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学理论关键词 第十四讲 身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8 10:33: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文学理论关键词  第十四讲 身份作者:刘恪
                      第十四讲    身  份
    今天身份一词变得异常复杂。为什么?只有到了身份失落和无可定位的时候,身份才变得异乎寻常的重要。这种复杂性刚好是这个时代语境所给予的。除此,身份复杂还因为身份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个体,身份是一个组织化的社会性的公共建构。身份的建构相关于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如主体性和他者,意识形态与个性,自我与身体,性别与性征,认同与属性,观看与凝视,权力与异化,女权主义等相关系列问题。其中任何一个问题都够我们进行专题研究。身份的现代性研究首先引发我们对两个基本问题的研究。身份的现代性研究首先引发我们对两个基本问题的判断:一个是自我的身份是先天的赐予还是后天的设置?例如性别与家庭是个人后天无法改变的事实。另一个自我身份是个人努力的塑造,还是社会机制的建构?两个问题不管从什么角度看似乎都不好单一地回答。
它所引发的现代性思考从四个维度可以勾连起现代社会与个体的全部矛盾,因而会引发全然不同又可能对立的看法。如果是先天赐予的个人性格、身份、地位,那么自我是有别于其他所有的一切社会因素,自我个性是内在的决定性,是与众不同的事物,这方面铁证如山的是个人性别,家庭出生,自我个性均含有先天因素的决定,这个决定基于生物性遗传的也好,基于个体素质、语言、行为各种内核的确定也好,主体与自我,认同与身体均从个体内在意志出发,我们所做的由我作主我负责。其二,身份是先天赐予和社会塑造相结合的,自我是由个人出生与社会因素共同决定的,你的民族、人种、家庭是不容选择的,承认基本事实为前提后社会又会提供各种情势与规定,自我、属性、主体,是各种因素赋予的。其三,个人性和后天塑造结合,人是环境的动物,跟随语境会不断改变其本性,主体是相对的,自我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人通过独特的行为而成为他自己。其四,社会和后天塑造而构成的。自我是通过我占有的各种主体地位而形成的自我,我身份的规定性是争取的,所以是社会性的,身份只能是选择的结合,你是知识分子而不是一个农民,你是个穷人而不是个富人。这四种方式分别作用就造成各种不同的主体,但我们说每一个方面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建构,特别的现代社会风险与机遇相等,社会和个人结合,个人奋斗与社会赐予相结合是不可避免的。
但现代思想特别强调个人奋斗,个性是天定的。我成为我自己是天定的,是语言与行为表述的内核,这是特别合乎于文学艺术的生产与研究。自我由我个人形成,我的行为由我解释,我的言语和行为都是对我与自身最好的解释。
对于这种主体性的认定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自我主体由阶级社会的阶级地位决定,从他人劳动中获取利益,经济决定意识形态。女权论也强调性别角色是社会主体建构的,性别的社会建构使他意识到差异。另一种主体性有其先在性,它与其他因素分隔开,所以主体组成了一种先在的力量。它不仅是一个表述模式,而且是通过表述(语言发挥作用)建立一种作用与力量,所以福柯认为,心理研究把主体和它相关的言语与行为规则,想像,虚构,欲望,话语都分隔开,所以他性因素成为与主体并行的条件,我们不能从主体解释一切。也不能作为独立研究的主体而是作为一个交叉产品。
身份(Identity),既指个人身体又指他充任的一个角色位置,它是独立的个体又相关于社会被给定的。身份一词自身便含有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他是先天性地决定了他的身体特征,这是不可改易的。因为有遗传的生物机制。第二,他又是一个后天受社会塑造的个体,身份在建构中是被给定的。一方面是自己争取的角色,另一方面是被给予的。这里还有一个环节,身份的属性的建构永远是不完善的,总是在其建构之中,一种是争取某种身份,一种是反抗自己的身份,这就有了二重性,否定与认同。可是这种反抗与认同,有可能由两个主体决定,也可能由社会情势所认同。身份的另一个词(status ) 的意涵偏重于以地位来定义,相关于阶级社会的等级差异。据威廉斯的解释:status 这个词汇使用只作为class其中的一个意涵。一方面扬弃了形构群体与大众群体的概念,但它提供了一个社会模式,所以它的另一方面,充满了社会层级和个人间的竞争,还可以从消费与展示上来定义。通过生活方式来评估,这就通过了市场法则,介入了产品、信息、服务、广告等元素。身份完全可以约化社会制度牵引流动的消费社会的所有问题,所以身份一词在今天尤其复杂迷乱,不可定位。
意识形态(Ideology)
