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摄影作品评选的标准质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0 20:39: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摄影作品评选的标准质疑发布时间: 2004-04-24来源: 王 曙  

    经常看到这样的怪事,同一幅摄影作品在全国性的影展(赛)中获得高奖,而在其他的影展(赛)中却名落孙山;在国外某些影展(赛)中夺魁,而在国内的影展(赛)中却难以问津。面对此类现象,不由人质疑问难:摄影作品的评选究竟有无艺术标准?其艺术标准又是什么?

    标准,客观上应当存在。人类活动中习惯于设立某一种具有相对准确性的“标准”来衡量与比较事物数量和质量。诸如,在纬度45的海平面上,当温度为0摄氏度时,大气压等于760毫米高的水银柱的压强,被称之为标准大气压;用于测试校正电器电阻的装置,用康铜,锰铜等合金制成,预先测定好的阻值为标准电阻;用这个时区的中间一条子午线的时刻为同一标准时区各地共同使用的时刻为标准时;还有标准音;标准语等等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准则(样本)统统称之为标准。尽管标准是人为的,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相对的标准值,有的只不过未被人类所发现与掌握。

    年轻的摄影艺术,她从科学的纪实工具发展为抒情达意的艺术门类。其自身科学的标准升华后变的和其他艺术门类同样地使人捉摸不定。就国情而言,摄影艺术作品的评选基本上有两个现存的标准(暂且称之为标准):一是由少数评委在评选过程中产生的标准——“权威标准”;另一个是广大读者在欣赏被评选过或未被评选过的作品时产生的标准——“大众标准”。其共性是人们对摄影艺术的鉴赏能力,审视能力以及承受能力的高低而产生的“个体”标准,当其趋于多数时就相对地准确些,趋于少数时就相对地片面些。

    每次影展(赛)总要区分出优劣,上乘与下乘之作,排列“金、银、铜”“一、二、三”的等次,才能谓之完整,显示权威。历届如此,毋庸置疑。全盘地将所有来稿展出是要不得与行不通的。“权威标准”的准确系数实质上起着引导摄影艺术创作方向的作用。

    勿谓言之不预,实际上每一次影展(赛)前都有参赛,评选标准的安民告示。除具体细则外,一般对参赛作品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专题影展”的规定更有针对性。这些规定有利于评选工作的进行。问题在于所评选出的获奖与入选作品,其本身的存在价值必然地成为这次影展(赛)活动的标准,自觉与不自觉地影响着摄影艺术价值,成为审美意念的焦点。现行的评选办法是以少数的评委的个人评定与评委们集体讨论相结合为基础,所谓集体,也不过是在个体审观上的抽象统一。摄影艺术作品的生杀大权掌握在评委手中。可见每届(次)影展(赛)的评选工作中担任评委工作的人,其责任之重大,他们承受的压力之大和耗费的心血之多是有目共睹的。评选结果出台后的褒贬与非议说明评选过程不仅仅是在评选作品而是在考评委。从某种意义上讲,评委是在制定某一阶段摄影艺术的标准,无形地影响着为数可观的摄影工作者和摄影爱好者的创作方向与追求,甚至他们的思维方式。难怪有的评委参加一次评选工作后,由于高度紧张疲劳,消耗大量的体力与脑力后要掉好几斤肉。

    这十字架是沉重的。

    反馈中,评委的余惊往往能得到不少仅仅围绕着所评选出来的获奖作品写文章的“评论家”“理论家”们的一番“再说明”和“解释”。此类的文章接踵而至,给评委的工作予以补充和肯定。一纸具文,八股浓味以求平衡与稳定,调整着评选后“显影”过程的显影液中“米吐尔”“几奴尼”的比例,使反差得到一些柔和。

    每次影展(赛)都有数以百计,千计的作品参加角逐。从中筛选出几百幅作品人选,本身就是一项沙里淘金的艰难工作,再评出少量的获奖之作,难度必然加大,如同金字塔效应,在同样都是“拳头之作”的阵容前,如何定夺?这时衡量的标准是模糊的,牵强的,可信性与相对稳定性是动摇的。金牌与低劣之作间距显易而见,人选与落选的骑墙如何推拉?忍痛割爱之举在所难免。金、银、铜牌之间的量距如何比较?在同等的水准上旗鼓相当,各有千秋时,评委如何决策,是投票?是表决?是默契?事后在观众中产生一种奇怪的现象与感觉:金牌不如银牌,银牌不如铜牌,人选的作品中有胜于获奖作品,并非全是逆反思潮作怪。   

