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城市理想•色彩•文脉•发展”和当代美术学院的作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20 14:53: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城市理想•色彩•文脉•发展”和当代美术学院的作为
作者:宋建明 文章来源:《建筑与文化》2008年第4期
本期主题要求我就“城市理想、城市色彩、城市文脉和美术学院”的主题发表感想。这使我想到:自从杭州市委市政府与中国美术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关系之后,市、校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市委市政府领导把美院视为破解城市化进程中难题的主力军。不断地给美院出相关的“考题”:诸如杭州城市色彩规划、杭州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杭州白马湖生态创意园区、杭州之江象山艺术社区与上海世博会城市杭州城市实验主题馆……;而美院以其国际视野、学科集群的优势,秉承学术精神和科学的方法予以应答。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美院在城市景观色彩的把控与规划方面,在应对历史传统文化传承与有机更新的命题方面,在自然山水间具体呈现城市美学与建筑美学有机开发方面,在有效利用原住民资源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表现出了不俗的智慧,结果得到民众、专家和政府的欣赏。美院在不断破解难题的过程中,加深思路,激活创造力,也实现了自身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升级。
一 按照法国学者郎科罗(J.P.LENCLOS)教授“色彩地理学”(Geographie de la Couleur)的观点:每一个城市(或者城镇、乡村)都有其“原生态”的形貌。这个“原生态”的形貌与生成这个城市的地理因素紧密关联。诸如地域的方位、地貌地质、山脉水系、生物植被、日照、气候等等自然因素关联,决定着它的形貌,由它们构成了城市成长的平台;其次,是生栖在这个平台上的人群,这些人在与自然抗争过程中成就的生存能力、诸如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改造环境、建设家园、营造生活等能力,城市便是在这个人与地认识与改造的过程中逐渐生长起来的。城市的形貌,便是这个地域人们生活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反映,它记载着这个地域的人文历史、民俗文化,以及当代市民的理想诉求。城市色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上孕育、生长和滋养形成的。生于斯、成于斯的城市色彩风貌,便是它的“原生态”。“原生态”是在相对封闭,自我成就的环境下形成的。随着人类能力的提升,那种被称作“文化”的力量随着不同种族、民族、部落的人群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迁徙,而到处渗透,文化的相互影响、交融、筛选、提升,改变着“原生”的轨迹,形成地域性的色彩文化形态。在20世纪之前,这种色彩文化形态变化缓慢。
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之后,那种被称作“现代”(包括“后现代”)的力量,裹着现代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经济、高科技及其文化,汇合而成 “现代文明”席卷全球。这股力量,最明显的就是“现代文明”以“格式化”的方式,整改着各地的那些“非现代”的文明——“原生态”的东西,用“文明”手段使世界原本多元的文化由本文化持有者“自觉地”趋同,以便“与世界接轨”。功能主义、高效、简约、标准化成为普遍的价值观,其代价是那些多元的、原生的、含蓄生动的、细腻的文化逐渐消逝殆尽。因此,最受冲击的就是那些“西方文明”之外的文化与发展中的国度。 “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连同她传统文化体系的崩溃逐步丧失。“崇洋”的心态在过去的百年像幽灵一般飘忽在中国大地上,直到今天还残留不散。所不同的是,有些已变成了对“现代”的迷信。 我国的城市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变化的。由于城市要“现代化”,便对数千年积淀的传统城市文化形态毫不怜惜,城市记忆的证据就在一片血红的“拆”字下化为瓦砾!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毫无地域性文化根气的“现代风格”的建筑伴随着新时期的造城运动铺天盖地扎进大地。城市的同质化弊病到处蔓延,地域性特色建筑被摧毁的同时,建筑色彩特色也灰飞烟灭。 直到跨入21世纪,中国仿佛突然觉醒,发现了凌乱的城市,色彩存在着“大问题”,(其实,在我看来,城市格局和建筑失去了当代本土文化应有的特征的问题更大)。最明显的是自2002年之后,中国美术学院的色彩研究所突然之间忙碌了起来,面对各地前来的城市色彩规划的诉求,应接不暇。