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在古老的赵州桥上————访摄影评论家杨恩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0 16:18: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走在古老的赵州桥上————访摄影评论家杨恩璞



个人简介: 杨恩璞,摄影评论家,上海市人。1939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后留校任教。1976年后,任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导演兼摄影、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会员。代表作品主要有《难忘的笑声》、《科学家茅以升》、《海上丝绸之路》、《摄影指南》、《蒋兆和的国画艺术》和《斯里兰卡植物园》等。 退休后曾任泉州华光摄影艺术职业学院院长,现任该院名誉院长。是著名导演张艺谋、顾长卫的恩师。曾多次担任国内外重大摄影比赛的评委,他的摄影艺术创作理论在国内深受广大摄影爱好者喜爱。2006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评为新中国建国50周年杰出摄影工作者。2007年,斯里兰卡政府授予斯中友谊特别贡献奖。

  




走在古老的赵州桥上

——访摄影评论家杨恩璞

绵绵秋雨,洗蓝了天空,驱走了暑气。赵州桥的家乡——赵县又迎来了金风送爽,梨果飘香的最美季节。那天,古老的石桥上走来一位身着草绿色摄影背心、肩背专业相机的摄影人,他叫杨恩璞。如果不是他亲口说出自己的年龄,谁也不会相信这位精神矍铄、谈笑风生的教授已经是七十三岁的老人了。老人说他的健康态得益于常年累月到各地奔波、拍摄,“走南闯北拍片,让我身体非常好,这辈子还没住过医院。”这是杨恩璞先生第二次到赵州桥采风,这次来,与第一次相约古桥整整时隔了30年。

带着茅以升的故事一起来

历经1400年风雨的赵州桥,它的身上寓满故事,且与众多古今名人结下不解之缘。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父”的茅以升先生便是其中一位。茅老长期研究、热心宣传赵州桥。早在196234日就曾在《人民日报》发表散文《中国石拱桥》,将赵州桥盛赞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石拱桥。之后,文章又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至今仍在沿用。本文的主人公杨恩璞虽是摄影人,却与茅以升先生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说不同寻常,不仅仅因为他的岳父与茅以升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同窗好友,还有一层关系就是,他负责拍摄了纪录片《科学家茅以升》,并且在19806月同茅老一同来到赵州桥,这是茅以升先生发表《中国石拱桥》之后,再次考察赵州桥,从此,中国桥梁之父的足印便也在古老的石桥上清晰起来。

我是受河北省摄影家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杨越峦先生委托,接待杨恩璞夫妇采风的。一天时间里,我陪同杨先生一行参观了柏林禅寺、赵州桥和古城其他国宝文物。午餐时,和善可亲的杨先生特意嘱咐,不进宾馆,不进大饭店。他念念不忘的是30年前在我们古城曾经品尝过的油酥烧饼。这样,我们就随意找了一家小吃店,点了当地的风味小吃鲜驴肉、油酥烧饼等。坐在饭桌前,先生谈着第一次来赵县时的感受,谈赵县的变化,深情地回忆了他与茅以升先生在赵州桥时的情景:“1980年夏,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接到当时国务院谷牧副总理的批示,基于当时许多著名国画家深受‘文革’摧残,有的重病缠身、有的年事趋高,为了防止他们的艺术失传,要求立即拍摄一批介绍国画大师艺术成就的专题影片,其中有:李可染、李苦禅、叶浅予、蒋兆和、吴作人……等。我当时在该厂兼任导演,带领电影专业学员实习,被分配拍摄《蒋兆和的画》。

蒋兆和是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专攻彩墨人物画创作,其代表作有:《流民图》、《医学家李时珍》、《诗圣杜甫》、《曹操》和《给志愿军叔叔写信》等,并培养了范曾、马振声、韩国臻等新一代中国人物画家。我们为了表现蒋先生的高超技法,在影片中设计了蒋兆和先生为茅以升现场写生的情节,记录了蒋老用毛笔进行素描造型的全过程。”

