟,弹弓里头还要夹杂着石子,当这些基础准备完成了以后,我还要瞄准,对不对?瞄准了以后我还要拉,拉得不够打不下来,拉断了也打不下来,我只有拉够了瞄准了我才能打下来。所以说艺术家虽然没有绝对的母体,但是总的方向和最终的终极目标是有的,所以我们对待传统的时候依然如此,当一个人如果说是,整个思想里头就只是说拿着笔写或者拿着笔画,最后要表达什么都不清楚,这可能不是艺术,因为艺术家的话最后要给它赋予什么呢?你做出来以后还要赋予阐释,讲出为什么要做的道理,否则会失去一半的观众。
  主持人郑勤砚:可以称之为您的橡皮筋理论。
  曾来德:谈不上理论,只是一种比方。
精彩语录:
    书写和创作的过程当中,我就带着耳朵,也就是我的心,心灵长了耳朵,不仅仅是从视觉上而且从耳朵去听它,去感受它,所以我发现里头的声音极其地丰富和微妙,可以说那种乐感不亚于我去听一个非常绝妙的音乐,但是当时只是一种灵感,是一种想法,后来慢慢地延伸到一个“墨乐”的概念。
    首先教书育人,自己要有学的精神
  主持人郑勤砚:跟您谈话的过程当中,我觉得您非常具有教育者的风范,早些年我们也都知道,您是在总后勤部创造室做专门的书法家,从书法家这样一个角度之后在03年,您进入了中国国家画院,现在也是在积极的负责国家画院教学部的工作,可以说您从一个很纯粹的书法人,一个书法的专业人士现在到了国家画院里面一个教育的岗位上面,您觉得您这个心态上有没有一些变化,或者说跟您之前的这些创作的这些东西有没有一些冲突?
  曾来德:这些东西当你不去思考,不去身体力行的时候,的确是埋葬了,感觉跟你的过去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我相信首先艺术是通的,门类也是可以通的,即使你站在哪个角度,站在哪个高度。
  主持人郑勤砚:我一直觉得您是非常好的教育者,您在实践过程当中积累了非常多的学习的经验,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说作为一个老师的话,老师能够把自己的心的感受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我想这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件事情。
  曾来德:至于我做的工作不仅仅是我是一个老师,当然我也在当老师,但是我面对的是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其实一个方面是管理工作。教学管理的话我觉得需要集体的智慧,当然我们是一个国家画院,国家画院首先是国家画院的领导者他们的智慧,因为我们做事情我们不能违背本院领导的意愿,领导不可能给你把什么事都说得很具体,只能给你大的方向和原则,就是说你怎么走?走多远?那就在于你自己去把握了,这个教学的事情我觉得,过去有一句话叫“教学相长”。我觉得也是学习,在教的过程当中也在学,向大家学,向同学学,向各位专家学。我觉得首先一点,教书育人,自己要有学的精神,如果你自己只是教别人,好像别人与你无关,那我觉得这肯定不是好的老师。
  主持人郑勤砚:中国传统的美术理论当中,有教以为师,相互之间,可能有时候我是老师,但是可能有时候您是老师,有时候学生身上也有很多闪光的地方。
  曾来德:没有绝对的老师,也没有绝对的学生,我有一个感受,当然我是站在艺术的立场,我们过去有一句话叫做化腐朽为神奇。这句话我觉得非常重要,但是可能我们对这句话一般只是说一说而已,但是我对这句话非常的关注和在意,因为我一直在找相应的一句话,但是一直没找到,就是“化腐朽为神奇”。比如王羲之、李白、苏东坡他们都很神奇,很神奇的地方就是最代表自我的地方,如果说后人要把王羲之变得更王羲之,其实我们穷尽我们所有的能力和精力也不可能,所以我就想到化腐朽为神奇这个腐朽是什么?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都有史学,活的东西总会死,就是说你找到他的死穴,古人身上也有缺点,也有遗憾,就是能不能找到这个纰漏,而且你把他不完善的东西去完善了,把他的缺点变成优点,这就是你自己。所以这一点的话,我觉得比如说学生,有些同学可能不如老师,但是你知道因为他从一个起点走过来以后,他带着人的本质,带着人的心性,带着人完全不同的理解,即使他不成熟,即使他很浅薄,但是有一点他带着生命的那种新鲜的活力和提示,他是每个人都有的。所以说为什么我们成熟的艺术家都是从民间吸收的呢?其实我们一个真正有思想的一个成熟的老师,应该从学生身上看到闪光的地方,看到亮点,也许他不能完成,如果你感受到了以后,你可以借鉴,你可以放到自己的平台的高度上重新塑造,也许最终就会产生你的创造,所以学生有时候给老师的启示不一定比老师给学生的提供的东西少。
    任何成功艺术家都必须德艺双修
  主持人郑勤砚:所以说您把您的这些经验都积极地贯彻在您的教育的实践当中了,我是做美术教育研究,我非常关心的是您觉得国家画院的这种中国画和中国书法的教育方式相对于学院派的教育有什么不同呢?或者有哪些特色?