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科学,是指对观念进行唯物主义和科学的精确描绘与研究,从中得到理性的知识。一方面指观念、思想、信仰、价值研究控制人们,但却是一套错误的价值观,在权力社会占有统治的力量。另一方面是指在阶级社会中代表阶级集团、种族、性别提倡的一种观念成为习惯的仪式,凝结人们尊宠的价值观。意识形态是一套改变和塑造人们的文化建构的方法和力量。它会运用各种策略使人的自身合法化,这种策略总是明显地带有政治权力化的意图。由此可见人的身份建构是一套意识形态策略化的运用。
思想观念是人们对客观自然世界正确认识的反映,意识是我们被意识到的存在,人的存在就是他们实践生活的过程,意识形态观念也就是这一系列生活过程的反射与响应。可是意识形态被纳入到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的框架中来思考作为一种事件行为,不仅仅是社会学的分析,不仅仅是观念真与假的辨识,它发生了转向,核心是观念如何与现实的物质条件相联系,如何遮蔽和掩饰了现实物质和人的实践行为。这时候便有一套手段移植,偏离,转向来解决思想观念与现实中的实践行为的矛盾冲突,这个中间有真实与虚假的冲突,要把这一解决问题的方法,变成劝诱,自身认知,使之成为适应日常生活现实里一种自然的惯用的普遍的方法,这时候思想意识观念便成为了普遍而积极的政治力量。因此意识形态便有了这样一个二重性。既是观念建立在对自然世界的客观反应,又是一种改造现实世界的政治力量。它是一种理论观念又是一种实践现实活动的行为。它是认识论的又是实践论的。我们的知识、观念、思想、价值认知都留下了物质性的标记,是技术信息带来的新的文化后果,所以我们很难说我们的现实生活是纯物质性身体性的,它可以视为一套观念产物。
这样把我们的身份视为一种意识形态各种策略下合法化产物也就不奇怪了。今天的身体被美化被披上各种文化外衣,既是一种自身的变化,又是一种被欣赏的对象。更热闹更重要的还是某种理想的乌托邦,身份美化变成了一种心理需求。审美也变成了这样一种概念,是输入性的,被意识形态不断强制利用,习惯性地展示市场商品,引导人们对一种时尚性依赖。审美是一种自动的后殖民的情感运动,劝诱性地接受那怪异的时尚性,这和意识形态不同,意识形态的一套价值观带有强制性措辞,是权力的,国家机器的,是强制将你带入一定的价值规范,于是审美成为一种方法却是把你的个体经验、感受、审美整合到一种集体主义的潮流中,接受那种感受和情绪的模式,你很自觉地进入了意识形态的统一感觉之中了。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早期社会被看成一套强制性生产模式所内化的劳动分工里变成了对身体和感官世界的压抑。今天早已不是简单的经济决定观了,权力并非经济与政治简单地支撑方式,当代社会集团统治阶级依靠强大的经济、技术、文化力量建立了一个新的道德系统,新的审美认知业已进入人们的普遍价值观和人性依赖,人的身体主动接受其规约和审美时尚,统治阶级将世界观转换为社会秩序,转换为人们的常识,文化产品如电视、手机、网络等,这样就制作了让人信服的新的权威:霸权(Hegemony)。这种霸权不仅仅与统治阶级的思想价值观相关,还与统治阶级的压抑方法把这种权力悄然变换为一种新的人们习惯接受的文化秩序社会制度的一套方法有关。文化霸权即文化主导权,统治阶级将有利于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普遍推行于社会各阶级的过程,这一切均是非暴力的与法规的而是精神道德的领导,使社会大部分成员都取得这种自我认同,推行一种价值共识,既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为其根基,又以其经验、信仰、意识的形式根植于社会思想价值领域里起到统领与制约作用,于是当权者成为幕后一只看不见的手。
Hegemony这个词源为希腊文egemon,通常指支配他国的领袖,这种政治支配表明一国对他国辖制强权。1656年开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20世纪由葛兰西引入文化研究,政治支配从国家权力延伸社会关系的阶级支配,今天成为文化主导权,意涵指洞察世界、人性及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方法,表明社会实践必需符合主流观念,而这些主流观念表达了支配阶级的需求,除了阶级决定论外,一种制度,结构仍是影响繁荣与衰退的原因。霸权也可以视为一种必要的决定因素。对国家阶级如此,对个人生活命运也如此。
但这个霸权不同于意识形态。它不仅表达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且实际指那些被统治的人群也接受了这一事实并且视为我们更广阔的文化领域里的一种常识。
主体性(Subjective)
据威廉斯解释,它的拉丁词根意涵很明确:一、在统治者或君王的管辖下的人民;二、实体;三、讨论的素材、主题。现代含义指事物的主要部分,即外在的物体。另外还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即存在与判断者心中。表明有一个思考的主体。所以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身体就其本质上的追问核心问题便是:我是谁?
