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向方舟子和木子美学知识管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10 19:36: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向方舟子和木子美学知识管理



什么是知识管理?百度百科的解释是: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能将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最终利于自己的工作、生活。

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 Management Center)创始人兼高级咨询顾问、《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一书的作者田志刚认为,其实木子美对各种资料的有效保存,还只是个人知识管理的一小部分,仅有这些还算不得知识管理的绝顶高手,真正的高手应该是方舟子这样的“全能”选手。

君不见方舟子同学一旦锁定目标,不管对方属于哪一个知识领域,就算之前他对此领域并不熟悉,也能够迅速查找到大量资料,掌握该领域的基本知识和逻辑,并且从海量的数据和资料中抓住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再通过逻辑推理形成自己的论据和论点,并以最快速度公之于众,接受大家的辩论。

“方舟子做事的逻辑,其实也就是知识管理的整个流程:学习,要知道学什么;保存,除了存在硬盘上,更多的是如何转换为大脑里的知识;共享,‘要让别人知道你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让你的自我价值得到提升;使用,要会用你得到知识产生价值;最后是创新,是把知识真正转换为价值的过程。”田志刚说,“其实,这也是普通的我们日常工作的逻辑,只是我们总是在下意识地这样做,却从没有考虑过为什么,从而也就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你的知识出了什么问题?

作为以处理信息和知识为主要工作内容的知识工作者,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知识问题:→我们必须持续学习才能保持竞争力;在同样的时间里谁的学习效率更高、获得知识的能力更强,谁就掌握竞争优势。

→在你的知识结构中,都有一些“只需要知道谁知道(关于人脉)”和“知道在哪里(关于储存方法)”的问题。

→因为你在团队中工作,那么你需要让你的合作对象能够了解你的知识背景、结构和能力,只有别人了解你,才会有更多机会。这就需要你自发地做知识共享和传递的工作,这也是建立个人品牌的捷径。

→知识本身没有价值。只有使用知识才能体现其价值。如果有知识却不能被利用,那么你只是个移动书橱。

如果你能够持续地创造新知识,在你的领域引领发展,那么你的竞争力就无法被超越,你就是独一无二的。

摆脱“搜索引擎依赖症”

面试的时候,面试官常常问一个问题:你的学习能力如何?你的回答一定是:“很强!”如果面试者出了下面这样一道难题给你,那么你要如何完成才能证明自己的确善于学习?

假设你的领导准备去太空旅行,并且已经缴费,将在近期出发。他要求你给他提供一个太空旅行注意事项的报告,你应该如何来完成这个报告?

你说:“很简单,网上搜一下!”那么关键词是什么?

因为我们对这个领域的知识积累极其有限,搜索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快速学习,首先需要从根本上提高对一个领域的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对一个领域越熟悉,掌握的知识越多,你就能越快找到该领域的信息和知识。可能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就某一项目向上司汇报,对方对该项目并不熟悉,甚至对项目涉及的某些专业领域根本不懂。但是当你汇报结束,有经验的上司却往往能迅速抓住项目的重点,询问其中的一些关键细节,并指出不足——这就是知识广度和深度带来的框架性思维,是知识的魅力所在。

回到具体解决上述案例的方法上来,搜索可能确实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但在很多时候,却不是效率最高的解决方式。现在很多人都有“搜索引擎依赖症”,在搜索任何关键字的时候都会得到海量的信息,让你不得不把有限的时间都花在了判断信息的过程中。有时候,最有效的方式可能是直接打电话询问服务机构或者问问身边的同事、朋友,利用自己掌握的人际关系去有针对性地学习,就是所谓的“知道谁知道”。

知识不活用,存再多也是死的

把所有的知识都通过学习保存在脑子里并不现实。也许,你会说没关系,我可以买书;可以把资料保存在硬盘上;可以把联系人整理成通讯录??这是一种方法,但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为了储存而储存”的怪圈里,常常自豪地炫耀自己有几百G 的资料、几千张各色名片。对于这样的“收藏癖”,只要稍加反思就可以发现,下载的资料有很多一次都没看过,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下载过什么。一个人保存的知识如果超过某一限度,那么这些资料基本上都将和他无关,因为无法发挥出任何价值。因此,保存不能成为目的,而是为了在使用的时候能最快、最准确地查询到,让存储的知识能够真正对学习、利用和创新产生价值,提高整个知识管理过程的效率。

同样,人脉作为知识的一部分也要会保存。前不久,在求职真人秀节目《职来职往》中,出现了一位被称为“名片男”的求职者。这位来自山东的小伙子,经常坐着地铁专门去国贸三期那个北京位置最高的咖啡厅,喝100 元一杯的咖啡,只为邂逅一些职场的成功者,然后换取他们的名片,希望借此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以谋求日后被提携。在节目中,全场18 位评委却全对“名片男”灭了灯,理由就是名片不意味着关系。联系方式只是保存人的最基本信息,而更关键的则是建立更深的关系,让你被记住、被需要。

可是,人家是高管,我只是无名小辈,他怎么可能需要我?