  曾来德:国家画院的教学首先贯彻一点我们学院院长总体的教学精神,应该说它是对学院教学的一个补充,因为学院教学是一个基础教学无论你再名牌的大学,因为大学本科这几年只完成了基础的教学,后来研究生、博士生,我们研究生和博士生首先选择的不是艺术方向,更多的是学术方向,对不对?所以国家画院作为全国家的一个以创作为主体的这样一个形式,就是说它关注的是艺术家的艺术成长这样一个生命过程,按照艺术的规律塑造的人才。第二个,面对的对象都是从美术学院走出来以后,在艺术创作实践当中有过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样的积累和经历的人,所以说是在一定的成就和高度之上的人才。所以实际上的话,从某种程度上我们是摘了桃子,把人家的果实再催化一下,让它变得更加的成熟。第二,对于这些人才的培养和教学就不仅仅是学院教学那样的程度和方式能够满足的,所以更多的需要导师以自己几十年对艺术的积累、思考和创作经验给他们进行短兵相接的交流,而且这些艺术家每个人都不一样,都是个性化的,学院派教学是共同科目,更多的是。在个性的发挥上还没有来得及,但是我们这个地方面对的是每一个具有个性的艺术家,所以你把你的共性和个性之间,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没有找到共性,你可能照顾了某一个人的个性就失去了整个共性,所以艺术是在共性和个性之间逐渐的往前发展和推动的。
  主持人郑勤砚:其实国家画院目前所实施的导师制的形式可以极大的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曾来德:对,我们的教学原则一个是德和艺双休,任何一个艺术家,没有道德的艺术家,就是天才也不会被世人所接受,艺术是跟人类的精神制定一个标准和高度,一个参照,所以我想这一点,当然你艺术上如果说没有成就,没有成果,那就不用谈了。
  第二个问题,就是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艺术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第三个,学以致用。我们学了以后都用不上,那我想这个学生最后也就不再来了。所以国家画院通过这几年的教学,为什么我们这么深受大家的欢迎,而且在这个地方教学的话,同学们有的一年、两年、三年、四年都不肯离去,我想应该说是他们自己是最好的判断者。
    什么是墨乐
  主持人郑勤砚:我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前段时间刚刚在中国召开和闭幕的非常完美的奥运会的开幕式,我觉得张艺谋导演是非常睿智的,他也运用了很多的中国的元素,不论是活字印刷还是中国传统的绘画,但是我看到有一个场景的时候,他是画卷铺开,一些跳舞的舞蹈家他们用手上的墨在纸面上画出了那些山水,写意的山水,这让我突然觉得,这跟您曾经做的墨乐的活动有异曲同工之妙,我甚至想是不是张艺谋借用您的…
  曾来德:这个问题我想不去探讨它谁借鉴谁,从实践来讲肯定我是在前,是2005年。第二个,也是一次国际性的活动。第三个,这个活动的传播范围很宽,关注的人也很多。
  第二个,君子所见略同,可能也是,张导这么重要的人物,面对这么大的一个责任和压力,他肯定要思考整个中国书法的传统元素,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我曾经也有过很多的思考,包括开幕式的假设,怎么来实现中国人的那种文化,对于世界的展示。
  主持人郑勤砚:您曾经做过假设,说是一个巨大的毛笔,从天空当中突然掉下来,墨汁四溅。
  曾来德:我做的墨乐就是生乐,所构成了音乐的这样一种场面,我知道过去中国的书法3千多年的历史,一直以来我们都是把它作为视觉艺术来对待的,而音乐我们一直把它作为听觉艺术来对待的,所以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也从来没有人把这两个东西有机地联合起来思考。我是15年以前还在腾格里沙漠当兵的时候,就是用骆驼支在沙子上写字的时候找到一种灵感,当骆驼从沙子上过去以后有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尽管很微妙,但对一个敏感的人,在他的心里面是存在的。当时我就想这种声音极其地微妙,后来我就想到毛笔和宣纸这个书写的过程的话,那更加微妙,所以当时我就在书法、书写和创作的过程当中,我就带着耳朵,也就是我的心,心灵长了耳朵,不仅仅是从视觉上而且从耳朵去听它,去感受它,所以我发现里头的声音极其地丰富和微妙,可以说那种乐感不亚于我去听一个非常绝妙的音乐。