我是谁便是对一个存在主体的判断,纠结着自我与主体的问题。身份有可能是自我认同的,也有可能是社会文化赋予的,人际关系中指认的。身份是相对的,又是变化的,身份是稳定的,但有时在不停地建构过程之中。
主体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存在。
主体可以是人与事物的属性、状态、运动变化的载体。
万物皆主体,因为他是自在、自因的,人也如此。
古代社会主体不是人而是神,因为人们相信在万事万物之上仍有一个主宰一切的上帝。
资产阶级人的主体性口号是:自由、平等、博爱。
笛卡尔近代思维哲学创立了人是思考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是获得真理与知识的最佳导师,人类是一个有组织的理性社会,其本质运行均可从理性思维的人的思维认识开始,故此,我思。认识主体取得了崇高的地位。
康德认为事物是“物自体”,我们不会认识,因为他存在人们感知和认识之外的另一个客体,所以一定还存在一个综合主体,这便是一个赋予创造的个体自我,他借助理性判断而改造世界,我为自然立法,我为道德立法。
黑格尔创立一种时代精神的哲学,是综合的百科全书的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里自由是一种绝对精神。所以黑格尔的现代世界便是主体性自由:即个体的,批判的,行为的,唯心的绝对精神自由。理性是心灵活动产物,是万能的造物主,心灵是一种普遍精神,它与存在同一体,主体就是自由和解放的,精神和存在的同一体。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认为,社会实践是主体性。我们不仅只是认识世界我们的目的还是改造世界,人作为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主体性是在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形成的,所以主体作为人的存在同时又作为社会的存在物。
当代人的主体性被削弱,被消解,这个启发来自人的异化,人的灵魂的丢失,人的真实世界消失了,一切都是仿真形象,社会在高度物质化,技术化之下一切皆变得有可能,这样主体性便无可定位了。主体仅是形而上学的一个虚构,没有本体论上的主体性存在。
主体实际关涉的是:我是什么?而我的回答便是一个属性,一个认同,一个自我。关键这个主体是由谁决定的,社会?环境?群体?我的属性多大程度上是我自己,我是主体吗?主体可以选择吗?我作为主体,主体是一个角色,一个自由的主观意识,一个能动交互的作用。主体是移动,在主客体之中游走,主体决定他者,也被他者所决定,所以主体也是社会制度的制造和服从体。
主体是一个关于人称的科学,第一人称便是主体,在一个主语句中主语便是主体。因此主体总是处在自身的感觉体验和知觉的样态之中,他与你是客体,但文本中人称会依表述视角变化而发生人称的改变,可见主体也和视角相关,我的视角我是主体,他的视角如果仅提供一个对象客体,自己隐身于其间,文本的主体便是以一个客体为主体的,这叫客体的主体化。“你”在相互称代之中互为主体。人称锁定时仅是一个代词,代词并没有公布身份,身份是通过人称的相互指称,介绍而彰显的。任何人称都是他自身的主体,主体在相对性中发生位移,改变属性,但主体性一旦暂时定位,他的功能便是首要的,这样由自主性建构某个自足的系统,具有支配功能,或独立功能。主体是从自我中偏移出来的,可见主体也是一个代词,它代替自我,我,本能,超我。代表他者、你的时候,主体在变换其属性与功能,这时主体是临时性地替代的了,你,我,他是主体的不同化身,原来在代词关系中主体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不同的人称是一个交互主体,当主体无法定位的时候,句式揭示了主体的矛盾状态,他吃了一条狗,他被狗吃掉了。主语可以执行主体的动作行为,主语也可表示为动作的承担者,因而主体完全表示出相悖的状态,他并不是无所不在的自由意志,标明人的本质具有稳定性主体。