    据讲,在某届全国影展中有一幅作品,几经周折,已被抛到入选之外的淘汰之列,评选结束时一位评委发现了它,经大家反复议论竟登上银牌之座。如此大起大落,除体现评委的认真负责之外,恐很难诠释评选的标准所在了。

    近年的几次影赛中,出现了金牌空缺之事,无疑,是评委在评选中的无奈选择。同时也暗示一个真理———金牌有金牌的严格标准,评委是严格把握尺度的,无金牌之作诞生,绝不催生。从而摄影艺术作品评选的标准显得格外神圣与硬码,更具科学性,无形变有形,抽象演变为具象。那么,本届影展(赛)金牌的所谓标准又是什么呢?却又难绘难述。只得给观众和广大的作者留下一个叹息———本届影展(赛)产生不了金牌之作的畸形印象。标准化的相对标准又是什么?那银牌、铜牌又如何?评奖的平台毕竟是针对这次比赛范围而搭筑的。或许金牌就在那些不获奖的作品之中,观众会从百余幅的入选作品中凭自我审美能力去寻找和摈弃。无奈的是此届影展(赛)已被敲了定音槌,广大观众只能遗憾地从少数评委那里获得被嚼过的馍。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19页)无人置疑,评委是摄影艺术审美鉴别能力较高,修养较佳的艺术家,他们的存在具有代表性,权威性。但必须看到评委是人不是神,他们在观赏和审阅之中必然地受到个人文化素质、知识修养、气质、习惯、性格、经历和年龄、传统观念、审美趣味、生活烙印、宗教信仰、情绪情感等等因素的约束与影响。没有个性的评委是不称职的,但个性越强在评选中就越容易概念化。评委本身也是欣赏者,一个普通的读者,就其个人的审美鉴赏来说,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大量作品,在评选过程中会受上述各因素的制约,往往是牝牡骊黄,见仁见智,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正是这个意思。好在他们臧否作品时总有一个大致统一的框框,一个笼统的,模糊的,下意识的“标准”,一种存在于评委与评委中间的的默契,这就是评委们交给我们的展览内容及获奖名单。

    我们相信,评委亦在极力地超脱,争取超脱得如外星人一样,可长期的现实生活烙印,使人很难摆脱心理因素的羁绊。如“自我型心理”,“逻辑错误联系”,“求同心理”,“先入为主心理”,“倒摄抑制心理”等等潜意识的干扰。无形地影响着评选质量。

    譬如,严格地讲在评选一幅作品时,照片的本身的内涵和质量(我们经常讲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评定其优劣的唯一有效根据,拍摄者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和制作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艰难困苦和复杂程度与这幅作品质量的好坏,艺术感染力的强弱毫不相干。可我们却经常在一些评论文章和一些评委那里听到类似:“这张片子不容易拍”,“难度大”,“作者是花了大气力和功夫的,应该……”等等叫人费解的评估,这是一种弊病。

    有的影展(赛)再三强调是经公证处依法公证过的,依此证实本届影展(赛)的公正与所评选的作品的准确性。何时起,艺术与法律如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令人不解的是公证什么?防止舞弊?还是公证对美的鉴赏力?实际是在公证权威,似乎我们已经忘掉摄影是一门艺术了,何等幼稚可笑。

    为什么观众往往能接受评委所评选的结果?并以此作为“标准”来矫正自己的审美观?其中不乏“与世无争”的作怪,认为有争议也无用。权威是传统,是老祖宗的遗训,对权威的崇拜是一种非法定的标准,也是一种民主集中的手段。同时,人们常常认为外国的评委比中国的评委有水平,国家级的评委比地方级的有权威。几千年的封建禁锢把人们的思想与是非标准,约束在服从“青天大老爷”的限度上。由于权威概念的存在,必然地产生对权威的依赖和自我疑虑的否定。何况评委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权威智慧的汇聚,可信性不容质疑。再则人们已经习惯于每次影展(赛)都评出名次的传统做法,似乎不评选出“金银铜”如未到高潮一样地令人沮丧。说到这里,我倒建议能否尝试举办仅仅评选入选作品的影展,多留些余地给观众,让他们在心中评选。