    但是当时只是一种灵感,是一种想法,后来慢慢地延伸到一个“墨乐”的概念,后来在一个著名的诗人杨莲在做一次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全面对话的论坛上,最后跟我交流的过程当中,他们有困惑,觉得不知道用什么样的主题来跟西方人对话的时候,后来我就提出了我的墨乐构想。当即他觉得这是最好的主题,后来就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在博物馆里面文学美术和书法的东西方的一个巅峰对话。我的出发点就是说把视觉书写的听觉,转化成另外一种方式释放出来,把听觉的视觉也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转换出来构成视觉美,这样的话,当然具体的过程我就不讲了,因为这方面有资料…
精彩语录:
    中国书法不仅仅是视觉艺术,是埋藏了几千年的听觉艺术。
    第一,书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3千多年的历史,世界上没有其他的艺术有这么悠久。第二,书法是中国文化艺术馆的核心部分,汉字的文化和汉字的艺术都离不开汉字,它是对汉字审美的一种表现。所以说第三,如果说20世纪油画成为了世界性国际性艺术,20世纪最有希望,最具备成为国际性的艺术只有中国的书法。
    草书的三大特点
  主持人郑勤砚:那个场景我现在还记得,当大提琴的音乐时急时缓的弥漫在整个展厅当中的时候,您是一袭白衣,手拿毛笔,在纸上写着李白的《草书歌行》,人几近疯狂的状态。整个的过程我觉得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行为,已经是一种声音、音乐还有书法艺术,还有您自己的行为艺术结合在一起的这样一个多重艺术的艺术形态。但是可能有的人,后来有过这样的疑问,在外国人的眼中书法是比较高深莫测的,而且书法毕竟有它的章法、布局、起承转合种种的这些,您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中国重要的书法艺术家,您在那么重要的舞台上展示中国草书魅力的时候,用那样的形式会不会让外国人有误读,误以为中国的书法艺术是行云流水一般的简单。
  曾来德:可能,但是也不可能。你谈到这个问题,我想多说几句话!首先一点,中国的草书给中国的大写意画应该说同一种顶尖之上,难度、深度、高度,就有对草书理解的问题,尤其是狂草,一要人狂,二要字狂,这是两个前提,大英博物馆李白的《草书歌行》应该是前所未有的,第一尺幅之大,古代最多没超过八尺,这是第一。
  第二,从书写的方式它是在地上,以行走和小跑的方式写的。这个东西也没有。
  第三,用的毛笔是一个长风羊毫的毛笔,而且是这样握的,不是按照正常的方法握的,这样握的时候毛笔可能要打一个折。你在控制驾驭书写的过程当中,它的起承转合这个难度非常大,还有墨少了一笔下去就完了,墨多了怎么控制它,在行走的过程当中书写,所以种种这些难度的话都是过去没有的。
    草书中中西方文化对峙的30个问题
  主持人郑勤砚:可是一般的观众作为观赏者,可能体会不了那么深。
  曾来德:这里面有一个后继的问题,当我《草书歌行》写完了以后,大家可能从行为的角度感受到书写的过程,狂放,毛笔和宣纸的摩擦,屏幕上打出来,声音给我提供的和谐之美,丰富之美。也看到了中国书法这个表现的那种层面,但这些问题的话只是对话的一半,关键是写完了以后,他们提了接近30个问题,而且这些提问题的都是他们的有成就的艺术家和教授们提的,提得非常的玄妙,实际上东西方文化对话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顺利。
  主持人郑勤砚:您觉得他们提的这些问题当中有什么重要的,比如说对您作品的不理解也好或者说对您作品的认同也好,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有一些什么样的感受呢?对中国书法的感受。