人的主体性是社会政治给予的,是文化习惯建构的,同时也是一种话语策略,只有在人与人,人与事的联系方式中考察才能理解主体性。话语是一套反复的陈述对特定的文化对象,特别注意,对象只有通过这样的概念和术语才可以被讨论和研究,而且社会是以压制、限定、排斥的反常标准来规范个人行为的,用反常作为标尺去抵抗那些宣称正常的观念,如果话语以反常方式存在那它一定表现出非连续性的特征。(这里话语一词很好地体现了拉丁词源的含义:dis 不同的方向 + curree 跑、运动 = discourse 话语,通向不同方向的运动。)这样我们就会明白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话语,表明话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建构主体。
属性(attribute)。
在传统的文学中属性始终是明确的,易于寻找和确定,因而我们并不需要专门讨论。今天属性作为人与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与特征是暧昧的模糊的,是非稳定的,这就需要我们有特别的判断能力,考察属性的各种转移状态。属性是指事物与人自身所固有的性质,是物质必然的基本的不可更改和分离的特征。又是人与事物某个方面性质的规定性。男人和女人都各自有他们的性征,是不可能改易的,具有先天的性质,如果改变了呢?那将又是另外的属性了。既然属性是事物固有的不可改易的属性,那我们认同便可以了,如何又作为专题来讨论呢?
最重要的是现代社会中,属性是塑造的,又是可以随语境而改变的,可是从本质主义上说男性和女性之间的性差异是无可争议的事实,还包括体能与功能上的差异,男人有阴茎,女人能生育这已成为性必然的象征,西方文明就是这样一种菲勒斯(phallus)中心,父权制男性优越的逻各斯中心论就是如此建构起来的,于是属性也成为了中心问题,性别差异也被视为了社会差异,整个世界也存在这样的一种事物差异,万事万物都分为了阴性与阳性,从而给阳性更多优先的地位,或支配的性质,于是隐性地产生了一个等级制的生物学理论,生物理论中的阴性和阳性影响支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世界,属性便是社会与个人的一个整体问题,巴特勒提供了身份政治学表明把自己当作具体的,通常被边缘化和受压迫的群体的政治学,身体所发挥的作用总是受到限制的,这提供了一个问题,身份从来不是先天的和被给予的,接受的和获取的,而是受压抑的,屈从而被剥夺的一个差异政治。身份被我们看作是存在的有差异裂痕的事实,因而可以建立有效的批判性的视角。我们首先建立一种这样的身份政治学的认知,从其固定、差异、限制来定性身份,建立一种批判的身份理念,而目的正是希望其表现和解放那个被压抑的主体。我们不仅保持和他者的差异性别与性别之间的不同,还表现为自我的性别差异,这种自我之内的差异便是我们是自己的陌生人。属性不仅关乎自我和他者,还关乎我们自身性质的认同。身份与属性密不可分,如果属性仅是个人的自我认同,那么核心仅是这样的现代精神命题:我是谁。我们的任务是寻找探索求证去完善自我,解决的方法是精神分析的。如果属性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个自我定位的问题,而是关乎他者,在性别之间来讨论确立与认同。那便成为一个后现代的语境,那核心便是一个他者建构,关键词则是:你以为你是谁。这便有了他性政治。他性始于黑格尔通过他人认识自我。什么是他者,他者是主体建构自我形象的要素。他者也是社会身份中的一个基本要素,社会也由一个统一的主体构成,有一种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主流结构,形成主流意识形态,于是有了次要团体的编码作为他者,通常指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等,当文化、社会、团体把某些个体排斥作为他者时,它试图排除的实际上也是他自身的一个部分,他者造成了社会结构整体中的持续紧张与冲突。每一个个体都为其自身保存的部分而斗争。社会歧视是因他在生产中的功能差异便被排除在外成为一个部分组成了他者,这实际表明了社会会对强势、强权的认同,对弱势、弱者的否认。我们要尊重他者及尊重我们不知道的东西,不应该讨厌他者,把他者视为一种威胁,这会形成尖锐的社会冲突。扩大社会矛盾,善于把他者整合为一种主流的文化结构。
