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于晓洋心理视像主义--中国摄影的新流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0 19:49: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于晓洋心理视像主义--中国摄影的新流派
2008-9-6 中国摄影网  

    我们还能记起,1986年,在中国文化处于宽松的气候下,伴随着文学等姊妹艺术的蓬勃发展。摄影艺术也进入了一个十分高涨的阶段,这一年。在北京一个仅有80平方米的小展室中展出了"于晓洋"、郑大为、谷大象、李有智的现代摄影艺术作品。事隔两年后,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于晓洋现代摄影艺术作品展",他们以第五代摄影艺术家的形象受到了普遍的关注,我认为,这标志着中国摄影艺术观念出现了一次巨大的变迁和转移。和一个较为完整的"摄影心理视像派"的诞生。

    当时,他们被冠以"裂变群休","蜕变群体"和"主观主义摄影"的称谓,然而,"裂变"是指从事物中的分裂、变化,"蜕变"是特殊性质的改变或转变,主观主义摄影只是就作品的摄影效果的相似而言的,其以上的概念都不很准确,那么,如何给他们的艺术创作下一个合适的定义呢?在通过对他们的创作理论体系和作品的研究,以及对整个"第五代"生实质的剖析后,我们发现称他们为"心理视像派"是较为客观和合适的。

    他们在《新的投掷点》发表于《青年摄影》86年第二期一文中写到:"我们明确提出'用'通过主观变异成的物质世界,表现人的多层次的精神空间,作为摄影艺术去直接关照与表现人的精神领域,这的确是一个新鲜的课题,这样的创作行为其本身只能属于这一代人,因为,他们缺乏真正的附着性,往往很难找出什么参照物来固定地把握自己,但由于他们独特的自控力,通常又以自身的感觉去关照和衡量世界,故此,心理感觉就成为了这一代评价事物的依据。

    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建立起崇拜和迷信。所以,谈不到精神之物的崩溃,但是,这正给他们的造成了缺乏寄托的痛苦,在存在过程中,他们时常感觉自身力量对社会环境的改造的薄弱,而难于将个人的情感付诸理想,因此便渴望有人与人心灵对流中找出理解和永恒,他们拼 了传统,自觉地在自身感觉和艺术直觉的双重作用下,亮出自己心中的一片世界,这也使他们自身参与到了艺术载体之中。

    "感觉"中他们评价事物的依据,也是他们的审美准则,他们试用 借"感觉"来表达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及对美的规定。因此他们的视像范围理广阔,也更深刻,同时,表达的方式也必须通过超常的创作手法来完成,这便自然而又十分实际地体现了他们作为艺术创造者的创造精神。

    事实上,他们的艺术创作从观念到手法是反传统的,我们早就深知摄影的基本属性--记实性,一直在从事着对事物外部形象的刻书,尽管有时也对拍摄物的一定的艺术再加工,但还是从属于对原物状态的复制和再现,于晓洋他们摄影创作完成了摄影打碎生活,表现生活的理想,冲破了形成已久的封闭的摄影观念束缚。

    在86年的影视活动中,他们会不只一次的文章和说话中大谈"第五维空间--心理空间,并就由他们研究,剖析了第五维空间的三个构成部分,强调了创作心理空间、欣赏心理空间、作品内涵心理空间的三位一体的关系,使一种摆脱规定的自由欣赏产生了,由此,新时期摄影新现象中出现一系列新观念摄影,从欣赏上得到了肯定的定义。

    他们像做游戏一样,制造出了一个常常令人惊奇而又虚无的物质世界,但始终谈着一个真正的道理,而让人们忽略了对影像体系虚假性的批评、管理,这种建立在唯物上的"唯心"让我们有些费解,但人们还是接受了。的确,这里的影像体系就该是非客观的、非理性的、超阶级现实的。那是我们人类的精神活动,是我们的梦幻。我们的意想,我们心灵中的爱与恨,是我们人类的心理视像,一种比真实更为真实的艺术,一种不容伪造的真实。

    发现并照搬现实的物质环境,摄影比其它艺术门类理具重视,然而,照搬人的心理世界就不容易了,它必须通过一定的特殊手段和语言来完成,他们从事艺术活动和对付意识活动的研究中发现。人的主观有将客观存在的事物意象化和符号化的功能,并能在意识中完美或近于完美地再塑新的物质世界来代表、想象我们生存空间的存在。人的精神意识往往冲出肉体的束缚,飘进非现实时空虚构的主观的"自我"天国,用臆想,梦幻演示同现世界有关的过去、现在、未来相混淆的新游戏,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见《新投掷点》从而,他们正是发现和利用人脑中的分解再塑的特殊功能及臆想的内容和方式,找出了一个进行艺术制作的手段。

生存感受、艺术直觉和主观变异是他们创作影体系的来源,分解再塑是创作影像体系的方法,再造的结果带来了艺术创造巨大的自由性和包容性。使单纯的平面造型艺术,产生建立了庞大的立体的心理时空,有机地将艺术家和欣赏者交融于由作品作为中心媒体的共同创作空间之中。

    由于反映人类的心理世界,他们的创作所涉及的范围就十分广博,在表现社会心态,个人情绪和人性等诸多领域里所呈现出自由、深刻的状态,影像体系的虚假和心理状态的真实就如同艺术家自身存在于矛盾中一样,充满了魅力。

    "心理视像派"的出现是我国摄影艺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摄影艺术规律规定下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形势下,摄影"心理视像派"的产生是具有重大的意义。

    主观变异--分解再塑--心理空间--自我感觉--创造艺术--自由欣赏应当成为我国摄影理论家研究的新课题。

                                龙熹祖    原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研究室研究员

                                            《大众摄影》主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7 04:32 , Processed in 0.12986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