杨恩璞说:“蒋兆和先生将宣纸挂在墙壁上,他手握毛笔,案台上是一方大砚,神情专注地看着不远处坐着茅以升先生,只见蒋先生将毛笔在墨砚中舐了一下,接着他眯起了双眼,朝茅以升先生打量了一眼,就直接蘸墨在宣纸上作画,先画眉眼,接着画鼻子、嘴唇,只几秒钟功夫,茅以升的形象就逼真地跃然纸上……”

通过这段拍摄,摄制人员慢慢就同茅老熟悉了。杨恩璞的夫人施湘飞插话道:“茅老1916年赴美留学,是我父亲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同窗好友,回国后1926年任交通部唐山大学校长,1933年主持策划和营造著名的钱塘江大桥”。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茅老向摄制人员吐露了他内心的愿望,那就是他研究和撰写《中国桥梁史》,希望再次亲临河北赵县,到现场参观和考察过赵州桥。听到此事,摄制组就决定让科学家茅以升和画家蒋兆和一起同游赵州桥,让二位长者加深彼此间了解,触景生情,以便更好地刻画茅以升形象。

当时茅、蒋二老均已古稀之年,年迈体弱,但听到摄制组安排他们到赵县看古桥,都表示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介绍到这里,杨恩璞甚是得意,嗓音顿时高亢起来:“这就有了当年的赵州桥之行。1980528日,我陪同茅、蒋二老在从北京启程,一路上,茅老谈兴很浓,他说,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几乎到处可见,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1965年河北邢台地区发生大地震,它巍然不动,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堪称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

“当晚,我们下榻在河北省政府的招待所。529日一早,便驱车前往赵县,参观赵州桥。那时候,桥体周围没有人行道,茅、蒋二老就漫步在河岸上,兴致勃勃地仔细欣赏赵州桥每个细节,赞叹着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茅老兴奋地说,从赵州桥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至今仍没有过期的造桥技术,而且还感受到中华民族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创造精神。蒋兆和先生听到茅老这一席话,当下就有了想法,他决定,以恢弘的赵州桥为背景来构思创作茅以升的肖像画,以景写情刻画当代中国科学家再创世界科技奇迹的决心。1981年,蒋兆和完成画作,此画曾在中国美术馆展览。”

在赵州桥的展览馆里,杨恩璞先生看到迎门陈列着茅以升的题词:“历经沧桑一千三百余载,李春的安济桥依然为中华民族文化大放光芒。”欣然在题词前拍照留念。他感慨地说:“见到题词,恍如又回到30年前。我陪同茅以升、蒋兆和来到赵县的情景历历在目。当年,我们曾受到当时省、县政府的热情接待,县里还请教茅老指导工作。为了更好地宣扬赵州桥,茅老回京后64日挥毫题写了题词,回赠赵县。弹指一挥间,转眼就是30年,今天我又来到赵州桥,情不自禁地追忆起茅以升、蒋兆和两位大师。尽管他俩均已仙逝离世,但他们对赵州桥的热爱和赞颂在我心中难以忘却。赵州桥1300多年不塌,茅老主持建造的钱塘江大桥经历70多年风雨,依然昂首挺立。再想想当下我们时而听到某些新建桥梁和建筑如同“豆腐渣”一样弱不禁风,对比之下,更觉得那一代科学家的伟大,茅、蒋二老旨在创造中华文明的谆谆教诲,实在是对我们最好的鞭策。”

杨恩璞先生离开赵县之后,我走访了县文保所,对茅以升等考察赵州桥做进一步了解。经查证当年与蒋、茅两位大师一起来赵县的人员还有蒋兆和的夫人、书法家肖琼;茅以升先生的女儿茅于美等。茅于美在一段回忆中说:“1980年夏天,我陪同父亲一起前往赵州桥。父亲对桥的研究,除了查阅《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这些工具书以外,对实地考察也很注意。父亲当时已是84岁高龄,但仍不辞辛苦地来到赵县,他细心地观察,对桥上每块栏板上的雕刻都能详细给我们讲解一番。”