    不少摄影家和评论家一旦成为评委时,就背上“水平的亮相”“后果的预测”“个性如何服从集体”的沉重磨盘开始爬山了。自觉与不自觉地把摄影艺术放在理念的天平上去衡量。那早被摈弃的西方古代审美标准凝固化——柏拉图式的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出发而形成的“理念尺度”会在评选过程中再现。评委的个性在这个临时组成的群体中很难体现,要对某一幅作品子午卯酉地说出有理有据让人信服的理由,自己的底气不足,心中没谱,摸摸头上那顶“权威”的纱帽,到了嘴边的话又会缩将回去。

    “金、银、铜”奖级的划分,客观地形成摄影艺术的绝对美的标准,在某种程度上羁绊着摄影艺术的发展。普列汉诺夫曾经正确地指出“绝对美的标准是不存在的,并且也不可能存在,人们对美的概念在历史过程中无疑在变化着。”“审美趣味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因为不论在这里或那里,审美趣味的状况总可以成为生产力状况的标准的标志。”(普列汉诺夫《论艺术》128页)把审美标准绝对化事实上是把审美标准绝对权威化和阶段主观化,其结果是有害的,必然会束缚摄影艺术发展的手脚。

    摄影艺术作品的评选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任何一次影展(赛)评选结果,必然地会给摄影艺术界带来大小不一的震动和方向性的指导效应,起码也是一个历史阶段摄影艺术的总结和检验。将评选工作过分地标准化,把等级观念过分地明朗化,几何化,是审美评价与科学评价的混淆。科学评价通过概念、规律、范畴等表现出来,绝不能有个人感情的困惑或渗透;而审美评价必须借助于想象、感觉、对艺术形象进行具体分析来完成,往往是迷漫和饱含着真情实感的。

    摄影艺术刚刚混沌初开,还未能冲破旧观念和封建意识的包围圈。百花齐放刚刚超过口号,无数老一辈摄影家痛苦地更新观念,寻找新路,小字辈们大胆地创作,尝试,探索,标新立异,仅仅处于初级阶段。历史的觉醒,人格的复苏告诫我们,解放了的思想正面临着思想的解放。日趋兴旺的摄影艺术所面临的是一次比一次更激烈的挑战与竞争,中国的摄影艺术力争出现多风格多流派的局面。但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摄影艺术的客观规律,指导性的权威还在母体子宫中蠕动。面临这种现象,要求我们的评委更具有独特的超前意识,在超前中不忘与观众和作者尽可能地保持同步。

    作品获奖是广大摄影者心中虚幻而神圣的伊甸园,是社会现象加之多种舆论在潜意识中唤起的一种高度感,评委的注意也在其中。评选的成功谬误必然关系重大,把不该获奖的作品与应该获奖的作品颠倒,并盖上“权威”的大印引来的是观念上的混乱。摄影艺术最怕的是虚幻与平庸,因为现实的锋芒最终会捅破它,到那时,人们失望的不仅仅是摄影而且是现实。

    评委是生活在现实中的,桂冠之下便要求他们彻底地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人情味的干扰,做到至清至廉,彻底地不偏不倚,应当讲是一种苛求。就像揪住自己的头发欲离开地球一样,这一点广大作者与读者应当是有所思想准备的。如果评委能多一些对外界影响的免疫力,尽量地摆脱人情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这对提高评委的权威性与评选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是有极大好处的。这次第十届国际影展评选工作在丽水进行,本来就十分敏感,评出的结果不出人们的意料,丽水的入选与获奖率提高,一方面可以说明丽水的摄影水平的提高,那么另一方面就一些说不清道不明了。我们为什么不避这个嫌呢?