他性还是哲学和心理学问题。他者概念是超越了对个体的有限认知,他赋予主体以意义的个人或团体,其目的在于帮助主体选择一种特殊的世界观并确定其位置在何处。(卡瓦拉罗语,参见《文化理论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第129页)主体不是纯粹独立存在的个体,他相关于他者,理论上讲任何人对现实的理解与对社会的把握,总会和别人的意见与解释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建立重新联系。因此我们总是处在一个主体间性的世界里,自我总是作为另一个被凝视的目标而存在。由此可见主体总是离不开他者而构成的。
萨特认为我们的自我感受取决于他人凝视的主体才能获得整体的感觉而进一步控制我们的环境。另一方面只有当我们称为另一个人的客体时,我们才可以确证自己的存在。
拉康认为成熟的个体必须学习那些把我们自己分开的事物,它是我们自己虚构的形象(镜像),这是从自我肉体分离出来的我们天然地倾向于认同,例如先我而存在的语言、法律、制度等领域。认识他者存在确认其事实,了解他者的感情和思想及精神活动,他者是否和我们在其行动、精神和我们相似。语言、身体、文化是否可作为他者思想与情感的可靠反映,一句话认识他者也在认识自我。
属性的重要不仅在于确立主体的性质和特征,还在于鉴别其他一切事物特征与性质的差异。最重要的是各类人与事物之间的界限,自我和他者相区别,我和他区别何在?如何定位?这种差异的根本之点?差别之中是否有其同一?属性在其稳定性与变化之中运动,在自我与他者之中划界。我们讨论万事万物,讨论主体、客体、他者、身体、性别等问题首先必须立足于他的属性的确定性,他是此而不是彼,特别是今天属性并非自身固有的而是一个创造性的,属性的认同不仅是一个事物本身及性质的确定,还要追索其属性运动、变化、迁移的状态与特征。
文学的属性讨论的是:
1,角色的命运是自己性格的制造,还是社会环境的支配,这涉及到个人性格与品质的属性是先天给定的还是后天的社会因素在完成一种属性建构。核心:属性由谁决定。
2,精神分析表明属性是一种自我创造物。任何角色的属性都是他自身行为的后果。自我有一个本原的样子,所以有原型的概念。自我是自我行为的创造,因为受制于本能产生出本我、自我、超我、我的人格。自我来自于我的无意识状态。人的属性在文学语言中是描写出来的,在理论中则是抽象分析出来的。
3,认同可以创造属性,认同对于自我是一种心理过程,对于他者则是一个社会制造过程。认同是一种实践过程,即个性或自我是在一系列的认同过程中进行的,因而认同总是含有这样一种辩证过程,扬弃,征服,认同,再否认,再征服,再认同的综合过程。
4,文体,风格及语言也会含有属性问题。类别的划分便是根据其属性而来的,由此每一个文本都会有属于个性的,文类的属性,而互文性就在于取消文学内部的分类属性主张文本的综合,语言是社会化性的,是群体公众所共同使用的,于是语言具有大众的属性,可是文学的言语是区别公共语言的个性语言,语言成为风格的、个性的就一定是从属性上区别的,属性是一切事物的基础,万事万物最终都要回到它的基础来,所以属性是一个出发点也是一个归宿点。从另一个角度讲语言是一种知识,同时它构成语言经验,或者还会有惯例的语言写作或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时间活动产生的新的构成性,语言会呈现为各种各样复杂的面貌,语言的属性也会紧随其后发生变化。因此我们不能把语言视为仅是提供人来表达的一种工具,或者是一种知识、秉赋。我们以语言的门户走出去是找到我们用语言建构的一个特殊的生活世界与精神空间。语言的建构指向何人何物时,语言的属性因此而建立。