其实不然,被需要不一定是相互的利益关系,也可能是一种微妙的感情纽带。现在很多人都会在节日群发祝福短信,认为这有助于拉近平时疏于联络的情感,实际上却收效甚微。一位做保险销售的小伙子是这样做的,在每一个节气到来的前一天,查找资料,编辑一条关于这个节气的短信,包括简单背景和各地的风俗习惯。坚持了一年左右,当这个小伙子再次拜访客户时,很多客户都记得他,甚至会跟他开玩笑:下一个节气是什么时候,要吃点啥呀?这样一来,小伙子的销售成功率自然要比那些天天打电话只顾介绍自己和公司产品的销售员高出一大截。

你的知识值多少钱?

作为知识工作者,我们的所有价值都要靠知识来变现,可知识毕竟不是直接可以称重计费的商品。如果说,我们的薪水就是个人知识价值的体现,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知识更值钱?

个人知识的价值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第一个因素是你的知识的独特性。如果光认识26 个英文字母,绝对不可能找到一份翻译工作;仅仅会加减乘除,也没有一个机构敢请你做会计。知识的独特性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专,在某个方向深入,在这个领域别人都不如你。另一个是博,以综合的优势树立自己的独特性。

第二个因素是社会对知识的需求。所谓“男怕入错行”其实就是这个意思,某一个行业如果需求很少,那么,哪怕你有通天的本事,也很难取得较大的成功,就像《庄子·列御寇》中“屠龙术”的故事,世上本没有龙,高深的屠龙术还不如会杀猪来得实用。

如果把个人知识的独特性和社会对知识的需求结合起来,就可以明确如何提升自我价值的方向:第一,向前看三年。有向前的眼光,不跟风赶潮流,最好能够找到两三年后社会需求会变大的知识领域,并能够在这个领域学习和积累。这样,几年后该领域发展起来的时候,你就可以获得高额利益(包括你关注的金钱、地位、安全感、尊重等)。

第二,持续提高知识的独特性。如果个人知识的独特性单靠学历证书的话,将来会越来越靠不住。更好的方式是,充分掌握所在行业和领域的“隐性知识”,比如经验、体验、人脉、行业特有的技能技巧等,这些才更难被复制,更具备独特性。

第三,通过知识共享树立你的个人品牌。同样的商品,品牌效应高的,价格即更高,销量也可能更大。我们也必须学会推广和树立自己的个人品牌,让别人了解你、信任你并与你合作,做一袋“拥有品牌形象的洗衣粉”。

六招清爽你的电脑

1. 删除的原则

→对于电脑系统产生的临时文件,要尽快删除。可利用相关工具,比如360 安全卫士提供的“清理系统垃圾”。

→对于自己不会再使用的文件,要及时删除。如果不能确定哪些是永远不需要的,可以建立一个“待删除文件夹”,将相关内容放进去,如果在一段时间(比如半年或者一年)没再使用,就可以删除。如果实在舍不得,怕日后留下遗憾,也可以专门配备一个移动硬盘,定期把电脑里的“待删除文件”转移过去。

2. 文件分类更好管

→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和要求,创建有意义的目录,而不是Windows自带的C、D、E、F 盘,分别存放相应的分类文件夹。比如,某技术经理的文件分类:第一层分为个人、工作、学习、工具。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在工作的分区下面建立了项目、日常、管理几个分类..→文件下载后立刻重新命名,不要想“等我有空再做”,因为你“永远没空”。

3. 别留一大堆快捷方式

→在快速启动栏里只保留最常用的几个快捷方式。把多余的快捷方式从“开始”菜单拖到桌面,在桌面建立一个文件夹,存放桌面上的所有快捷方式。

4. 善用互联网保存法

→善用互联网的社会性书签(例如美味书签、百度搜藏),它们不但可以收藏整篇文章,还可以将文章中最有价值的地方用鼠标画出。并且还提供了强大的搜索工具,让你可以在自己收藏的内容中去寻找。

→使用电子笔记软件(比如Google 的Notebook),随时记录你的灵感。

5. 加强本地搜索

→除了Windows 系统自带版本,Google 桌面搜索和百度硬盘搜索也比较好用。

6. 学一点知识保存工具

→推荐Mybase 和Total Commander。不过,即使学会了这些工具,仍然要求你对自己的个人知识进行详细规划,建立自己的知识分类和命名规则。
(来源:《职场》  时间: 2012-06-28 16:46  作者:刘龙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7-1 09:45 , Processed in 0.08122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