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佩:正版语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6 13:3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佩:正版语文

  素面朝天

  这几年,素面朝天这个词又流行起来,专指那些不化妆的女性。但是好多人对这个成语不理解。你素面就素面得了,脸朝着天干吗?素面朝人或素面朝地,难道不更好吗?原来这个成语有个来历,说的是唐朝杨玉环的姐姐虢(读做“国”)国夫人,自然也是天生丽质,她对自己的美貌十分自信,从来不在化妆品上浪费钱。即使进宫觐见唐玄宗,也只是淡淡地化一下眉毛而已。

  一个叫张古的看不下去了。他心想:你一个虢国夫人不在家里,老往皇宫跑,有什么企图?就算你没什么企图,面见圣上,大宝总得抹一点吧。张古越想越有气,就写了一首诗,对这事进行嘲讽,诗是这么写的: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从此,就有了素面朝天这个成语,这里的“天”不是天空,而是指天子。

  素面朝天是指女人既美貌又自信,不需要化妆就敢出头露面。可是,现在有些人不知道这个典故,拿这个成语来就乱用。比如,有文学女青年在文章里这么说:“我长得不漂亮,索性素面朝天。”拜托,你那不叫“索性素面朝天”,那叫“索性顺其自然”,当然,从语法上讲,说“索性破罐破摔”也通。

  110为什么读作“幺幺零”?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全国各地,都把“110”读成“幺幺零”,而不是“依依零”,同样,“911”也不读“九依依”。这到底是什么原因?究竟是国家红头文件规定,还是老百姓约定俗成呢?

  记得小时候,我们村里出过一个通信兵,他探亲回来对我们说,在部队里“1234567890”要读成“幺两三四五六拐怕狗洞”。我当时不明白为什么,还以为通信员在战场上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怕钻狗洞呢?后来学了点声学和语音学知识,我才理解了其中的缘由。

  闹了半天,这种特殊的数字名称,起源于战火纷飞的年代。

  革命军队里的士兵来自五湖四海,说起话来难免南腔北调。其中“2”的发音最为混乱。我们知道,《红楼梦》中的史湘云这个音就发不好,管“二哥哥”叫“爱哥哥”。很多南方士兵,把“2”读成“ni”,或类似的音。为了避免发音混乱,通信兵就用普通话中的“两”代替“er”的读音。同样的道理,南方人发后鼻音也有困难,所以“0”就不能读做“ling”而读成“洞”。其实,现在很多地方打麻将的时候,也喜欢把“饼”读做“桶”或“洞”。还有,在很多方言里“b”“p”不分,“p”是爆破音,发声清晰,于是“8”就读成了“怕”。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汉语韵母的频率。据研究发现,在汉语韵母中“i”的频率最低,清晰度最差,跟“a”比,“i”的功率只是“a”的一半,差了至少3分贝。大家知道,战场上噪音很大,通信兵如果发“i”对方可能听不清楚。通信不畅,在生活中尚且会造成许多麻烦,若发生在战场上,可能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于是大家想出一个好办法,全面替换“i”音,因汉语里“幺”指小的意思,所以把“1”读做“幺”,“7、0”则根据其形状重新认读做“拐、洞”。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7”,由于其声母“q”发音极不分明,改用“拐”,辅音“g”的爆发声带来了宝贵的清晰度。同理,“9”也就读做“狗”了。

  年终总结

  年关将至,单位里领导要做述职报告,普通员工要写年终总结。在中国,写总结是一门大学问。总结写的好,短处变长处,总结写不好,优点也会变成缺点。套用一句广告词,工作干的好,不如总结写的好。

  单位领导的述职报告会在富丽堂皇的报告厅举行。领导历数了自己一年来的业绩,把单位的形势概括为八个字:“心齐、气顺、风正、劲足”。当然最后,领导也忘不了谈谈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缺点之一:有时候为了工作,对下属要求过为严格,工作方法不够和风细雨;缺点之二:整天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先进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新技术的学习;缺点之三:一年来为大局操劳太多,在某些具体事务上没有事必亲躬……。”我在下面听着,心里嘀咕:咳!这哪里是什么缺点?分明都是优点和长处嘛。严格要求下属说明领导雷厉风行,没掌握网络技术,说明领导上班时间没有QQ,没有事必亲躬正是运筹帷幄的体现……这样的领导,连缺点都这么闪光,我等群众怎能不“一百个满意、一千个放心”呢?

  普通员工的年终总结,篇幅没有领导的长,成绩没有领导的多,缺点也没有领导的有创意。但是在格式上却跟领导的述职报告没什么两样。先谈思想认识,再谈工作成绩,最后说说缺点和不足。百分之八十的总结都是这样写的:“本人思想认识端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经常加班加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工作中取得了以下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只注意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为领导分忧不够,对同事帮助不足。”看到这样的总结报告,领导还有什么可说的?只有大笔一挥,在总结上批示:“望再接再厉,更上层楼!”