  曾来德:这个问题比如说第一个提的问题,就是伦敦大学的一个教授,他实际上不愿意把书法和他们的音乐对等起来,并列起来理解,甚至大英博物馆的馆长最后收藏我的作品的时候,他就说过一段话,他说过去我们对书法,我们认为中国的书法虽然很好,但是我们不理解。所以我们从来没想过要开展关于这方面的活动。第二个,大英博物馆收藏了很多敦煌的写意,从来没有作为艺术,只是作为历史文献,昨天看到你整个现场的对话,他说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国艺术的美妙,他说我们当晚研究决定,就在大英博物馆馆藏里面收藏你们的作品,他说今天举行这么重大的仪式就是我们对书法重新的认识。最后包括英国皇家首席大提琴家,是巴赫的传人,按理说是英国人最崇拜的大明星,他当了一个配角,实际上他是不心甘的,可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些细节也充分证实了他们不愿意,但是我在表现书法的时候,我最终的目的就是书法是我们的主题,是我们压倒一切的主题,所以最后要实现这个愿望。比如说教授给我提的问题,他说请问曾先生,他说我看你书写的过程让我很振奋,很感动,但是我要给你提的问题,第一个我给你做了一个记录,你写第一行的时候用了14秒钟,写第二行的时候用了12秒钟,写第三行的时候用了11秒钟,第四行的时候当那个音乐家音乐响起来的时候,你用了多少秒钟?他说我想问你,你为什么会随着音乐的改变而改变?他说你对音乐的感受是什么?音乐对你的作用是什么?其实他问这个问题就很明显,书法从属于音乐,你是随着音乐的改变而改变,音乐在指挥你,在引导你,尽管我知道他这个说法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但是他提出来了,你得当众回答,黑压压的人群,大家都等着你的结论,所以像这样的问题提了20、30个。就这样的问题我当时的回答,第一,我感谢这位教授,尤其是一位女教授,我说感谢你如此的仔细,把我跟音乐家的心跳都记录下来了。第二,我说我跟音乐的关系就如同于对情人的关系,我们是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互相走的,用我们中国的话说,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主持人郑勤砚:您是否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音乐的力量反而大于书法了呢?
  曾来德:不可能,我也不想否定别人,但是我也不会接受别人的改变,我在书法的过程当中完全忘记了音乐的存在。我说在某一瞬间可能我们是彼此不分,甚至于重叠,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保持了各自的独立,所以我既不伤害别人,但是我也很巧妙的,我认为有我的存在。我说你所记录的时间是不准确的,你已经告诉我第一行的时间,第二行,第三行的时间和音乐响起的时间,音乐没有响起的时候我已经在发生这个变化,你怎么能够说我是随着音乐改变而改变呢?所以我觉得你提的这个问题并不是事实,就是这所有的问题。一会儿他说你的书法与道教有什么关系?与什么什么有关系,她提了很多的问题,所有的问题你都现场回答,这个时候就考验一个书法家,一个书写者你的人文素养,你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对西方他们的这种挑战和追问,你能不能够应付和解答,最后当这些问题得到一个圆满解答的时候,他才把你最初书写的东西结合起来,给你一个完整的认同。
    墨乐会成为书法转换出来的一个方式
  主持人郑勤砚:您能否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您对墨乐的行为,您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曾来德:因为书法我下过这样一个结论,我认为第一,书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3千多年的历史,世界上没有其他的艺术有这么悠久。第二,书法是中国文化艺术馆的核心部分,汉字的文化和汉字的艺术都离不开汉字,它是对汉字审美的一种表现。所以说第三,如果说20世纪油画成为了世界性国际性艺术,20世纪最有希望,最具备成为国际性的艺术只有中国的书法。
  主持人郑勤砚:很多人还是读不懂现代书法,有网友就问,现代书法是难以解读的,从表述的字形上,或者说过多的追求形式感,甚至于象形的,您觉得现代书法的症结何在?
