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词典化解两岸语文墙
作者:张云龙
对于大陆的流行词“雷人”“给力”等,马英九起初并不懂是什么意思。开始时,他以为“雷人”是“云层放电打到人”,后来才知道是“令人震惊”的意思。
“听到顾(秉林)校长刚刚的一番赞美之词,套一句北京人所说的话:听到以后,忒窝心。”
多年以前,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北京清华大学演讲时的这段开场白,让很多人纳闷:他明明是很开心的样子,为何说“窝心”呢?
在大陆,“窝心”用来形容“受了委屈或遇上不如意的事,却无法发泄或表白,心里烦闷”。因此,当时很多人认为宋楚瑜一时激动说错了话。其实,这真是错怪了他,因为在台湾的词汇中,“窝心”指的是“内心感觉温暖、欣慰、舒畅”。
海峡两岸本是同宗同源,可过去有40多年的隔绝,使得两地的汉语言文字因各自流变演化而出现了些许差异。
如今,借由一本两岸合编的小型词典,类似“窝心”的尴尬可以化解了。
8月13日,由中国辞书学会与台湾中华文化总会共同组织编写的《两岸常用词典》之台湾纸质版在台北正式发布。
发布会上,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与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共同翻开了一本与人同高的词典模板,书页上呈现出十数个大字:记录时代语言,开启沟通新页。
不一样的两岸用词
提及两岸用词的差异,马英九举了一些例子。比如,他提到,大陆作家韩寒今年5月观光台湾之后写了一篇博客文章《太平洋的风》,其中有“石化”“猫腻”等词,台湾人平常是不用的。而大陆的流行词“雷人”“给力”等,他起初也并不懂是什么意思。开始时,他以为“雷人”是“云层放电打到人”,后来才知道是“令人震惊”的意思。
这本由台湾中华文化总会出版的台湾版《两岸常用词典》收录了两岸常用字5700个,词条2.7万个,以简繁并举的方式呈现了两岸常用字词的异同。
两岸有一些词语是“同实异名”。譬如,大陆说的“方便面”,在台湾叫作“快餐面”;大陆说的“皮包公司”,台湾对应的是“空头公司”;大陆说的“软件”“信息”“数码”和“激光”,在台湾则分别为“软体”“资讯”“数位”和“镭射”。
当然,两岸“同名异实”的字词也有不少。大陆很少使用的“夯”字,在台湾常被用来形容“很流行,很热门”;“机车”在大陆一般指“用来牵引列车车厢的动力车,即火车头”,在台湾则指摩托车,或者用做形容词,指“做事啰唆、挑剔、存心刁难别人,使人讨厌”;“土豆”一词在大陆指“马铃薯”,而在台湾则指“花生”;“号子”在大陆指“拘留所、监狱”,在台湾则指“证券营业场所”;“脱产”在大陆的意思是“暂时离职”,在台湾却是“脱离手中财产”;“铁齿”在大陆指能言善道,在台湾是指嘴硬顽固。
两岸也都有一些特有的词。如,大陆常用“彩信”“待岗”“绿色食品”“个体户”等词,在台湾是不用的。而台湾的“博爱座”(设在公共汽车、地铁里的近门处,供老弱妇孺及残障者优先乘坐的座位)、“安公子”(毒品安非他命的俗称,也指吸食安非他命的人)、“拜票”(候选人在选举前到处拜访,争取选票)等词,在大陆是极少听到的。
“同食、同宿、同编纂”
自1949年隔绝的几十年里,海峡两岸在语言和文字方面都产生了变化,虽近年来交流日渐频繁,但却没有较精确完整的通用词典。
《两岸常用词典》台湾方面总编辑张文彬向《环球》杂志记者介绍说,2009年7月,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长沙举行,“鼓励两岸民间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成为一项重要共识。2010年,两岸启动了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的工作。
根据两岸编纂机构2010年3月第一次会谈达成的共识,双方计划在第一阶段先以一至两年为期,合编一部小型的两岸常用词典,也就是刚刚出版的《两岸常用词典》;以三至五年为期,合编一部中型语文工具书《中华语文大词典》。
张文彬告诉记者,《两岸常用词典》具有三大特点:两岸通用、生活常用、两岸合编。
“编纂词典难,编纂两岸词典更难。”张文彬说,这本词典由两岸团队各自撰拟,经学者专家审查后,两岸交互检视,然后两岸总编辑一起合稿。
为了力求精准,词条要层层审改,平均每个词条要往返五六次。“有时一个词条来来去去,要花费好几个月。”
即便如此,这部词典也仅用了短短16个月就正式定稿。
“(这样的速度)可谓破天荒。”张文彬告诉记者,这绝非意味着工作容易,“我经常半夜两点惊醒起来工作,以前写博士论文也不曾这样。其中的辛苦只有编辑们自己知道。”
此次词典编审,两岸共有一百多人参与。其间,大陆编纂团队为提升效率,更以“同食、同宿、同编纂”的方式工作,令台湾同仁颇为佩服。
后续的大任务
2012年2月8日,面向全球网民的“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在北京和台北同时启动。网站的三大内容之一,就是这部《两岸常用词典》,网民可以查看词典的台湾版和大陆版。
据悉,《两岸常用词典》是历年来两岸合编词典中合作层次最高,也是唯一运用线上编审系统实现两岸共同编写、相互检视的词典,可谓创举。
《两岸常用词典》网络版上线数月后,纸质版现已面世。为便于两岸民众学习研究,它同时标注了台湾注音和汉语拼音。在编排方面,台湾版直排,以部首为序,大陆版则横排,以拼音为序。
台湾《新活水》杂志评论说,“《两岸常用词典》化解了两岸的语文墙。”但张文彬坦陈,这部词典在收词方面仍有局限。台湾国语(类似大陆普通话)与乡土语言杂陈,凡是乡土语言已进入国语的词汇才收入词典,如“三不五时”(台湾特有词汇,指“常不定时,难以预测的时间”)。而大陆幅员辽阔,方言众多,词典亦无法全予收录,因此大陆方面只收录了以北京地区为主的普通话。
根据两岸编纂机构2010年3月达成的共识,《两岸常用词典》的出版只是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它也仅被视为《中华语文大词典》的初编本。
张文彬说,“所有参与此项工作的同仁,引以为荣之余,不要忘了后续的大任务正等待我们去奉献。”(来源:《环球》杂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