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做个使用“管理后记”的高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8 06:5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做个使用“管理后记”的高手作者:武宏伟
当对管理的反思成为一种职业习惯这才是教育管理者的专业成长不断走向纵深的时候
做个使用管理后记的高手
名词解释:管理后记,是是管理者对管理过程中的行为、决策以及后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由此所作的反思性书面材料。从取材起止时间来说, 它可分两种类型: 一种是随机性后记,也就是在管理过程中对每件管理活动的审视和分析, 又叫“事事记”; 另一种是阶段性后记, 即管理者对一个阶段的管理活动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包括日记、周记、月记等。假如只有期中、期末才一“记” 的话, 那就是工作总结了。写事事记或日记的工作量太大,一般人不易坚持;写月记、期中记、期末记间隔时间又太长,遗忘率也太高,不易及时调整管理策略。因此,本文所说的“教育管理后记”,是指较短时间内的,确切地说,主要是“周记”
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管理者,乃至伟大的教育家,往往是撰写和使用教育管理“后记”的高手。
教育管理后记的篇幅可长可短。短者,一个问题,一种观点,寥寥数语,言简而意丰;长者,由点及面,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多侧面, 多角度,汩汩滔滔,下笔千言。
后记的具体形式和内容都不拘一格,带有典型的个人特点,以实用为标准。
从写作目的来说,有经验总结式、失误纠正式、问题待解式、自我评价式、案例点评式、阶段回顾式、心得体会式等。
从创作方法上说, 可以是简要的问题积累,以待后解。也可以是重点疑惑的剖析,旨在解决一个重要问题。还可以是在前面问题积累的基础上, 进一步思考探索后的专题分析研究,并写出议论性的文章。
从文章体裁上说, 教育管理后记可以是应用文式的总结,也可以是散文式的感想,还可以是研究式的论文,甚至是案例的描述、戏剧式的精彩回放等。
日、周、学期的递进式的“三清”,是比较实用的后记模式:
“一清”是“日做事”清。即每天要做的事、做完的事、待做的事要清楚。每天早晨,先将这一天要做的事情列出来,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一一布置、落实;傍晚下班前要将这一天做完或落实的事情写出来, 并简要描述成功与失败, 经验与教训, 最好能给自己打个分数。对于没做的事情或没有完成的任务要说明其原因,并注明能够完成的大致时间。
“二清”是“周线索”清。本周的重难点工作是什么,贯穿本周主线的工作是什么,主要的成绩和不足是什么,如何改进等主要问题, 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三清”是“学期规律”清。一个学期的工作结束后,写了那么多教育管理后记,回头再翻翻看看, 筛选一下,看完成了哪些主要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有哪些方法和规律可以遵循,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要一一落实到字面上,形成总结材料。
不论什么样的形式和内容,也不论篇幅的长与短,写教育管理后记都要注意:一是贵在及时,所思所感要随时记录归结探究;二是用于切实,不能走过场,要有多少写多少,并且要言之凿凿,切忌空洞无物;三是倡导多写,提倡和鼓励天天写,规定和强调每周写,尤其是对缺乏管理经验的年轻人来说,更要严格要求,因某种特殊原因而没有完成的,事后要及时补上;四是追求崇高,形式及内容虽然不拘一格, 但以形成专业性的研究论文为最高级别;五是功于坚持,坚持反思自己的管理行为, 坚持探究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和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方式,坚持不懈地写,必能以写促思、以写促改,必能从教育管理中探索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管理风格,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的学生、教师、领导,乃至专家。
写好,更要用好。
用得好,做得实,“教育管理后记”会发挥统领全盘的作用。它好像是一个负责的管家, 可以帮你从繁杂的管理事务中理清线索,区分主次和轻重缓急; 可以帮你管好时间、精力,甚至是金钱和智慧;它又好像一个耐心的倾听者,你可以向它释放心中的压力,使自己永葆一颗阳光的心。
运用“教育后记”实施学校管理,是目前部分地区的个别学校正在探索和尝试的课题。这种模式是以“后记”为纽带,通过由小到大,由个体到集体的“后记”的检查、督促、评比,来实施链条式的学校管理。
根据学校管理的特点和不同层次, 需要撰写并上交管理周记的个人及部门,可以依次是: 学生自我管理周记———班级管理周记———年级管理周记———部门管理周记——— 学校管理周记。前一链条为后一链条提供素材,构成写作基础。
学生自我管理周记。主要记述一周以来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状况, 反思成绩及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班级管理周记。是由班级日志归纳概括而成,班级日志由值日班长负责填写,班级管理周记由班长负责整理撰写, 最后由班主任补充完善并由此写出班主任个人的班级管理周记。