大约四年之后,也就是198410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茅老到邢台市参加郭守敬纪念馆奠基仪式,又特意考察了赵州桥。茅以升老人参观考察赵州桥后在自己的题词前留了影。直到老人1989年去世,一生推崇、挚爱着赵州桥的茅以升老人,再也没能看到这座人间伟大的桥梁。




采风传道两相宜



杨恩璞先生这次是专程陪着远在美国教书的夫人施湘飞而来,同行的还有两位来自石家庄市的影友。施女士是杨先生北影摄影系的同学。曾在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央视科教节目中心、峨眉电影制片厂担任摄影师以及高级编导等职务。1998年赴美国,在jcpenney公司和哈维中文学校工作。她从美国飞来,主要目的就是拍摄赵州桥。她说,自己在美国大部分时间从事摄影和教学,在课堂上也为学生们讲过赵州桥,但没有一张赵州桥图片是自己拍摄的,今天来就是要弥补这个遗憾。

除了拍摄赵州桥、柏林禅寺外,杨恩璞夫妇还要求到赵县的其它景点走走。午饭后我又陪同客人参观了赵州桥的姊妹桥永通桥、大观圣作之碑和陀罗尼经幢。这样,赵县五处国宝文物一一纳入了两位摄影大家的镜头。

我们这些身背长枪短炮的年轻后生,一边跟随杨恩璞教授学习拍摄,一边与他交谈,对先生的经历也有了大致的了解:杨先生小的时候,家里比较富裕,所以有条件较早接触摄影,考取北京电影学院那年,他还不满十七岁。毕业后留校,在摄影系教学。在学院一干就是50年。他说,自己很留恋这半个世纪的时光,母校的教育不仅让自己学会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懂得了怎样用电影为国家、为老百姓服务。

杨恩璞学摄影、教摄影,最大的爱好还是摄影。在伴随杨教授在赵州古城的采风过程中,他的活跃和激情总能感染我们这些随行者。遇到好的画面,先生就会主动地与我们交流,探讨拍摄的角度、构图等问题。记得在柏林禅寺的万佛楼拍摄时,杨教授主动站在栏杆处当起了模特,让随行的我们分别来拍。拍完,他走下台阶逐一点评,当发现新闻科小朱所拍摄的人物,头顶上方的牌匾影响画面效果时,当即告诉他怎样选取角度,如何构图。

他还不停地把自己从事摄影工作中所得所悟,传达给我们:“要想在摄影方面有所成就,一般要跨越四个台阶,即:技术、技巧、语言和独创。“技术”,就是掌握摄影器材的使用方法,古人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技巧”,就是运用摄影技术表现出造型美感。 “语言”,就是要求摄影人走向世界,拥抱生活,进行有主题、有情感的创作。当技巧发展成叙述你所发现的生活故事、或抒发你对生活感受的表现形态时,技巧也就拓展为摄影视觉语言。这时,你所拍摄的作品从形式到内涵都有社会和审美价值。“创新”,艺术贵在创新,如果老是重复他人或自己的模式,也就不是艺术品,充其量只是作坊加工的工艺赝品。摄影创新没有什么灵丹妙药,除了提高自己各方面修养外,主要靠自己真正投身于生活,发挥独立思考,脑勤手快反复实践,用自己的视点发现题材,用自己的方式叙事传情。”

他还告诫我们,摄影人在外面拍片子,不要怕吃苦。接着现身说法讲了段自己的故事:一次参加《海上丝绸之路》拍摄,杨先生随我国远洋船出航拍摄郑和等古代航海遗迹,一走就七个多月。生活虽然辛苦点,但离老百姓很近,让他接触到一大批平凡但是又很优秀的人,让他感到生活里充满阳光。

杨恩璞先生回到了北京,不久我便收到了先生发来的电子邮件:“感谢你的热情接待。与赵县阔别30余年,旧地重游感触良多,看到了这古老的大地焕发着令人振奋的新时代活力。”先生随信发来了几帧采风照片,其中有风光摄影也有他在薛家烧饼铺拍摄的民俗摄影作品,令人惊诧的是,先生将自己的作品称为习作。

“习作”两个字叫我感动了良久,这才是名家的谦虚之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6:34 , Processed in 0.13443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