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蹲下来看儿童——儿童美术教育手记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徐淳
“蹲下来看儿童”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的口头禅,首先,教师(成人)要尽量争取把握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生理特点和基本规律,多从他们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问题,以儿童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经验去思考,这样才能充分理解儿童,尊重儿童。第二,在以上的基础上做儿童的知心朋友,采取和孩子平等(而非居高临下)的位置与学生在宽松、自由、平等、愉悦的气氛中互动,交流,教学相长。
“珍视每一颗心灵”体现了现代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它尊重人,尊重人的天性和个性,极力维护每位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有人说过:一个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母亲是人类所能看得见的神灵。事实上,只要有一颗慈母之心,就能给学生以无微不至的关爱。
古代先哲认为的“有教无类”与目前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异曲同工。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即意味着每位孩子都有接受同等教育的权利,不论他们的背景、基础、个性等如何不同,都能通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科学教育,使各人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基本能力和素养并获得不同的成功,从而人尽其才。这种教育反对在一定年龄段(如小学)激烈地相互竞赛和优劣甄别,反对以往的精英式教学模式,因为它实际上伤害了大多数儿童的自尊、自信,且无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成长。
围绕素质教育的要求,应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学习成绩评估体系和方式方法,这种评价体系不但因人而异,而且是多角度、多维度的,它看重的是学习探究的过程,而非盲目追求结果。如侧重主动探索的学习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还有坚持个性并乐于合作助人的品质,它重视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养成等等。在美术教学中,可采取教师分点、分段评价,同学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学生学习反馈等方式,对孩子做出有利于个体可持续性发展的成绩评估。
当然,在重视学习探究过程的同时,也要适当注意学习结果,因为它和“过程”是紧紧联系着的,关键是对结果的优劣评判需要做到因人而异,而且要重视个体的纵向的进步,而非同学问横向的比较。因此,系列而科学的成绩评估方法,对建立每位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我国现代美术教育提出了“文化”的内涵。理解、了解、学习和传承优秀的文化,理应是基础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文化含义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本国本民族,民间的优秀美术文化,再则是世界多元美术文化,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儿童自己的美术文化,其中既有成人专门为儿童而创作的,更有儿童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通过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分析,有着亲身体验的,用自己的双手去表现和创造的美术作品。这些儿童创造的东西充满了有别于人的其他年龄阶段的表现风格,它所产生的独特的美感以及生动有趣的形式和蓬勃的生命力令我们感动,并对成人的艺术创作以及审美标准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优秀的儿童作品散发着孩子花季般纯真可爱的芬芳。一位优秀的教师应极力维护这种天性的充分发挥,而不要让某些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用种种模式或是功利目的去干扰和污染它的表现。科学研究已经证实,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想像和意志去自由的表达和表现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是有利的。
美术学习是孩子了解祖国和世界文化发展变化的窗口。儿童美术教学离不开对多种艺术品的欣赏和交流,这也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但是对这些作品的选择必须尽力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挑选那些为儿童理解、喜爱、生动有趣和贴近孩子心理以及生活的优秀作品。完全从“学科本位”的标准出发,忽略儿童的心理特点,一味以成人的眼光去选择美术教学和欣赏的所谓 “经典作品”,是欠妥的。同时片面强调给孩子看的作品一定要经过历史和时间的检验也是不恰当的,因为这阻碍了现代艺术和孩子的交流,而现代艺术中的许多内容、形式以及审美情趣与儿童的美术文化、儿童的心理是密切联系的。
教师在现代美术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教材”变成了“学本”。优秀的美术教材要具有强烈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并调动他们的内在学习热情。在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与学生作品的交流和互动激活了课堂,亦造就了孩子。
现代美术教育一改以往“学科本位”的教学观念和模式,着力于素质的培养。这种教育不但注重少年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还贴近孩子的成长经验和社会生活。选取为学生理解并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传授介绍一些对孩子成长有益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技能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观察认识世界,更自由地按自己的意愿进行表现,而不能使儿童陷入一种为技能而技能的泥塘,更不能使儿童由于惧怕自己的表现达不到某种技能技巧的要求,而妨碍自己天性和意愿的自由表达,这亦是以往美术教学中“学科本位”的观念和做法给儿童美术教育造成的危害。
优秀的美术教学提供给师生可选择的达到一定教学目的的多种途径,教师可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劳动。儿童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兴趣和个性去进行创作和表现。新的美术教学实践还具有学科内综合的特点,如既可以将欣赏、交流、评论、设计运用、造型表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将画画、贴贴、做做以及平面、三维等表现形式相互结合。
同时,美术学科的教学还可以和自然科学、语言、文字、地理、历史人文等学科进行有机的联系,但须着眼于它们内在的自然联系,切莫只搞牵强附会的表面形式。假如在“度”的把握上出了问题,就会走上另一个极端,而这并非时代的要求。在进行这些综合课探索教学时,必须保持美术学科固有的、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特点和作用。通过良好的教育,使孩子感受到美术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创造无限美好的生活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美术文化的持续关注。
符合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美术教育,既有时代性,又充满着高格调的审美情趣,同时具有优秀的人文内涵。美术在本质上是一门人文学科而非科学学科,不论对成人,还
是对儿童,它于人的精神价值始终是第一位的。现代儿童美术教育在其他学科力所不及之处给学生以滋养,它把儿童引向了一个更高更完美的状态,在这种美术教育中我们了解了儿童的精神价值同时也认识了自我,当我们把儿童放在首位的同时,也就有了对他们的尊重。
我们做什么?
