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凌宗伟:校长,请慎用你手中权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19 11:34: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凌宗伟:校长,请慎用你手中权力
据报道,安徽省宿州市第十九小学校长刘某公开“标价”卖职称,后因举报,当地领导格外重视,经宿州市埇桥区教育局查实后将其停职,并展开相关调查。
现行体制下,职称,可以说是很多教师终身奋斗的一个现实目标,事关个人地位、荣誉、收入、晋升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各地每年职称指标有限,相对教师整体的需求而言,自然“僧多粥少”。也正因为如此,在许多地方个别校长借机敛财,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但因就教师个人而言,投入与产出相比还是有利可图的,于是也就见怪不怪了。此次事发,若不是因为举报者发现名额不足而竞争压力大,不得已恐怕也难捅破这层窗户纸。当然,问题一旦暴露我们更多的还是要从校长的角度来反思,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繁衍。
这个案例再一次说明,在实际的学校生活中,校长手中的权力早成了很多人眼里的香饽饽,尤其对制度建设、监督机制尚不完善的地区来说,这种权力更是具有魅惑力,常常可以给拥有者带来虚荣感和优越感,而其指向的对象,则陷入到不公平竞争的泥潭中,甚或扭曲了职称评定的初衷,上演出种种造假、注水、谄媚、诬陷、排压的“谍战剧”“悬疑剧”“心理剧”,即便如此,校长也大可睁只眼闭只眼,坐收渔利。
另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此例中校长的“生意经”,居然“已经存在许久”,而且还被大家默认为成一种“惯例”。事实上,一个以权谋私的校长,一个沉浸在权力中自以为是的校长,常常难以被及时发现的原因是,因为作为利益交换的双方,为达成各自诉求,必然都默守一条基本伦理:心照不宣,只做不说。由于是暗箱操作,属于“见光死”,除非走投无路式的“同归于尽”,没人愿意去揭开黑幕。可见,在如此大是大非的问题上,那些有需求的老师也是“功不可没”的。正因为如此,给了权力膨胀、僭越、肆虐、为所欲为的可能。只不过相比之下的是,这位校长,竟然可以假作慈悲地“给你指条‘明路’”,可以肆无忌惮地“明码标价”,足见其买卖职称已是多么的驾轻就熟和恬不知耻。
据知情者说,在职称评定上,教授首先需过“学校关”,即通过内部筛选,被上报的优胜者,才有机会得到晋级。所以,校长的权力的确可以影响到很多的利益相关者。但组织赋予的权力是信任,也是考验。每一个初做校长的人,多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志气的才俊翘楚,其承秉重托,备受信任,既执一校之政,又负群众之责,可以说大有可为,但其被腐蚀、堕化、同垢的可能性也与之成正相关。一个看不清大局,心无定力、胸无大志的领导,永远达不到著名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在“第五级领导者”(最高级)中提出的“谦卑而执着,羞涩而无畏”的品质,更常常受不了糖衣炮弹和利益诱惑的种种考验。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刘某之所以落得今天下场,在他贪权恋财的同时,却不知权力也是双刃剑,足可丧人心智,毁身灭家。一棵愈是向往阳光、往高处生长的大树,它的根也愈是扎向黑暗的深处。当校长在享受荣耀带来的光环和赞美时,一定要提防在权力崇拜下的私欲和贪婪,“贪嗔痴”是佛教中的“三戒”,很多人以为自己不会有这样的妄念,但真正身处其境,尤其是被虚荣的光芒遮蔽了眼睛,最后苦饮“权力”这杯毒酒的,也只有你孤家寡人。
此次事件,让我们看到了学校制度设计、上级监管、民主行风中的问题,应当在加快制度完善、规范推荐程序、推进民主监督等方面不断努力。无制约的权力,必带来无底线的让步,教师的权利与尊严也必将受到严重的挑战和侵犯。同样,作为暴敛横财的管理者而言,他也终有一天会在无数利益交叉牵连的失衡失信下,自掘坟墓。
美国足足以三百年的奋斗才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权力,须被关进笼子。而现在,也正是我们需要行动的时候了。



查查校长“卖职称”背后制度漏洞
  近日,有媒体曝光了安徽省宿州市第十九小学评职称的“惯例”:职称名额由校长“标价”,遇特殊情况还可以“打折”。这也成为教师之间心照不宣的秘密。
  评职称不仅关乎一两个教师的利益,也关乎学校的声誉和教育的未来。因此,评职称“明码标价”的行为,性质极其恶劣,予以严厉打击当然必要。但是,如果将这种情况的出现仅归因于学校制度设计和校长权力监管的缺失,未免过于简单。在我看来,学校评价体系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整个制度设计给予学校太大的寻租空间。因此,审视职称评定的整体设计尤为重要。
  在现有的职称评定中,由于名额少而符合条件的人多,职称名额就成了稀缺资源。加之职称除了工资增加的显性价值外,还具备其他的隐性价值,比如课外辅导的广告价值、跳槽的身份价值等,其稀缺性显而易见。这必然导致在基层单位产生寻租空间,名额越紧缺、满足条件的人越多,这个寻租空间就越大。这个寻租空间客观存在,出不出现“标价”情况,在很多时候只能寄望于学校的制度严密程度甚至是校长的个人品德。本应为道德楷模的教师,面对“标价”的职称,成为沉默的大多数,他们不愿打破畸形的平衡,也在于职称稀缺性中的压力和期待。
  因此,学校的制度设计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职称评定的顶层设计。审视顶层设计中的关键问题,一是名额的限制,二是条件的限制。如果没有人或者少有人符合规定的条件,名额分配下来后“非他莫属”,也就不会有寻租的空间;或者,如果没有名额的限制,符合条件者皆大欢喜,职称就不会成为稀缺资源。在顶层设计中,将这两个关键问题解决好,是从根本上防止职称评定出现寻租的关键。而且,在职称评定中,相关部门仅仅靠分配名额来控制比例,而不是通过建立科学的指标,这是一种简单化、将矛盾和负担转移给基层的懒政。
  从目前的职称评定乱象来看,相关部门应当一方面科学制定职称评定各项指标,确保申请人能够符合某一职称所要求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应当逐步取消名额分配,公平对待每一个达到相应能力水平的教师。
  当然,制度不可能完美无缺,任何看似完美的评价体系都可能存在“短板”。因此,在实现顶层设计的基本公平后,如何将校长的权力关进笼子就提上了日程。通过民主、规范的审核程序,让上报的名单经得起所有人的质疑;通过通畅的监督反馈体系,让职称评定过程阳光透明。
  此外,在逐步实现职称评定机制减少制度漏洞的同时,还要弘扬师德之光。这看似无法用职称来衡量和量化的品格,才是制度之外教育工作的依靠。这样,既保证寻租空间最小化,又保证寻租成本最大化,让教师专注于教学,不用担心于职称之外的“功夫”。让教师少一些道德与利益间的权衡取舍,让师德少经受这种“考验”,校园会纯净许多,教育也会纯粹许多。这才是完整的职称评定体系的应有之义。(廖德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7:28 , Processed in 0.0643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