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潘公凯——弥散与生成”在今日美术馆开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11 19:28: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潘公凯——弥散与生成”在今日美术馆开幕
开幕式潘公凯致辞
  今日美术馆是中国首家民营非盈利国际当代艺术馆,长期以来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展示、研究和建立与国际当代艺术的广泛联系,举行过多次大型当代艺术展览,获得国内外一致好评。
  2013年3月9日至31日,今日美术馆将推出大型展览“潘公凯——弥散与生成”。
  本次展览以研究和反思为目的,在“弥散”和“生成”这两个关键概念下,指向核心的问题意识,以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引发讨论、批评和争辩,进而抛砖引玉,在当前文化情景中增添学术气氛。
  弥散:对当下文化艺术情景的诊断
  “弥散”(英文:Dispersion)是现代热力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这个概念被用来描述在封闭空间中的热能流动的过程。热力学第二定律规定,热能永远都是从热处传递到冷处,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并且总是带来熵的增加。因此,在一个存在热能级差的封闭空间中,热量总是趋向平均分布,最终达到高熵的状态,不再有任何热量的流动。这个过程,就是弥散的过程。
  潘公凯在对20世纪文化艺术的全球流动和影响的思考中,发现文化能量的流动方式也遵循着“弥散”的规律:文化影响总是高文化势能的区域向低文化势能的区域扩散。这种趋势早在古希腊艺术的罗马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但20世纪因其更加发达的信息流通网络让这种文化的弥散更加迅速。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文化艺术从中心区域(主要是西方国家)迅速向周边区域扩散,带来了视觉文化与体系性知识快速扩展到世界各个角落,在此过程中,历时性的思潮流派演进转变为共时性的多元因素杂存。体系性的知识积累进一步结构混溶,形成碎片化、拼贴化、扁平化和通俗化的全球新文化艺术弥散景观。
  文化弥散是全球化不可避免也无须避免的积极现象,它带来了世界文化的现代化,全人类无疑都从中受益。但从大跨度的时空观而言,不断地寻求与建构某种和弥散、高熵相对的聚合、负熵的涌流,是必要的平衡和补充。
  生成:一种文化理想和实践
  在“弥散”的文化背景之下,如何在文化艺术中有新的生成,这是潘公凯艺术思考和实践的出发点。弥散的势不可挡使生成变得困难,但也使之成为真正值得全球视野的艺术家们努力探索的目标。
  生成需要生长点,这个生长点必然是现实环境的需求,也自然须从古今中外的文化积累中去找寻。生成也需要生成的方法,这既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融会贯通,也需要宏观思考、把握与体系性建构的综合能力。生成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不断自我质疑、试错、调适和生长的过程。生成的动力或意志,源于问题意识,但却不局限于某一个答案,而是指向开放性、过程性、互动性和演化性的有机体,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生成这四个要点:生长点、生成方法、生成过程和生成动力,在本次“弥散与生成:潘公凯艺术作品展”中得到全面体现。潘公凯从水墨、装置、史论和建筑四个生长点出发,以跨学科跨领域的生成方法,在核心问题意识的驱动之下,着力进行了新的建构工作。本次展览正是潘公凯在上述四个领域心血建构的成果呈现;更重要的是,本次展览以作品文献之呈现,展示潘公凯自己问题意识的产生和作用,并且以开放的姿态面向包括艺术家自己在内的所有人,试图引发对展览乃至其所指宏观文化问题的思考、批评、反拨与深化。因此,本展览除体现了潘公凯自己对“生成”的着力之外,自身也担当一种生成因子的作用,在弥撒的文化艺术情景中,激发新的文化势能的产生和文化立场的激荡。
  展览内容:水墨画、装置、史论、建筑四领域的精彩呈现
  “潘公凯——弥散与生成”展览占据今日美术馆2、3、4层空间,整个展览分为水墨画、装置、史论、和建筑四个板块:水墨部分名为“笔墨与人格精神”,位于2层空间,展览的主体是潘公凯创作的25米水墨长卷,以及十件水墨精妙的作品,这部分是对传统笔墨精神和修养格调的理解和的当代呈现。装置部分名为“错构与转念”,也位于2层空间,展示潘公凯最新创作的一件装置作品,是西方当代艺术的构成要素和东方人文情怀的意象化统一,体现了关于西方当代艺术的不同于丹托和贝尔廷的东方建构;史论部分名为“自觉与四大主义”,位于3层空间,集中展示潘公凯的理论研究文献,特别是展线近90米长的《中国现代美术之路图鉴》文献成果展。这是他将近现代美术史研究纳入现代性题域进行分析,用现代性研究的框架完成新的理论建构。建筑部分名为“生成与营构”,位于4层空间,展示潘公凯的建筑设计方案,其中包括他为中国美术馆新馆设计的方案模型,反映了他将建筑中实验性、艺术性的维度与实用性紧密结合起来的努力实践与探索。本次展览除了这些重要的作品以外,展示空间中还穿插有艺术家的相关影像、文献和手稿,可以说是从各种角度全面呈现潘公凯艺术思考与实践的研究型展览。
  出版物与学术活动:展览的有机延伸
  配合本次展览还将出版一套四本的展览文献图录,该图录与本次展览的四个部分相互呼应,分别名为《笔墨与人格精神》、《错构与转念》、《自觉与四大主义》、《生成与营构》。四本图录除了收录展览作品图片以外,还集中整理刊载了近年来潘公凯与其他知名学者撰写的理论研究和学术评论文章,以及潘公凯与学者、学生、同行的多次重要的学术谈话。这套图录将是对展览重要的补充,也是系统研究潘公凯艺术思行的重要参考文献。
  展览还将于3月中下旬,在今日美术馆和北京大学举办数场学术研讨会,届时将有国内外重要艺术家、专家、学者参与。研讨会将围绕本次展览提出的问题和思路进行深入研讨,并且和出版物一起形成本次展览的有机延伸。
新闻发布会 上潘公凯回答记者提问
开幕式现场
“笔墨与人格精神”-《写西湖中所见》
“自觉与四大主义”研究文献
“营造与生成”建筑设计作品 现场
错够与转念——《坐忘之周》观念装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16:31 , Processed in 0.10150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