自我(self)
自我是符合个人认同的心理统一体。但对自我的解释中,每一个哲学家在解释时都会形成他自己的理路,从而成为一个专门的哲学问题。为什么在文学中讨论自我呢?我们可以把文学看作是展示个人的一个象征,无论从作者,从人物角色而言,每一个文本都可以视为一种自我的展示,或者自我代他者展示,但这个他者在文本语境中依然是一个自我主体。
揭示现代自我观的是笛卡尔,他的名言是我思故我在。自我是我思维之物,我思确证了自我的存在,个体不能怀疑我在思考也就不能怀疑我的存在。自我是一种内在性的存在,同样即便我之外的经验看不见自我,自我也是存在的,因为我思便是一个存在之物。他说我不存在,他骗我,也同样证明自我是存在的,他欺骗我,我在,必定是真的。
休谟从反面证实了自我的存在,自我是无法在经验中呈现出来的,这是人人自明的,因此可以否定自我存在。休谟认为超验自我无法从经验中获得,自我仅是一系列类的感觉,我感觉到冷热、明暗、爱恨、痛苦、欢乐,凡属我感觉的便证明我存在。这两种自我理论,笛卡尔主张身心二元论,将身体和自我分离进行讨论,心灵内省成为自我的必要之物。休谟是身心一元论,自我与身体感觉是同一的。没有身体的感觉就不可能有自我的认知,
米德认为自我是在社会进程的参与过程中显现出来的。自我意识行为是一种行为形式,是自我反思能力在起作用。自我是假设个体能从局外人及自己的立场上看待自己,并思考自己在现实和想像中的行为的能力,这样自我不仅仅是站在个人立场,而且能站在一般化他人的立场为条件。
自我是一个我们需要而警惕的词。孔子时代便有吾日三省吾身,对自我质疑与反思。宗教学更是要求忏悔说出自我的隐秘动机来,所以自我成为怀疑的对象。法国拉·荷西福柯认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经验、动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展开的,生活中所谓的崇高行为动机均是以自爱为动因执行的,这决定自我含有自私、自爱的东西,你向上帝忏悔便意味承认堕落与犯罪,这是英雄举动,于是人们开始怀疑宗教的自我忏悔,这种群体的忏悔并没减少犯罪,于是尼采、黑格尔、马克思、弗洛伊德之后自我有了新内容,侧重分析动机与自我,这看清了个人自爱和个人主义的结果,这种源于从自身内部寻找自我基础的理论便不再讨论个人化了,而是注意欺骗具有集体性。这种自我寻踪可以找到最丑恶的东西。这就使自我认知有了积极性。韦伯社会学便是寻找社会中的种种罪恶,为什么?他说,我要知道我能忍受到什么程度,尼采也是一个围绕伦理问题展开的哲学家,他从批判基督教博爱和利他主义开始。维多利亚时代伦理的虚伪性在于贵族不能用政治经济手段来解决社会冲突,不能靠国家机器镇压,而应该用道德伦理减少社会矛盾,利他和博爱成了当时英国的行为准则。尼采从自我怀疑角度分析,根本不存在利他和博爱,他实际上是另一种侵犯形式。人际关系中施爱与利他使你处于优先地位,接受受惠者的感恩,这就是让人臣服你,隐秘的内心便是控制别人。
弗洛伊德发现的自我是从心理学意义上的解释,他把大脑意识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无意识,这三重意识是相互转化的,相应地产生三层人格:超我、自我、本我。本能是最深层的驱动器,推动无意识向前意识、意识转化。他揭示的问题是现代文明的理性进步,是以对本能进行压抑为代价,这实际也是个伦理问题,他的超我便是文明场所活动,深层压抑的本我是无意识深部,它总要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体现为个人的自我状态,社会理性便是对自我的控制,那么社会集体的规则,文明理性都是强加给自我的,自我按本性欲望而生成他不喜欢这些东西。因此自我必定是对集体、对理性的反抗。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自我仅相关于本能,仅相关于他的身体,受欲望支配,这样自我才是真正的个人意义上的概念。我们为什么在文学中谈论身份与自我呢?
