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过年,人们聚在一起有了一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春节是不是要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冯骥才:春节是我们的文化软实力 今晚报记者 高丽 2010年2月24日 星期三
冯骥才与津城文化人士一起过年
春节是不是要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文联主席冯骥才是这一提议的发起者。先是在迎接虎年新春国务院参事室春节文化论坛上,冯骥才作了主题为“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遗产”的发言,并提出我国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世遗时,应将春节列为首位。其后,一篇名为《“年味”可能丢失,春节应放申遗首位》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紧接着,冯骥才又在京津沪的报纸上先后发表了《团圆,春节的第一主题》、《春运是一种文化现象》等多篇文章,这些都是他近期关于年文化研究上的新思考。
一石激起千层浪,冯骥才的学者观点令“春节申遗”成为过年期间报纸、电视、网络竞相报道讨论的话题。为什么要申遗,是不是值得申遗,申遗有怎样的意义,申遗成功会给春节带来哪些好处……“讨论本身就是一件好事,说明大家关心我们的节日。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世遗是全人类在文化上很严肃很重要的大事。春节是最能彰显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性格和文化形象的重要节日。如果春节申遗成功,它将成为人类共有的遗产。是不是全人类共同认可的遗产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长城和金字塔,已经是全人类共有的历史和文化财富了。因此,我们应该主动争取。”昨天下午,在天津大学自己的学院中,冯骥才重申了自己作为文化人士的态度。
春节展示文化的软实力
“如果春节申遗成功意义非常重大,表明它得到世界的公认,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文化贡献,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同时全世界就会更加重视这一重要的节日文化,从春节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追求、道德准则、价值观,认识我们究竟是怎样一个民族。它将是世界瞩目的中华文化一个极其关键的载体。”
冯骥才说:“我们自己一定要知道为什么要去申遗。春节是一个理想化的节日,其中包含着团圆、团结、平安、祥和、康宁、富裕,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始终不渝的生活理想和人间理想。这其中,团圆是春节的第一主题。今年的春运又是两三亿人的大迁移,这是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看到的。我在媒体上注意到,今年在广东的珠三角地区,也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前沿地区,有骑着摩托车的10万人的‘返乡大军’热哄哄地往家赶,一个目的就是回家团圆。在春节这些天里,人们的乡土情感分外强烈。所有城市和乡村都成了这种情感的磁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节日拥有如此巨大的情感凝聚力。我们就是凭着这种民族的凝聚力,传统的文化软实力,使得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来生生不息。”
冯骥才认为,中国走向世界,凭的不仅仅是经济快速发展这样的硬实力,还有像春节这样的文化软实力。软实力有时比硬实力还硬。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遗
冯骥才说,在几千年农耕生活中,人的生活与自然节律一致。年是大自然季节更替周期之始,也是人们生活的新起点,人生道路的共同节点。人们自然要把对未来的希冀、憧憬和热望通过年俗表达出来。“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调动了自己喜闻乐见的所有的文化与艺术的方式与形式,包括民间的祭拜、庙会、戏剧、舞蹈、曲艺、绘画、书法、工业、饮食、游艺等等。集体创造了一整套极其密集和丰富的年文化,无论其文化规模与价值,还是精神深在的内涵与意义,春节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遗。”
冯骥才指出,春节能否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件大事。“我们现在正处在时代的转型期,很多在农耕时期形成的传统的过年方式,现在都不再使用了,传统的生活年慢慢转变为新兴的文化年,人民一直关注着如何保护和继承传统的年文化。此时,如果能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尤为重要。它可以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提高人们对春节文化保护的全民自觉。”
中华儿女都是春节的传承人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大的事。凡有华人的地方,大家就要过年,它于2006年已经被列入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冯骥才指出,春节与很多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比如泥人张,传承是在一代又一代的艺人身上,艺人是这项非遗的传承人;但春节的传承者却是我们每一个人,所有中华儿女都是传承者。如果申遗成功,它会增加中华儿女在文化上的光荣感、自豪感、自信力,同时还可促进中华民族四海一家的认同感与亲和力。
冯骥才还说,由于历史上中国的年文化对周边一些国家深远的文化影响,春节也成为韩国、越南等国的节日之一。今年有的西方政要在新春贺词中,特意将“中国年”改称为“农历亚裔年”,把拜年对象从中国人和华人,泛称为“全球的亚裔”。这不禁使我们想到前几年,韩国人成功地申请“江陵端午祭”为世遗时给我们带来的尴尬。在申遗上也有文化主权问题。切莫糊里糊涂使我们这个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再陷入昨日的尴尬中。
冯骥才说,他将为此付出努力。
《“年味”可能丢失,春节应放申遗首位》原文网址: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0-02/11/content_448588.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