──儿童美朮教育在城市与农村之间
广州美朮学院美朮教育研究室 陈卫和
展览的主办人曾经和我说,组织这个儿童美术教育展览,意在使我们的美术教育真正“还孩子一个率真的童年”。但这个“还”的主体是谁呢?无疑不是儿童自己,而是向儿童实施艺术教育的大人。这些人对能否“还孩子一个率真的童年”关系重大。因此,这个题目引起我在另一层面的思考,要还儿童率真童年的这些人到底应该怎么做?
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生存质量与社会发展对个体而言越来越重要,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方能获得融入现代社会的资格,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今天大家都在说与教育有关的话题,但听来听去都集中于发生在都市的事情,特别是儿童美术教育这一块,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几乎成为社会热点,家庭、学校、社会都从各自的角度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相比之下,来自非经济发达地区和农村的声音却显得很微弱。很多时候,边远闭塞的农村就像美术教育的旁观者,遥望着美术教育的洪流滔滔而去,自顾默然。其实,边远闭塞的山麓原野往往飘忽着美术工作者写生采风的身影,当地老百姓多少知道“画画的”与美术有着一些关系,进一步与他们谈论关于伢崽儿的美术教育有着越来越大的现实意义。
农村比城市本来就有着更丰富的美术教育资源,当城市的孩子正在电视机或游戏机前凝视、在汽车和高楼间穿梭的时候,农村的孩子满目都是实实在在的大自然。是什么原因让农村仿佛离开美术教育如此遥远?是经济落后导致的条件不足,或是教育失衡引起的学科缺失,还是传统观念阻隔了思想更新……所有的一切只有在自己走入进去后才有答案。广东美术馆举办“呈现与透视——对儿童美术教育热的冷思考邀请展”,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些边远的农村地区,这种在美术教育视角上的调整,唤起我当年在湖南工作时的一段回忆。
那是1997年的“六一”前后,湖南美术出版社领导出于推动湘西文化教育发展的责任,为湘西的孩子出了一本书《湘西孩子笔下的世界·儿童速写集》。我作为该书的责任编辑之一,随同社领导来到湘西自治区的首府吉首,主持了该书的首发式活动。因为这次活动,湖南美术出版社向湘西捐出十万元,设立湘西希望工程美术教育奖励基金,重点支持湘西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也就是在这次活动中,我与湘西的美术教研员刘宇新老师相约,要联系省内有关美术教育单位组成一个美术教育实验课题组,共同研究和推进农村中小学校美术教育改革。
湘西农村的中小学校美术教育到底是什么状况,研究必须建立在调查的基础上。1998年元旦之后,我和湖南省妇女儿童中心谢丽芳老师以及刘宇新老师,顶着冷峭的风寒雨雪,赶在学校放寒假之前,走访了湘西的凤凰、泸溪、花垣、吉首四县的7所希望小学,获得了有益于实验开展的第一手资料。在花垣县麻栗场蓬湖希望小学,这是一所只有十几个学生的村校,当我们与该校惟一的老师田宗金座谈美术教学方面情况时,该村的村长、支书都来了。从他们的眼神中,我们读到更多的是对教学条件改善的期盼。想不到的是尽管这样的小学校,学生仍然有彩色的美术课本,教师有时也挑选一些内容上美术课。看了这样的学校,你才会知道中国城
乡学校教育条件的实际悬殊,从而抛弃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在另一所新科苗圃希望小学,从教室的粉墙上我们看到了农村小学生课余的美术“创作”。在兼任美术课的王志超老师家中座谈时,他的4岁女儿坐在旁边神情专注地画画,挚爱儿童美术教育的谢丽芳老师一下就喜欢上这个湘西女娃娃,很高兴地收其为干女儿并传为佳话。
这次围绕湘西的儿童美术教育,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出现了很有意思的“互动”,湘西希望小学美术教师向省城的儿童美术教育专家拜师。吴秀怀是个很朴实的苗族姑娘,1995年从吉首民族师范毕业到凤凰县腊尔山希望小学任教,她原来也就是该校毕业的学生。腊尔山希望小学是一所中心小学,吴秀怀是惟一专职的美术教师,而且非常敬业。在这边远的苗家山寨,我们看到她辅导的学生书画展,大家格外的兴奋。吴秀怀老师很好学,听说谢丽芳老师是儿童美术教育专家,紧随其旁不断请教。短短的踏查终要离去,谢老师也很喜欢小吴老师这般好学精神,于是我们主动向学校领导提出,谢老师将吴秀怀带回长沙跟班听课,让她更切实地了解城市美术教育的状况,用崭新的教育观念造成内心冲击,从而体悟新的教学方法。吴秀怀将成为湘西农村美术教育改革实验播下的第一颗种子。这是真正发生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一次“互动”,这颗美术教育的种子带着自己的思考,回到湘西土地上发芽生长,使人们看到了农村美术教育改革的希望。1998年4月,教育部体卫艺司艺术教育处章瑞安处长来到湘西腊尔山希望小学调研,了解实验情况。