而在这之前,色研所能做的只是说服和宣传工作。    所谓“城市色彩”分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含义,指的是城市景观所呈现色彩的总和,它包含了自然景观色彩、城市建筑物色彩和城市“生活态”相关的色彩;狭义的含义,指的是城市景观中相对稳定的建筑色彩。对于城市色彩规划而言,主要是研究狭义层面的色彩,也就是从城市角度来研究建筑组群与城市景观色彩的关系。 所谓城市色彩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在色彩营造层面所做的规划。它包括对老城区和新城区两个部分。对于老城区来说,色彩规划用于整改,凸显城市传统色彩特色;而新城区的色彩规划则是对未来变化莫测的新城区建筑色彩进行定义与实施。 两年前,色研所完成的以“水墨淡彩”为城市色彩主旋律的杭州城市色彩研究,最近,我们又在杭州市和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规划局领导的指示下,对杭州钱塘江两岸和上泗地区作了深化研究和色彩规划。在这两个规划项目中,我们进一步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对于杭州市民来说,“水墨淡彩”的景观符合他们内心城市景观的理想。那么,如何将“水墨淡彩”观念在城市色彩规划实际应用中进行深入演绎,是我们工作中的难点。因为色彩现象与效果是很难用文字来表述的,更何况汉字资源中能够准确表达色彩效果的就非常有限了。但是,在公众宣传和解说层面,语言表达是不可缺少的。如何能让色彩知识不足的人能够理解色彩规划的用意和方法,我们作了大量的工作。主要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思想层面,就主题进行演绎,以便揭示语意中内在的含义;二是从色彩效果层面,对色调进行演义,以便使色调内在的价值显现出来。 在主题词“水墨淡彩”中,我们将“水墨”和“淡彩”两个概念进行分离、重构、多次诠释。因为“水墨”,在中国人内心的审美世界里,意味着宇宙、意味着空灵的境界。从国画美学方法的层面追索,意味着“墨可分五彩”,“墨中可求彩”,墨色可浓可淡,可明可暗,可干可湿,以文人的心态来看,“意足五色俱”。水墨是一种酣畅淋漓境界,墨焦而不脱华滋,单纯而不单调;变化多样而不失去整体和谐。在水墨的构架上,薄施淡彩,可显虹光之意。而在“淡彩”的境界中,轻盈、清新,变幻多端。在淡彩气象中,亦可包容局部的浓彩、中彩和微彩,如果对“彩度值”进行调控的话,则会变化出无限的色调。将“水墨淡彩”浑然一体,可得色彩美学的万千气象。 在概念文思的层面,我们通过这样的推导,可以演绎出比较丰富的调性和调式语汇。这些语汇,都能够带有美丽的形象联想,可以适用于“水墨淡彩”主旋律格局中不同“声部”与不同等级的旋律的“乐段”定义的表述,使不同的分区和区段,乃至一个段落都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色调语意的表达,为城市色彩主旋律主题思想和实施导则奠定基础。 在视觉效果的层面,主要通过城市色彩色谱的演绎(不同区位上适应的主调色的不同组织)、图谱演绎(在建筑类型形象框架下进行主调色与辅调色、或者再加点缀色的谱系化的推演)、以及主旋律含义的色调及建材与不同类型建筑立面的组织、色调在不同区域中与不同建筑群块关系的演绎,而获得城市色彩整体和谐的色彩效果。这样的效果,必须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符合新开发区自然景观特质及其色彩特色并与之相融;符合城市区域发展的定位并与该类建筑形态有机相和;能够有机延续老城区传统景观色彩文脉并实现新景观的和谐转型;能够呈现该城市主旋律乐章的理想,实现整体城市色彩的多样统一,符合“和而不同”的城市色彩美学原则。 从色彩规划与设计的实践经验来看,对未成形的建筑及其街区定义色彩是非常困难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色彩变化是有无限的可能性的。但是,这不意味着色彩规划的无意义和无能为力。因为,色彩规划的确立有助于确定城市建筑色彩变化趋势的范围,使得色彩主旋律的魅力有可能得以实现。如果没有城市色彩规划,那么,过去二十年的城市发展历程的事实,就可以说明问题了。而在现实实践过程中,城市规划部门确实需要有相应配套的城市色彩规划作为指南。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地把握城市色彩主旋律定位,以什么样的方式引导或者调控色彩变化趋势的走向,这是色彩规划师要思考的最重要的事情。因此,在杭州城市色彩规划编制过程中,调研、地域性色彩文脉的把握、根据城市发展分区定位确立色彩主旋律结构和色调的布局,探求新城区新建筑及其新色调成型的依据,以及城市色彩主旋律主题思想的演绎和色谱系统的演绎等,是我们采用的方法。
二 2006年开始,中国美术学院主力团队真的与“城市”行动“胶着”上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城市使生活更美好”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展馆策划、主题演绎和设计工作;二是加盟杭州城市建设的三项大的工程项目的策划与设计工作。