     标准化了的审美观束缚了观众自由翱翔审美、再创作的翅膀。同时,也使一部分“按快门”者的创作动机偏离艺术方向,有的放弃了个人风格的追求,探索精神的开拓,朝摄影艺术纵深发展的努力,一味地分析,探听评委的好恶、口味,评选前削尖脑袋拿着作品找评委要求“提意见”“指导”实质是让评委对他的作品加深印象,好投一票拉一把。同时临摹,抄袭,剽窃之作屡见不鲜。一幅《古庙的春天》,会给下届影展(赛)带来无数的和尚与庙宇;一幅《幸福之水》夺金,西双版纳泼水节上会增加百倍计的菲林曝光。风靡摄影界的“金牌现象”正是有力的说明,获奖等级的存在,的确是一种竞争的手段,暂时可能是促进摄影发展的激素,但所带来的“功名主义”现象和获奖作品的平庸使摄影艺术水平徘徊缓进的弊病是不能低估的。

    真正的艺术并非求得一时的荣耀,优秀的摄影家的桂冠并非单纯地取决获奖量,亚当斯,布拉松等摄影艺术大师,并非凭获奖而屹立摄影艺术之巅的,他们在长期的探索和追求中艰苦地创作,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与崇拜。即使不曾获奖的亚当斯作品依然是摄影艺术的珍品而传世。其他艺术也一样,雕塑“维纳斯”、小说《红楼梦》、油画《梦娜丽莎》,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贝多芬的交响乐等都未曾获过奖,但这些艺术品跨洋过海,百年不衰。这些作品无获奖的光环装饰,却以独特的艺术个性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区别着艺术浑金璞玉。

    当我们沾沾自喜地庆贺获奖作品诞生时,可曾觉察到已经躺在普洛克路斯忒斯的铁床之上了。作者的知识缺乏, 必然导致作品的平庸;而评委的贫庸会影响一个时期摄影艺术的发展方向.曾获全国影展金牌的作品《太阳与人》, 风风雨雨争论了多年, 褒贬不一, 然而, 包括我们的评委都未见过此作品的真稿, 并不是作品套放、翻拍外国人体是否合理, 而是作品本身就是来自一幅外国双连画, 只要翻开《西方现代艺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第615页, 图1099便可见此作《保持力量》(作者琼斯,伦敦沃丁顿美术馆收藏品)再对照一下《太阳与人》就一目了然了。此举不得不令摄影界自寒。

    在要求评委如何如何的同时,每位参与的作者都应当拥有一颗平常心,一种学习他人之长,寻自己之短的正确心态,端正自己参赛(展)动机。不少的人总是偏高地估计了自己的作品,俗话说:“文章是自己的好,屁股是别人老婆的白”,当过高的期望值遭到挫折时便牢骚怪话盛多,便否定一切的作风是要不得的。正确的思维是从中找差距,总结提高。

    不敢妄言要废除摄影艺术的评奖制,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没有人能接受,但改革摄影艺术的评选制度和方法势在必行.

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与摄影界共同磋商:

    一、 在设置奖项时,仅分佳作奖与入选奖,或者将前三项的奖额扩大,如金牌就可以设置五个,防止独枚金牌鹤立鸡群,产生不必要的反差。获最高奖的概率增大,不仅便于评委定夺,还降低金牌的含金量,留有充分的余地;

    二、 严格控制作者的送稿量,每次影展(赛)每位作者最多限送三幅,将大大地降低评委的劳动强度,有更多的精力来咂摸作品,思考问题。我们看到有些影展(赛)中,有的作者不是精选作品论幅送,几乎是在论斤送,在没有事先作限制的情况下有情可原,但连自己都吃不准的作品,一股脑地想靠数量侥幸取胜,这种投机取巧的作法实不可取。

    三、 评委的人选应严格保密,不事先公布评委会成

员名单。评委的选拔除保留个别种子评委外,人员的对换率要加大,评委的人数要大幅度增加。除德高望重的资深老摄影家外,应吸收一部分有能力有眼力的青、壮年摄影家加盟,还要吸收诸如美术家、美学家、摄影理论家参加,以求专业性、广泛性、代表性、权威性。

    四、 改变以往评选时采用的投子的评选方法,这种方法容易产生偏误,在评委与评委之间产生干扰。对所有的作品匿名编号,评委在选票上按事先规定的投票幅数记号,交工作人员统计,按得票多少筛选后,再进行下一轮的评选。最后在评选获奖作品时,让每位评委充分地发表意见,集中众人的智慧来选拔优秀,在看法有异时再投票定夺。

    五、 评选工作的地点的选择要慎重,就全国影展和国家举办的国际影展而言是倍受摄影界关注的,是最有影响力的摄影界赛事。还是在中国摄影家协会院中关起门来进行为好,不要到某个地方去运作,在盛情“款待”下,让评委坐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7 04:44 , Processed in 0.10888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