年级管理周记。由年级组长负责撰写, 主要记述年级组一周的工作运行情况, 并由此归结出年级组长的个人管理周记。
行政部门管理周记。由学校各职能科室值班人员负责填写, 主要记述本部门业务范围内一周的工作运行情况, 并由此写出科室负责人个人的管理周记。
学校管理周记。是由校务日志总结概括而成,校务日志由每日值班的中层以上干部负责填写。学校管理周记由校长办公室负责人整理提交,校长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写出自己的管理周记。
这5个梯次的管理周记,部门和部门责任人的周记可以有交叉,但不能混为一谈,需要强调和重视的是部门责任人,即班主任、年级组长、部门负责人、校长的个人管理周记,须要写全、写深、写透。
运用“后记”实施学校管理,可以实现全员管理、民主管理,强化管理者的责任感,使管理的时间延长,空间扩大;可以实现闭合回路式的管理系统的有效控制,保证质量,提高效率;可以实现管理资料的原始积累的有效利用,为学校管理积累经验和教训,并留下积极调整的轨迹。特别是一些典型的管理案例和心得, 可为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效率提供可靠的保证。当对管理的反思成为一种职业习惯,这才是教育管理者的专业成长不断走向纵深的时候。
    (本文曾刊发于《中国教育报》 2010年6月8日,《北京教育》2010年第6期。作者:武宏伟)

   
文章发表后,反响很大,以下是刊发于《教育报》的一篇文章:
        
写———校长专业成长的好推手
陈立武
武宏伟老师的《做个使用“管理后记” 的高手》一文(6月8日现代校长周刊“大视野” 版), 对校长专业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本人深表赞同。的确,在“听、说、读、写、做”等校长行为中,除了“做”便是“写”,“写”是校长专业成长的最好推手。
校长首先应是一个思想者, 这也是专业化的核心要求。那么, 校长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 自然要不断学习, 要勤于实践探索, 更要深入反思、总结。
写, 便是反思和总结的真实体现。有些体悟, 仅作交流:
———写的尴尬
校长的“听、说、读、写、做”中,“听”无处不在,“说”必不可少。“读”或多或少是有的,起码每天报纸是要读的;“做”是必然,只有做的多少与如何做的问题。唯独“写”不同,可由秘书和他人代替,不用亲自操刀,只需作些修改、润润色罢了;需要时,上网下载、应付了事。相比来说,校长的“写”是最尴尬的。
———写的价值
“写” 能锻炼思维品质, 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校长要宣传动员、布置工作、统一思想, 必须有好的“嘴功”。坚持写, 能练成敏捷的思维, 积累丰富的词汇, 积淀深遂的思想, 锻造严谨的逻辑。
“写” 能提升生活品位、增强个人魅力、促进科学决策。培根说: “阅读使人充实, 谈话使人机智, 写作使人精确。” 坚持写, 可以修炼自己的操守、提升自己的境界, 在键盘的“舞蹈” 里体验精神的慰藉、享受创造的喜悦。“写” 还可使思维流畅、推理精当, 让决策科学、精准。“写” 也可以促“读”, 而阅读可以丰富人的内涵, 净化人的心灵, 提升校长的教育理想和信念。
总之,“写” 能影响和带动教师的学习、研究, 推进学校的教育科研, 利于良好的学风和校风的形成。
———写些什么
人的经验来源于感觉和反思, 感觉产生外部经验, 反思产生内部经验。“写” 是为了汲取经验而来。
每日的读书看报、观察思考,必然有所感悟和体会,可以写成心得杂谈、教育随笔。
忙碌了一天, 静心梳理当天的工作, 肯定有成功的经验和愉悦, 有失败的教训和遗憾, 客观地评价和反思自我, 从中找出优点与不足, 可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记工作反思, 写管理后记, 应该成为常态。
当然,无论是学习心得还是管理后记,最好不要像流水账一样,而要有所归纳、总结、提升,从琐碎中抽离出具有价值的思想。
———怎样写好
写,可长可短,方法不一,但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就及时记下;一旦才思枯竭,马上停下,不让其成为负担。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改。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一蹴而就,我们难以达到, 但可以率性而为, 不必面面俱到;放置时日,有新的感悟,再进行充实、完善、加工润色,也未尝不可。
写作是一种备份,备份资料,备份记忆, 备份生活。一个细节是,在电脑已经普及的今天,我们的写作“备份”最好脱离传统纸笔,完全用电脑书写。这样便于保存、修改、整理和随时使用。外出时即便不携带电脑,U盘也要随身带。
———写的强化
“写”的动机只有不断强化,才能坚持下来。“写”是为了用,在实践中可以得到强化;写,需要交流,在交流中得到强化。投稿、发表、交流,也是很好的强化方式。
愿校长们都能守住心灵的宁静,不忘在繁忙工作的间隙书写,收获我们的幸福,实现自我的成长。
(作者单位: 安徽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2010年7月6日,《中国教育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5:37 , Processed in 0.10237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