首先是上海世博会主题馆 “城市生命馆”(1.5万平方米展馆)策划案的应征。我们把城市看作一个生命体,深入研究与其相关的内容。审视城市生命体发育发展演变的历程,透过这个历程,来思考健康城市体魄内在结构、系统与生命的关系,以及探究城市发病的病因,城市灵魂与城市更新的命题。我们还并邀请英国经验丰富的Land Design Studio UK公司组成联合团队,在国际强队林立的对手中几轮冲杀,一举中标。拉开了我院应对“美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思考、研究、策划与设计工作的序幕。2007年11月,完成了为杭州市竞争上海世博会“城市实验馆”的“杭州城市馆”——“五水共导”展馆策划与设计。紧接着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浙江省馆”策划与设计的组织又落到学院身上。

从2007年7月开始了我们对5.2公里长的“中山路综合保护有机更新工程”策划与一体化设计展开工作;11月,又接受了对18平方公里的“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的策划与规划工程的任务,以及12月,继续对位于美院象山校区所在地的转塘8平方公里的“之江象山艺术社区”策划展开工作。中国美院旗下各专业组成的主力团队,各司其职,协同合作,共同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在这三个策划案中,中山路方案主要应对的是历史街区如何保护和有机更新的命题;“白马湖”方案主要应对的是在一个自然优美的地区如何有机规划,调动原住民积极性参与创意产业发展的命题;而“象山艺术社区”方案则是应对的是美术学院所在地以其特色来推动农村向高品质艺术社区属性的城区发展的问题。  

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必须围绕着一个核心的命题,那就是:对什么是“理想城市”命题的揭示。作为中国美术学院主创团队的一员,必须能够从人文学者的立场来解题。我想能够成为“理想城市”,应该是一个有灵魂、有特点、宜居、文化深厚、咨询发达的城市。理想城市灵魂不仅表现在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上,而且还表现在城市当前的决策者和市民(包括文化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健康向上的城市灵魂能够使市民充满自信心和幸福感。有特点的城市,表现在地域文化特点明晰和浓郁,城市不论从外观还是内在,都具有形象的独特性而不雷同;宜居的城市,不在于规模,而在于城市环境优美,而尽可能少的“城市病”;文化深厚的城市,是有魅力的城市,往往是由这个城市精神财富所决定的,丰富的记忆、故事、传说,以及可以让人们不停的探索、追踪和品味城市发展的痕迹,同时,自信开放,而不固步自封;咨询发达的城市,表明政治开明、经济发达,城市软实力强且丰富,而不夜郎自大、孤僻闭塞。


结语
    在中国美术学院80周年华诞之际,除了盘点我们所作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思考中国美术学院主力队伍在当代城市建设中应该起什么作用?当代城市建设中,有这样一支队伍加盟,城市发展的品质会有怎样的提升?如何继续将我们的人文关怀的语境推广到全社会,在乱云飞渡般的急功近利的社会里,以我们的实践示范,来呼唤人们尊重自然资源的特色,尊重原住民与地域性文化价值,尊重历史人文演变对环境特色造就的传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基础上,结合当代城市发展理念、技术和手段的最新研究成果,用科学发展观来认真研究有机发展的策略,从而展开我们的策划、规划和设计,使理想城市逐渐遍布在我国大地上。这是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科的使命!

宋建明     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德研究生院院长,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色彩研究所所长
政府•社会学术团体兼职:
杭州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  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流行色协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主任;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亚洲时尚联合会(AFF)理事;中国委员会主席团主席;欧洲色彩学会会员;北京市城市发展研究所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名誉理事;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本文选自《建筑与文化》杂志2008年第4期,版权所有,转载注明出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16:27 , Processed in 0.06529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