  员工的思想究竟端正不端正?靠现在的科学手段,还测试不出来,只能听任他自己说吧。日常工作大家倒是有目共睹,但一个事实,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比如,一个人业务能力差,别人一个小时能干完的活,他吭哧吭哧一天还干不完,实际上是“效率低下”,但也可以总结成“勤勤恳恳”。所谓“经常加班加点”,往往是两种情况造成的:上级管理无方,布置给下属的工作太重;下属自己太笨或太懒,该在上班时间完成的工作没有完成。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这都不是什么成绩和优点。至于是不是“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停发他的年终奖试试便知。至于辅佐上级、帮助同事,那不在他的职责范围之内,他不越俎代庖是对的,这算是什么缺点啊!

  年终总结类文体,反映出汉语的多面性和欺骗性,而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被这样的文体蒙骗了许多年。

  以讹传讹

  我们山东老家有一个风俗,“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尽管头发已长得跟艺术家似的,我也一直忍到农历二月初二,才去理了个“龙抬头”。我这样做,倒不是迷信,只是为了照顾舅舅的情绪。

  近来查了一些资料,找到这个风俗的出处。据1935年版的《掖县志》卷二《风俗》篇中记载:“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 嗨!什么“死舅”,原来正月不剃头是为了“思旧”啊。看来,以讹传讹,的确害人不浅。

  语言在使用、传播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误差,误差不断积累、重复,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势力。这类似于物理学上所说的“蝴蝶效应”,日本的蝴蝶振一下翅膀,北美就会刮起一阵飓风。

  汉语的每一个字都有来历,对一般人来说,没必要搞清楚每个字的来历,但如果了解文字的渊源,肯定能避免好多语言错误。比如,很多人把“景阳冈”、“井冈山”误写成“景阳岗”、“井岗山”。其原因就是不知道“冈”和“岗”字的区别。“冈”是一个象形字,本身就有山的意思。“岗”字是一个“重形俗体字”,是不符合造字法的,因为“冈”字本来不需要加上“山”旁,也有山的意思。但“岗”以讹传讹保留了下来,结果造成很多人反而不敢用 “冈”了。

  汉语中有不少成语来自于一些专业术语,如果不了解这些术语的本义,很可能会误用。比如“压轴”这个词吧,许多人都以为是指最后一个节目,其实不然。按照《辞海》的解释,“压轴”指的“一台折子戏演出中的倒数第二个剧目。”最后一个节目,术语应该叫“大轴子”。

  朱门酒肉,香还是臭?

  我记得小学的时候做寒假作业,有一道填空题——写出“朱门酒肉臭”的下一句,我苦思冥想了半天,最后写下了五个字 “让吃也不吃”。我当时这样推理,酒肉都发臭了,吃了要闹肚子,所以还是不吃为妙。

  后来听到一种说法,杜甫这句诗里的“臭”,竟然是“香”的意思。我大吃一惊,心想,语文专家怎么能这样香臭不分?那时我坚定地认为,专家错了。你想,古代没有冰箱冷柜,朱门酒肉又多,放久了难免发馊变臭。另一方面,这也符合达官富人的本性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不是这么教导我们吗?资本家宁可把牛奶倒进下水道,也不施舍给穷人;宁可让楼盘永远空着,也不肯降价卖给工薪阶层。看来,朱门酒肉“香”说不过去,“臭”才臭得有理。

  后来读了一点书,才渐渐明白专家的说法也很有道理。“臭”的另一个读音是“xiu(去声)”,泛指一切气味,《易经》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就是一个例证。在本诗中,酒肉发出的气味,当然是香气无疑了。富贵人家,酒肉飘香,与路旁的饿殍冻骨,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但理智上说服了自己,情感上还是有点接受不了。毕竟,这句诗我们都按照“臭(chou去声)”理解了这么多年,况且能也能自圆其说,专家何必给我们纠正呢?

  近年来专家们为古诗“正义”搞上了瘾,不独杜甫这一句,连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也不放过。有学者指出,这句诗里的 “床”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睡床,而指“井栏”。专家捧出《辞海》,《辞海》中解释,“床”有一义,为“井上围栏”。例证为古乐府《淮南王篇》中的诗句“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还有人考证,唐代的窗户高而且小,李白躺在床上不太可能看到月光,即使看到,也不会以为屋里的地面上结了一层霜,李白没那么傻。如果李白当时在院子里、井栏旁,沐浴在月光下,疑是地上霜,逻辑上就通了。

  不过,按这个解释,逻辑通是通了,但意境没有了。你想,睡觉的床多么温馨,躺在床上看着月光,多么有诗意。我上大学的时候,有时月光洒进宿舍里,就自然而然想起李白的这句诗。如果换成井栏,那该多么无趣,我又是多么自做多情。再者说,读者也会纳闷,李白深更半夜,没事跑到井边转悠干吗?诗是诗,逻辑是逻辑,用逻辑的铁鞋去规范诗歌的秀足,岂不荒唐?

  来源:《正版语文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3:48 , Processed in 0.05790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