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也说说我的非典型性教育细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25 18:52: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也说说我的非典型性教育细节
(说明:本文转自:江山一郎的blog)

阅读《读写月报新教育》2008年第7期中江苏刘恩樵老师的文章《我的N个非典型性教育细节》,我感受到了普通老师执着的脚步,感受到了自己学习的榜样具体的身影。下面就摘录部分,并写下自己的一些想法。
1怎么会做老师
“常记79年秋,幼稚不知归路,随兴报志愿,误入师范墙中。怎弄,怎弄,无奈一辈子教书。”
我是89年参加高考的。今天还清楚地记得填报的第一志愿是厦门大学法律系,志向是毕业后当律师,主持正义。可是分数偏低进了师范。师范两年,到没有“无奈”之感,学校虽小,图书馆的藏书倒不少,借了不少书看,参加影评小组,看到了不少的名片,也主动争取到一项活——食堂卖饭结交了一位来自达夫先生故乡的同学,一位很有气度和风度的同学,毕业后去看过他,可惜他身体不好,现在已辞世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是不会在我的记忆中淡去的,今天我写到这里,就让我为他的女儿祝福吧,祝福他的女儿聪明、坚强、顺利!尽管只有两年,但这两年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两年。昨天与大学毕业在上海工作的表弟闲谈时都感慨“读大学,是很重要的”。大学里学了不少的教书基础课,虽然难说走上讲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它给了我讲台,使我能被不少的孩子叫“老师”,这是两年大学给我的最大财富。
2、“旭日”东升
“我教的第一课是巴金的《海上日出》”,取得成功,“让我似乎看到了教师的‘伟大魅力’,而这‘伟大魅力’也朦胧地托起了我心中的旭日。”
我呢?91年的4月实习,上《食物从哪里来》是我的第一堂课,一位指导老师和两位实习同伴听的,老师和同伴没有太多的表扬也没有太多的批评,但是自己要说有成功的地方吧,那就是胆子比较大,能调动学生。这主要靠的是当实习班主任,半个多月来与学生伴得比较熟了的缘故。直到现在,我也是觉得自己上课还是比较放得开的,稍微说点大话,有同行老师听课,我还认为是在给我助兴,所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派我上公开课,我是乐意的。没有说有很大的成功,或者说某堂课很成功,可以作为什么的标志,但是,我总觉得经历就是很好的财富。
3、宿舍门上的对联
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刘老师在自己的宿舍门上贴了一幅对联:“教苑勤耕耘,讲坛绽奇葩。”这对联已伴他27年(估计现在还在)
我呢?乡下书房,门上面的墙上贴一幅字“天道酬勤”,搬到镇上后,书房里立三个书柜,闲来看上几眼,就觉得是很好的享受。多年来,要说爱好,首推看书,难以说清对教书帮了多少忙,但自己感觉“书”确实是教书人的“盐”,生活中少不得的。
4、我相信随笔本
“从93年开始,我有了两个专用的随笔本,一个记录我教育教学的种中实践与思考,一个记录我人生的点点轨迹与感悟。这两个本子我日复一日地使用,从未间断过。”“迄今为止,我的随笔尽管粗糙,但字数已达200万,分期结集为八本没有版权的‘书’”。“我的成长得益于随笔。一路不停,随笔不辍,是我的‘法宝’。”
老师讲的法宝,我觉得应该是每一位想好好教书的人共同的法宝。“200万”是个大数目,其中肯定有精华,因为有精华才会更有坚持的韧劲。学习确实是逆水行舟的事,何况我们年纪已经不小的人,生活负担又是很不轻的。我是20073月才开始以博客的形式来写随笔的,到现在两年还不到,要坚持下去,确实需要有榜样的引领,有专家的指导。好在尽管形势不很乐观,但周边还是有同路人的,特别是在阅读中,还是能寻找到引领者的。我要不断地提醒自己:好好写随笔,让它成为使自己成长的有力武器。
5、那个下雪的早晨
“大概是1992年冬天,县教研室到学校期终视导,教研室副主任惠达康带队,他当时是县里的语文权威。听了我的《胸有成竹》一课,肯定虽说是有的,但更多的是批评。晚上,我几乎是一夜未眠。”“第二天一大早,天还不算大亮,我就冒着噼里啪啦的雪雨来到离学校两里多路的视导组住处,请求惠主任能上一堂示范课。”“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追求大致就始于惠主任的那次评课吧。”
从刘老师的这段话中可以感受到是批评挑起了他磨砺的勇气。在批评面前是勇敢地站起来,还是懦弱的萎靡下去,选择前者的是强者。
19919月正式走上讲台,有了自己一个班级的学生后,我上的第一堂公开课是《故乡》,那时还在偏僻的乡中学分校,在本部的校长、书记、教导主任以及其他语文老师10多人来听课了,长辈们都友善地给了我鼓励。1992年被推荐参加片里的“教坛新秀”评比,是到镇上的中学比赛的,抽签决定先后以及上课的班级。课题是《金杯之光》,讲袁伟民带领女排姑娘夺得金牌的过程。在本部的语文组长王老师叫我将教案托学生带去,他帮我修改,还让我到本部试教,请其他老师也一起听课,帮我出主意。正式比赛时,我发挥了自己的最好水平,尽管没得奖,但第一次能这样,还算满意。王老师细致的帮助给我了很身的印象,后来学校合并,我就能经常和他接触了,他的踏实和孜孜以求,是我们年轻老师一生的榜样。2006年我参加片里的“双高课”评比,上的课是《孤独之旅》;2008年参加区学科带头人评选,上的课是《马》,都算是比较满意的。想想自己18年来,倒是没有受到过怎样的批评的,这不是说我好了没不足了,而是同行们还不够严格,我现在知道这样就更需要自己剖析找不足来努力,要多看同时及名家的课例来吸收。
6、我也追“星”
“我得到过于漪、钱梦龙、魏书生、欧阳黛娜、贾志敏、苏永康、于永正、蔡林森、冯恩洪等许多名人的签名。我说,我也是追星族,是他们的精神与智慧激发了我的教育激情。”
确实,做老师的要追教育名人这样的“星”。我只是在06年参加“南湖论剑”时请上海的黄玉峰老师签了名。教育名人散发着教育的星光,能研读他们的文章,甚至是与他们当面交流,一定可以加快自己的教育行走脚步的。
7、夜读分子
“对于一个白天必须与学生厮守的我来说,夜读是必须的。这几年,我成了彻底的夜读分子。”
夜读,确实必须,白天也要瞅住机会读,做个彻底的“日读分子”,这里的“日”是每天的意思。争取像齐白石那样“不教一日闲过”。生活是很现实的,我们爱书的就要从读书中感受更广阔的生活波澜。

链接:
http://2008jx.eduol.cn/archives/2009/718505.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5:34 , Processed in 0.09182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