短短三个月的时间,腊尔山希望小学的美术教育面貌的变化令人振奋。前后两个学生美术作品的展示,可以感到吴秀怀老’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的变化,大家看到学校美术教学取向正在发生明显的转变。元月份我们来到膳尔山希望小学时,学生书画展只有中国画、铅笔画、蜡笔水彩画,而4月份展示在我们面前的不仅有富于想像力的绘画作品,更,多的是散发泥土味儿的剪纸、苗家姑娘的传统手工绣花、泥塑和竹编的玩具,还有用家中旧布缝制的充满儿童天真表现的布娃娃。三个月前让我们看到的是远离学生生活而从书本上搬过来的图画,三个月后的图画却使我们看到学生们在使用的是身l边的工具、材料,表现的是他们农村的生活。儿童的美术学习位该从生活经验出发,美术教育应该使儿童明白美实际就在自己身边,美术不等于“画画儿”等等这些认识,在农村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我们似乎已感受到美术教育潮水正在漫过农村的山坡地。
1998年暑假,湖南省在湘西举办全省中小学美术教师培训班,几所参加实验的希望小学展示了美术教育改革实验成果,使来自全省各地的美术老师们大有感慨:湘西农村的学校美术教育以剪纸、绣花、竹编、陶艺为教学内容,真是别有天地。1999年“六一”湘西泸溪白沙希望小学的陶艺作品应邀参加广东美术馆“游戏泥土少儿陶艺展”,刘宇新老师对农村美术教育改革的思考》一一文在《中国教育报》发表,原来默默无闻的湘西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回顾发生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这次美术教育“互动”,是以美术教育改革实验为核心,联动文化出版(教材出版社)、共青团(青少年希望工程基金会)、妇联(儿童活动中心)、教育行政(各级教委)、教育科研(各级教科所)等单位,共同形成一股推动农村美术教育的合力。我个人认为,本来这次“互动”应该对湘西学校的美术教育乃至于湘西的文化教育事业有更大的推动,但少数教育行政和教育科研本体的“滞动”,大大削弱了它的推动力。在此次美术教育的“互动”过程中,我明显感到了某些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僚冷气袭人。向某地主管艺术教育的教育行政部门多次汇报不置可否;原来邀请参与实验课题组的教育科研单位中途退出。他们似乎并不为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满腔热情所动,却斤斤于这笔十万元的奖励基金为什么给团委而不是给教委。实际上这笔奖励基金虽放置于湘西州团委青少年希望工程基金会,每年的几千元利息是由州教委提供受奖学校名单,州团委基金会负责下发,完全体现了大家对美术教育的良好合作,共同关注。这再好不过地体现了社会各方面对教育的支持。但是,在我国商品经济日渐发达的今天,教育的功利心确乎日渐膨胀,教育系统的某些校长、局长甚至厅长,已经没有教育家的风范,我们嗅到了官僚加商人的气息。这种教育体制上的问题,表现在湘西美术教育改革实验中也许是个特例,但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另外,我却特别感受到在国家主管艺术教育的领导部门,对农村的美术教育有更深刻的关注。在这次城市与农村的美术教育“互动”过程中,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给予了“纯粹”的支持。所谓“纯粹”是他们从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关注这个课题,并身体力行,深入湘西调研了解、指导培训,完全没有任何行政干预,给这个课题实验的老师们精神上极大的鼓舞。杨力副司长、章瑞安处长欣然担任课题实验的顾问,章瑞安处长两次到湘西并专程去几所正在实验的希望小学,在北京专门听取刘宇新老师等关于湘西课题实验的汇报……这些领导以极其务实的态度支持和帮助着实验课题,也是城市与农村之间一次更远距离的美术教育“互动”。没有这个农村美术教育课题实验,北京的领导到不了湘西这些希望小学,没有这些领导的指导和支持,湘西的美术教育不会有这么多变化和成果。北京和湘西虽然相隔遥远,但为了农村的美术教育,互为行动,大家走到一起。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的隔离造成了文化教育上的差距,文化教育愈落后经济愈不发达,经济愈不发达文化教育也将愈落后,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要走出怪圈必须超前发展教育,教育发达带动人的素质提高,高素质人才必然推动经济发展。随着时间和距离地拉远,城市和农村进行教育上的“互动”意义日益彰显。因为我国有那么多的穷乡僻壤,我们不能只注意经济上支边扶贫,而应有长远的眼光,更积极开展文化教育上的“互动”。围绕湘西希望小学美术教育的城乡“互动”为我们提供了比较成功的启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