  曾来德:暂时回避一下你这个提问,前面还有几句话没有说,没有说的话这个问题就没有说明白,墨乐的提出不是简单的概念,为什么这些年在欧洲一直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而且不衰,说明西方人已经接受了,去年在北欧四国做的活动也一样,明年2月份在德国柏林要做一场更大性质的,不管你刚才谈到奥运会开幕式之间的异同,我觉得墨乐会成为书法转换出来的一个方式。第二个我为什么提出墨乐,音乐有八个基本的方面,书法也是八个方面,这不是无独有偶,这构成了他们视觉和听觉的一种条件,音乐家演奏音乐的时候,驾驭这个工具,释放出了人对于音乐的认识,演奏的技巧,人的气质,性格、修养,所有的东西都通过他一次性的释放出来,是听得见而看不着的一种点线运动的发生过程,要通过人的耳朵传到人的心里。反过来书法也是一样,我们的诗人又构成了词组,过去我们为什么叫吟唱,吟就是唱。那么今天唱没有了,是读,读就失去了乐感,那么书法家充当了演奏家的效果,通过驾驭毛笔、宣纸和墨汁长期的训练,以汉字为依归,进行了长期的训练,在书写的过程当中跟音乐的演奏过程是一样的,只是是通过视觉来传到人的心里。我们现在看电视,一个用眼睛看图象,一个用耳朵听,具备了两种功能,那么毛笔和宣纸发生的摩擦过程,这个我们用高分贝释放出来是绝妙的声乐,我觉得天下最和谐的声音和最丰富的声音都构成了音乐。音乐家和书法家就是对于这种点线的取舍,构成了最后音乐的和谐。所以讲到这个问题,西方人是一个重音乐的世界,对音乐的理解和群众基础是非常有优势的,当然我们这个视觉声音出来的时候,一下就感觉到中国书法不仅仅是视觉艺术,是埋藏了几千年的听觉艺术。
  主持人郑勤砚:我想看您的墨乐那一定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可以这样去讲,那么曾老师,今天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不能谈太多的问题,其实我觉得跟您还有非常多的可以聊的东西,尤其是我想对现代书法的一些认识的问题,还有网友问到的现在书法的症结问题,看来我们今天是没有办法继续在这里交流,非常感谢曾老师,如果在节目的最后,您想要对网友再说几句话的话,您觉得还想表达些什么呢?曾老师谈得特别的认真,很学术,这个过程当中我非常想,跟平常和您在一起谈话有一点不同,有时候听到您讲一些细枝末节的时候,反而更生动,当然您今天谈得也特别好,让我们高屋建瓴对您的墨乐的认识,对书法的认识都让我们有了一个非常透彻的体验,那么最后您再说两句。
  曾来德:因为今天这个时间严格讲只能探讨一个问题,我想事情总是有遗憾的,一个就是我非常感谢新浪的网友,今天你们可能是我的网友,但明天可能我是你们的网友,我们互相网在一起,以后这个网永远都扯不破。
  主持人郑勤砚:好,那请大家今后继续关注曾来德老师,继续关注水墨传奇,各位网友,今天我们的节目到这里结束了,我们下次再见,谢谢曾老师。
  曾来德:谢谢,再见。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02:03:46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18:20 , Processed in 0.11950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