文学是人的身份问题得到最具启发性的揭示的空间。
文学是最全面描绘意识从自我认识获得个体身份的方法。
我们最容易从文学中找到自我认同。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更深层的问题,自我主体虽是个人化的,但它受本能欲望支配,现代文明是社会理性的它压抑了本能欲望,表明个人最根本性的东西和社会公共的理性是处于对抗的,这样社会因素就因此而引入到个人领域。
精神分析找到了本源上的自我,特别有束缚力的是自我受本能与欲望的支配,同时又与社会理性是对抗性的矛盾。精神分析改变了我们思考主体的方式,我思不具有决定意义,因为我的意识受制于潜意识和一些不明的欲望本能力量所左右,我思是被控制的,并不是上帝让我们思考,我思的最深处有无意识的力量和作用在构成,这样我们的理性,逻各斯中心是值得怀疑的,自我也不是稳定的,也值得怀疑,这样便推动了人类主体的去中心化,表明人类并不是自身的中心,我们并不能理性地控制自我。相反,是本能,欲望在控制自我,而自身本能欲望是感性的,是身体性的,具有极大的偶然性,我们并不能说我们的精神,情感主体是稳定的,我们和动物与世界并没有什么中心位置的优势,这便是对人类自恋心理的一种打击,人的自我还被许多原型,情结所控制着。我们相信自我是完全自由的,凭自己而独立存在,是自治自足的,这仅仅是一个自我的神话。自我也是一个受制约的,臣服的主体。精神分析是如此深层地看到了它的实质。自我并非完全个人的,单个的我总是服从于他外部的环境,和被内部的意识所左右,所以我们生来就是一个臣服者。按福柯说法,个人由于控制和依赖而臣服他人(主体就是一个臣服者)。首先臣服父母,然后依赖我们的环境,我们学习与工作,于是我们被政府机构管理,被社会教育。个人并不是单独体,拉丁文词源individuns(个人)表示不可分的与未分割的含义,所谓个人的自我神圣化仅仅是人自身的一个反讽。
自我认同是一个心理过程,它表现在一种意愿,一种内在意识与情感,但自我认同是要表述出来的,特别作为文学,自我认同便有一个表述的过程,这时自我便相关于语言。语言是一个自我展示,我存在于语言之中,我思考自我的方式是运用语言,语言的第一个自我方式便是命名。保持优先位置的是代词,我,你,他。我作为主体,他作为客体,你是一个见证。我,自我,作为代词,表明自我主体并没有命名,他代什么呢?自我代表的是一个复杂的内在意识的肌体,代身体与精神,代理性与感性,代情感与意志,代表所有的隐秘的潜意识的东西。我作为复杂的代词是无法命名的。当然文学是要行驶命名权,这里的命名都被他者化,命名便是自我的分裂,表示他者的独立,文学作为存在允许我们无拘无束地展示自我,以任何方式谈论任何事情。“我”仅是一个在场模式是形式主义的,主体的意识与情感在文本中得到具体清晰的自我呈现。他性事物为什么得到书写表达,我们摹仿他人不可避免地充满谎言,所以精确细致地表现他者对现实作准确的反映也只是一个神话。一方面自我的认识能力不具备,一方面语言自身并不存在这种精确性。世界之所以得到我们用语言去表述,仍然是自我的力量,为什么?因为我们相信,任何事情和人物都可以归结到同我们具有同样的性质,自我和他者具有同一性,因而我们在表述自我时,我们的情绪、意志、思维、情感、感受和他人一样,全部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投射、复制、影像产生的力量,这样他性即自我。
一切认同的自我在表述中都是语言之物,我仅处于语言之中,自我语言和他人语言沟通构成我们的世界。
由此,我们仅仅是臣服我们的语言,没有语言,自我是什么?你用什么去证明,语言是自我的唯一形式。
我们讨论身份,其实就身份自身是一个悬空之物,它必须和人与性别结合起来,人也并非必定是有身份之物,赤条条地被父母生下来,他无身份,他死了,长眠于地下和所有的身份都无关,我们说死者的身份,仅是拿他为你自己说事儿。身份永远是事物的外加之物,是文化的产物。身份是在一个语境里的命名,个体身体,命运交给了社会身份就来了,无论你自己喜欢或不喜欢都会有一个身份,因此身份必然是一个相关的产物。他和一系列词语密切相连:主体,身体,属性,认同,意识形态,自我,命名,他者,性别,特征,注视,形象等,所以身份自身没什么可说,仅仅涉及到身份与认同与否,因为身份是可以经常置换的,当然作为历史的身份已经过去,成为事实而不可改变。这也使得个人对身份一词要特别慎重,对身份认真便是对自我负责。身份无论你拒绝与否他是你的附骨之肉,传统身份是你的荣耀,现代身份是创造的一个标记,后现代身份是频繁地循环与改换。现代社会身份是一个媒介信息,全球化时代身份仅是一截录像带随洗随录,随时置换。
信仰时代我们都是朝圣者的身份,身份是个人的神性。现代以后所有身份都抹平差异,随着生活方式而命名身份,我们是漫游者,我们是流浪汉,我们是拾荒者,我们是旅行家,我们是游戏者,我们在社会给予中站队,如同洗牌一般换一个身份便可重新排队,我们可以弃掷身份,制作身份,替换身份,今天自我与身份是分裂的,丢失身份不一定丢失自我,自我也不珍贵,因为属性也可以改易。
我们置于一个身份混乱的时代。
思考题:
1,什么是自我?
2,什么是主体?
3,谁给我们身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12:31 , Processed in 0.08463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